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queous Biphasic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Catalyzed by Thermoregulated Rhodium Complex
1
作者 Fan Zhi KONG, Xiao Lai ZHENG, Zi Lin 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ine Chemical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1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9期917-919,共3页
The aqueous biphasic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was achieved under thermo-regulated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TRPTC) conditions with Rh(acac)(CO)2 Ph2P[p-C6H4 (OCH2CH2)25OH] (PETPP) complex catalyst formed in s... The aqueous biphasic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was achieved under thermo-regulated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TRPTC) conditions with Rh(acac)(CO)2 Ph2P[p-C6H4 (OCH2CH2)25OH] (PETPP) complex catalyst formed in situ. The aldehyde yield reached 81.2% within 6 hrs under 140℃ and 5.0 MPa (CO/H2,1/1) and the separated catalysts dissolved in the aqueous phase could be reused for 3 times without evident changes i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IUM HYDROFORMYLATION oleyl alcohol TRPTC.
下载PDF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Catalyzed by Rh-OPGPP Complex
2
作者 Fan Zhi KONG Yan Hua WANG Zi Lin JI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97-498,共2页
Polyether-tailored phosphite modified rhodium complex formed in situ was highly active in the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in nonaqueous phosphite/heptane system where the phosphite acted both as the ligand and t... Polyether-tailored phosphite modified rhodium complex formed in situ was highly active in the hydroformylation of oleyl alcohol in nonaqueous phosphite/heptane system where the phosphite acted both as the ligand and the second phase. This catalyst was easily separated by simple decanta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five times with only a slight decrease i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ITE HYDROFORMYLATION oleyl alcohol nonaqueous biphasic catalysis.
下载PDF
丙酮/丁醇萃取发酵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立荣 朱自强 岑沛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研究了用油醇为萃取剂进行丙酮/丁醇游离细胞间歇和补料间歇萃取发酵过程。结果表明,萃取发酵可以减轻产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初始底物浓度,增加发酵速率。建立了间歇萃取发酵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在间歇萃取发酵过程中底... 研究了用油醇为萃取剂进行丙酮/丁醇游离细胞间歇和补料间歇萃取发酵过程。结果表明,萃取发酵可以减轻产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初始底物浓度,增加发酵速率。建立了间歇萃取发酵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在间歇萃取发酵过程中底物、微生物、产物及pH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 丁醇 萃取发酵 动力学
下载PDF
油脂的氢甲酰化及其工业开发前景 被引量:4
4
作者 孔凡志 蒋景阳 金子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9-42,共4页
目前 ,动植物油脂的化工利用仍停留在洗涤剂、助剂等传统产品上。而通过双键的氢甲酰化反应引入新官能团能为油脂的化工利用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本文综述了对化学工业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油酸甲酯和油醇的氢甲酰化反应的进展 。
关键词 油酸甲酯 油醇 氢甲酰化 甲酰基硬脂酸甲酸 甲酰基十分醇 开发前景
下载PDF
