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the Mongol-Yuan Cultur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1
作者 潘冬梅 王毅承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10期61-66,共6页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Mongol-Yuan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re found ou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Mongol-Yuan culture an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culture and landscape elements.The ...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Mongol-Yuan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re found ou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Mongol-Yuan culture an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culture and landscape elements.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ngol-Yuan culture is specified by a typical design case analysis so a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The Mongol-Yuan culture can be applied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elements,such as landform,architecture,sculpture,paving and so on.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Mongol-Yuan culture can be cre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ngolian totem culture,characteristic style,featured pattern,local customs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yuan culture Modern LANDSCAPE TOTEM WORSHIP MonGOLIAN pattern Non-material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Mongol-Yuan Period
2
作者 郭晓丽 Guo Xiao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4-14,共11页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in Yuan Xiang Region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3
作者 GUO Xiaochu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8期467-472,共6页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Qu Yuan’s poetry creation is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Qu Yuan was exiled to Yuan Xiang region,and he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the Miao ancestors in Yuan Xiang area during the exile.Therefore,the Miao land culture in Yuan Xiang are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Qu Yuan’s later poetry creation.This paper,taking Qu Yuan’s later poetry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iao culture on Chu ci in Yuan Xiang area,introduces Qu Yuan’s life and how to contact Miao culture,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religious thought,customs,language and culture,oral folk song and pan song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the songs of Chu influence Qu yuan’s poetry yuan Xiang region
下载PDF
Yuan Yunsheng,Bringing Chinese Culture and Arts to the World
4
《China Today》 2001年第6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yuan Yunsheng Bringing Chinese culture and Arts to the World
下载PDF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a Playful and Defiant Playwright's Writing:A Re-Discussion on the Fighting Spirit in Guan Hanqing's Dramas
5
作者 ZHANG Dax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2期212-229,共18页
Guan Hanqing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terati who fell into the lower end of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Jin to Yuan.To fight against authority and wickedness,he pretended to be cynical and unconvent... Guan Hanqing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terati who fell into the lower end of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Jin to Yuan.To fight against authority and wickedness,he pretended to be cynical and unconventional and created a series of plays in a wild and humorous manner,demonstrating his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character.The social,historical,and romantic dramas he crafted with dedication and passion reflect the spirit of his time,which reviled darkness and yearned for enlightenment.The women in real-world life and historical heroes in his dramas are imbued with a spirit of upholding justice,a reverence for freedom,and a readiness to take bold action,shining with the radiance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even humanistic liberation in recent antiqu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 Hanqing yuan drama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新进展——“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6
作者 王蕾 王昊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5,共7页
海源阁藏书研究是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领域。文章概述“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果,从海源阁藏书研究、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和图书馆史志编纂等方面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展望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趋势。
关键词 海源阁 图书馆史 图书文化史 图书馆史志编纂
下载PDF
怀旧·颠覆·重构: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7
