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overy of aeschnidiid nymphs (Aeschnidiidae, Odonata, Insecta)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Junfe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1期1031-1038,共8页
Aeschnidiid nymphs are he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duced. The nymphs known from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Brazil and arranged in the... Aeschnidiid nymphs are he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duced. The nymphs known from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Brazil and arranged in the family Aeschnidiidae are, in fact, unrelated to this group. All the known five Chinese species in four genera which were erected based on fossil nymphs and placed in the family Gomphidae may be transferred in Aeschnidiidae and merged into one alone, the Sinaeschnidia cancellosa. It is a geographically widespread species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East Asia and appeared in the latest Late Jurassic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hol BIOTA Aeschnidiidae DRAGONFLY nymphs.
原文传递
Bemisia tabaci (Hemiptera: Aleyrodidae) nymphal feeding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eaves 被引量:1
2
作者 CHANG-CHI CHU DENNIS A. MARGOSAN +2 位作者 JAMES S. BUCKNER THOMAS P. FREEMAN THOMAS J. HENNEBERRY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75-381,共7页
We used brightfield electron microscopy (BEM),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DIC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 We used brightfield electron microscopy (BEM),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DIC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o investigate the stylet pathways of Bemisia tabaci during nymphal feeding behavior in cotton leaves beginning with penetration of the abaxial leaf surface and ending with stylets in sieve tubes in phloem tissues. Most nymphal stylets within salivary sheaths penetrating leaf tissues made complex turns and developed more than one salivary sheath branch before ending in sieve tubes.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he salivary sheaths and their routes between and through leaf cells are described during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the stylet within the sieve tubes. B. tabaci nymphs may remove stylets and feed in different sieve tubes. Ten short movies show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stylet penetrations from adaxial surface to the sieve tubes are attached to Figures 8-15. The report and movies can be viewed from the internet. Download the movies to a local drive in your computer first for fast upload. The movies are posted on the website http://www.ars.usda.gov/Services/docs.htm?docid=14629. The movies can be used as a teaching aid in biology cla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misia tabaci microscopy nymphS FEEDING stylet sheath stylet
原文传递
《洛神赋图》的色彩意境表达
3
作者 徐栎阳 《色彩》 2024年第6期58-60,共3页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画典范之一,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学理论,通过分段解读《洛神赋图》的场景画面,对其色彩运用及意境营造...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画典范之一,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学理论,通过分段解读《洛神赋图》的场景画面,对其色彩运用及意境营造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究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的精髓与魅力,为当代叙事性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神赋图》 色彩 意境
下载PDF
饲养条件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的影响
4
作者 黄静怡 郑凯迪 +3 位作者 谯佳佳 邱曼 韩香 冯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41-646,共6页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4只组和8只组,8只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早于4只组。每天换水组稚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隔天换水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晚于隔天换水组。饲喂红虫能够减少锥腹蜻稚虫死亡,饲喂红虫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均显著晚于饲喂蚊子组;饲养密度为8只时,饲喂红虫的稚虫存活率显著高于饲喂蚊子。放入依附物并不显著影响锥腹蜻稚虫的存活。表明饲养密度、水质、食物对锥腹蜻低龄稚虫的存活存在显著影响,锥腹蜻低龄稚虫的最佳饲养条件为:2只为一组,每天换水,用红虫作为食物。本研究结果将为锥腹蜻以及其他蜻蜓的人工饲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腹蜻 稚虫 密度 水质 食物 存活
下载PDF
白背飞虱ttk结构特点及在若虫中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梅 冯博 王方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0,共4页
