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es of egg size,otolith shape,and growth revealed two component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in Haizhou Bay spawning stock 被引量:3
1
作者 JIANG Yiqian ZHANG Chi +1 位作者 YE Zhenjiang TIAN Yongj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423-1429,共7页
The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in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caused by experience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China seas. Previous studies ... The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in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caused by experience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China seas. Previous studies ba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igration route, and body morphometrics suggested a complex stock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to clarify the source of a spawning stock, we investigated the reproduction strategy and inter-structure of the Haizhou Bay (HZB) spawning stock in the middle Yellow Sea from both egg survey and adult otolith increment analysis. Egg and adul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urveys during spawning season in 2013. Distinc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were detected in egg distribution and size, and otolith shape analysis of adult fishes revealed two morphotypes with different increment growth using random forest clus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two components within the same spawning stock in HZB from different wintering grounds, and accordingly special protection should be required for this stock given the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connectivity between adjacent sub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yellow CROAKER otolith SHAPE otolith increment EGG random forest
下载PDF
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城华 沙学绅 +2 位作者 尤锋 杨纯武 黄瑞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45-349,共5页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根据实验种群耳石轮纹形成的周期性规律,鉴定了自然种群的日龄,表明二者具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协方差分析表明,梭鱼早期阶段的生长,自然种群比实验种群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鱼 耳石 轮纹 日龄 种群 仔鱼
下载PDF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志远 李圣法 +2 位作者 徐献明 张翼 黎雨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3-871,共9页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耳石 日轮 次生核 生长率
下载PDF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星璐 向建国 +3 位作者 刘家寿 柳明 吴朗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6-283,共8页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新银鱼 移植 耳石日轮 早期生长 摄食
下载PDF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城华 沙学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8-413,T001,共7页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耳石 中心核 生长轮 周期 鳗鲡
下载PDF
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黎雨轩 汤建华 +4 位作者 徐献明 许津 刘志远 徐浩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31,共9页
对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一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由仔鱼期向稚鱼期过渡时形成的次生核;三门湾和吕四近岸海域在... 对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一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由仔鱼期向稚鱼期过渡时形成的次生核;三门湾和吕四近岸海域在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次生核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生长较快的个体,第一次生核形成的时间也较早,次生核数量亦多;两个海域小黄鱼的耳石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耳石生长率更快(均值为0.039),第一次生核形成时间较短(均值为37日龄),次生核数量较多(7~8个),表明吕四近岸个体具有较快的生长率和发育速度,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所经历的水温较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可以反映野生小黄鱼的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海区小黄鱼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于区分小黄鱼不同海域栖息的个体,将为小黄鱼早期资源补充过程和早期选择性死亡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耳石 日轮 次生核 生长率
下载PDF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严太明 胡佳祥 +2 位作者 杨婷 赵柳兰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生长 骨唇黄河鱼
下载PDF
鲐鱼幼鱼耳石日轮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卫忠 李长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对长江口海区鲐鱼幼鱼耳石标本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鲐鱼耳石上存在着宽度为数微米到十几微米的细微轮纹,通过对其中3尾鲐鱼的耳石不同放大倍数图像的拍摄,再根据照片对耳石上轮纹和耳石轮纹辐射半径的测量、计数和计算,得出3尾鲐... 对长江口海区鲐鱼幼鱼耳石标本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鲐鱼耳石上存在着宽度为数微米到十几微米的细微轮纹,通过对其中3尾鲐鱼的耳石不同放大倍数图像的拍摄,再根据照片对耳石上轮纹和耳石轮纹辐射半径的测量、计数和计算,得出3尾鲐鱼耳石轮纹的平均宽度分别为9.52、8.52和8.57微米,耳石轮纹辐射半径分别为1262.2、1164.8和1187.5微米,由此计算得出的耳石轮纹数分别为133、137和139轮。根据鲐鱼生长方程由鲐鱼体长换算的日龄和根据鲐鱼产卵期推算的鲐鱼幼鱼的生长期都与上述轮纹数相近,表明鲐鱼耳石上的细微轮纹是日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幼鱼 耳石 日轮
下载PDF
唐鱼仔鱼耳石的形态发育及日轮 被引量:28
9
作者 史方 孙军 +1 位作者 林小涛 刘汉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6,共7页