作者 钟海林 王子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地域文化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典型文化意蕴空间,是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故事环境。文章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视角,从重温金陵旧梦、细品“糖醋味”日常、致敬经典文学、重构秦淮文化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地域文化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典型文化意蕴空间,是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故事环境。文章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视角,从重温金陵旧梦、细品“糖醋味”日常、致敬经典文学、重构秦淮文化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探究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泊秦淮” 叶兆言 秦淮文化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杨慎在滇咏兰诗的文化史意义
8
作者 茶志高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兰是人们共享的文化符号,兰所象征的高洁与贤德是共有的审美标准。杨慎在滇咏物诗极多,兰花是他特别着力书写的对象之一。杨慎结合云南的自然地理、个人境遇和自我形象,创作出以《采兰引》为代表的咏兰佳作,诗人以兰自...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兰是人们共享的文化符号,兰所象征的高洁与贤德是共有的审美标准。杨慎在滇咏物诗极多,兰花是他特别着力书写的对象之一。杨慎结合云南的自然地理、个人境遇和自我形象,创作出以《采兰引》为代表的咏兰佳作,诗人以兰自喻,寄情托意,实现了屈骚精神在边徼的光大。不同时期宦滇文人、本土文人对咏兰诗的唱和、阅读促成作品广泛传播与经典化,表现出人们对“芳草美人”文学传统、杨慎人品学识的集体认同;以杨慎为首的文化名人创作产生溢出效应,促成了当地地理文化的重构。响水关改名为兰谷关,是区域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杨慎在滇咏兰诗创作成为研究中原与边疆文人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响水关 咏兰诗 屈骚精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以惠民“元”塑为例的研究
9
作者 米华 姜衡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5期29-35,共7页
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正引领我们打开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新维度。通过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深度剖析了惠民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进而聚焦新质生产力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赋能路... 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正引领我们打开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新维度。通过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深度剖析了惠民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进而聚焦新质生产力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赋能路径,提出以惠民“元”塑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意设计策略,力求借助数字智能技术打破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让惠民泥塑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在新质生产力+非遗的指向和方式上力求寻找新思路,探索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非遗文化传承 惠民“元”塑
下载PDF
元代文人的长江记忆建构及其文化认同——以“长江万里图”题咏为例
10
作者 王静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9,共10页
“长江万里图”题咏自宋发端,入元为盛。元代文人在题咏“长江万里图”的实践中实现了长江记忆的建构,包括宋末元初长江所蕴含的遗民兴亡反思和元廷经制长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诗人与读者协同作用下凝定的关于长江经历、想象、文化的地... “长江万里图”题咏自宋发端,入元为盛。元代文人在题咏“长江万里图”的实践中实现了长江记忆的建构,包括宋末元初长江所蕴含的遗民兴亡反思和元廷经制长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诗人与读者协同作用下凝定的关于长江经历、想象、文化的地理意象。元代文人“长江万里图”书写中的乘船上扬州、骑鹤上扬州和“扬州梦”的典故运用,从现实描述、文学想象以及文化记忆三个层面,塑造了扬州意象。“长江万里图”作为想象与实践的共同体,对它的题咏成为元代南北文人长江文化认同的媒介。在长江记忆的统摄之下,形成了元代文人的长江文化认同,分别是对隐逸文化和对大元气象的认同。长江文化认同反映了大一统时期元朝文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意识在元亡后短暂地表现为对故乡的归属感,随即汇入下一个一统时代的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长江万里图” 长江记忆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基于中华文化共同体语境下的元代“双陆”考释
11
作者 郝延省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第5期109-112,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元代“双陆”为考察对象,以呈现元代“双陆”历史原貌为目的,研究表明:元代“双陆”兴起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是中华各族棋类文化相交、相融的结晶;元代“双陆”开展范围广、扎根社会程度深,既完整、规范...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元代“双陆”为考察对象,以呈现元代“双陆”历史原貌为目的,研究表明:元代“双陆”兴起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是中华各族棋类文化相交、相融的结晶;元代“双陆”开展范围广、扎根社会程度深,既完整、规范地传承了“双陆”棋艺,也为明清“双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元代“双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中国古代“双陆”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元代“双陆” 宫廷“双陆” 民间“双陆” 军中“双陆” 考察与阐释
下载PDF
夸娥手·琼岛踪:青州偶园假山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康 郭湧 贾珺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53-70,共18页
以三维激光测绘数据为基础,借鉴考古类型学方法,将偶园假山分为1~4号山体,归纳为“岩壁”“山顶”“麓坡”三种类型解析其形制结构。同时,运用“文献实例互证”和“景观形式分析”方法,参照《园冶》《画荃》等园论画论,分析偶园假山的... 以三维激光测绘数据为基础,借鉴考古类型学方法,将偶园假山分为1~4号山体,归纳为“岩壁”“山顶”“麓坡”三种类型解析其形制结构。同时,运用“文献实例互证”和“景观形式分析”方法,参照《园冶》《画荃》等园论画论,分析偶园假山的风格形式、游线组织和空间体验,阐述其营造手法和园林意匠。认为偶园假山承袭明代衡王府奇松园的植物和地形基础,较好地保存了清康熙年间全盛时期的景象风貌,反映了园主冯溥的审美取向和叠山家张南垣、张然父子的技法风格,具备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和高超的营造水准,同时见证了江南与北方园林叠山理法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园 假山 三维激光测绘 冯溥 张然 《园冶》
下载PDF
文化冲突与乡情隐现--论叶周的中篇小说创作
13
作者 杨剑龙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90-94,共5页
叶周的中篇小说创作大多关注现实,呈现出其深入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介入。叶周先生以媒体人的敏感与深刻,在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表达其深刻的发现与深入的思考。叶周的中篇小说创作精心地描述与展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意在追求... 叶周的中篇小说创作大多关注现实,呈现出其深入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介入。叶周先生以媒体人的敏感与深刻,在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表达其深刻的发现与深入的思考。叶周的中篇小说创作精心地描述与展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意在追求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与交融。叶周先生中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华人,常常与其故乡上海相关,甚至常常设计让主人公返回上海,思乡之情隐现在其小说的字里行间。叶周先生是一位充满乡愁的思想性作家,乡情在他的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独有的追求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周 中篇小说 文化冲突 乡情
