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ratio control on Artemia growth, water quality, biofloc microbial diversity under high salinity and zero-water exchange culture condi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Shanyue CUI Xueping +2 位作者 XU Ruyi GAO Meirong SUI Liyi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768-1776,共9页
Biofloc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the intensive aquaculture of several fish and shrimp species. The growth of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can be stimulated through adding extra carbon, which reduces... Biofloc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the intensive aquaculture of several fish and shrimp species. The growth of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can be stimulated through adding extra carbon, which reduces the nitrogen level in the water and provides microbial protein to the animals. However, most of the stud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freshwater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ocused on brine shrimp Artemia that lives in high salinity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other halophilic or halotolerant microorganisms. The effect of carbon supplementation on Artemia growth, water quality,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of biofl ocs was studied in the closed culture condition without any water exchange. The salinity of the culture medium was 100. A 24-d culture trial was conducted through supplementing sucrose at carbon/nitrogen (C/N) ratio of 5, 15, and 30 (Su5, Su15, and Su30), respectively. The culture without adding sucrose was used as a control. Artemia was fed formulated feed at a feeding ration of 60% recommended feeding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crose supplementation at higher C/N ratio (15 and 30) signifi cantly improved the Artemia survival, growth and water quality ( P <0.05). Addition of sucrose at C/N ratio of 15 and 30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iofloc volume (BFV)( P <0.05). The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upplementing carbon at C/N ratio of 15 had a better total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richness, and shaped the microbial composition at genera level. This study sh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biofloc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 salinity cul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 ocS C/N ratio ARTEMIA GROWTH water quality MICROBIAL diversity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下载PDF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被引量:79
2
作者 李哲 郭劲松 +3 位作者 方芳 张超 盛金萍 周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9-517,共9页
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二者季节变化过... 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二者季节变化过程相似,但季节差异明显:2007年春季保持较低水平,在春末夏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并在夏季达到全年的较高水平,入秋后TN、TP浓度逐渐下降,但入冬后继续缓慢上升.研究期间TN/TP平均值为30.6±1.4,总体表现为磷素限制,且季节变化不显著.TN与TP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大体相同.TP的波动是调控该水域TN/TP的主要因素.对不同TN/TP水平下各形态氮素和TP、TN/T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当TN/TP≤22时,TN是调控水体营养结构特点的主要因素,生物固氮作用有可能发生以调节TN/TP、消纳水中相对丰足的TP.当22<TN/TP<32时,通过对NO3--N的利用、摄取以实现对氮素有机合成的生态过程较为明显.而当TN/TP≥32时,较低的TP含量水平可能使氮素的有机合成过程受到抑制,NH4+-N有可能是影响该状态下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研究认为,强降雨和强径流过程往往使回水区段营养物输入强度加大但同期水动力条件却不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使得在TN/TP≤22水平下,虽TP大量输入但不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氮素的有机合成,NH4+-N/NO3--N则下降,而在较高的TN/TP水平下,水动力条件改善为浮游植物生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理环境,并加速了对无机氮素的生物利用,使T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而NO3--N含量及其比重则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小江回水区 tn/TP 氮素形态组成 循环特点 水动力条件