ttk基因转录产物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调控生物体的发育、分化、性行为等。本研究从自建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比对到一条来源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ttk的cDNA序列,全长为1657 bp,其开放阅读框序列为1377 bp,编码由458个氨基酸组... ttk基因转录产物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调控生物体的发育、分化、性行为等。本研究从自建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比对到一条来源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ttk的cDNA序列,全长为1657 bp,其开放阅读框序列为1377 bp,编码由45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具有典型的BTB结构域和锌指结构。系统进化树显示白背飞虱ttk与六星灯蛾(Zygaena filipendulae)、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同源性较近。定量检测结果显示,ttk在1龄若虫期含量较高,2龄则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从3龄开始,随着龄期的增长,表达量则逐渐增加,到5龄若虫时,ttk表达量是3龄若虫的2倍多。这是第一次详细报道白背飞虱ttk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水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具体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mtrack(ttk)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若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杀虫剂及有机硅喷雾助剂除治中华松针蚧
6
作者 林媛 杨静 张文宇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中华松针蚧严重危害迭部林区油松林,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选用苦参碱烟剂、广敌烟剂、速扑杀乳剂、苦参碱水剂和有机硅喷雾助剂,在迭部林区油松林、苗圃地开展中华松针蚧1、2龄若虫除治试验。结果表明:1)苦参碱烟剂、广敌烟剂除治效... 中华松针蚧严重危害迭部林区油松林,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选用苦参碱烟剂、广敌烟剂、速扑杀乳剂、苦参碱水剂和有机硅喷雾助剂,在迭部林区油松林、苗圃地开展中华松针蚧1、2龄若虫除治试验。结果表明:1)苦参碱烟剂、广敌烟剂除治效果基本相同,用量30 kg/hm^(2)除治初孵若虫效果最好,林地和苗圃虫口减退率分别超过85%、70%;2)苦参碱、速扑杀、速扑杀+苦参碱1 000倍液喷雾除治初孵若虫效果良好,林地和苗圃虫口减退率均超过90%;3)添加有机硅喷雾助剂,能提升喷雾除治2龄若虫的效果,速扑杀+有机硅喷雾助剂1 000倍液除治效果最佳,林地和苗圃虫口减退率均超过90%。上述措施可推广应用于迭部林区及周边地区除治中华松针蚧,林地宜采用烟剂除治措施,苗圃宜交替使用速扑杀、苦参碱喷雾除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中华松针蚧 若虫 油松 除治 有机硅 喷雾助剂
下载PDF
新疆葡萄斑叶蝉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德英 许克田 +2 位作者 王惠卿 羌松 古丽斯亚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1-433,共3页
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5月 1日从吐鲁番地区田间采集的葡萄斑叶蝉ZyginaapicalisNawa越冬代成虫存活时间长 ,室内饲养仍然可存活 45d以上 ;在适宜温度下 ,单雌繁殖后代 5 0~ 60头 ;在 1 9~ 3 1℃ 5个温度处理中 ,若虫发育历期在 1 2 6~... 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5月 1日从吐鲁番地区田间采集的葡萄斑叶蝉ZyginaapicalisNawa越冬代成虫存活时间长 ,室内饲养仍然可存活 45d以上 ;在适宜温度下 ,单雌繁殖后代 5 0~ 60头 ;在 1 9~ 3 1℃ 5个温度处理中 ,若虫发育历期在 1 2 6~ 2 1 1d之间 ;2 2~ 2 8℃是发育的适温范围 ,以 2 8℃为最佳发育温度。若虫发育起点温度为 5 2 ,有效积温为 3 0 7 1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斑叶蝉 若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新疆 同翅目 叶蝉科
下载PDF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国晶 李国平 +2 位作者 封洪强 李海平 邱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99,107,共5页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利马豆粉>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大豆粉>蔗糖>蜂蜜水>小麦胚>卵黄。综合两种结果,优选出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其成分如下:蔗糖2.8 g、啤酒酵母粉0.25 g、50%蜂蜜水2.5 g、鸡蛋22.5 g、小麦胚10 g、利马豆粉30 g、大豆粉2.5 g、卵黄30 g、大豆卵磷脂1.5 g、复合维生素1.2 g、水164 g。此优化配方饲养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80.57%,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1.13%没有显著差异;若虫总历期为11.80 d,较四季豆饲养的总历期10.4 d延长约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若虫 人工饲料 正交试验 关键因子
下载PDF
雅氏山蝉若虫在土壤中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丙寅 康克功 +2 位作者 亢菊侠 张中社 曹录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0,共2页
在同一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4块标准地,进行雅氏山蝉若虫分布的研究。通过对垂直、水平及不同方位上土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雅氏山蝉若虫在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块标准地的垂直、水平和不同方位... 在同一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4块标准地,进行雅氏山蝉若虫分布的研究。通过对垂直、水平及不同方位上土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雅氏山蝉若虫在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块标准地的垂直、水平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若虫在土壤中分布表现为"聚表性"和"离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氏山蝉 若虫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哒螨灵、吡蚜酮对B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任学祥 王开运 +1 位作者 王杰 段海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2-76,共5页
