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ication of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Compression Stockings on Symptoms of Exercise and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Patients
1
作者 C. (Linda) M. C. van Campen Freek W. A. Verheugt Frans C. Viss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年第5期367-376,共10页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CFS/ME) are, amongst others, characterized by exercise intolerance, pain, post exertional malaise and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It has been shown in venous disea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CFS/ME) are, amongst others, characterized by exercise intolerance, pain, post exertional malaise and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It has been shown in venous diseas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that compression stockings may improve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reduce post exercise muscle soreness. Moreover, its use is advocated in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Therefore,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ompression stockings may reduce symptomatology in CFS/ME patients. Methods: 100 patients us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class II for minimally 3 weeks and thereafter filled in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Rand 36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s (n = 9), whether compression stockings changed perceived symptoms or not. Moreover, 7 questions referring to prolonged standing and sitting, to recovery post exercise, muscle pain during or immediately post exercise, and to dizziness/light-headedness during or immediately post exercise, while standing and during prolonged sitting were added. Questions were scored as 1: able to perform activity much less while wearing the stockings, 2: perform activity somewhat less, 3: no perceived change in activity, 4: perform activity slightly better, 5: able to perform activity much better while wearing the stockings. Results: In patients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ll mean scores per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3, being no perceived change in activity while wearing the stockings.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reported higher effects than patients without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Conclusion: This pilot study suggests that compression stockings may be useful to reduce symptomat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 CFS/ME patient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Larger 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hard endpoints are warr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Compression Stockings EXERCISE tolerance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下载PDF
Peripheral tolerance of antigen-specific Th cells induc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conjugate of protein antigen 被引量:1
2
作者 Masaomi Obata Takuma Fujii +2 位作者 Mareki Ohtsuji Yo Kodera Hiroyuki Nishimura 《Ope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年第2期62-70,共9页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protein antigen conjuga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 nonimmunogenic artificial polymer, induces immune tolerance of antigen-specific Th cell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this toleran...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protein antigen conjuga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 nonimmunogenic artificial polymer, induces immune tolerance of antigen-specific Th cell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this tolerance induction remains unknown. In this study, the respons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valbumin (OVA)-specific CD4+ Th cells upon exposure to tolerogenic PEG conjugate of OVA (PEG-OVA) were studied. Na?ve OVA-specific Th cells from OT-II mice were labeled with 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 ester (CFSE), transferred into histocompatible C57BL/6 mice, and then subsequently stimulated with either tolerogenic PEG-OVA or with OVA. Upon stimulation with tolerogenic PEG-OVA in vivo, these cells showed a robust proliferative response comparable to that observed by stimulation with OVA. Nevertheless, upon prolonged exposure to PEG-OVA, OVA-specific Th cells became anergic, showing a markedly reduced capacity to respond, and to produce IL-2 and other cytokines when stimulated with antigenic OVA323-339 peptide in vitro.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clonotypic TCR Vα2+CD4+ T cells in the spleens of OT-II mice treated with PEG-OVA. These features of response of na?ve OVA-specific Th cells upon sustained exposure to PEG-OVA were quite analogous to those reported for the same cells transferred into mice with system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genic OVA gene. The highly enhanced stability in the circulation that was observed for PEG-OVA was likely the basis of its tolerogenic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YLENE GLYCOL IMMUNE tolerance ot-II Mice OVALBUMIN