下载PDF
某污水处理厂提高脱氮效果的研究
3
作者 张伟斌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4期121-123,94,共4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突出而严峻的问题。2015年国家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重点流域、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严格的...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突出而严峻的问题。2015年国家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重点流域、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严格的标准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提出了挑战,具体分析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质的转变、去除过程有助于污水处理厂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氮作为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去除效率也一直是业界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1]。目前,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普遍采用的处理工艺为活性污泥法,对于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来说,TN是制约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一级A标准的主要因素。本文系统结合了A/O工艺与A^(2)/O工艺的不同特点,主要介绍在该种情况下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内外回流比,如何提高脱氮效率,对于类似项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tn A^(2)/O工艺 A/O工艺 回流比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杨晶 沈禹颖 +5 位作者 南志标 高崇岳 牛伊宁 王先之 罗彩云 李光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碳氮比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瑞娟 于培松 +2 位作者 扈传昱 韩正兵 潘建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利用中国多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有机碳(OC)、总氮(TN)的含量和分布以及OC/T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OC和TN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20%和0.02%~0.20%,平均值... 利用中国多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有机碳(OC)、总氮(TN)的含量和分布以及OC/T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OC和TN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20%和0.02%~0.20%,平均值分别为0.63%和0.11%。OC/TN的变化范围为5.5~8.2,平均值为6.8。OC和TN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来源相同,比值接近6.6,说明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两者平面分布趋势非常一致,且与沉积物中泥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湾内73。E以西区域OC和TN含量较低,而以东区域含量较高,这是上层水体生产过程和冰川携带陆源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分布上,0(2和TN含量总体上表层高于深层,OC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达到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较高的沉积速率加速OC的埋藏,5根柱样中OC的埋藏率为39%~91%,平均为66%,表明普里兹湾是重要的碳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碳埋藏 碳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灌溉和施氮对免耕留茬春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俞华林 张恩和 +4 位作者 王琦 刘青林 刘朝巍 王田涛 尹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对留茬免耕春小麦收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0 kg/hm2施氮范围,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增施氮肥均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40 kg/hm2时...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对留茬免耕春小麦收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0 kg/hm2施氮范围,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增施氮肥均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40 kg/hm2时,土壤有机碳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就平均施氮水平而言,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随灌溉量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适量灌溉(节水20%灌溉)促进土壤氮和碳的矿化速率,从而增加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但少量或过量灌溉降低土壤氮和碳的矿化速率,同时增加土壤氮和碳的损失,导致节水20%灌溉的土壤全氮含量(0.9 g/kg)和有机碳含量(14.22 g/kg)最高。就各灌溉水平平均值而言,当施氮达到221 kg/hm2,春小麦籽粒产量(6 365 kg/hm2)达到最大值,春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留茬 灌溉 施氮 有机碳 碳氮比
下载PDF
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随心 张二科 +2 位作者 曹军骥 朱崇抒 沈振兴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5-9,共5页
