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icit of pursuit ocular movements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1
作者 Francesco Cordici Pietro Lanzafame +5 位作者 Silvia Marino Alessandro Celona Lilla Bonanno Annalisa Baglieri Alessia Bramanti Placido Bramant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0期1583-1586,共4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dvanced Alzheimer's disease(AD)patients have deficiency of eye movements.However,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on eye movem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D.The aim of this study w...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dvanced Alzheimer's disease(AD)patients have deficiency of eye movements.However,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on eye movem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pursuit ocular movements(POM)provided by a vision-based non-intrusive eye tracker in patients with early AD.POM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D patients than in normal controls(P 〈 0.01).In AD patients,POM values were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ores(P = 0.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M value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anticholinesterase therapy.We used a vision-based method,for non-intrusive eye tracking,which can be proposed as a possible tool for supporting the diagnosis of early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early diagnosis pursuit ocular movements smooth pursuit dysfunctions vision-based eye tracking system
下载PDF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ocular movem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Lei Xiong Xiao-Yan Ding +5 位作者 Ya-Zhi Fan Yao Xing Xiao-Hui Zhang Ting Li Jian-Ming Wang Fe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9年第12期1893-1897,共5页
AIM: To develop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to improve the ophthalmolog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valuate the teaching value. METHODS: A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was designed by simulati... AIM: To develop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to improve the ophthalmolog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valuate the teaching value. METHODS: A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was designed by simula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ocular and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according to Sherrington’s law. The model with joint bearing was to ensure the flexibility and centripetal rotation of the simulated ball and stepper motor as the driving device. A programmable processor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motion amplitude of the stepper motor. The size of hole was set at the back of the simulated shell to limit the amount of eye movement. Afterwards, using a 5-point Likert scale, 7 experts evaluated the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s simulation ability and preci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model.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was evaluated at in-class quiz and final exam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SULTS: The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could be operated easily to demonstrate the eye movements with motion of different ocular muscles. The experts agreed that the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and was easier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every extraocular muscles’ movement in each evaluation index(P<0.05).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howed that the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odel both at in-class quiz(P<0.01) and final exam(P<0.05). CONCLUSION: This novel 3D electric ophthalmotrope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odel, which can be to improve the ophthalmolog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ocular muscles movement ocular myopathy medical education ophthalmotrope three-dimensional electric model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Arabic reading, in terms of the vocalization of the text form by registering the eyes movements of pupils
3
作者 Djemaia Bensoltana Boualem Asselah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3年第4期263-268,共6页