下载PDF
OTS_1-dependent deSUMOylation increases tolerance to high copper levels in Arabidopsis 被引量:2
3
作者 Erbao Zhan Huapeng Zhou +3 位作者 Sha Li Lei Liu Tinghong Tan Honghui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10-322,共13页
The conjugation of SUMO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to protein substrates is a reversible process (SUMOylation/deSUMOylation) that regulates plant devel- 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The essential metal copper... The conjugation of SUMO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to protein substrates is a reversible process (SUMOylation/deSUMOylation) that regulates plant devel- 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The essential metal copper (Cu) is required for normal plant growth, but excess amounts are toxic. The SUMO E3 ligase, SIZI, and SIZ1- mediated SUMOylation function in plant tolerance to excess Cu. It is unknown whether deSUMOyla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Cu tolerance in plants. Here, we report that OTSI, a protease that cleaves SUMO from its substrate proteins, participates in Cu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rabi- dopsis). OTS1 loss-of-function mutants (otsl-2 and otsl-3) displayed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excess Cu. Redox homeostasis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UMOylation and deSUMOylation were disrupted in the otsl-3 mutant under excess Cu conditions, The otsl-3 mutant accumulated higher levels of Cu in both shoots and roots compared to wild type. Specific Cu-related metal transporter genes were upregu- lated due to the loss-of-function of OTS% which might explain the high Cu levels in otsl-3.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UMOylation/deSUMOylation machinery is acti- vated in response to excess Cu, and modulates Cu homeostasis and tolerance by regulating both Cu uptake and detoxification. Together, our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regulatory role of SUMOylation/deSUMOylation in plant tolerance to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S1-dependent deSUMOylation increases tolerance to high copper levels in Arabidopsis Cu Figure
原文传递
加压套带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生理影响的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姜世忠 蒋昌林 +3 位作者 李建军 孙喜庆 吴兴裕 乔宗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11-211,共1页
为研究四肢加压套带在对抗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中的作用,1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10d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中套带组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12h/d,对照组不作任何对抗措施,卧床前后检测立位耐力。结果... 为研究四肢加压套带在对抗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中的作用,1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10d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中套带组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12h/d,对照组不作任何对抗措施,卧床前后检测立位耐力。结果显示:卧床前12人全部通过立位耐力试验;卧床后,套带组6人中通过5人,对照组6人仅通过1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立位耐力 加压套带 生理影响
下载PDF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姚永杰 吴兴裕 +3 位作者 孙喜庆 郝卫亚 乔宗林 姜世忠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体负压 模拟失重 立位耐力 对抗效果
下载PDF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斌 由广兴 +3 位作者 吴萍 刘兴华 薛月英 宿双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立位中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症状得分 4.5 0± 1 .0 5vs .2 .83± 1 .60 ,P <0 .0 5 ) ,心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 2 9.3± 4.3)bpmvs .( 1 3.5± 7.5 )bpm ,P <0 .0 1 ],平均动脉压的增量明显增加 [( 4 .8± 4.4)mmHgvs.( 9.0± 3.0 )mmHg ,P <0 .0 5 ],心血管反应指数明显减小 ( 34.42± 5 .0 0vs.2 2 .33± 8.2 7,P <0 .0 1 )。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该训练有望在飞行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改变 立位耐力 训练 心率 血压
下载PDF
