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Photoinhibitory Sensitivity of D1 Proteins in 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 and indica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Sequences of the Coding Genes
1
作者 张方 谢先芝 +1 位作者 陈凡 吴乃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9期929-934,共6页
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 and indica exhibit different sensitivity to photoinhibition and they show different stability of their core proteins D1 in the chloroplast photosystem Ⅱ.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psb... 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 and indica exhibit different sensitivity to photoinhibition and they show different stability of their core proteins D1 in the chloroplast photosystem Ⅱ.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psbA, the gene encoding D1 protein of O. sativa ssp. japonica cv. 9516, and that of O. sativa ssp. indica cv. Shanyou 63 was cloned. As revealed by homology comparison of their sequences, the sequences are identical in the regions of promoter and 5′-UTR;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individual bases in the coding region all of which, being in the third position of respective codons, however, do not affect the amino acids coded finally; a difference is noted in the length of the oligo-U sequence in the region of 3′-UTR. It is thus apparent that, rather than a result of any difference i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to photoinhibition of D1 proteins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upstream factors that regulate expression of psbA or to differences of photoprotective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 oryza sativa ssp. indica PHOTOINHIBITION D1 protein PSBA
下载PDF
Peculiarities of nuclear DNA multiplication during embryogenesis in rice(Oryza sativa ssp.japonica)embryo cells
2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9年第3期4-5,共2页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eulgen-DNAcontents of the nuclei in the cells of globular,
关键词 DNA Peculiarities of nuclear DNA multiplication during embryogenesis in rice DAA oryza sativa ssp.japonica)embryo cells
下载PDF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 genes in rice genome(Oryza sativa L.ssp.indica)and their EST evidence 被引量:3
3
作者 钟兰 王凯 +2 位作者 谭军 李蔚 李松岗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5期512-517,共6页
We discovered 528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s (P450s) in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using Arabidopsis thaliana P450s as database. Those putative rice P450s are thought to belong to 40 families classified in Arabidopsis... We discovered 528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s (P450s) in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using Arabidopsis thaliana P450s as database. Those putative rice P450s are thought to belong to 40 families classified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We compared distribution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Oryza sativa P450s and found the two species have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s. However, family distributions of two species also have some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in rice, the gene number in families of CYP71, CYP72, CYP76, CYP89, CYP94 and CYP709 is more than twice tha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there are 33 CYP705 member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ut none in rice. We also found gene members in CYP71 and CYP81 are organized as tandem arrays repeated in the rice genome; maybe they are duplications in the evolutionary event. Furthermore, we accumulated 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 evidence for 263 putative rice P450s, which are expressed at transcriptional level and more likely to be true P4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P450 EST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Arabidopsis thaliana.
原文传递
杂交粳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与年份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才林 汤玉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6,共6页