采用闪烁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哒螨灵等药剂对B型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剂哒螨灵对烟粉虱成虫有优异的触杀毒力,LC50为0.9517 mg/L,毒力效果好于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多威、毒死蜱等防治烟粉虱的常用药剂作用... 采用闪烁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哒螨灵等药剂对B型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剂哒螨灵对烟粉虱成虫有优异的触杀毒力,LC50为0.9517 mg/L,毒力效果好于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多威、毒死蜱等防治烟粉虱的常用药剂作用效果已不理想;若虫毒力效果显示吡蚜酮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效果最佳,LC50为0.9571 mg/L,新烟碱类杀虫剂效果好于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但均明显低于吡蚜酮;以哒螨灵与吡蚜酮的混配制剂模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其对B型烟粉虱有好的防效,是防治烟粉虱的良好替代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螨灵 吡蚜酮 烟粉虱成虫 若虫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9种农林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的区分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新仪 李宁 +2 位作者 李向永 胡奇 卜文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 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间的鉴别特征。9种有害蝽象分别为: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麻皮蝽Erthesina fullo(Thunberg)、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类 龄期 若虫 形态
下载PDF
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礼凤 徐冉 +1 位作者 王彩洁 张贵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上部,上4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7.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上部,第11叶至第16叶上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3.1%;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39.6%,上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41.4%。由此可以看出,化学防治烟粉虱的重点部位是大豆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若虫 夏大豆 植株 分布
下载PDF
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的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海花 杨美玲 +1 位作者 郭亚平 马恩波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39,共4页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不同,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龄期的增长,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随之增加,但在2龄到3龄期酯酶的活力增长最快.不同龄期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龄期酯酶的Km值相近,无显著差异,Vmax值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增大,这表明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活性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异.中华稻蝗酯酶对3种底物亲和力的差异表明,α-NA是酯酶的最适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若虫 龄期 酯酶
下载PDF
樟颈曼盲蝽的生活史、生物学习性及若虫的形态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振 张万娜 +5 位作者 丁英娜 李成德 张岳峰 冯琛 吴广超 王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研究了上海市水源涵养林内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Zheng et Liu,1992))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和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依据樟颈曼盲蝽若虫头宽值频次和形态特征,其若虫共分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 研究了上海市水源涵养林内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Zheng et Liu,1992))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和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依据樟颈曼盲蝽若虫头宽值频次和形态特征,其若虫共分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23±0.03)、(0.34±0.02)、(0.47±0.03)、(0.57±0.02)、(0.68±0.03)mm,并详细描述了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该虫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越冬,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确定了樟颈曼盲蝽各世代的发生历期,编制了其在上海地区的生活史表,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等习性和若虫的活动、取食及脱皮等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颈曼盲蝽 若虫 生活史 生物学习性
下载PDF
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化鹏 宋宝安 +5 位作者 金林红 周霞 曾松 胡德禹 陈卓 柏松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剂,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68mg/L,共毒系数为191.53;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08mg/L,其共毒系数为203.38。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二甲苯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80mg/L,共毒系数为178.7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17mg/L,其共毒系数为194.94。当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生物柴油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39mg/L,共毒系数为231.4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57mg/L,其共毒系数为32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嗪酮 烯啶虫胺 褐飞虱3龄若虫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桃蚜脱皮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银泉 张发成 刘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BSG870 2菌株对桃蚜Myzuspersicae若蚜的毒力 ,并分析了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有效侵染之间的关系。