于2005年3~4月在西安站点连续观测了PM2.5,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了西安2005年春季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春季的PM2.5和PM10浓度比较高,而且观测期内有88.9%的日数PM10浓度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 于2005年3~4月在西安站点连续观测了PM2.5,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了西安2005年春季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春季的PM2.5和PM10浓度比较高,而且观测期内有88.9%的日数PM10浓度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PM10浓度二级标准,说明西安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PM2.5中OC浓度在3月、4月分别是(33.2±14.9)μg/m3,(25.5±7.8)μg/m3,PM2.5中EC浓度在3月和4月分别是(10.0±4.7)μg/m3,(9.8±3.3)μg/m3.PM2.5OC在3月和4月分别占PM10OC的(75.7±11.2)%,(79.4±5.6)%;PM2.5EC在3月和4月占PM10EC的(68.0±12.6)%,(78.0±6.5)%,说明西安颗粒物中的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微粒子当中.PM2.5和PM10中的OC,EC相关性为0.91和0.96,说明OC,EC具有相同物质来源.日均PM2.5,PM10的OC/EC比值均超过了2.0,指示了西安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存在二次碳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oc EC oc/EC比值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8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3 位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15-2424,共10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氮磷钾长期平衡施用和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与CK处理相比,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处理能提高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可矿化氮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二者在较大粒径(2~5mm,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储量。与CK处理相比,NPK长期平衡施用的处理,也能提高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5mm,0.5~2mm)内的有机碳、全氮、可矿化氮的含量和储量,但提高的幅度小于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处理。【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化肥和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内有机碳、氮的含量和储量,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红壤水稻土肥力的有效措施。2~5mm和0.5~2mm粒径团聚体是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可矿化氮
下载PDF
规模化浅海养殖水域沉积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立胜 方建光 梁兴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5-310,共6页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年平均沉积速率为278.8g/(m2·d),而每克颗粒物质则携带了190.4μg总氮、472.5μg总磷和0.103g有机物质沉入海底。沉积物的总氮和总磷含量显示了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氮的峰值出现在5月(春季),最低值出现在12月(冬季)。而总磷含量在12月显著高于5月和7月时段。分析表明,下沉的颗粒物质的氮磷摩尔比为0.67~2,而底泥的氮磷摩尔比为0.025~2。研究结果为桑沟湾沿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的通量建模提供了重要参数,并为养殖水域环境容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沉积作用 总氮 总磷 氮磷比 贝类养殖区
下载PDF
浅水富营养水库中藻类生物量与营养盐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亚 黄津辉 +2 位作者 戚蓝 王立明 林超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解释为什么蓝藻在淡水藻类群体中会异军突起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假设中,1983年由Smith提出的'氮磷比理论'可能是最流行的,然而一些质疑的观点也逐渐出现.因此,以天津市于桥水库为例,分析了降雨水文过程与营养盐负荷之间的关系,... 在解释为什么蓝藻在淡水藻类群体中会异军突起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假设中,1983年由Smith提出的'氮磷比理论'可能是最流行的,然而一些质疑的观点也逐渐出现.因此,以天津市于桥水库为例,分析了降雨水文过程与营养盐负荷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点源和面源污染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水库的污染源类型.探讨了氮磷比以及无机氮源与藻类生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于桥水库污染源属于面源污染型,夏季第1场降雨来临的时间决定了夏秋季水库中藻类暴发的时间和程度;水库中充足的营养盐是藻类暴发的诱导因子,低氮磷比不是藻类增殖的条件,而是藻类增殖的结果;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与ρ(NH3-N)∶ρ(3NO--N+2NO--N)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藻类生长大量消耗的无机氮源为3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氮磷比 无机氮源 降雨 于桥水库
下载PDF
