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upled ice-ocean ecosystem model for 1-D and 3-D applications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被引量:1
1
作者 Jin Meibing Clara Deal Wang Jia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8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annual cycle of sea ice. Here pelagic and sea ice algal ecosystems coexis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Ecosystem modeling of sea ice as...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annual cycle of sea ice. Here pelagic and sea ice algal ecosystems coexis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Ecosystem modeling of sea ice associated phytoplankton blooms has been understudied compared to open water ecosystem model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general coupled ice-ocean ecosystem model with equations and parameters for 1-D and 3-D applications that is based on 1-D coupled ice-ocean ecosystem model development in the landfast ice in the Chukchi Sea and marginal ice zone of Bering Sea. The biological model includes both pelagic and sea ice algal habitats with 10 compartments: three phytoplankton (pelagic diatom, flagellates and ice algae: D, F, and Ai) , three zooplankton (copepods, large zooplankton, and microzooplankton : ZS, ZL, ZP) , three nutrients ( nitrate + nitrite, ammonium, silicon : NO3 , NH4, Si) and detritus (Det). The coupling of the biological models with physical ocean models is straightforward with just the addition of the advection and diffusion terms to the ecosystem model. The coupling with a multi-category sea ice model requires the same calculation of the sea ice ecosystem model in each ice thickness category and the redistribution between categories caused by both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forcing as in the physical model. Phytoplankton and ice algal self-shading effect is the sole feedback from the ecosystem model to the physic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model sea ice ocean ice algae phytoplankton.
下载PDF
Assessment and regulation of ocean health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Case study in the Laizhou Bay,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SHEN Chengcheng ZHENG Wei +2 位作者 SHI Honghua DING Dewen WANG Zongl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61-66,共6页
Th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nearshore waters requires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ocean health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on artificial regulation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were deve... Th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nearshore waters requires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ocean health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on artificial regulation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o assess present and near-term ocean health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in the Laizhou Bay of China showed that the index score of ocean health was 0.785 6 out of 1.0 at present and was expected to range from 0.555 1 to 0.804 1 in the near-term future depending on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artificial regulation of negative pressures. Specifically, the results of ocean health at present mainly indicated that cultural services and provisioning services performed essentially perfectly while supporting services and regulating services functioned less well.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is nearshore ecosystem would partially lose supporting and regulating services in the near-term future if the increasing pressures were not wellregulated but that all of these categor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could be slightly improved if the negative pressures were fully controlled. Addition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especially on cultural services and regulating service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analytical process and resulting quantification provide flexible tools to guid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gulations so as to facilitat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in the coastal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health ecosystem services nearshore waters regulation pressure Laizhou Bay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World’s Ocean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3
作者 Vadim V. Navrotsk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3年第3期183-190,共8页