尾部悬吊大鼠肺动脉和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汪德生 袁敏 +4 位作者 李志利 袁明 刘朝霞 曹毅 仝飞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大小循环动脉对模拟微重力(simulatedmicrogravity,SM)适应机理,阐明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机理,为SM后立位耐力降低寻找新的对抗措施。方法-30°尾部悬吊(TS)大鼠模拟微重力的生理效应。尾部悬吊7d(TS7d)和14d(TS14d)后... 目的进一步明确大小循环动脉对模拟微重力(simulatedmicrogravity,SM)适应机理,阐明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机理,为SM后立位耐力降低寻找新的对抗措施。方法-30°尾部悬吊(TS)大鼠模拟微重力的生理效应。尾部悬吊7d(TS7d)和14d(TS14d)后的肺动脉(PA)和胸主动脉(TA)环对68 mmol/LKCl、累加浓度的苯肾上腺素(PE)和乙酰胆碱(ACh)的反应性作了观察。加入10-5mol/LNOS抑制剂N-硝基 L 精氨酸甲酯(N nitro L argininemethylester,L NAME)孵育20min后重复检测对PE的收缩反应和ACh的舒张反应。结果TS7d、TS14d大鼠PA和TA对KCl及PE的收缩反应非常显著降低;TS7d大鼠PA和TA对ACh的舒张反应显著或非常显著增强,TS14d大鼠PA无变化,TS14dTA仅有增强趋势。加入10-5mol/LL NAME后TS7d、TS14d大鼠PA对PE的收缩反应3组无差异,TS7d、TS14d大鼠TA对PE的收缩反应仍有降低;TS7dPA对ACh的舒张反应显著或非常显著 降低,其余无变化。结论TS大鼠PA和TA收缩反应的降低可能归因于内皮舒张功能的增强。10-5mol/LL NAME可逆转TS后大鼠PA和部分逆转TA的收缩反应降低的实事表明其对内皮细胞的舒张功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抑制立位耐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尾吊 动脉 血管反应性 立位耐力 对抗措施
下载PDF
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和卧床后立位耐力的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静雪 王承珉 +3 位作者 谢俊水 张宝兰 闫晓霞 单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研究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的效果,15名19~22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纯卧床),低氧组(卧床+低氧),气功组(卧床+气功)。结果表明:卧床期间,被试者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功组的小腿... 为研究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的效果,15名19~22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纯卧床),低氧组(卧床+低氧),气功组(卧床+气功)。结果表明:卧床期间,被试者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功组的小腿周径的减小,体重、脉压、日均心输出量和基础每搏量的降低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低氧组的小腿周径和基础每搏量的降低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体重、脉压和日均心输出量的降低均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P>0.05);起床后当天20min的+75°立位耐力检查,低氧组的立位耐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和气功组:平均立位时间较长,没有出现晕厥前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气功 失重模拟 适应 立位耐力 对抗措施
下载PDF
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特性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石宏志 李勇枝 +2 位作者 沈羡云 范全春 白桂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防护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用兔头低位(-20°)倾斜9d模拟失重,观察中药复方对兔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及立位耐力的影响。结果兔模拟失重后红细胞压...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防护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用兔头低位(-20°)倾斜9d模拟失重,观察中药复方对兔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及立位耐力的影响。结果兔模拟失重后红细胞压积减少,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增加趋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加,甘油三脂有轻度增高趋势。中药复方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不明显,但有降低甘油三脂的趋势,对胆固醇的增加也有抑制的趋势。在负压-立位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兔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受时间减少,中止实验前出现了ST段下移、T波倒置及心律紊乱等明显的心肌缺血性改变;而中药组兔心率平稳,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不明显,立位耐受时间增加。结论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的立位耐力降低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血脂代谢,从整体上对机体各系统进行调节,提高了机体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中药复方 血液流变学 血脂 立位耐力
下载PDF
尾部悬吊大鼠胸主动脉及肺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汪德生 孙磊 +3 位作者 任维 董建文 马铁民 向求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时大小循环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NOS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为模拟失重时血管局部调节的适应机理研究提供资料。方法采用Wistar大鼠 30°尾部悬吊模拟失重效应 ,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悬吊 7d(TS7组 )...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时大小循环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NOS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为模拟失重时血管局部调节的适应机理研究提供资料。方法采用Wistar大鼠 30°尾部悬吊模拟失重效应 ,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悬吊 7d(TS7组 )、1 4d(TS1 4组 )及对照 (CON组 )胸主动脉、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mRNA和iNOSmRNA表达变化。结果TS7组胸主动脉和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mRNA和iN OSmRNA的升高非常显著 ;TS1 4组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mRNA的升高仍非常显著而胸主动脉回到对照水平 ,TS1 4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iNOSmRNA回到对照水平而肺动脉下降非常显著。结论模拟失重对大循环动脉内皮细胞eNOSmRNA和iNOSmRNA的影响趋势相似 ,而对肺循环动脉影响趋势不同 ,归因于模拟失重初期由下体转移而来的体液进入大小循环高峰期的时间过程不同 ,可能是模拟失重时局部调节功能降低的一种重要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悬吊 主动脉 内皮细胞 肺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提高人体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斌 由广兴 +3 位作者 吴萍 薛月英 刘兴华 宿双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22-526,共5页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方面的有效性 ,寻找可行的训练方法。