下载PDF
《野有死麕》“鹿”文化内涵论析
14
作者 苌哲昕 任树民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5,共6页
《诗经》的异文化、跨文化研究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新视点,不论是对诗篇的解读还是对《诗经》本身价值的重估都是重要的突破口。《野有死麕》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鹿”文化内涵,其与婚姻爱情主题紧密相关,如赠物寄情传... 《诗经》的异文化、跨文化研究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新视点,不论是对诗篇的解读还是对《诗经》本身价值的重估都是重要的突破口。《野有死麕》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鹿”文化内涵,其与婚姻爱情主题紧密相关,如赠物寄情传统、婚恋礼俗和图腾崇拜等。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与《野有死麕》的婚恋主题互相佐证,也能让《诗经》中涉及的礼俗更为明晰,为后续的研究扩展奠定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有死麕》 鹿 文化内涵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在场·望乡·重构——叶梅生态书写的三个维度
15
作者 牟欢 张凡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3-78,共6页
新时代以来,作家叶梅的生态书写转向自觉,进行了专门的生态散文写作。从广义的生态意识到严格意义上的生态自觉,作家叶梅的生态书写整体包括三个重要维度:一是通过在场的生态观察表达具身共在的体悟;二是通过回望原乡完成审美经验的复归... 新时代以来,作家叶梅的生态书写转向自觉,进行了专门的生态散文写作。从广义的生态意识到严格意义上的生态自觉,作家叶梅的生态书写整体包括三个重要维度:一是通过在场的生态观察表达具身共在的体悟;二是通过回望原乡完成审美经验的复归;三是通过重构达成文化记忆的再生。叶梅试图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建构激活自身文学实践,呼应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创作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梅 生态书写 在场 原乡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红楼续书对京杭大运河的书写及其文献价值——以《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为中心
16
作者 张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7-66,116,共11页
《红楼梦》是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底色的小说,其续书《红楼复梦》和《红楼圆梦》则将京杭大运河由前书的底色转化为塑造人物、演绎情节和表达主题的叙事空间。两书都以重要的运河城镇为节点,形象地将水、岸、城融通一体,以空间转换来架... 《红楼梦》是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底色的小说,其续书《红楼复梦》和《红楼圆梦》则将京杭大运河由前书的底色转化为塑造人物、演绎情节和表达主题的叙事空间。两书都以重要的运河城镇为节点,形象地将水、岸、城融通一体,以空间转换来架构故事。两书对大运河的书写涉及河道管理、通运、城镇、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大到制度,细至运河上的桥、闸、坝、堤、船、码头及税关、衙署、庙宇、名胜、典故、传说等,多方位的运河文化书写赋予了两书可资“文史互证”的文献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复梦》 《红楼圆梦》 京杭大运河 运河文化
下载PDF
元杂剧悲剧批评的发展演变
17
作者 王佳乐 郝青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元杂剧悲剧批评源于西学东渐,元杂剧的悲剧特征首先在西方得到发掘,在译介和传播中其形式和内容被西化改造。二十世纪初,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得到认可。之后经历了启蒙、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在研究实践中探索了元杂剧悲剧批评的... 元杂剧悲剧批评源于西学东渐,元杂剧的悲剧特征首先在西方得到发掘,在译介和传播中其形式和内容被西化改造。二十世纪初,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得到认可。之后经历了启蒙、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在研究实践中探索了元杂剧悲剧批评的思路和方法,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元杂剧悲剧批评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元杂剧研究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悲剧 批评 文化语境
下载PDF
儒家情礼观念交融下宋本《西园雅集图》中文士服饰的文化意涵
18
作者 阮秋月 卞向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宋代《西园雅集图》再现了“西园雅集”这一历史场景。本文以宋代李公麟、刘松年以及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画卷中文士们的服饰造型,并从儒家情礼观念的角度分析其着装意图与意涵。通过研究发现,画卷中的文士服饰体现出... 宋代《西园雅集图》再现了“西园雅集”这一历史场景。本文以宋代李公麟、刘松年以及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画卷中文士们的服饰造型,并从儒家情礼观念的角度分析其着装意图与意涵。通过研究发现,画卷中的文士服饰体现出文人相聚之纵“情”,以及宋代文人之守“礼”。通过将三人画卷中的文士形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按照时间的推移,画卷中文士的形象及其演变折射出宋代情礼观念的逐渐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为“西园雅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园雅集图》 文士服饰 观念史 情礼观念 服饰文化
下载PDF
和抄本《园冶》图式与明末版画中的园林建筑——基于循证设计视角的个案研究
19
作者 王羽霏 邵言蕾 邰杰 《北方建筑》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本文从循证设计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和抄本《园冶》图式与明末版画中的园林建筑进行个案式一一比对研究,并明确提出《园冶》中的图式(即具有范式意义的“设计图样”)是指计成在其造园时所绘制的“施工详图”,经过系统整理和逻辑汇编而形成... 本文从循证设计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和抄本《园冶》图式与明末版画中的园林建筑进行个案式一一比对研究,并明确提出《园冶》中的图式(即具有范式意义的“设计图样”)是指计成在其造园时所绘制的“施工详图”,经过系统整理和逻辑汇编而形成,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同时,将明末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与《园冶》图式进行“文图互证”,旨在将同一时期的建造说明与建造图纸进行比对,并将《影园自记》视作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小木作”营造的技艺文献。通过验证与比对的研究路径,以呼应阚铎所提及的从“园冶图式”到“建筑图像”的循证设计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抄本《园冶》 图式 明末版画 园林建筑 循证设计 建筑细部
下载PDF
基于元曲的元代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分析
20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64-69,共6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在元代游牧文化冲击下,农耕文明及其传统纺织文化如何成功地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并获得统治政权的认同。研究认为,元曲蕴含的纺织文化反映着元代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延续的过程,其中含有多元广义的包容观念和大同理想,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因而汉族纺织文化可以看作是继承华夏纺织文明的正统,并且提示文化自觉是其在元代游牧政权统治下得以坚守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文明 纺织文化 纺织史料 元曲 元代 曲史互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