The intrinsic factors such as the visual constraints, extrinsic such as biomechanics, interface such as the support: the writing, the linguistics, the typography, the sense of progress of the language, have their impa... The intrinsic factors such as the visual constraints, extrinsic such as biomechanics, interface such as the support: the writing, the linguistics, the typography, the sense of progress of the language, have their impact on the habit, and the fittest and particularly the efficiency in reading. We suspect that circuits and zones involved in horizontal orientation “right to the left” are not the same the other way around hanging the linguistic collection. Reading Arabic provided with a specific difference in vocalization proves to be a valuable model verification two major issues which arouse language perception: [lexical processing: is it instantaneous (visual memory) or delayed (memory-tampon)? ···].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models of language detection mechanisms and brain areas mnemonics which is involved in making information. Results are significatively: children vocalized mode is best seen. It must extend the duration of the mode without vowels. In our opinion, our study is original, and we introduced what a valuable tool in the diagnosis of visual and cognitive strategy by the biotechnology technical based on variations in terms of reading. This opens a horizon of opportun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the Arabic language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eye size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task variables in reading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ther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Learning in School Method PHOTOELECTRIC Saccadic ocular LEXICAL VOCALIZATION in ARABIC
下载PDF
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 被引量:7
4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邓大明 林小铭 陈静嫦 吴河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22)为双眼眼球外旋转,4例(4/22)单眼眼球外旋转,1例(1/22)眼球无旋转;22例患者术前右眼和左眼的黄斑—视乳头夹角分别为(15.67±5.72)°、(16.59±6.69)°,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一周时右眼和左眼的黄斑鄄视乳头夹角分别为(5.24±5.87)°和(7.17±5.40)°,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P﹥0.5);术前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值为(23.1±6.8)△,术后一周时的差值为(2.0±2.25)△;术前所有患者均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术后1周时除1例仍有轻度功能亢进外,余21例下斜肌功能正常。【结论】V征斜视患者有眼球的客观外旋转,下斜肌减弱手术后眼球客观旋转状态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 斜视 下斜肌 患者 术后 肌功能 视乳头 显著性 照相 状态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管琼峰 张力三 +4 位作者 洪文轲 杨怡 陈昭英 张丹 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者。另选同时段两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患者亲属以及社会志愿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vHIT定量测定一对水平半规管平面、两对垂直半规管平面的VOR增益值及相应三个VOR增益不对称值并分析结果和差异,同时记录眼球追赶扫视信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BPPV组比较,VN组患侧水平及垂直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PPV组每个VOR增益值及水平不对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垂直VOR增益不对称值增大(均P<0.05)。与BPPV组比较,VN组患侧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三个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HIT早期诊断VN的敏感度为87.9%。33例VN患者中,除一例无法区分外,前庭上神经功能损害22例,前庭下神经功能损害7例,前庭上、下神经功能均损害3例。结论:vHIT通过评估VN患者前庭功能可帮助临床早期诊断VN,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诊断 半规管 眩晕/诊断 眩晕/病因学 体位 反射 前庭眼 眼球运动 前庭功能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低常视力与正常视力学龄儿童眼调节储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孟宪实 吴西西 +1 位作者 杜萍瑞 雷蕙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常视力与正常视力学龄儿童眼调节储备的差异。方法选择7~12岁学龄儿童102例,其中裸眼视力≥0.8(正常视力组)50例(100眼),裸眼视力〈0.8(低常视力组)52例(104眼),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测两组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应用移近... 目的探讨低常视力与正常视力学龄儿童眼调节储备的差异。方法选择7~12岁学龄儿童102例,其中裸眼视力≥0.8(正常视力组)50例(100眼),裸眼视力〈0.8(低常视力组)52例(104眼),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测两组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应用移近法测量双眼调节幅度,自制±200D反转拍法测量双眼调节灵活度。结果正常视力组的正相对调节为(-2.70±1.23)D,调节幅度为(14.03±2.17)D,均明显高于低常视力组的(-1.64±0.81)D、(11.48±2.60)D(P均〈0.05);两组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下降引起调节储备不足可能是学龄儿童近视发病的原因之一,而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等眼动参数与近视发生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低常 调节储备 眼动参数 学龄儿童
下载PDF