在 2 1℃、 1× 10 6 mL孢子浓度下 ,1~ 4龄若蚜感菌后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 10 1%、 2 1%、 ... 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BSG870 2菌株对桃蚜Myzuspersicae若蚜的毒力 ,并分析了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有效侵染之间的关系。在 2 1℃、 1× 10 6 mL孢子浓度下 ,1~ 4龄若蚜感菌后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 10 1%、 2 1%、 3 1%和4 0 2 % ,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成蚜的感菌死亡率 (98 4 % )。在若蚜各龄感菌死亡的个体中 ,1~ 4龄中分别有 8 1%、5 0 0 %、 4 4 4 %和 98 0 %的若蚜在死亡前发育到成蚜 ,且都能产下正常发育的后代。若蚜的感菌死亡率与接菌后到第一次脱皮的时间密切相关 ,脱皮早则感菌死亡率低 ,反之亦然。但试验中也发现有部分若蚜特别是低龄若蚜感菌后未完成第一次脱皮便死亡。观察了桃蚜在 1、 4龄早期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 ,结果表明 :1、 4龄早期若蚜接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早于未接菌若蚜 ,但提前幅度少于 5 % ,在羽化为成蚜之前被致死的概率分别只有 4 1%和 0 ,在羽化为成蚜后 8天内的生殖率与未接菌蚜虫的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 ,若蚜的脱皮 ,尤其当蚜虫在低龄若蚜时受感染后的多次脱皮 ,可有效地摆脱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侵染 ,降低该菌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桃蚜 若蚜 脱皮 毒力
下载PDF
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的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志刚 黄炯烈 +2 位作者 周珍文 李金生 杨慧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分离和鉴定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克隆 ,并测定其基因序列 ,从而为美洲大蠊若虫重组变应原疫苗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对美洲大蠊若虫过敏的变态反应疾病患者 ... 目的 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分离和鉴定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克隆 ,并测定其基因序列 ,从而为美洲大蠊若虫重组变应原疫苗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对美洲大蠊若虫过敏的变态反应疾病患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 )阳性血清 ,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使用按照重组载体入ExCellNotI/EcoRI/CIP臂插入位点邻近区域的上、下游碱基序列设计的引物 ,扩增阳性噬菌斑中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cDNA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经用阳性血清对 2 3× 10 4 噬菌体斑的免疫学筛选 ,获得了 5个阳性克隆 ,PCR直接序列分析表明这 5个阳性克隆均为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未知基因克隆。结论 该研究发现了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新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若虫 重组变应原 CDNA文库 免疫学筛选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及克隆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仕筠 汪世平 +6 位作者 徐绍锐 钟飞 余俊龙 李文凯 曾少华 肖小芹 罗臣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美洲大蠊 若虫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下载PDF
黑河上游天然草地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地形关系的GAM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军霞 赵成章 +3 位作者 殷翠琴 李丽丽 侯兆疆 张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8-1375,共8页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和剖面曲率等6类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的GAM模型具有不同的模型结构、模拟效果以及结果的稳定性,能够较好地体现二者所受地形因子影响的差异。各地形因子对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海拔对二者的多度分布起主导控制作用,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大体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但蝗蝻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上限明显大于成虫。成虫主要集中分布在剖面曲率<0的区域,蝗蝻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坡与西南坡。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对环境选择的异质性属性,使蝗蝻和成虫在相同地形要素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蝗蝻 成虫 空间分布 空间多度 地形 GAM模型 祁连山
下载PDF
截头堆砂白蚁的分飞期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珍友 戴自荣 +7 位作者 钟俊鸿 钱兴 刘炳荣 夏传国 黄海涛 夏风 杨瑞海 张瑞麟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对不同群体、不同年份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sticus(Haviland)的分飞期进行了 3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长 ,且 3年的分飞期基本相同。在广州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一般在每年的 4月中旬至 8月下旬 ,分飞始期的第 ... 对不同群体、不同年份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sticus(Haviland)的分飞期进行了 3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长 ,且 3年的分飞期基本相同。在广州 ,该种白蚁的分飞期一般在每年的 4月中旬至 8月下旬 ,分飞始期的第 1次分飞日最早为 4月 1 5日 ,分飞末期的最后 1次分飞日在 9月 1 6日。 1年中该种白蚁的分飞日数为 5 5~ 80日。其中 ,分飞日数较多的月份为 5~ 7月。其飞出时间一般在傍晚 1 8:3 0~ 1 9:3 0 ,以 1 9:0 0~ 1 9:3 0分飞次数最多 ,占分飞总数的 66 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头堆砂白蚁 分飞期 原始繁殖蚁 若蚁 传播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