The role of the World Ocean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considered from two points of view: 1) heat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ocean and its discharge into the atmosphere as purely physical processes;... The role of the World Ocean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considered from two points of view: 1) heat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ocean and its discharge into the atmosphere as purely physical processes;2) participation of living matter in the ocean in these processes. The oceanic organic matter, especially plankton and different organic compounds, absorbs solar energy and changes water transparency, controlling thickness of layers and amount of the energy accumulated. Having ability to react not only to fluctuations of solar heat energy supply, but also to extra weak fluct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and magnetic fields of terrestrial and extraterrestrial origin, phytoplankton and other organic matt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ctive forcing of global climate and ocean ecosystem fluctuations observed on different scales. Several mechanisms of solar activity effects on global climate-ocean ecosystem interaction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imate ocean ecosystemS PHYTOPLANKTON Solar Activity ULTRAVIOLET Radiation Magnetic Field
下载PDF
海水酸化与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生长钙化的影响
4
作者 杨芳芳 肖志梁 +2 位作者 韦章良 黄怡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7,共11页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钙化海藻——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CO_(2)分压(pCO_(2):400μatm、1200μatm、1800μatm)和温度(27℃、30℃、32℃)对其培养1个月,通过监测藻体生长和钙化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探究海水酸化与升温对活体与死亡的孔石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从27℃升高到30℃时,活体孔石藻生长钙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当温度提高到32℃时,藻体生长钙化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溶解现象,净钙化速率从206.99nmol·cm^(–2)·h^(−1)(pCO_(2):400μatm;温度:27℃)降至–42.22nmol·cm^(–2)·h^(−1)(pCO_(2):1200μatm;温度32℃)。类似地,pCO_(2)增加也会显著抑制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而且该抑制作用随着CO_(2)分压增加而增强。此外,升温与酸化对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净钙化速率均具有交互作用。与活体孔石藻相比,死亡的藻体骨骼更易受到高温与酸化影响,当温度升高至30℃或pCO_(2)提高至1200μatm时,死亡藻体骨骼净溶解速率均显著增加,而且高温与酸化的交互作用加速了骨骼溶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了酸化与升温不仅会影响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速率,而且会加速礁体主要组分(藻体碳酸钙骨骼)的溶解速率,进而影响到珊瑚礁生态系统。本文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钙化 生长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下载PDF
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盐城市海洋蓝碳为例
5
作者 聂弯 黄靖 +2 位作者 夏炎 陈琪 郭红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48,共8页
根据经济学局部均衡理论,论文首先核算单位海洋蓝碳物质量,并利用碳交易价格作为海洋蓝碳的单位价格,将物质量与价值量相乘,得到单位海洋蓝碳经济价值,然后通过规模乘数效应,核算盐城市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总量。由于生态系统... 根据经济学局部均衡理论,论文首先核算单位海洋蓝碳物质量,并利用碳交易价格作为海洋蓝碳的单位价格,将物质量与价值量相乘,得到单位海洋蓝碳经济价值,然后通过规模乘数效应,核算盐城市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总量。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的是人类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增加或减少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海洋蓝碳服务功能的评估基于流量的概念,时间维度为一年。为避免重复计算,只考虑最终流向人类的海洋蓝碳服务效益,而不考虑支持性的服务过程。该研究不仅能够用于核算盐城市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能为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蓝碳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局部均衡理论 盐城市
下载PDF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6
作者 唐启升 苏纪兰 +4 位作者 孙松 张经 黄大吉 金显仕 仝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88-1299,共12页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全球变化和海洋可持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当今海洋科学最为活跃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1999—2004)”的研究成...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全球变化和海洋可持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当今海洋科学最为活跃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1999—2004)”的研究成果为主,介绍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中国近海 海洋科学
下载PDF
亚洲沙尘的远距离输送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高会旺 祁建华 +2 位作者 石金辉 石广玉 冯士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亚洲沙尘是全球沙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效应已得到广泛关注,但至今对亚洲沙尘输送/沉降—海洋生态系统响应—辐射活性气体海气交换—间接气候效应这一过程的认识却是非常初步的。亚洲沙尘存在3个主要源区,对其排放强度的认识仍存在... 亚洲沙尘是全球沙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效应已得到广泛关注,但至今对亚洲沙尘输送/沉降—海洋生态系统响应—辐射活性气体海气交换—间接气候效应这一过程的认识却是非常初步的。亚洲沙尘存在3个主要源区,对其排放强度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亚洲沙尘可以通过长距离输送而影响到广大的北太平洋,其传输路径和影响范围决定于沙尘的来源、粒子谱分布与大气环流特征等因素。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来源之一,但沉降通量的估算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反馈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沙尘与海洋生态系统"(Asian Dust and Ocean EcoSystem,ADOES)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沙尘 远距离输送 海洋生态系统 ADOES
下载PDF
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被引量:45
8