方法 1 2名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人 ,分别接受 1 1d共 9次的A模式和B模式 (头低位、头高位快速交替 )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方面的有效性 ,寻找可行的训练方法。方法 1 2名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人 ,分别接受 1 1d共 9次的A模式和B模式 (头低位、头高位快速交替 )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头低位 (HDT - 30°/30min)耐力检查和立位耐力检查 ,以评价训练效果。结果 1 ) 2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提高了被试者的HDT耐力 ;与训练前相比 ,训练后在HDT耐力检查中 ,B组的症状得分明显小于A组 (P <0 .0 5 ) ,B组心率降幅明显增加 (P <0 .0 1 ) ,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HDT耐力方面的效果较好 ;2 )两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使被试者的立位耐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训练前相比 ,训练后在立位耐力检查中 ,B组平均动脉压增幅明显增加 (P <0 .0 5 ) ,心率的增幅呈现小于A组的趋势 (P <0 .1 0 ) ,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立位耐力方面的效果略好。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的适应性 ;B模式是相对较好的训练方法 ,有望在航天员血液重新分布适应训练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重新分布 体位改变 头倒位 立位耐力 航天员 训练
下载PDF
前庭系统适应性变化对心血管调节和立位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林杰 刘志强 +1 位作者 何玫 任维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空间飞行初期人体感受到的空间适应综合征 ,主要由前庭传入的改变和体液头向分布引起 ,这种适应性的逆向变化同样发生在人体由微重力返回正常 1G重力时 ,造成航天员返回后出现步态不稳及立位耐力下降。动物模型的证据和人体实验的部分... 空间飞行初期人体感受到的空间适应综合征 ,主要由前庭传入的改变和体液头向分布引起 ,这种适应性的逆向变化同样发生在人体由微重力返回正常 1G重力时 ,造成航天员返回后出现步态不稳及立位耐力下降。动物模型的证据和人体实验的部分数据表明 ,前庭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调节 ,其中耳石感受器的传入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心血管调节异常引起的立位耐力下降是载人航天的重要医学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适应 心血管系统 立位耐力 运动病
下载PDF
心率/血压变异性与压力反射敏感度的年龄依赖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守岩 张立藩 +1 位作者 王兴邦 程九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比较中年与青年男子心率变异性 (HRV)、收缩压变异性 (SBPV)和压力反射敏感度 (BRS)的差别 ,探讨不同年龄组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特点。方法用自回归模型方法计算仰卧位与站立位HRV和SBPV的谱指标 ,用序贯法计算BRS ,并分析其间的... 目的比较中年与青年男子心率变异性 (HRV)、收缩压变异性 (SBPV)和压力反射敏感度 (BRS)的差别 ,探讨不同年龄组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特点。方法用自回归模型方法计算仰卧位与站立位HRV和SBPV的谱指标 ,用序贯法计算BRS ,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年组两种体位下的HRV谱指标及仰卧位时的BRS均显著低于青年组 (P <0 .0 5,或P <0 .0 1 )。由仰卧位转为站立位后 ,中年组HRV的总功率 (TP)、低频 (LF)和高频成份 (HF)均无明显改变 ;而青年组则均出现典型变化。不同年龄组两种体位下的SBPV谱指标多无明显差别 ,只是中年组仰卧位时SBPV的HF低于青年组 (P <0 .0 1 )。青年组仰卧时的BRS与相同体位下HRV的LF和HF呈正相关 ;但在中年组则无此种相关性。青年组仰卧位HRV的TP、LF和HF也分别与站立位对应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而在中年组 ,则不存在此种相关关系。结论中年人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已有所减退 ,主要表现在HRV与BRS降低及其间的相关性消失 ,以及立位应激下的反应性下降。但短时程SBPV谱及其反应性似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可能与BPV的调节机制不同有关 ;安静状态下 ,HRV对SBPV的前馈调节可能并不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因素 心率变异性 压力反射 立位耐力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对肺动脉和胸主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德生 孙磊 +3 位作者 梁文彬 马铁民 董建文 赵豫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模拟微重力 (SM)、肺动脉 (PA)和胸主动脉 (TA)局部调节机理研究 ,为大小循环动脉对SM适应机理和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机理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XXH 2 0 0 0型小循环心功能检测仪检测人体头低位 6°卧床(HDT) 7d心肺循环功... 目的 :通过对模拟微重力 (SM)、肺动脉 (PA)和胸主动脉 (TA)局部调节机理研究 ,为大小循环动脉对SM适应机理和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机理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XXH 2 0 0 0型小循环心功能检测仪检测人体头低位 6°卧床(HDT) 7d心肺循环功能变化。 - 30°尾部悬吊 (TS)大鼠模拟微重力 (microgravity ,M)的生理效应 ,测量 7d、1 4dPA和TA的反应性。结果 :人体HDT初期每搏PA(hz)、静脉 (hc)容量和左心前负荷 (hc/hz)均显著增加 ,96~ 1 4 4h大小循环均出现超调现象 ,前者出现时间早、幅度大。 7d尾部悬吊大鼠 (TS7)与对照组 (CON)比PA舒张反应显著增强 ,TS1 4有降低趋势。TS7TA与CON比舒张反应显著增强 ,TS1 4轻度升高。TS7PA收缩反应与CON比轻度降低 ,TS1 4显著降低。TS1 4TA收缩反应显著降低。去VECPA对KCl、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的反应在所有组间无差异。结论 :SM对大小循环动脉影响不同 ,可能是SM时局部调节功能降低的重要表现 ,主要由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微重力 肺动脉 胸主动脉 外周阻力 立位耐力
下载PDF
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喜庆 姜世忠 +3 位作者 姚永杰 蒋昌林 郝卫亚 吴兴裕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6-240,共5页