发酵萃取耦合工艺生产丁醇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鑫昕 叶嘉 +3 位作者 耿霄 曹丽君 王少华 张延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1,共6页
传统丙酮丁醇发酵的产物抑制作用造成丁醇产量较低,本文选择发酵萃取耦合工艺将丁醇原位分离出来,以降低抑制作用。通过冷模试验、生长影响试验和萃取发酵试验,确定了有机相条件和发酵萃取耦合工艺:有机萃取相为油醇中加入20%癸醇,相比... 传统丙酮丁醇发酵的产物抑制作用造成丁醇产量较低,本文选择发酵萃取耦合工艺将丁醇原位分离出来,以降低抑制作用。通过冷模试验、生长影响试验和萃取发酵试验,确定了有机相条件和发酵萃取耦合工艺:有机萃取相为油醇中加入20%癸醇,相比为1∶5(有机相∶水相),发酵24h后将有机相导入发酵体系中。利用该工艺,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比传统发酵的相应产量提高了23.99%和1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 发酵萃取 丙酮丁醇发酵 油醇 癸醇 原位分离
下载PDF
丙酮/丁醇间歇萃取发酵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立荣 岑沛霖 朱自强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388-398,387,共12页
为了防止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lridium acetobutylicum)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萃取和发酵相结合过程的研究。从十三种有机化合物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毒性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能出发,选出了油醇... 为了防止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lridium acetobutylicum)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萃取和发酵相结合过程的研究。从十三种有机化合物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毒性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能出发,选出了油醇和混合醇(油醇和硬脂醇的混合物)作为丙酮/丁醇萃取发酵的萃取剂。和用正交试验考察了以油醇作萃取剂时,发酵温度、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油水比等三因素对游离细胞、固定化细胞的无搅拌间歇萃取发酵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研究了发酵温度41/35℃、油水比1∶2和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时的间歇搅拌萃取发酵。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10(g/1)时,发酵结束水相丁醇浓度5.12(g/1)、折合水相丁醇浓度16.27(g/1)、折合水相总溶剂浓度33.63(g/1),发酵过程的葡萄糖利用率98.0%。总浓剂产率0.312。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发酵可以减轻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提高初始葡萄糖浓度、减少生产过程的废水量,为降低产物分离的能耗和总溶剂的生产成本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 丁醇 萃取发酵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异戊醇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金旭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41-1544,共4页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对影响酱香型白酒发酵主要杂油醇成分异戊醇的酵母添加量、糖化酶添加量、蛋白酶添加量、曲粮比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组合A2B1C2D2条件下(即酵母添用量加量2%,糖化酶用量2×103U/g,蛋白酶添加量20 U/g,曲粮比...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对影响酱香型白酒发酵主要杂油醇成分异戊醇的酵母添加量、糖化酶添加量、蛋白酶添加量、曲粮比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组合A2B1C2D2条件下(即酵母添用量加量2%,糖化酶用量2×103U/g,蛋白酶添加量20 U/g,曲粮比例1:1。),异戊醇的产量为0.36×10-1g/L,相对于未添加酵母降低89.80%,表明此优化条件对降低酱香型白酒发酵异戊醇含量效果明显,几个影响因素中,酵母添加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醇 杂油醇 气相色谱
下载PDF
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钠的合成及性能测定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红 贾长英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20,23,共4页
