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adhesive material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From design to applic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ilin Mao Zhengyi Xu +2 位作者 Zihan He Jian Wang Zhou Zh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18,共14页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iseases are a group of high-incidence disorders that affect people’s life quality to a great extent,while the wet and highly mov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lated regions brings challenges to tra...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iseases are a group of high-incidence disorders that affect people’s life quality to a great extent,while the wet and highly mov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lated regions brings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therapies.Faced with the obstacles of insufficient adhesive strength and ensuing short drug retention time,conventional oral therapeutic agents often have difficulty in achieving their desired efficacy.Oral and maxillofacial wet-adhesive material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excellent wet environment retention,internal stability,plasticity,and clinical potential,thus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oral related disorders healing.In the past decade,the development of oral adhesive materials with good wet adhesion has accelerated based on the chemical molecular interaction,physical interlocking,and biological adhesion mechanisms,including biomimetic-inspired materials,naturally derived polymer–based materials and adhesive electrospun fiber films.These fancy wet-adhesive materials can be used for oral mucosal drug delivery,oral vaccination,wound healing,and bone defects treatments.Despite their numerous novel applications,wet-adhesive materials in stomatology still face unresolved challenges from materi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Here,advances in design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wetadhesive materials are reviewed in terms of design backgrounds,attachment mechanisms,and common classifications.Recent demonstrations of wet-adhesive materials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drug delivery to multifunctional tissue treatments are presented.To conclude,curr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n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wet-adhesive materials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l cavit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Wet adhesion STOMATOLOGY Adhesive materials MUCOADHESION Tissue engineering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axillofacial Hemangioma
2
作者 张伟 辛育龄 赵洪昌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3年第4期244-247,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 inical effect of electro ̄acupuncture (EA) in treating maxillofacial hemangiom a (MFH). Methods:Platinum needles (electrode) were inserted into t he MFH in 405 patients, the locations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 inical effect of electro ̄acupuncture (EA) in treating maxillofacial hemangiom a (MFH). Methods:Platinum needles (electrode) were inserted into t he MFH in 405 patients, the locations of which were found with the guidance of B ̄ultrasonography or CT, and the number of needles was decided by the size of the MFH, the distance between needles was about 1.5cm, and the peri ̄lesional health tissues were protected with plastic insulating canulae. The electrodes, i.e. the cathodes and anodes, were linked to the EA apparatus for EA treatment, and the usually applied voltage was 5.0-7.0V, the current 60-80mA and the quanti ty about 100 coulombs/cm of MFH's diameter. B ̄ultrasonography was used for mo nitoring during EA, and the treatment was finished when B ̄ultrasonography sho wed disappearance of blood flow in the MFH. Results: Evaluation ac cording to WHO's standard for therapeutic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umor showed th at, after treatment, 345 patients (85.2%) were completely remitted (CR), 39 (9.6 %) partially remitted (PR), 12 (3.0%) improved pathologically, and 9 (2.2%) show ing no improvement, the effective rate (CR+PR) being 94.8%. Conclusion: EA, as a creative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of MFH,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in clinical practice,showing high efficacy. It also has such superiorities as be ing simple, causing less injury, and enabling the patients to recover quickly, w ith no scar left and easily to popularize, and therefore, it provides an effecti ve method for curing M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llofacial region and oral cavity h emangioma ELECTROACUPUNCTURE
下载PDF
伴口腔颌面部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颖超 李壮壮 +2 位作者 殷楚云 蒋兰君 王龙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伴口腔颌面部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例伴口腔颌面部受累LC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伴口腔颌面部受... 目的探讨伴口腔颌面部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例伴口腔颌面部受累LC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伴口腔颌面部受累的LCH患儿中,8例(67%)伴有多系统受累,7例(58%)伴危险器官受累。受累部位以骨最常见(11例,92%),主要累及下颌骨(7例)。口腔软组织受累表现为牙龈溃疡或增生(4例)、活动牙齿(5例)、口腔黏膜病变(2例)及结节性病变(1例)。病理检查11例CDla阳性,12例CD207、CD68、S-100、LCA均阳性。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局灶病变可单纯手术切除。痊愈或好转11例,1例放弃治疗并失访,均未见复发。结论伴口腔颌面部受累LCH患儿易合并多系统受累及危险器官受累,最常累及下颌骨,并伴有牙龈、口腔黏膜、牙齿受累。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良好,不易复发。[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5):415-4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口腔 颌面部 儿童
下载PDF