母本株高、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GCA;父本抽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GCA以及千粒重的SCA与年份之间都存在显著互作。多数性状的GC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同年份的GCA效应相似性较大;而SCA的稳定性除了抽穗期、株高和每穗... 母本株高、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GCA;父本抽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GCA以及千粒重的SCA与年份之间都存在显著互作。多数性状的GC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同年份的GCA效应相似性较大;而SCA的稳定性除了抽穗期、株高和每穗实粒数较高以外,其余性状均较低,不同年份SCA效应的相似性亦较差。认为根据一年试验得到的GCA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SCA效应需经多年或多点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配合力 互作效应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杂交粳稻若干米质性状的配合力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才林 汤玉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1-17,共7页
杂交粳稻F_2种子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除整精米率同时受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作用外,糙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长/宽比以及垩白米率主要受亲本GCA的作用。亲本GCA可决定上述性状变异的74.77—91.59%,其中恢复系GCA所决... 杂交粳稻F_2种子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除整精米率同时受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作用外,糙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长/宽比以及垩白米率主要受亲本GCA的作用。亲本GCA可决定上述性状变异的74.77—91.59%,其中恢复系GCA所决定的变异为49.57—83.58%。除垩白米率外,其余性状的GCA与亲本本身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水稻 米质性状 配合力
下载PDF
玉米PEPC基因和PPDK基因在籼稻明恢63中的整合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建福 谢华安 +1 位作者 王国英 Swapan K.Datta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55-662,共8页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是C4植物光合作用途径中,二氧化碳固定的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在C4和景天酸(CAM)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级碳同化中的一个关键酶,该酶介导不可逆的β羧化反应,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化成草酰乙酸和磷...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是C4植物光合作用途径中,二氧化碳固定的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在C4和景天酸(CAM)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级碳同化中的一个关键酶,该酶介导不可逆的β羧化反应,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化成草酰乙酸和磷酸。本研究将编码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质粒和编码玉米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质粒通过基因枪轰击转化的方法同时导入籼稻明恢63中,PCR-Southern印迹杂交的结果表明,玉米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已经整合到明恢63中。在温室条件下,分析了转基因明恢63植株的剑叶全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转基因明恢63植株,其剑叶的全氮含量是不同的,大部分转基因明恢63植株剑叶的全氮含量高于非转基因明恢63对照的全氮含量,转基因明恢63植株ZHM3-50剑叶全氮含量为3.82%,比非转基因明恢63对照高0.45%。对转基因明恢63植株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不同的转基因明恢63植株之间,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比较大,比如植株干重、收获指数等。这些有助于育种家们选择不同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oryza sativa L. ssp.indica)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基因 玉米(Zea mays) 整合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缺磷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磷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胜芳 邓若磊 +2 位作者 徐海荣 曹云飞 肖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缺磷条件下,供试粳稻品种植株的单株鲜重、干重、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等具有较大差异,从中筛选出磷高效品种TP309和优质8号,其中TP309较磷低效品种早88-1的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分别增加37.50%~40.00%和82.76%~102.00... 缺磷条件下,供试粳稻品种植株的单株鲜重、干重、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等具有较大差异,从中筛选出磷高效品种TP309和优质8号,其中TP309较磷低效品种早88-1的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分别增加37.50%~40.00%和82.76%~102.00%。单株根数、平均根长和根系体积与单株磷素吸收量的相关程度较小,光合速率(Pn)、叶片可溶蛋白含量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吸磷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稻品种 缺磷 磷素吸收 植株形态 生理参数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鞘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李振方 齐晓辉 陈鸿飞 邵彩虹 王经源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随着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如α-亚基草酰乙酸脱羧酶;第2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和ADP-核糖基化因子1;第3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低,如生长素响应因子、锌指-C3HC4型家族蛋白、液泡H+-ATP酶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第4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再升又降,如核酮糖α亚基结合蛋白;第5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如金属硫蛋白Ⅱ相似蛋白-1A和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第6类,表达量逐渐升高,如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这6类蛋白分别参与叶鞘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物质转运、植株衰老的抗性反应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共同调控叶鞘的源、库、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蛋白质组 籽粒灌浆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的水稻遗传转化 被引量:25
9
作者 沈革志 张建军 +3 位作者 殷丽青 王新其 陈全庆 范昆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7-12,共6页