研究了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钠(SDSS)的合成方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油醇)∶n(顺酐)=2.20∶1,在真空度2.67kPa,120℃下酯化反应2.5h,得到收率为95%的酯化产物;n(亚硫酸氢钠)∶n(顺酐)=1.05∶1,在真空度2.67kPa,110℃下磺化反应3h得... 研究了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钠(SDSS)的合成方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油醇)∶n(顺酐)=2.20∶1,在真空度2.67kPa,120℃下酯化反应2.5h,得到收率为95%的酯化产物;n(亚硫酸氢钠)∶n(顺酐)=1.05∶1,在真空度2.67kPa,110℃下磺化反应3h得到SDSS,熔点35~38℃.经测定,其表面张力、渗透力、乳化力,分别为:0.0276N/m、6.9s、140s.结果表明:SDSS对纺织品具有很好的渗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钠 性能测定 合成方法 酯化 磺化
下载PDF
原位萃取发酵耦合工艺高产丁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鑫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64,共3页
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法生产丁醇是一种经典的方法。然而,发酵工艺中存在着缺陷:低浓度的丁醇会对生物系统产生强毒性,由此限制了丁醇的高产。而原位萃取发酵耦合(在发酵过程中采用了有机溶剂连续移走发酵产物以消除产物抑制作用)工艺,... 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法生产丁醇是一种经典的方法。然而,发酵工艺中存在着缺陷:低浓度的丁醇会对生物系统产生强毒性,由此限制了丁醇的高产。而原位萃取发酵耦合(在发酵过程中采用了有机溶剂连续移走发酵产物以消除产物抑制作用)工艺,是解决上述缺陷的有效途径。本试验开展了原位萃取有机溶剂的筛选、配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的油-20%癸醇、油-40%癸醇、正辛醇、正庚醇、乙酸乙酯5种有机萃取剂中,其中油-20%癸醇,1∶5的配方对生产菌种毒性最低,丁醇总产量达19.21 g/L,而丁醇总生产强度也比传统发酵的对照组提高了62.8%,总溶剂的生产强度也相应提高了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萃取发酵 丁醇 油-癸醇
下载PDF
克拉2气田中央处理厂油醇分离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杰 杨涛利 +1 位作者 唐洪军 王景禹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5期204-205,共2页
克拉2气田中央处理厂的天然气脱水工艺中,低温分离器脱水后液相的醇烃液进入三相分离器,从混合腔中分离出乙二醇富液,进入再生单元经贫液冷却器换热至40度后进另一级三相分离器。两级三相分离器能力不同,其中脱水脱烃效果较差,本文分析... 克拉2气田中央处理厂的天然气脱水工艺中,低温分离器脱水后液相的醇烃液进入三相分离器,从混合腔中分离出乙二醇富液,进入再生单元经贫液冷却器换热至40度后进另一级三相分离器。两级三相分离器能力不同,其中脱水脱烃效果较差,本文分析三相分离器的控制问题及如何分配两级分离器,以达到油醇彻底分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分离器 油醇分离 油气处理
下载PDF
油醇硫酸钠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崇珍 张丹 许虎君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2,共4页
以油醇、氯磺酸等为原料制备了油醇硫酸钠,并对提纯后的产品进行红外光谱、质谱表征,对产品的表面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油醇硫酸钠 制备 性能
下载PDF
生物丁醇萃取剂回收过程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应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萃取剂回收过程是生物丁醇原位萃取发酵工艺的一个重要过程。萃取剂的经济、有效、安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实施生物丁醇原位萃取发酵工艺的基础,本文针对油醇萃取剂的回收过程进行了研究,对油醇萃取剂回收塔进行了优化模拟计算,并提出... 萃取剂回收过程是生物丁醇原位萃取发酵工艺的一个重要过程。萃取剂的经济、有效、安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实施生物丁醇原位萃取发酵工艺的基础,本文针对油醇萃取剂的回收过程进行了研究,对油醇萃取剂回收塔进行了优化模拟计算,并提出萃取剂回收塔优化工艺条件为全塔理论级数10个或以上,塔顶操作压力0.025MPa~0.03MPa,塔釜操作温度宜控制在20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丁醇 原位萃取发酵 油醇 萃取剂 回收塔 优化
下载PDF
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钠的合成
13
作者 陈红 贾长英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4年第9期33-35,共3页
研究在氮气保护下采用非外加相转移催化剂经酯化和磺化合成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磺酸钠的新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酯化反应条件为:醇酐摩尔比2.20:1,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150℃,催化剂用量1%,酯化率控制在95%左右;较佳的... 研究在氮气保护下采用非外加相转移催化剂经酯化和磺化合成磺基琥珀酸双十八油酯磺酸钠的新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酯化反应条件为:醇酐摩尔比2.20:1,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150℃,催化剂用量1%,酯化率控制在95%左右;较佳的磺化反应条件为:磺化剂亚硫酸氢钠与顺酐的摩尔比1.05:1,水与双酯的质量比0.8:1,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140℃,磺化率80%左右。并测定了产品的熔点、表面张力,用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 摩尔比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合成 琥珀酸 酯化率 相转移催化剂 表征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华根霉全细胞脂肪酶催化合成油酸油醇酯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亮 徐岩 曹光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1-614,共4页
