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nostic factors of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for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被引量:12
1
作者 Ying-Jie Ma Bo Yu +3 位作者 Yun-Hai Tu Bang-Xun Mao Xin-Yi Yu Wen-Can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7期1222-1226,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ual acuity(VA) prognosis and the presence at baseline of various orbital and ocular sign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 M... AIM: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ual acuity(VA) prognosis and the presence at baseline of various orbital and ocular sign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 METHODS: From July 1 st, 2012 to July 1 st, 2015, 224 adults diagnosed with ITON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ETOCD) were reviewed. Visual outc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taken into comparison. RESULTS: Accompanied older in age, longer time to medical treatment and existence of optic canal fracture(OCF) wer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poor postoperative VA and lower improvement degree of visual acuity(IDVA), while worse preoperative VA was predictive factor for poor postoperative VA only. Mean value of IDVA in patients with OCF was 0.19±0.30. Mean value of IDVA in patients without OCF was 0.29±0.35. IDVA in cases without OCF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with OCF(t=2.272, 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suffered from ITON without OCF before ETOCD have better surgical outcome than those with OCF. Older in age, longer time to medical treatment and existence of OCF ar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oor VA prognosis and lower IDVA. Preoperative VA is independent factor for VA prognosis o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ADULTS visual acuity improvement degree of visual acuity
下载PDF
Computer-aided 3-D re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intracanalicular stru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海 马志中 +1 位作者 戴朴 姜荔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4-47,共4页
Objective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optic canal and its inner structures, and to provid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is region for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pathologic mechanisms of indire... Objective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optic canal and its inner structures, and to provid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is region for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pathologic mechanisms of indirect optic nerve injury Methods Six optic canals and their inner struc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computer aided 3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canal wall thickness, bony canal transverse area, optic nerve transverse area, dural sheath transverse area, subarachnoid space transverse area, and subarachnoid space volume were done by means of the computer morphometric analysis system The detailed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intracanalicular structures were also carefully identified on the 3 D models Results The thinnest portion of the canal was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edial wall (0 45±0 35?mm) and the narrowest space wa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ptic canal (the transverse area was 18 21±2 50?mm 2) The volume of subarachnoid space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compensatory space for distention incurred by the hemorrhage, optic nerve edema, or hematoma was 21 16±4 31?mm 3 At the cranial opening ,the middle part and orbital opening, its transverse area was 4 45±1 12?mm 2, 2 68±1 32?mm 2 and 1 23±0 83?mm 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ince the compensatory space was limited, even a tiny amount of blood or swelling of the nerve may cause optic nerve compression Because the narrowest space wa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the compensatory space for disten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cranial end to orbital end,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dural sheath are critical in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 canal · optic nerve · computer aided · 3 D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3
作者 李新宇 杨西涛 郭智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非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两组术前均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甲钴胺口服治疗。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与治疗后的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脱盲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值、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54.1%、脱盲率35.1%,对照组有效率46.7%、脱盲率33.3%;两组有效率和脱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癫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中,视神经管骨折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低于无视神经管骨折者(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P<0.05)。结论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可改善无光感TON患者的视力,降低致盲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视神经管减压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Newly onset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surgical treatment first versus steroid treatment first 被引量:10
4
