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毒的真菌传播及传毒介体油壶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蒋军喜 蔡祝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研究已成为植物病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扼要介绍了 40余年来 ,国内外关于植物病毒的真菌传播及传毒介体油壶菌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植物病毒 真菌传播 传毒介体 油壶菌
下载PDF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严吉明 叶华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9-325,共7页
【目的】研究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病害循环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从而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病害普查,确定蚕豆火肿病的地理分布。采用室内测定研究温度和越冬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 【目的】研究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病害循环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从而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病害普查,确定蚕豆火肿病的地理分布。采用室内测定研究温度和越冬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研究病害循环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结果】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局限在川西北阿坝州海拔2 400m以上的春播蚕豆区。病害的循环和发病特点是:病菌以病残体中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休眠(越夏和越冬),作为初侵染源。次年春播蚕豆后,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蚕豆苗。田间发病后,病菌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作为再侵染源,病菌的再侵染频繁。游动孢子藉风雨在田间短距离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曲线呈"S"型。连作和施用带病残体的厩肥有利发病。尚无对火肿病的抗病品种。【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火肿病 野豌豆油壶菌 病害循环 病害流行曲线
下载PDF
巢豆油壶菌与蚕豆相互作用下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 被引量:5
3
作者 严吉明 叶华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8-332,共5页
蚕豆火肿病由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症状特点是病部产生小瘤状突起。我们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是一种增生型组织病变,病菌仅定殖在侵入叶、茎的表皮细胞内,病菌的侵染引起邻近侵染点的表皮细胞及其下的叶... 蚕豆火肿病由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症状特点是病部产生小瘤状突起。我们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是一种增生型组织病变,病菌仅定殖在侵入叶、茎的表皮细胞内,病菌的侵染引起邻近侵染点的表皮细胞及其下的叶肉细胞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转化为分生细胞,并不断分裂增生和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蚕豆病组织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源激素 油壶菌 相互作用 蚕豆 组织病变 表皮细胞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组织病理学 被引量:1
4
作者 严吉明 叶华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5-373,共9页
为了解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侵染蚕豆叶片和茎引起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和茎的病、健表皮组织及组织切片的解剖结构和病原物在寄主细胞中的动态。结果表明,巢豆油壶菌侵入叶和茎的表皮细胞后,定殖在... 为了解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侵染蚕豆叶片和茎引起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和茎的病、健表皮组织及组织切片的解剖结构和病原物在寄主细胞中的动态。结果表明,巢豆油壶菌侵入叶和茎的表皮细胞后,定殖在被侵入的细胞内,菌体生长发育,整体产果,形成游动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病菌的侵染刺激了侵染点邻近的表皮细胞和其下的叶肉组织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这些已分化的组织细胞转为分生细胞,进行分裂,分裂方式为平周分裂。原有的正常基本组织细胞被未高度分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取代。这些细胞具有分生能力并不断分裂,细胞体积增大,造成蚕豆病组织细胞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病部呈瘤状隆起。这是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症状产生的病理组织学机制,也反映了巢豆油壶菌和蚕豆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巢豆油壶菌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