比较了10种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催化油酸与油醇酯化合成油酸油醇酯的能力,其中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 M201021全细胞脂肪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其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酯化反应的最佳油酸/油醇底物摩尔比为1.5,最佳油酸浓... 比较了10种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催化油酸与油醇酯化合成油酸油醇酯的能力,其中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 M201021全细胞脂肪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其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酯化反应的最佳油酸/油醇底物摩尔比为1.5,最佳油酸浓度为0.3mol/L,细胞干粉含水量为3.0%~7.5%时对酯化反应最为有利.以生物相容性指数logP值为指标选择不同的有机溶剂作为有机相进行酯化反应,发现logP值为3.5~4.5的有机溶剂促进酯化效果较好.全细胞脂肪酶的pH适应范围很广.最佳pH在9.0左右;最佳反应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根霉 脂肪酶 生物催化 油酸 油醇 酯化 油酸油醇酯
下载PDF
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阿魏酸油醇酯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丽妃 刘焕珍 +2 位作者 GUO Zheng XU Xue-bing 陈必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5-289,共5页
在有机相双溶剂体系中,用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ovozym 435)催化合成阿魏酸油醇酯,研究了溶剂(logP)、底物分子比、分子筛加量、酶的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亲脂性越强,底物转化率越高,最适的溶剂为异辛烷/丁... 在有机相双溶剂体系中,用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ovozym 435)催化合成阿魏酸油醇酯,研究了溶剂(logP)、底物分子比、分子筛加量、酶的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亲脂性越强,底物转化率越高,最适的溶剂为异辛烷/丁酮,最适反应条件为:酸醇比为1:8(n/n),分子筛和酶加量分别为100mg和30mg/mL,反应温度为65℃,反应8d底物转化率最高可达99%。产物阿魏酸油醇酯具有一定抗DPPH自由基的能力,20μmol/L阿魏酸酯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油醇 酶催化 脂肪酶
下载PDF
油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硫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高占 刘晓臣 牛金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7-992,共6页
以油醇聚氧乙烯醚(EO=2)为原料,SO_(3)为磺化剂,在膜式磺化器中进行磺化反应,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最后水解制得油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硫酸钠(OE2S-1、OE2S-2、OE2S-3、OE2S-4)。对系列产物进行测试分析以及性能研究,主要包括:Krafft点... 以油醇聚氧乙烯醚(EO=2)为原料,SO_(3)为磺化剂,在膜式磺化器中进行磺化反应,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最后水解制得油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硫酸钠(OE2S-1、OE2S-2、OE2S-3、OE2S-4)。对系列产物进行测试分析以及性能研究,主要包括:Krafft点、耐盐性能、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接触角、界面张力。结果表明,OE2S系列产物均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能;组成最复杂的OE2S-4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张力;OE2S-1的润湿性相对较好;OE2S-2在一定条件下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可达10^(-2)mN/m数量级,其余表现与OE2S-3的数据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硫酸钠 磺化 耐盐性能 界面张力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双有机溶剂中黑曲霉脂肪酶催化阿魏酸的酯化反应
17
作者 刘焕珍 王明兹 +4 位作者 郭英佳 郑丽妃 Guo Zheng XuXuebing 陈必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0,共4页