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新宇 汪国祥 +2 位作者 张锡龙 陈方满 藏群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DSA检查证实的10例鼻咽及口腔颌面部富血供病变患者,8例良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2例恶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内灌注化疗及栓...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DSA检查证实的10例鼻咽及口腔颌面部富血供病变患者,8例良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2例恶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内灌注化疗及栓塞术。结果2例上/下颌骨、2例舌及颌下区血管瘤,栓塞后痊愈出院。4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及1例恶性病变栓塞后3~5天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灶及范围易于辨认和分离,出血很少,术野清楚,瘤体被完整切除。另1例恶性病变介入术后病灶控制至今仍较好。结论 鼻咽及口腔颌面部血管性病变血管栓塞术部分病例可治愈,实体瘤经血管栓塞/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后,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及术中出血,给彻底切除肿瘤创造了条件,且更具有微创,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血管栓塞术 鼻咽部病变 口腔颌面部病变 DSA检查
下载PDF
电针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伟 辛育龄 赵洪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电针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简称血管瘤 )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0 5例血管瘤患者行电针治疗 ,在B超或CT定位和引导下将铂金针插入血管瘤内 ,并用塑料绝缘管保护健康组织。插针的根数视血管瘤大小而定 ,电针之间的距离... 目的 :探讨应用电针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简称血管瘤 )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0 5例血管瘤患者行电针治疗 ,在B超或CT定位和引导下将铂金针插入血管瘤内 ,并用塑料绝缘管保护健康组织。插针的根数视血管瘤大小而定 ,电针之间的距离为 15mm左右。将电针分为阴、阳极连接在电针治疗仪上进行通电治疗 ,常用电压为 5 0~ 7 0V ,电流为 6 0~ 80mA ,电量按血管瘤的直径每 1 0cm给 10 0库仑 (C)左右。治疗中用B超监测到血流消失即表明治疗完成。结果 :完全治愈 (CR) 345例 (85 2 % ) ,部分治愈 (PR) 39例(9 6 % ) ,轻度消退 (MR) 12例 (3 0 % ) ,无变化 (NC) 9例 (2 2 % )。将CR +PR评为有效 ,其有效率为94 8% (384 /4 0 5例 )。结论 :电针治疗颌面口腔部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创新技术 ,在临床上取得较高有效率。此外 ,它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 ,创伤小 ,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为攻克颌面、口腔部血管瘤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治疗 颌面部血管瘤 疗效观察 B超 CT定位
下载PDF
置入钛板修复治疗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 孙吏聪 +2 位作者 王岳森 梁仁杰 郭福君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血清前白蛋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实施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患者138例,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血清前白蛋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实施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患者138例,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49例、非感染组89例,采集感染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感染组49例患者,分离培养出革兰阳性菌29株(59.18%)、革兰阴性细菌20株(40.82%),其中革兰阳性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28.57%)、革兰阴性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8株(16.33%)、大肠埃希菌6株(12.24%);革兰阳性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均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感染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前白蛋白水平显著的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0.05),感染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s-CRP、前白蛋白水平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患者发生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为主,并且会引起患者血清hs-CRP、前白蛋白水平发生显著的改变,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血清hs-CRP、前白蛋白水平检测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钛板植入 感染 前白蛋白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慢性自发性血肿 被引量:1
7
作者 陶震江 万林忠 +2 位作者 宋晓陵 吴煜农 邢树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30-331,共2页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慢性自发性血肿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87年1月~1999年12月,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自发性血肿39例,分析临床表现、阳性体征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治愈,病理诊断:肌间或灶性出血20例,机化血块10例...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慢性自发性血肿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87年1月~1999年12月,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自发性血肿39例,分析临床表现、阳性体征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治愈,病理诊断:肌间或灶性出血20例,机化血块10例,机化血栓9例。39例中有血管增生或扩张17例,血管畸形有血管瘤形态改变8例。临床误诊率达84.6%。结论 血肿部位存在着血管增生和扩张及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畸形,与颅脑部的慢性自发生血肿有着相同的病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血栓 出血 口腔 颌面部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面部犬咬伤患儿家属心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静言 付光新 张青碧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面部犬咬伤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为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口腔颌面部犬咬伤89例患儿的252名直系家属进行心理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并对...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面部犬咬伤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为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口腔颌面部犬咬伤89例患儿的252名直系家属进行心理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并对其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患儿家属的心理改变。结果口腔颌面部犬咬伤患儿家属存在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无助、自责心理障碍,干预后其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干预后患儿家属SAS总分以及SCL-90各因子评分比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健康教育与综合性心理干预能缓解和改善口腔颌面部犬咬伤患儿家属的心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恐惧 焦虑 心理障碍 心理干预
下载PDF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8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羊书勇 郑维银 +5 位作者 李晨军 李浩 米增媛 李焰 张建设 卢艳鹏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总结腹直肌肌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对腹直肌肌皮瓣的用途、应用方法、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和讨论。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6~71岁,均为肿瘤... 目的总结腹直肌肌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对腹直肌肌皮瓣的用途、应用方法、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和讨论。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6~71岁,均为肿瘤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 18例游离组织瓣成活17例,修复成功率为94.4%。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形成的组织缺损,腹直肌肌皮瓣是进行修复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肌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口腔 颌面部
下载PDF
甘草化合物在口颌面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翦新春 翦羽 +4 位作者 潘文翔 高兴 凡任飞 康宗华 匡凤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甘草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的中药,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甘草化合物被用来治疗口腔黏膜、颌面颈部炎症及肿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对甘草化合物治疗口颌面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甘草 甘草化合物 口腔黏膜病 口腔颌面部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放线菌病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王兆元 Levy.B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65-267,共3页