作者 唐启升 方建光 +2 位作者 张继红 蒋增杰 刘红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质量下降,如个体较大、营养层次较高、重要的底层经济种类被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中上层及经济价值低的种类所替代。研究分析表明,在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受控于多因素作用的控制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并难以甄别和管理。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显著变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内论述了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科学基础,介绍了在黄海桑沟湾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及其效果,评估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碳收支与生态服务功能。最后,在结语中指出:展望未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特别予以关注,需要得到更多基础研究的支持。除了进一步加强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和区域生态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动力学过程研究,关注海洋酸化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及其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生态系统 多重压力胁迫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适应性管理对策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
下载PDF
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桂忠 何剑锋 +2 位作者 蔡明红 李少菁 戴聪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所取代、总初级生产力有望增加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渔获量、而北极熊和海象等以海冰作为栖息和捕食场所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前景堪忧。今后人类将更为重视对北冰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加以运用、关注北冰洋特有物种的命运并加以力所能及的保护、评估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数据积累是目前制约北极研究的最大障碍,但随着 SEARCH 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将更为系统和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海水 北冰洋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素香 李瑞杰 +1 位作者 罗锋 朱文谨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依据近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研究方法及建立数学模型应遵循的原则、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海洋生态模型的基本性质及...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依据近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研究方法及建立数学模型应遵循的原则、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海洋生态模型的基本性质及分类并就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一些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海洋生态 模型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庆忠 陈庆义 吴文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9-824,共6页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异质性的复杂巨系统是一类景观生态系统 ,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因此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中来。生态系统的尺度限制了海洋生态学向更加宏观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在景观的水平上 ,...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异质性的复杂巨系统是一类景观生态系统 ,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因此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中来。生态系统的尺度限制了海洋生态学向更加宏观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在景观的水平上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在多个尺度上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不仅讨论了海洋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而且就海洋景观生态学的若干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洋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 异质性
下载PDF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启升 苏纪兰 张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80-1287,共8页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介绍了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预期目标,以及研究实施计...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介绍了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预期目标,以及研究实施计划。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生态系统 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 可持续机理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与南大洋生态系统 被引量:42
13
作者 孙松 刘永芹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8-90,104,共4页
南极磷虾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又是鱼类、乌贼、海豹、海鸟和鲸类的主要食物。由于其巨大的生物量,使其成为潜在的巨大渔业资源。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大洋生态系统 渔业资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浅说 被引量:6
14
作者 管玉平 高会旺 +1 位作者 冯士笮 林一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7-450,共4页
讨论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和特点。阐述了它的基本理论问题,此外,协同性、可预报性、突变性以及稳定性是人们关切的问题,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模拟的基本概念作... 讨论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和特点。阐述了它的基本理论问题,此外,协同性、可预报性、突变性以及稳定性是人们关切的问题,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模拟的基本概念作了描述,进而说明建模时要注意抽象与简化。最后就我国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提出一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态系统 动力学 海洋生态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战略初探 被引量:19
15
作者 唐启升 范元炳 林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在概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背景、有关国际计划的研究内容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原则、战略目标、“九五”优先领域、重点研究问题、典型实验区等设想、建议及具体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 海洋生态 动力学 发展战略 中国
下载PDF