作者 Bo Yu Ying-Jie Ma +1 位作者 Yun-Hai Tu Wen-Can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endoscopic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ETOCD) with combination of steroid in patients with newly onset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endoscopic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ETOCD) with combination of steroid in patients with newly onset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 and compare the outcome between immediate ETOCD treatment and ETOCD with preoperative steroid treatment. METHODS: Patients presented as newly onset ITON(suffered trauma within 3 d) at a tertiary medical center between Mar 1 st, 2016 and Mar 1 st,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Cases in group A were performed ETOCD immediately after admition while cases in group B were prescribed by methylprednisolone(20 mg/kg · d) for 3 d before ETOCD. Methylprednisolone(20 mg/kg · d) was used after surgery for 6 d in group A and 3 d in group B. Follow-up was up to 3 mo in all cases. Visual acuity(V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taken into comparison. RESULTS: Complete postoperative data were acquired from 34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from 32 patients in group B. Group A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effective rate in VA than group B(χ~2 =4.905, P=0.027).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newly onset ITON,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ETOCD with high-dose steroid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Immediate surgery will lead to better prognosis for thes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endoscopic trans-ethmosphenoid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STEROID visual acuity newly onset
下载PDF
伴有视神经管骨壁缺如的颞极蛛网膜囊肿致视功能障碍一例
5
作者 陈婷毅 柯洪敏 +2 位作者 唐婉媚 李志 刘桂琴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93-298,共6页
渐进性视功能障碍多见于屈光不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视网膜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少见于眶内和颅内占位性疾病。颅内蛛网膜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少数出现视功能障碍。视神经管骨壁缺如见于后组筛窦和蝶窦气... 渐进性视功能障碍多见于屈光不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视网膜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少见于眶内和颅内占位性疾病。颅内蛛网膜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少数出现视功能障碍。视神经管骨壁缺如见于后组筛窦和蝶窦气化良好的正常人。该文报告1例59岁男性患者,因左眼视野缺损伴视物模糊1年余就诊,确诊左侧颞极蛛网膜囊肿合并视神经管骨壁缺如。笔者通过收集该患者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和视功能检查结果,分析其出现视功能障碍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蛛网膜囊肿 视神经管骨壁缺损 视神经萎缩 眶外壁侵蚀 视野缺损 神经节细胞 神经纤维层
下载PDF
脑动脉瘤搭桥孤立术联合鼻颅沟通骨瘤切除伴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
6
作者 刘杰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总结1例脑动脉瘤搭桥孤立术联合鼻颅沟通骨瘤切除伴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巡回护士术前应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和术前访视,做好体位摆放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维持正常体温,以及感染预防,及时沟通,做好各个手术之间的衔接,提前备好下... 总结1例脑动脉瘤搭桥孤立术联合鼻颅沟通骨瘤切除伴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巡回护士术前应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和术前访视,做好体位摆放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维持正常体温,以及感染预防,及时沟通,做好各个手术之间的衔接,提前备好下一步手术所需物品,缩短手术等待时间。洗手护士术前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难点,术中熟练配合,从容、及时、快速应对突发状况,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搭桥 动脉瘤孤立 肿瘤切除 视神经管全方位减压 手术配合
下载PDF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61
7
作者 史剑波 许庚 +2 位作者 李源 樊韵平 莫宋平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索治疗视神经外伤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开展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并与鼻外进路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经鼻内窥镜鼻内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14例,其中9例视力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 目的探索治疗视神经外伤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开展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并与鼻外进路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经鼻内窥镜鼻内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14例,其中9例视力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无光感、眼前手动、无光感到术后的0.2、0.3、0.3+2、0.4、0.06、0.3、0.1、0.7、0.12,3例眼球活动障碍恢复正常,随访时间1个月~1年。讨论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解剖学,术中注意事项,手术进路的优点和不足。结论认为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更大的实用性,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外伤的较好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内窥镜 视神经管减压
下载PDF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恒珂 李光宗 +2 位作者 曹焕军 鞠学红 朱世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视神经管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9
作者 范静平 章松勤 +2 位作者 廖建春 吴建 陆书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2-94,共3页
观察了107具成人尸头标本视神经管及其与蝶窦和筛窦的毗邻关系。所有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筛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72.4%,视神经管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复杂,但其内壁与后筛窦或/和蝶窦相毗邻最为多见,内壁长10.2mm,厚0... 观察了107具成人尸头标本视神经管及其与蝶窦和筛窦的毗邻关系。所有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筛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72.4%,视神经管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复杂,但其内壁与后筛窦或/和蝶窦相毗邻最为多见,内壁长10.2mm,厚0.4mm,是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关键部位。文中讨论了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减压术 内窥镜 筛窦 蝶窦 解剖学
下载PDF
HRCT和3D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晓东 马志中 +2 位作者 宋学坤 蔡祖龙 侯晓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及三维 (3D)重建技术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者共 4 0例行视神经管高分辨率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并对骨折的CT表现进行分析。 3 0例骨折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4 0例中 3 ...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及三维 (3D)重建技术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者共 4 0例行视神经管高分辨率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并对骨折的CT表现进行分析。 3 0例骨折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4 0例中 3 9只眼视神经管骨折 ,内壁骨折 2 9只眼 ,占 74 4 % ,下壁骨折 16只眼 ,占 4 1 8%。视神经管骨折可分为五型 :①凹陷型 ;②线状型 ;③粉碎型 ;④嵌入型 ;⑤混合型。本组 4 0例中 3 6例有眶壁骨折 ,占90 %。结论 高分辨率CT扫描及 3D重建可提高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水平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CT 三维重建 视神经管
下载PDF
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几个临床解剖学问题 被引量:19
11
作者 廖建春 李健 +2 位作者 范静平 王海青 陆书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0-91,共2页
通过时50个头颅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测量了从Dacryon's点至筛前孔、筛前孔至筛后孔、筛后孔至视神经孔的距离分别为21.7(14.2~33.3)mm、13.8(6.9~26.7)mm、5.1(2.0~8.4)mm。... 通过时50个头颅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测量了从Dacryon's点至筛前孔、筛前孔至筛后孔、筛后孔至视神经孔的距离分别为21.7(14.2~33.3)mm、13.8(6.9~26.7)mm、5.1(2.0~8.4)mm。观察到视神经管内壁与筛、蝶窦的毗邻关系多达13种。观察到现神经管隆突的出现牵为55%。结合临床手术体会,对经鼻外筛一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径路解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寻找筛前、筛后动脉、视神经孔、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及视神经管隆突对手术的指导意义等临床解剖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减压术 解剖学 筛前孔 筛后孔
下载PDF