收集4例口腔颌面部放线菌病,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本组4例病变中均可见硫磺颗粒的存在,并经特殊染色证明为放线菌。本病常继发有其他细菌感染,应注意加以鉴别。持续大剂量投用青霉素为治疗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采... 收集4例口腔颌面部放线菌病,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本组4例病变中均可见硫磺颗粒的存在,并经特殊染色证明为放线菌。本病常继发有其他细菌感染,应注意加以鉴别。持续大剂量投用青霉素为治疗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采取外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放线菌病
下载PDF
双侧IgG4相关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2
作者 骆权 王友元 +1 位作者 张大明 陈伟良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24-528,共5页
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IgG4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Küttner瘤和Mikulicz病,该病对激素的治疗反应良好,但由于该病少见,临床常常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导致不必要的创伤性手术治疗... 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IgG4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Küttner瘤和Mikulicz病,该病对激素的治疗反应良好,但由于该病少见,临床常常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导致不必要的创伤性手术治疗。本文报告1例累及双侧下颌下腺的Küttner瘤,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 Kfittner瘤 MIKULICZ病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CT诊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国桂 孙宁 +1 位作者 黄凌春 郭霞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CT诊断。方法对6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CT表现和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CT表现:(1)间隙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可伴脓肿形成,周围软组织及骨质改变;(2)唾液腺肿胀增大,淋巴结增大。CT并可...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CT诊断。方法对6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CT表现和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CT表现:(1)间隙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可伴脓肿形成,周围软组织及骨质改变;(2)唾液腺肿胀增大,淋巴结增大。CT并可准确定位感染间隙。结论CT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CT 诊断
下载PDF
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0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E口腔颌面部手术的91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用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防口腔颌面部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E口腔颌面部手术的91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用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抗生素治疗3~5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术区疼痛、瘢痕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有9例出现瘢痕、1例感染,而对照组患者18例出现瘢痕,9例患者并发感染。观察组的瘢痕、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观察组无一例患者严重疼痛,其Ⅱ-Ⅲ级疼痛患者7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严重肿胀,仅3例出现Ⅱ度肿胀,相对于对照组10例患者出现Ⅱ~Ⅲ度肿胀,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有明显减轻,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的降低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术后肿胀程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瘢痕、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口腔 颌面部 并发症
下载PDF
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春阳 孟省 王明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3期63-65,76,共4页
目的:观察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与... 目的:观察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脓肿直径和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计数(WB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脓肿直径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hs-CRP、NEU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VAS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缩小脓肿直径,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间隙感染 闭式负压引流 疼痛 炎性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16
作者 林志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8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提高对颗粒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针对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影像...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提高对颗粒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针对6例口腔颌面部颗粒细胞瘤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6例均表现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无痛性的孤立性肿块。肿瘤直径0.5~3 cm,平均1.6 cm。镜下6例GCT形态相似,肿瘤由呈巢或片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组成,胞质呈嗜伊红细颗粒状。免疫组织化学S-100和NSE阳性,6例GCT中均为良性,未见恶性报告;经随访2~7年,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0%,随访4个月至5年后均不存在复发及恶变现象,促进患者预后。结论颗粒细胞瘤为一种少见的具有雪旺细胞分化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时临床及形态学容易误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针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颗粒细胞瘤 治疗体会
下载PDF
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晶 代成林 张淑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47)。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脓肿范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结果:VSD组疗效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VSD组WBC、NEUT、hs-CRP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VSD组脓肿直径低于常规组,张口度及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72 h、1周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VSD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VSD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整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可快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创面修复,缓解张口受限及创面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间隙感染 闭式负压引流 切开引流
原文传递
IgG4相关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妮妮 周佳佳 +2 位作者 张尽美 吴亚菲 杨靖梅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5期322-327,共6页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纤维炎症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诊断。IgG4-RD发病率低,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名录。目前,口腔相关IgG4-RD包括米库利兹病(MD)、...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纤维炎症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诊断。IgG4-RD发病率低,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名录。目前,口腔相关IgG4-RD包括米库利兹病(MD)、Küttner肿瘤等,可累及硬腭、牙龈等黏膜组织。本文就IgG4-RD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及其在口腔相关表现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 口腔颌面部 罕见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