以水稻品种中花11的幼胚、成熟胚和幼穗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经携带Ti质粒pDs-Bar1300的根癌农杆菌EHA105感染和共培养后,通过50mg/L和25mg/L潮霉素的二次筛选,结果表明34%幼胚愈伤组织、17%成熟胚愈伤组织和16.5%幼穗愈伤组织... 以水稻品种中花11的幼胚、成熟胚和幼穗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经携带Ti质粒pDs-Bar1300的根癌农杆菌EHA105感染和共培养后,通过50mg/L和25mg/L潮霉素的二次筛选,结果表明34%幼胚愈伤组织、17%成熟胚愈伤组织和16.5%幼穗愈伤组织表现潮霉素抗性。这些抗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和再生培养基培养,获得了14棵转基因植株。经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Ds和Bar基因都已整合进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组。对T1代植株的PPT抗性测定表明,外源Bar基因的分离符合孟德尔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Ds转座因子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配合力测定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勤 王守海 +1 位作者 罗彦长 程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用5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24个组合(缺失一个组合),单行种植,重复3,,按NCⅡ设计,估算配合力和有关方差,并按逐步剔除法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贡献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就一般配... 用5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24个组合(缺失一个组合),单行种植,重复3,,按NCⅡ设计,估算配合力和有关方差,并按逐步剔除法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贡献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就一般配合力而言,_(7001)S、_(6085)S、轮回422的单株谷重,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所配组合的产量及实粒数也高.M_(105)S、皖恢9号的有效穗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均高,所配组合易获多穗._(5088)S、M_(105)S、4859所配组合的千粒重高.就特殊配合力来说,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最高的组合为5047×皖恢9号,其次是M_(105)S×培C_(115),结实率的特殊配合效应最高的为_(6085)S×轮回422和_(7001)S×皖恢9号.从组合产量优势看,有22个组合超过鄂宜105,5个组合超过当优C堡,其中2个是_(7001)S配组,3个是轮回422配组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杂交 配合力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齐晓辉 王经源 陈鸿飞 张志兴 黄锦文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 叶片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粳稻外观品质的选择效果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才林 朱镇 +1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改良江苏粳稻的外观品质,以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在F4~F6代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上下世代间外观品质... 为改良江苏粳稻的外观品质,以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在F4~F6代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上下世代间外观品质的表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F4和F5代外观品质达国际一级的单株,其下一代有70%以上单株的外观品质仍可达到一级标准。不同组合优质单株的出现机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外观品质 选择效果
下载PDF
粳稻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江建华 张启武 洪德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从粳稻(Oryzasativassp.japonica)RIL群体中选取每穗颖花数极端少的品系丙堡3201和丙堡3205及每穗颖花数极端多的品系丙堡3145和丙堡3214,配制丙堡3201×丙堡3145和丙堡3214×丙堡3205两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 从粳稻(Oryzasativassp.japonica)RIL群体中选取每穗颖花数极端少的品系丙堡3201和丙堡3205及每穗颖花数极端多的品系丙堡3145和丙堡3214,配制丙堡3201×丙堡3145和丙堡3214×丙堡3205两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调查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这5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性状在2个组合的各分离世代均未出现超亲分离,而其它4个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一次枝梗数受1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其余4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一次枝梗数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粳稻 穗部性状
下载PDF
37份新疆粳稻品种(系)的I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春平 张燕红 +2 位作者 袁杰 赵志强 王奉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2-1110,共9页
该研究基于4个稻属(Oryza)反转录转座子,包括活性、低拷贝[Tos17/Osr21(Ty1-copia)和RIRE7/Osr31(Ty3-gypsy)]和非活性、高拷贝[Osr34(Ty3-gypsy)和Houba/Tos5/Osr13(Ty1-copia)],在两侧翼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区域分别设计引物,对37份... 该研究基于4个稻属(Oryza)反转录转座子,包括活性、低拷贝[Tos17/Osr21(Ty1-copia)和RIRE7/Osr31(Ty3-gypsy)]和非活性、高拷贝[Osr34(Ty3-gypsy)和Houba/Tos5/Osr13(Ty1-copia)],在两侧翼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区域分别设计引物,对37份新疆粳稻(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栽培品种(系)进行PCR扩增。评估鉴定适用于反转录转座子插入位点间扩增多态性(IRAP)标记方法,并分析37份供试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1)PCR扩增结果显示,Tos17/Osr21、RIRE7/Osr31、Osr34和Houba/Tos5/Osr13依次获得73、63、107和56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63、70和523个,多态性比率为49.3%、100.0%、65.4%和93.4%。(2)综合评估比较多态性、异质性、总谱带数和平均多态性谱带数发现,Houba/Tos5/Osr13适用于IRAP标记方法构建DNA指纹图谱数据库。