光学成像模糊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学锋 王婷 +1 位作者 许丽敏 赵堪兴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2-684,共3页
目的:比较正常屈光成像和光学成像模糊条件下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学差异,探讨异常视觉经验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将屈光矫正正常或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3例分别在正常屈光成像状态(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和增戴-... 目的:比较正常屈光成像和光学成像模糊条件下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学差异,探讨异常视觉经验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将屈光矫正正常或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3例分别在正常屈光成像状态(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和增戴-3.00D镜片(主导眼为Bd组,非主导眼为Bn组)条件下进行测试。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的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Origin 8.0统计软件及Matlab 2008统计学工具包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等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各组间平均微扫视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组、Bn组峰值速度和微扫视发生频率较Nd组、Nn组显著降低,Bd组、Bn组微扫视间隔时间较Nd组、Nn组明显延长,两种屈光成像状态下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以上4个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速眼球运动记录对评价视觉质量、研究视觉感知与眼球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光学 注视 眼球运动 微扫视
下载PDF
眼球主动运动对眼压影响及其效应利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雷文生 李美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2609-2610,共2页
目的了解眼球主动运动对眼压的影响。方法用非接触性眼压计(NIDC)检测学生做健眼操前后眼压的变化。结果采用NIDC测得初一学生84只眼,操后眼压降低67只眼,占79.8%,降低(1.036±1.183)mmHg(1 mmHg=0.133 kPa),P<0.001;大专生72只... 目的了解眼球主动运动对眼压的影响。方法用非接触性眼压计(NIDC)检测学生做健眼操前后眼压的变化。结果采用NIDC测得初一学生84只眼,操后眼压降低67只眼,占79.8%,降低(1.036±1.183)mmHg(1 mmHg=0.133 kPa),P<0.001;大专生72只眼,操后眼压降低52只眼,占72.2%,降低(0.935±1.496)mmHg,P<0.001。结论以眼球为主动运动形式编制的健眼操能显著降低学生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主动运动 健眼操 眼压 近视眼
下载PDF
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钱学翰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PULLEY 大鼠 眼球运动 前庭眼反射
下载PDF
兔直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观察与功能分析
10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8-520,共3页
背景 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的纤维弹性环结构(Pulley)与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但这一观点尚存在争议.观察双眼位置明显不同于灵长类动物的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对分析Pully与眼球运动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目的 观察兔眼外肌周... 背景 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的纤维弹性环结构(Pulley)与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但这一观点尚存在争议.观察双眼位置明显不同于灵长类动物的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对分析Pully与眼球运动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目的 观察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其与以往报道的人类相同组织结构的异同,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关系.方法 盐酸氯胺酮麻醉成年兔5只,将所有眼眶整体分离固定,每只兔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另一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Weigert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分别进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并以小鼠抗兔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标记平滑肌进行观察. 结果 胶原纤维环于兔眼球赤道部附近包绕眼外肌.胶原纤维比较菲薄且与眼直肌纤维的联系很疏松,直肌间连接带亦较菲薄.少量弹性纤维及极少量平滑肌细胞散在分布于胶原纤维中.结论 兔直肌周围结缔组织与以往报道的人类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有明显差异,提示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与眼球运动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眼球运动 PULLEY 人类
下载PDF
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
11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功能关系。方法成年家猫5只,用盐酸氯胺酮注射行全身麻醉,将所有家猫眼眶分离取材并整体固定,每只动物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对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8μm及5μm厚连续切片,相邻切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Weigert染色法分析猫眼4条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并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眼眶平滑肌。结果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猫眼外肌胶原纤维环较薄,与眶层肌纤维的联系疏松;胶原纤维环及连接带中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仅以少量细胞的形式散在分布;内直肌周围胶原纤维环、内下侧连接带亦与其他纤维环或连接带无明显差异。结论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较薄可能与猫双眼运动功能不甚发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PULLEY 眼球运动
下载PDF