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吕永龙 苑晶晶 +3 位作者 李奇锋 张悦清 吕笑天 苏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源人类活动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海岸带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珊瑚礁退化、海洋垃圾、以及海岸带矿产开采等高强度开发活动引发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水质、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来自陆地,必须将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海陆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计划,推进海洋资源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近海生态系统 重金属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海洋酸化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清华 彭海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08-111,共4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CO2进入大气层,不仅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也使得全球海洋出现酸化现象。海洋中氢离子浓度在最近200年里已经上升了30%,21世纪内将再增加3倍,到22世纪海洋将处于极端酸性环境。已有的报道显示,酸化将对石...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CO2进入大气层,不仅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也使得全球海洋出现酸化现象。海洋中氢离子浓度在最近200年里已经上升了30%,21世纪内将再增加3倍,到22世纪海洋将处于极端酸性环境。已有的报道显示,酸化将对石灰化型生物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但海洋酸化对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海洋酸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海洋中不同生态系统所受海洋酸化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生态系统 钙化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_2的汇 被引量:60
18
作者 严国安 刘永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27-833,共7页
水生生态系统 ,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 CO2 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 CO2 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 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 水生生态系统 ,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 CO2 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 CO2 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 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有机碳化合物的沉降等 ,现在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海洋碳子模型以对 CO2 的汇进行估测。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 ,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生物泵”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两大类主要的海洋碳子模型 :厢式模型和普通环流模型 ,采用这些模型对海洋碳汇的估算约为 1 .2~ 2 .4 Gt C/a;分析了湖泊、河流等对大气 CO2 汇的特点及向海洋的转移 ,并对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大气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 碳循环 大气CO2汇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永祺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生产力 生态灾害 极地和大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地球生态系统起源演化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志飞 刘璠 +9 位作者 梁悦 胡亚洲 陈飞扬 张志亮 陈延龙 任心宜 姚金龙 李国祥 郭俊锋 华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5-1106,共42页
生命活动加速地球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循环,从而成为驱动地球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动力。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演化阶段,... 生命活动加速地球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循环,从而成为驱动地球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动力。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演化阶段,综合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和寒武纪大爆发动物界成型,本文提出地球生态系统可分为原始进化生态系统、初级进化生态系统和现代进化生态系统三大演化阶段。原始进化生态系统以陆核形成、成熟,早期超大陆聚合、裂解和潘基亚大陆形成早期阶段之前等不稳定大陆演化为地质背景,生物类群主要以蓝藻(又称蓝细菌)和真核藻类为生产者,以细菌微生物为分解者的2极食物链结构,生活底质仅以海洋底质(岩石)和沉积物为界面,在原始海洋中仅以海水、海底为介质的2相(液相和固相)生态环境,时间包括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大部分地史时间,代表着以菌藻类初级生产者诱导的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反映了生物圈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始阶段。初级进化生态系统以冈瓦纳大陆聚合为地质背景,现代板块构造建立、全球板块联动,大陆风化加强,时间上包括埃迪卡拉纪末到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时期。通过寒武纪大爆发,地球首次诞生了动物,代表着宏体消费者出现,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完整3极食物链结构形成,地球进入了以动物消费需求牵引的生态系统循环。消费者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出现底栖、游移、浮游和游泳等现代海洋群落生态类型,期间礁体动物出现,生物礁繁盛,包壳、刻蚀(污损)生物开始大量增殖,由于生物的相互作用导致海底岩石生物风化急速加快,生物圈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在海洋中迅速加强,代表地球现代复杂海洋生态系统初步形成。现代进化生态系统以潘基亚大陆聚散和古新特提斯构造域形成演化为地质背景,初级生产者发生重大改变、陆地植物出现,动植物登陆,陆地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发展和繁盛。海陆高级消费者不断出现、演替,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极食物链结构稳定循环,系统能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不同时期部分动物已跨越陆地和海洋两个生态系统进行繁衍生息,陆地生产者与分解者通过河流交相辉映、周而复始、循环不断。高山、河流和海洋生物生态分层分带明显,不同动物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不同界面(液相、气相和固相)穿梭,不同介质(海水、陆地和空气)交流互动。脊椎动物鱼类登陆从而导致四足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后续发生,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类型的脊椎动物呈现“登陆下海”生态奇观,生态群落和营养结构复杂多变,生态类型繁多,时间横跨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直至现在,代表海陆交互的复杂地球现代进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演替和繁盛。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以生物为纽带,物质交流和能量流动速度加快,成为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最大特征。因此,前寒武纪诞生了原始生命并衍生了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菌藻类),地球进入初级生产者维持的原始进化生态系统;寒武纪大爆发诞生了地球动物消费者,历时4千万年地球动物界成型、建立了现代动物系统框架,之后5亿年再无新的动物门类出现,现代海洋生态系统格局形成,地球开启了动物需求驱动的初级进化生态系统;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后陆地生态系统诞生,历时3亿年植物界成型,地球原始生产力不断革新,动植物海陆交互,现代生态系统形成,不断修复并完善。对比研究动物消费驱动的地球初级进化生态系统和高级生产者植物引导的现代进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对理解地球的宜居性演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 陆地动植物 生态群落 显生宙 群落演替 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