(3)以Houba/Tos5/Osr13遗传相似系数为基础,对供试品种(系)采用非加权平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以0.55为阈值将37份新疆粳稻栽培品种(系)分为6大类群,绝大多数品种(系)得到了明确的区分,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多样化程度偏低;品系‘20-18’和‘96-16’分别各自聚为一类,表明品系与品种间遗传背景较远,多样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IRAP分子标记适用于新疆粳稻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鉴别及育种遗传距离的判定和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构建等相关研究,在实际育种中选取不同类群的水稻品种与品系进行杂交选育,成功率较高,可能会大大缩短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粳稻 反转录转座子 IRAP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两套籼型杂交水稻材料粒形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瑶 赵芳明 +5 位作者 钟秉强 查仁明 谢戎 余国东 李经勇 何光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母体效应影响。大多数粒形性状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除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都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厚和整精米厚以普通母体遗传率为主,但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有所差异。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缙恢34、蜀恢527和泸恢17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粒形 糙米粒形 整精米粒形 遗传效应 遗传率
下载PDF
粳稻杂种劣势的遗传及表型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慧 李东宣 +10 位作者 魏振飞 钱树琪 冯德党 谢小东 熊海波 徐家星 甘树仙 朱骞 张小玲 谭学林 陈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0-277,共8页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中也时常发现杂种劣势现象,为了更好地阐明杂交育种理论和揭示品种本质有必要对杂种劣势的遗传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两个韩国粳稻品种(Aranghyangchalbyeo和Sang...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中也时常发现杂种劣势现象,为了更好地阐明杂交育种理论和揭示品种本质有必要对杂种劣势的遗传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两个韩国粳稻品种(Aranghyangchalbyeo和Sanghaehyangheolua)及其正反交后代(F1,F2)特性的比较,解析水稻杂种劣势的表型、类别及其遗传模式。形态学分析表明,正反交F1植株的劣势表现均明显、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主要农艺性状的中亲劣势值均为负值,其中F1的株高、分蘖数和结实率与亲本相比显著降低(P<0.01);F1劣势表现从发芽后第5d开始,地下部的劣势表现比地上部更为明显。细胞组织结构观察表明,分蘖盛期F1劣势植株叶片发育正常,而其根部气腔发育较亲本迟缓,从而阻碍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通气情况,因此也影响了整个植株的正常生长。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劣势组合成熟期F2群体中正常与劣势植株呈现7:9的分离,结合分蘖盛期该F2群体株高的分离模式,推断该杂种劣势的表型是由两个互补的显性基因控制。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杂种劣势的多样性及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稻 杂种劣势 表型 遗传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遗传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瑶 凌英华 +5 位作者 杨正林 赵芳明 钟秉强 查仁明 谢戎 何光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5-50,共6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起决定作用,其次是母体基因效应;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以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所有粒形性状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以互作遗传率为主;整精米粒形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谷粒和糙米要小.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和缙恢34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粒形 糙米粒形 整精米粒形 遗传效应 环境互作效应
下载PDF
利用有性杂交将GO基因从转基因粳稻导入籼稻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传云 邵继荣 +3 位作者 朱学梅 谢戎 柏大全 刘成元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7-49,53,共4页
本研究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方式从转基因粳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转入籼稻(O.sativas sp. Indica)蜀恢162,并用RT-PCR方法成功检测到GO基因已在分子水平整合和转录... 本研究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方式从转基因粳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转入籼稻(O.sativas sp. Indica)蜀恢162,并用RT-PCR方法成功检测到GO基因已在分子水平整合和转录进蜀恢162基因组,证明了GO基因可在水稻亚种间转育。淀粉-KI显色反应结果说明GO基因已经在蛋白质水平表达并发挥功能。对GO基因蜀恢162的进一步利用及GO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转基因粳稻 转基因籼稻 有性杂交
下载PDF
影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构建回交自交系的花药培养效果的2个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珣朝 张楷正 +1 位作者 李季航 李平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1-1044,共4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构建的回交自交系(BIL)的10个株系在3种诱导培养基、1种分化培养基以及样株剪叶与否处理的结果表明,通用培养基(GM)不适合于籼粳交后代BIL的花药培养。N6和SK3都有较高的出愈率,但N6的绿苗发生率比SK3高,说明N6的愈...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构建的回交自交系(BIL)的10个株系在3种诱导培养基、1种分化培养基以及样株剪叶与否处理的结果表明,通用培养基(GM)不适合于籼粳交后代BIL的花药培养。N6和SK3都有较高的出愈率,但N6的绿苗发生率比SK3高,说明N6的愈伤组织质量和诱导效果更优于SK3。无论N6还是SK3,剪去样株叶片的绿苗发生率显著下降,显示花药培养过程中绿叶的作用很重要。完善籼粳亚种间杂交构建BIL的花药培养体系和从较多的株系中取材可保证花药培养的后代有较大的二倍体群体以供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籼粳杂交后代 回交自交系 花药培养体系
下载PDF
多效唑对粳稻生长和生理过程的调控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敏资 侯和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2期149-152,173,共5页
在水稻分蘖初期适量施用多效唑,可降低北方粳稻植株体内IAA含量,增加蛋白质、核酸及叶绿素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因而使稻株矮壮,分蘖数增多,生长量增加.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加叶重.多效唑的最佳用量为11.25~22.5g/亩.
关键词 多效唑 粳稻 生长 生理效应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