在双有机溶剂体系中,用黑曲霉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油醇酯,考察酶浓度、温度和底物摩尔比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辛烷/丁酮体系中,当反应温度为60℃,阿魏酸和油醇的摩尔比为1∶8,即阿魏酸浓度为0.39 mg/mL和油醇浓度为4.... 在双有机溶剂体系中,用黑曲霉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油醇酯,考察酶浓度、温度和底物摩尔比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辛烷/丁酮体系中,当反应温度为60℃,阿魏酸和油醇的摩尔比为1∶8,即阿魏酸浓度为0.39 mg/mL和油醇浓度为4.3 mg/mL,脂肪酶浓度为0.2 g/mL时,转化率为97.6%;而在环己烷/丁酮体系中,当反应温度为60℃,阿魏酸和油醇的摩尔比为1∶8,即阿魏酸浓度为0.49 mg/mL和油醇浓度为5.37 mg/mL,脂肪酶浓度为0.25 g/mL时,转化率为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酯化 有机溶剂 阿魏酸 油醇
下载PDF
油醇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在D相乳化技术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晶 桂雨豪 +1 位作者 孟潇 龚盛昭 《广州化学》 CAS 2019年第3期1-7,28,共8页
以甘油(通用保湿剂)水溶液为水相,太阳花油为油相,油醇聚醚-10、20、30为乳化剂进行D相乳化探究,并绘制出相应相图。结果表明油醇聚醚-10在该条件下并不能实现D相乳化,而油醇聚醚-20与油醇聚醚-30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顺利实现D相乳化;该组... 以甘油(通用保湿剂)水溶液为水相,太阳花油为油相,油醇聚醚-10、20、30为乳化剂进行D相乳化探究,并绘制出相应相图。结果表明油醇聚醚-10在该条件下并不能实现D相乳化,而油醇聚醚-20与油醇聚醚-30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顺利实现D相乳化;该组合对常见天然植物油脂也能得到相同结果。通过与普通乳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以太阳花油作为油相,甘油水溶液作为水相,油醇聚醚-30作为乳化剂,通过D相乳化技术可以制备乳液粒径分布均匀且微细的乳液(d=1~4μm),而且能量需求更小。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多元醇对D相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性起着两向调节作用,这与其对相应非离子乳化剂的浊点升高或降低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相乳化 多元醇 油醇聚氧乙烯醚
下载PDF
负载金属催化剂催化油酸甲酯加氢制备油醇的工艺研究
19
作者 刘国秀 于世涛 刘仕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35-39,共5页
合成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油酸甲酯加氢制备油醇,考察了Ru/Al_2O_3和Ru/Sn/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加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Ru/Al_2O_3催化剂,Ru/Sn/Al_2O_3是具有更佳加氢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在油酸甲酯4.0g、催化剂Ru/Sn/A... 合成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油酸甲酯加氢制备油醇,考察了Ru/Al_2O_3和Ru/Sn/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加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Ru/Al_2O_3催化剂,Ru/Sn/Al_2O_3是具有更佳加氢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在油酸甲酯4.0g、催化剂Ru/Sn/Al_2O_30.20g(Ru、S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3.0%)、反应温度270℃、反应时间6h、氢气压力5 MPa的较佳反应条件下,产物羟值191mg·g^(-1)和碘值9mg·(100g)^(-1)。分离所得催化剂不经处理重复使用6次后,所得产物的羟值和碘值分别为183mg·g^(-1)和12mg·(100g)^(-1)。采用XRD手段对使用前后的Ru/Sn/Al_2O_3和Ru/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使用前后的催化剂在结构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甲酯 油醇 加氢 催化
下载PDF
添加电子载体耦联原位液液萃取的高效丁醇发酵
20
作者 牛晓乐 史仲平 张龙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188-11189,共2页
[目的]研究添加电子载体耦联原位液液萃取技术构建更高效丁醇发酵系统的可能性。[方法]添加微量的中性红等电子载体,增加发酵过程的还原力、改变发酵代谢流和产物比例;添加电子载体与使用油醇作为原位萃取剂相耦联,进一步提高丁醇萃取... [目的]研究添加电子载体耦联原位液液萃取技术构建更高效丁醇发酵系统的可能性。[方法]添加微量的中性红等电子载体,增加发酵过程的还原力、改变发酵代谢流和产物比例;添加电子载体与使用油醇作为原位萃取剂相耦联,进一步提高丁醇萃取发酵的性能。[结果]在使用浓度15%初始玉米醪的条件下,与单纯的萃取发酵相比,高效耦联丁醇萃取发酵的生产强度和油相中的丁醇浓度分别提高了24.5%和40.9%。[结论]中性红可以改变代谢流,促成"高丁醇/低丙酮"丁醇发酵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发酵 电子载体 丁醇 油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