视神经管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健 廖建春 陆书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加经管区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测最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结构关系,还测量了一些与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关的数据.讨论了经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值得... 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加经管区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测最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结构关系,还测量了一些与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关的数据.讨论了经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值得对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后筛窦 蝶窦 减压术
下载PDF
100例颅骨视神经管及其周围关系的观察与测量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圣望 胡松林 +1 位作者 宋铁山 吴立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7-60,共4页
采用100个颅底(水平锯开颅顶),对视神经管进行测量,全长均值男11.0mm,女10.46mm;眶口的直径均值男4.48mm,女4.92mm;眶口横径均值男4.13mm,女3.38mm.视神经管口前缘点至眼眶前缘上、下、内、外四壁各点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8.87、6.50、8... 采用100个颅底(水平锯开颅顶),对视神经管进行测量,全长均值男11.0mm,女10.46mm;眶口的直径均值男4.48mm,女4.92mm;眶口横径均值男4.13mm,女3.38mm.视神经管口前缘点至眼眶前缘上、下、内、外四壁各点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8.87、6.50、8.89、8.82mm;女8.72、6.00、8.22、7.35mm.视神经管眶口内侧缘中点至筛前孔、筛后孔、内眦部眶缘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34.4、20.7、43.96mm;女31.42、19.94、42.97mm.颅正中矢状轴与视神经管中轴的夹角均值男37.42度,女36.44度.两侧视神经管眶口均值男29.45mm,女27.51mm.并对眶口和颅口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视神经管 解剖学 形态学
下载PDF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丰春 姜成瑛 孟庆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眼眶 眶尖部 断层解剖
下载PDF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陶存山 卢亦成 +5 位作者 楼美清 王冰心 汪亮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3-365,共3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视神经管磨除前后相关结构显露范围的变化,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结果视神经管的最狭窄部位在中部,其横截面积为(17.21±3... 目的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视神经管磨除前后相关结构显露范围的变化,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结果视神经管的最狭窄部位在中部,其横截面积为(17.21±3.74)mm2。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视神经管上壁磨除前视神经颈内动脉(OCT)三角宽度为(3.61±1.35)mm;磨除后为(7.16±1.42)mm。结论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因此沿视神经纵行剪开其上方的硬膜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神经解剖学 眼动脉 视神经管
下载PDF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陶海 马志中 姜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0个成人尸头的 6 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0个成人尸头的 6 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 ,厚度为 (0 .48± 0 .36 )mm ;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 ,横截面积为 (17.47± 3 .97)mm2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37.46°± 4.6 6°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2 1.0 0°± 3 .4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最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显微外科解剖 视神经间接损伤
下载PDF
CT仿真内镜显示鞍底神经血管及其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梅钦 秦峰 +4 位作者 胡冰 凌聪 王辉 李文胜 郭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三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CT仿真内镜 视神经管 垂体瘤 经蝶手术
下载PDF
视神经管及其相关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4
18
作者 陶存山 卢亦成 +5 位作者 楼美清 王冰心 汪亮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57-759,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视神经管磨除前后相关结构显露范围的变化.方法 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无颅眶疾病、经甲醛固定的国人尸头,在放大5~25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结果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横截面积为(17.21±3... 目的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视神经管磨除前后相关结构显露范围的变化.方法 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无颅眶疾病、经甲醛固定的国人尸头,在放大5~25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结果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横截面积为(17.21±3.74) mm2.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视神经管上壁磨除前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CT)宽度为(3.61±1.35) mm,磨除后为(7.16±1.42) mm.结论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打开视神经管上壁及视神经硬膜鞘后,向内侧轻轻地牵拉可移动的视神经,在OCT的宽度方面能增加接近2倍.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因而沿视神经纵行剪开其上方的硬膜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显微解剖 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相关结构 显微外科解剖 显微镜下观察 颈内动脉三角 解剖结构 甲醛固定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1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强 潘亚文 +6 位作者 梁文涛 张建生 贺振华 赵海 杨文桢 杨虎 史雪峰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1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病例,伤后3 d内行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2例视力由术前的手动分别恢复到术后的0.08和0.1,1例视力由术前的光感恢复... 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1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病例,伤后3 d内行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2例视力由术前的手动分别恢复到术后的0.08和0.1,1例视力由术前的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05;1例视力由术前的眼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4,1例由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有光感。6例术后视力无恢复。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神经内镜 视神经管减压
下载PDF
经颅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开放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20
作者 鞠学红 李若葆 +2 位作者 鞠晓华 王金平 王道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83-284,共2页
目的 探讨视神经管及有关结构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开放术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和大体解剖学技术对 30个成人尸头和 5 0个颅骨的视神经管及有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在视神经上形成压迹者占15 .0 % ;与视神经... 目的 探讨视神经管及有关结构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开放术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和大体解剖学技术对 30个成人尸头和 5 0个颅骨的视神经管及有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在视神经上形成压迹者占15 .0 % ;与视神经相贴者占 6 6 .7% ;与视神经间有间隙者 18.3% .视神经管上壁前部厚后部薄 ,其长度为 (10 .0± 0 3)mm。视神经管颅口大于眶口。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为 6 3.2°± 5 .8°。视神经管颅口与颈内动脉和眼动脉起始部关系密切。管内段眼动脉行于视神经腹侧 ,并有分支入视神经。结论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切开镰状襞 ,利用视神经与颅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可确定视神经管上壁的位置。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颈内动脉和眼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减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