单片Medpor塑形修复复杂性眼眶骨折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吴恺 陈恩亚 王艳 《现代医院》 2008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塑形修复复杂性眼眶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术前应用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眼眶骨壁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应用Medpor进行眼眶缺损修复和眼球内陷的复位。结果在39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中... 目的探讨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塑形修复复杂性眼眶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术前应用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眼眶骨壁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应用Medpor进行眼眶缺损修复和眼球内陷的复位。结果在39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中,35例治愈,2例有明显的改善,2例有改善。结论Medpor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其良好的可塑性及操作的简便性是最大的优势。用Medpor塑形修复复杂性眼眶骨折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POR 复杂性眼眶骨折 复视 眼球运动受限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合并眼运动功能障碍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维强 魏世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合并眼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62例确诊或很可能是MS的连续病例,分析相关的眼部表现,总结眼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162例患者中出现眼科...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合并眼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62例确诊或很可能是MS的连续病例,分析相关的眼部表现,总结眼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162例患者中出现眼科症状或发现眼科异常体征占56.8%,仅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占16.7%,眼部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62例(38.3%)和眼运动功能障碍45例(27.8%),后者主要包括眼球震颤、眼球外展受限、眼睑闭合不全和睁眼困难;此外,还有复视15例(9.26%)和13例(8.02%)眼眶或眼球疼痛。结论多发性硬化合并眼运动功能障碍提示了内侧纵束的损害和第三、六对颅神经损害,还可能为Collier′s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眼部表现 眼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眼外肌Pulley研究进展及分析
14
作者 孙春华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期61-62,共2页
随着影像学、形态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在眼科的应用,眼外肌Pulley得以被发现并被应用于临床研究。眼外肌Pul-ley的应用使临床眼球运动Listing法则,前庭眼反射及双眼集合运动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在众多学科的研究基础上,眼外肌Pul... 随着影像学、形态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在眼科的应用,眼外肌Pulley得以被发现并被应用于临床研究。眼外肌Pul-ley的应用使临床眼球运动Listing法则,前庭眼反射及双眼集合运动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在众多学科的研究基础上,眼外肌Pulley对某些复杂斜视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解释并对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Pulley 眼球运动 斜视
下载PDF
针刺对爆裂性眶壁骨折致眼球运动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凌云 刘青松 刘巧英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眼外肌穴对爆裂性眶壁骨折致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爆裂性眶壁骨折致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30例,根据眶壁骨折类型选取相应眼外肌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目的观察针刺眼外肌穴对爆裂性眶壁骨折致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爆裂性眶壁骨折致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30例,根据眶壁骨折类型选取相应眼外肌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时间同针刺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眼球运动障碍分级、角膜缘移动范围及复像图变化。结果 1.角膜缘移动范围:针刺组治疗前,内、上及下转角膜缘移动范围分别为(4.80±3.01)mm、(3.40±2.50)mm、(4.40±1.54)mm;治疗后的结果为(7.47±2.26)mm、(4.70±1.74)mm、(5.47±0.78)mm。对照组治疗前结果,(5.17±2.78)mm、(3.17土2.49)mm、(4.53±1.41)mm;治疗后结果,(6.17±2.56)mm、(3.57±2.27)mm、(4.70±1.26)mm。2组各项数值均较前改善(P<0.001),且针刺组的各项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0.001)。2.眼球运动障碍级别:针刺组治疗前,0级、Ⅰ级、Ⅱ级、Ⅲ级的眼数分别为0、5、17、8只眼,治疗后为11、13、1、5只眼。对照组治疗前各分级眼数为0、6、17、7只眼,治疗后为4、13、6、7只眼。2组治疗后眼球运动障碍均较治疗前改善,针刺组好于对照组(P<0.05)。3.临床疗效:针刺组痊愈11只眼,显效9只眼,有效5只眼,无效5只眼,有效率83.33%,痊愈率36.37%;对照组痊愈4只眼,显效5只眼,有效14只眼,无效7只眼,有效率76.67%,痊愈率13.33%。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针刺眼外肌穴可改善角膜缘移动范围及眼球运动障碍级别,明显促进眼外肌功能的恢复。2.针刺眼外肌穴联合常规治疗爆裂性眶壁骨折所致眼球运动障碍有显著疗效,其有效率及痊愈率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穴 针刺 爆裂性眶壁骨折 眼球运动障碍
下载PDF
眼动记录技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慧 阴正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眼动记录技术作为检测眼球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细微眼球运动的捕捉能力使人类对眼球运动的观察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眼球运动障碍类疾病如斜视、眼球震颤、颅神经麻痹、颅脑损伤等的认识不断深入,为阐明其发病机制... 眼动记录技术作为检测眼球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细微眼球运动的捕捉能力使人类对眼球运动的观察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眼球运动障碍类疾病如斜视、眼球震颤、颅神经麻痹、颅脑损伤等的认识不断深入,为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途径。同时,其精确度的提高已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中,促进了相关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在眼科主要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疗效评估,青光眼患者视野检查及提高LASIK手术精确度等。就几种主要的眼动记录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前景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 眼动记录技术 眼运动障碍