我国三种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申小冉 吕家珑 +3 位作者 张文菊 辛景树 任意 徐明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对34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0余年连续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常规施肥下我国旱作、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土壤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我国常规施肥方式下旱地、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 对34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0余年连续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常规施肥下我国旱作、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土壤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我国常规施肥方式下旱地、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显著增加,三种种植制度下土壤C/N演变存在一定差异。土壤C/N均值从1985-1990年的9.87上升至2001-2006年的10.32。20年期间,土壤C/N分布在9-11的区间范围内的频率为45%-48%;土壤C/N在7-9区间的分布频率从27.5%减少到14.5%,但在11-13区间的分布频率从15.6%增加到27%,且30%以上的旱地连续监测点土壤C/N呈显著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C/N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以及磷肥和有机肥的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常规施肥方式中,磷肥和有机肥投入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且对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大于对氮素积累的贡献,是土壤碳、氮关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种植制度 有机碳 全氮 土壤C/N
下载PDF
北京城区水华发生氮磷比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崔莉凤 游亮 +1 位作者 黄振芳 刘载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49,共3页
分析了北京什刹海水体的总氮、总磷、氮磷比以及叶绿素的数据,发现氮磷比在水华发生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律性。三个监测点氮磷比全年呈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藻类复苏期氮磷比为15:1左右,藻类指数增长期稳定在5:1左右,氮磷比的降低是水华... 分析了北京什刹海水体的总氮、总磷、氮磷比以及叶绿素的数据,发现氮磷比在水华发生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律性。三个监测点氮磷比全年呈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藻类复苏期氮磷比为15:1左右,藻类指数增长期稳定在5:1左右,氮磷比的降低是水华产生的结果。监测数据表明藻类在大量生长时主要受氮的影响,表现为氮限制性河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总氮 总磷 氮磷比
下载PDF
洱海水体氮磷时空分布及其对ρ(Chla)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焦立新 赵海超 +1 位作者 王圣瑞 杨苏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3,共7页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 mg/L,ρ(TP)为0.018~0.042 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 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氮磷比 叶绿素A
下载PDF
三维荧光光谱解析城市污水有机物的去除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海波 孙晨 +4 位作者 刘晓玲 田智勇 向连城 王思宇 周北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71-2379,共9页
利用荧光区域积分结合物料平衡计算及多元直接梯度分析,考察强化除磷-硫自养系统对低COD/TN比市政污水中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TN比为4.5~6.0的条件下,强化除磷-硫自养系统出水中的TN、NH4+-N和TP浓度分... 利用荧光区域积分结合物料平衡计算及多元直接梯度分析,考察强化除磷-硫自养系统对低COD/TN比市政污水中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TN比为4.5~6.0的条件下,强化除磷-硫自养系统出水中的TN、NH4+-N和TP浓度分别降至1.31、1.11和0.23mg/L,其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6.3%、96.0%和86.9%.强化除磷-硫自养系统对荧光区域Ⅰ~Ⅴ标准积分体积的去除率分别为73.7%、64.3%、50.6%、61.3%和28.1%.物料平衡计算表明,非曝气区对荧光区域Ⅰ、Ⅱ和Ⅳ的物质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好氧区对荧光区域Ⅰ、Ⅱ和Ⅲ的物质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多元直接梯度分析表明,磷的释放过程可能与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区中的有机物相关,而自养的硝化反应、吸磷过程和有机物的去除可在好氧区达到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OD/tn比市政污水 溶解性有机物 荧光区域积分 物料平衡 多元直接梯度分析
下载PDF
基于NEB试验的不同湖泊夏季营养物投入与藻类响应关系的比较:以淀山湖、小兴凯湖和洱海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菲菲 李小平 +1 位作者 程曦 吴雪峰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淀山湖、小兴凯湖和洱海分别处在不同的营养阶段,夏季都存在蓝藻水华现象,有效控制蓝藻水华应控氮还是控磷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营养物加富生物测试的试验方法,研究和比较三个湖泊限制性营养元素(N和P)夏季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刺激作用... 淀山湖、小兴凯湖和洱海分别处在不同的营养阶段,夏季都存在蓝藻水华现象,有效控制蓝藻水华应控氮还是控磷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营养物加富生物测试的试验方法,研究和比较三个湖泊限制性营养元素(N和P)夏季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刺激作用,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方法(LSD)检验试验结果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淀山湖(TN/TP=10左右)、洱海(TN/TP=29左右)、小兴凯湖(TN/TP=9左右)在夏季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氮响应、氮磷双重响应、氮响应;较低氮磷比的营养程度较高的湖泊(淀山湖和小兴凯湖)夏季应控制氮含量,若添加氮更容易引发蓝藻(微囊藻)水华,而高氮磷比的初期富营养化湖泊(洱海)夏季应同时控制氮磷含量,同时添加氮磷的交互作用容易引发蓝藻(微囊藻)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NEB 限制性营养元素 氮磷比 淀山湖 洱海 小兴凯湖
下载PDF
一种刺激型发烟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红英 牟瑛琳 +3 位作者 宿世春 郝焕明 李高宝 何健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38,共3页