总结了近年来本实验室有关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及下体负压对抗作用的研究。讨论了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理可能与心血管功能降低、脑血流降低及内分泌改变等有关 ,以及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失重致立位耐力降低机制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心血管功能 下体负压 对抗作用 失重模拟 卧床试验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与晕厥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永杰 孙喜庆 +1 位作者 吴兴裕 吴燕红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 ,由于一时性 ,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 ,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 60 %~ 70 %的晕厥患者找不到明确原因 ,为不明原因晕厥。近年来开展的直立倾斜试验及异丙基肾上腺素激发的倾斜试验对诊断...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 ,由于一时性 ,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 ,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 60 %~ 70 %的晕厥患者找不到明确原因 ,为不明原因晕厥。近年来开展的直立倾斜试验及异丙基肾上腺素激发的倾斜试验对诊断原因不明晕厥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倾斜试验诊断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试验方法、临床应用情况、注意事项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立位耐力
下载PDF
人工重力联合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对抗4d头低位卧床所致立位耐力不良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小涛 孙静 +6 位作者 杨长斌 石菲 王永春 赵疆东 高原 陈荣贵 孙喜庆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对照组仅进行4天头低位卧床,锻炼组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60min的2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锻炼。... 目的探讨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对照组仅进行4天头低位卧床,锻炼组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60min的2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锻炼。卧床前后测量立位耐力、运动能力、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胭静脉顺应性等。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及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5),胭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增加(P〈0.05),而锻炼组志愿者卧床后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4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浆容量减少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升高,立位耐力及运动耐力下降。每天60rain的2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运动强度的锻炼可有效维持卧床期间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从而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低位卧床 人工重力 有氧锻炼 立位耐力 心脏收缩功能 静脉顺应性
下载PDF
失重或模拟失重时脑循环的改变 被引量:34
18
作者 吴大蔚 沈羡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86-390,共5页
目前对失重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及其时程 ,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综述了失重 /模拟失重时脑循环改变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失重 /模拟失重对脑循环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从中可以看出 ,脑循环改变既是机体自我调节维持脑功能稳定的... 目前对失重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及其时程 ,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综述了失重 /模拟失重时脑循环改变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失重 /模拟失重对脑循环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从中可以看出 ,脑循环改变既是机体自我调节维持脑功能稳定的结果 ,又是导致脑血管结构重塑、功能适应最终导致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脑循环 脑血流 立位耐力 失重
下载PDF
立位加下身负压时的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羡云 李树春 +6 位作者 向求鲁 孟京瑞 阎晓霞 孙亚志 徐立华 范亚明 庄祥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26-234,共9页
本实验采用了立位加下身负压方法(负-立方法)模拟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受到的重力刺激,检查了20名健康受试者在单纯立位和负-立时的心血管反应。按照受试者在负-立时的心率、外周阻力和耐受时间,将受试者分为四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其耐力和潜... 本实验采用了立位加下身负压方法(负-立方法)模拟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受到的重力刺激,检查了20名健康受试者在单纯立位和负-立时的心血管反应。按照受试者在负-立时的心率、外周阻力和耐受时间,将受试者分为四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其耐力和潜力是血管型>混合型>心脏型>欠调型。结果表明负-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心血管功能检查方法,可应用于航天员心血管功能选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员 心血管功能 立位耐力
下载PDF
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谈诚 曹毅 +10 位作者 张丽芬 袁敏 王惠娟 牛东滨 赵琦 李志利 陈文娟 杨鸿慧 王林杰 李莹辉 白延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6-252,共7页
目的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1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 目的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1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经过15 d头低位卧床后,女性立位耐力不良的发生率为8/15(53.3%)。其中,晕厥前症状中止者为6/15(40.0%),立位后心动过速(POTS)中止者为2/15(13.3%)。立位刺激可引起舒张压、心率和血管总外周阻力明显增加(P<0.05),每博量和心输出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15 d HDBR可显著增加安静平卧位时的舒张压和心率,并减少每博量,但对血管总外周阻力和心输出量的影响并不明显(P>0.05)。立位耐力正常和不良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心率(HR)在立位刺激后有明显的增加,组间差异明显。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两组间NE基础水平有显著差异,但在立位刺激下的NE含量的变化幅度未有明显差别(P>0.05)。立位刺激可导致血浆中ATⅡ含量的明显升高,而15 d HDBR则可导致血浆PRA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过15 d头低位卧床后,女性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存在着不同的表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立位耐力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