下载PDF
下蹲运动与高眼压关系及其动态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存平 岑峰 +2 位作者 陈晓玲 林玉琛 李玉玲 《广西医学》 CAS 1997年第3期345-351,共7页
观察18例32眼下蹲运动与高眼压的关系,分为下蹲120次、100次及80次三组,每组分别观察10眼、11眼及11眼,结果各组运动后眼压均见下降,平均为1.027±0.486kPa、1.355±0.770kPa... 观察18例32眼下蹲运动与高眼压的关系,分为下蹲120次、100次及80次三组,每组分别观察10眼、11眼及11眼,结果各组运动后眼压均见下降,平均为1.027±0.486kPa、1.355±0.770kPa及1.325±0.422kPa,运动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观察3小时内眼压动态变化,下蹲120次组眼压下降维持时间最长,在运动后3小时与运动前眼压比较及与其余两组第3小时眼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因而提出下蹲运动120次,每天3~4次,可作为慢性开、闭角青光眼及高眼压症者的医疗保健操,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蹲运动 高眼压 保健操 青光眼 预防 体育疗法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彭海鹰 张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0-385,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眼分为4个组:(1)外直肌后退(LR)组(27眼):单条外直肌后徙7~8 mm;(2)小量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简称小量R-R组(24眼):外直肌后徙5~6 mm,内直肌缩短4~5 mm;(3)中量R-R组(29眼):外直肌后徙7~8 mm,内直肌缩短5~6 mm;(4)大量R-R组(33眼)组:外直肌后徙8~10 mm,内直肌缩短7~8 mm。三棱镜交替遮盖测量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码照片记录手术后的眼球外转位置,计算手术后的眼球运动幅度,弓形视野计测量手术前后的外转单眼注视野。结果87例患者术后6个月,71例为正位,手术成功率为81.61%,手术失败为16例,失败率为18.39%,其中过矫5例,占5.56%,欠矫11例,占12.64%。数码照相显示,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病例术前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6±1.11)、(12.04±0.68)、(11.58±1.06)、(11.86±0.93)和(12.22±0.60)mm,术后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1±1.03)、(11.81±0.70)、(10.78±1.05)、(10.54±1.07)和(9.90±0.82)mm,术前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P=0.12),术后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4,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外转幅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弓形视野计测得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术前平均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82±3.30)°、(51.48±2.39)°、(50.13±3.51)°、(51.06±2.90)°和(52.09±2.61)°,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52±3.51)°、(50.11±2.36)°、(46.38±3.67)°、(44.00±3.00)°和(41.84±2.46)°,术前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P=0.14),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5,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单眼外转注视野都减少。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应避免因单眼手术量过大引起术后产生侧方注视的非共同性,从而影响双眼单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 眼球运动/外转力 立体视 单眼注视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眼眶壁骨折后发生复视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婉莹 吴成哲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壁骨折后发生复视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间行眼眶壁骨折修补手术的189例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眼球运动情况、眼球内陷(或突出)程度... [目的]探讨眼眶壁骨折后发生复视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间行眼眶壁骨折修补手术的189例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眼球运动情况、眼球内陷(或突出)程度、复视程度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患者眼球凹陷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呈正相关(P=0.0001),术后二者亦呈正相关(P=0.007);患者术前术后眼球凹陷程度在P=0.01水平上呈正相关.2 d内接受手术的8例患者(8/8,100.0%)术后眼球运动受限恢复均达到1级水平,2~14 d内手术的50例患者中34例(34/50,68.0%)达到1级水平,大于14 d手术的15例患者中4例(4/15,26.7%)达到1级水平.[结论]术前眼球凹陷程度、骨折面积及手术时间的早晚是引起患者术后复视及眼球运动受限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壁骨折 复视 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手术
下载PDF
观测大鼠视网膜微循环及白细胞运动的方法
20
作者 张迁 夏峰 +1 位作者 郭群 张作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索通过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观测正常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以及荧光标记的白细胞在眼底的运动情况的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散瞳并将其置于动物台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并照相和进行... 目的:探索通过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观测正常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以及荧光标记的白细胞在眼底的运动情况的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散瞳并将其置于动物台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并照相和进行视频记录。另外,体外分离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并用CFDA(6-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进行荧光标记,之后通过尾静脉将其回输进入同窝另一只大鼠的体内,观察白细胞在眼底血管的运动情况。结果:通过HRA2能够清楚而有效的观察到大鼠视网膜4级以上血管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并能够观察到白细胞在眼底血管中的各种运动状态。结论:建立了一种通过HRA2观测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白细胞运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眼底血管造影 大鼠 白细胞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