为了研制一种新型的刺激型发烟剂,采用辣椒素(OC)作为刺激活性组分,研究了发烟剂配方及制备工艺,并对辣椒素发烟剂的有效利用率、感度、安定性、长期贮存稳定性、吸湿性、挥发分等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发烟剂易于成型,发烟量大,... 为了研制一种新型的刺激型发烟剂,采用辣椒素(OC)作为刺激活性组分,研究了发烟剂配方及制备工艺,并对辣椒素发烟剂的有效利用率、感度、安定性、长期贮存稳定性、吸湿性、挥发分等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发烟剂易于成型,发烟量大,活性组分有效利用率高,烟云刺激效应强、稳定性好、使用安全,是未来控暴弹药装填的主装药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发烟剂 配方 制备工艺 有效利用率 感度
下载PDF
微波干燥脱水污泥性质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鑫 矫健 董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58-63,共6页
在不同微波功率下,干燥脱水污泥,观察其微生物形态,并分析其TN/TP/OC、挥发分性质的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微波1 min时,微生物缩水;2 min时失去活性;4 min时蛋白质变性。干化污泥TN/TP/OC、挥发份受微波功率影响显著,随微波时间延长,微... 在不同微波功率下,干燥脱水污泥,观察其微生物形态,并分析其TN/TP/OC、挥发分性质的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微波1 min时,微生物缩水;2 min时失去活性;4 min时蛋白质变性。干化污泥TN/TP/OC、挥发份受微波功率影响显著,随微波时间延长,微波功率越大,TN呈一级"波浪式"下降趋势越明显,含量从22.5 mg/g降至13.0 mg/g;TP呈二级"阶梯式"上升趋势越明显,含量从1.25 mg/g上升至1.65 mg/g;OC先下降后上升的幅度越明显,含量从26.1 mg/g降至23.6 mg/g再上升至26.6 mg/g;挥发份呈一级"阶梯式"递减趋势越明显,含量从44.7%降至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干燥 脱水污泥 总氮/总磷/有机碳 挥发分
下载PDF
进水碳氮比对UCT-MBR工艺运行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朝朝 李军 +3 位作者 高金华 常江 任金柱 刘彬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9-626,共8页
采用UCT型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合成市政污水,考查了ρ(COD)/ρ(TN)对该工艺在营养物去除效能及膜污染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UCT-MBR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ρ(COD)/ρ(TN)对COD去除效能几乎无影响,平均去除率保持在89.9%;在ρ(COD)/ρ(... 采用UCT型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合成市政污水,考查了ρ(COD)/ρ(TN)对该工艺在营养物去除效能及膜污染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UCT-MBR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ρ(COD)/ρ(TN)对COD去除效能几乎无影响,平均去除率保持在89.9%;在ρ(COD)/ρ(TN)为7.3时,TN和TP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0.27%和92.4%.同时发现,ρ(COD)/ρ(TN)由3.2增加到7.3时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率、缺氧除磷率分别由1.6%、7.94%提高到27.9%、44.91%.ρ(COD)/ρ(TN)的增加改变了脱氮途径,加速了膜污染速率.有机容积负荷的增加和溶解氧的降低是引起膜池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着污泥的理化性质与代谢产物.由于胞外聚合物比污泥质量浓度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质量浓度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条件下增加,导致了污泥成分中颗粒与溶解性成分修正污染指数值均有所增加,从而使得污泥的可滤性恶化.在相同气水剪切力的背景下污泥粒径尺寸由于溶解氧的降低而略有下降.此外对附着在膜表面的生物膜的反硝化脱氮量与膜污染速率的相关性也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碳氮比 营养物去除 同步硝化反硝化 膜污染
下载PDF
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2 位作者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46.01%和35.63%~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N介于9.79~13.59之间,C/N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种退耕还林地C/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高原峡谷 退耕还林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下载PDF
高对比度低压驱动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文萃 郑致刚 +2 位作者 刘永刚 宋静 宣丽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4-1510,共7页
为了降低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的驱动电压并提高其对比度,基于偏振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调谐光栅。对传统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HPDLC)光栅进行了基板表面取向处理,加强液晶的均一排列程度,消除了液晶区域内的散射;然后,在光栅前面放... 为了降低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的驱动电压并提高其对比度,基于偏振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调谐光栅。对传统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HPDLC)光栅进行了基板表面取向处理,加强液晶的均一排列程度,消除了液晶区域内的散射;然后,在光栅前面放置扭曲向列(TN)偏振调谐器,通过调节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实现光栅内液晶折射率的变化,进而改变与聚合物折射率的差别,实现衍射强度的调谐。实验结果表明:光栅的阈值电压降低到了0.75~0.8V,对比度提高到了245:1,是传统HPDLC光栅的6~7倍,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散射损失且稳定性良好,可满足高端光学设备及显示产品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 扭曲向列(tn)模式 阈值电压 对比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