观察了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了其生长轮的沉积规律。唐鱼仔鱼耳石长径与鱼体全长(TL)均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微耳石Dl=0.019 6TL-0.031 0(r=0.961 6,P<0.001,n=218),矢耳石Ds=0.02... 观察了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了其生长轮的沉积规律。唐鱼仔鱼耳石长径与鱼体全长(TL)均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微耳石Dl=0.019 6TL-0.031 0(r=0.961 6,P<0.001,n=218),矢耳石Ds=0.027 6TL-0.043 7(r=0.924 0,P<0.001,n=219),星耳石Da=0.016 6TL-0.004 1(r=0.369 6,P<0.001,n=44)。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 d形成,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其斜率与1无显著差异,因此生长轮为日轮,其关系式为:微耳石LI=1.006D-1.700 1(r=0.994 2,P<0.001,n=205),矢耳石SI=0.953 8D-0.911 6(r=0.993 5,P<0.001,n=161)。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星耳石出现时间较晚,而微耳石形状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作为日轮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 仔鱼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下载PDF
鱼类耳石微结构特征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宋昭彬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3-619,共7页
关键词 鱼类 耳石 微结构 日轮 应用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耳石早期生长发育与日轮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小帅 何智 +3 位作者 蔡跃平 胡佳祥 熊森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生长 齐口裂腹鱼
下载PDF
月鳢仔鱼耳石的荧光标记及其日轮确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采 陈国柱 +2 位作者 林小涛 姚达章 赵天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利用茜素络合物对体长(9.99±0.56)mm的月鳢(Channa asiatica)仔鱼耳石进行浸泡标记试验。结果表明,经荧光显微镜检测,80 mg/L、100 mg/L和120 mg/L的溶液浸泡24 h后均可以在月鳢仔鱼的耳石上形成橘红色标记环,星耳石、微耳石和矢... 利用茜素络合物对体长(9.99±0.56)mm的月鳢(Channa asiatica)仔鱼耳石进行浸泡标记试验。结果表明,经荧光显微镜检测,80 mg/L、100 mg/L和120 mg/L的溶液浸泡24 h后均可以在月鳢仔鱼的耳石上形成橘红色标记环,星耳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标记率均为100%;其中,以星耳石标记环荧光强度最大,且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可观察到紫红色标记环。经100 mg/L和120 mg/L溶液浸泡后,月鳢仔鱼在其后饲养阶段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显示高浓度茜素络合物溶液对月鳢仔鱼有一定毒性。标记后星耳石上的新增轮纹数(N)和饲养天数(D)密切相关,其线性方程为:N=0.9291D-0.2974(R2=0.9793,n=64,P<0.01),斜率0.9291与1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星耳石上的生长轮即为日轮。研究表明,在追踪月鳢仔鱼迁移行为时,可采用80 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对其星耳石进行染色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鳢仔鱼 耳石 标记 日轮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仔、稚鱼的耳石微结构与日轮形成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忠利 黄辉 +2 位作者 冉辉 梁正其 何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88,共6页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亲鱼为材料,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为仔、稚鱼饵料,通过已知日龄法观察其耳石的微结构,分析其日轮形成特征。结果表明,仔、稚鱼的微耳石和矢耳石一般由1...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亲鱼为材料,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为仔、稚鱼饵料,通过已知日龄法观察其耳石的微结构,分析其日轮形成特征。结果表明,仔、稚鱼的微耳石和矢耳石一般由1个中心核和1个耳石原基组成,少数存在多个中心核或原基现象,星耳石中心核和原基区分不明显。微耳石和矢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37.73±5.34)μm和(39.78±7.11)μm,耳石原基直径分别为(16.29±3.46)μm和(17.09±3.88)μm。矢耳石和星耳石轮纹清晰度、规律性、周期性和完整性不及微耳石;微耳石第1条日轮在仔鱼出膜后第2天形成,以后每天沉积1轮。30日龄稚鱼微耳石轮纹数(N)与日龄(T)的关系符合直线模型,相关关系式为:N=1.0016T-0.8753(R2=0.9961,P〈0.01,n=197),线性方程斜率与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微耳石和矢耳石样本中共观察到孵化标记轮和转移标记轮2种,其中孵化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78.68%和83.33%,转移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29.95%和48.98%。60尾33日龄稚鱼微耳石的生长轮宽度变化范围0.522-2.244μm,平均为(1.087±0.23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耳石 微结构 日轮特征
下载PDF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30
14
作者 廖锐 区又君 《南方水产》 2008年第1期69-75,共7页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耳石 微结构 日轮
下载PDF
鳡鱼仔稚鱼耳石的标记和其日轮的确证 被引量:26
15
作者 宋昭彬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77-682,共6页
用茜素络合物对鳡鱼仔鱼进行了浸泡标记,耳石上能检测到橘红色荧光标记环。100mg/L茜素络合物溶液的标记效果较差;120mg/L和150mg/L溶液浸泡后微耳石的标记率很高,矢耳石和星耳石的标记率低。标记后耳石上的生长轮数与饲养天数间呈一一... 用茜素络合物对鳡鱼仔鱼进行了浸泡标记,耳石上能检测到橘红色荧光标记环。100mg/L茜素络合物溶液的标记效果较差;120mg/L和150mg/L溶液浸泡后微耳石的标记率很高,矢耳石和星耳石的标记率低。标记后耳石上的生长轮数与饲养天数间呈一一对应关系,相关方程为:N=0.2663+0.9276D(n=68,r^2=0.9664)。方程的斜率0.9276与1无显著差异,证明生长轮确系日轮。鱼体长与微耳石、矢耳石及星耳石的直径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BL=66.8723LD+2.7064(n=73,r^2=0.8867),BL=22.7839SD+6.6066(n=49,r^2=0.8525),BL=47.6079AD+3.5660(n=71,r^2=0.9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络合物 标记 日轮 鳡鱼 稚鱼
下载PDF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天 陈国柱 林小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4-1370,共7页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mm)呈线性相关。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结论认为,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形态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尾斗鱼 仔鱼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下载PDF
利用耳石日轮技术研究长江中游草鱼幼鱼的孵化期及生长 被引量:15
17
作者 管兴华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根据耳石日轮对2004年采自洞庭湖和新滩口江段的草鱼幼鱼进行日龄(D)鉴定,孵化时间推算以及生长的研究。草鱼幼鱼所有样品体长(BL,mm)生长方程为BL=-53.4195+3.1650D,体重(W,g)生长方程为W=0.9816 e0.0633D,体长体重相关方程为W=0.00001... 根据耳石日轮对2004年采自洞庭湖和新滩口江段的草鱼幼鱼进行日龄(D)鉴定,孵化时间推算以及生长的研究。草鱼幼鱼所有样品体长(BL,mm)生长方程为BL=-53.4195+3.1650D,体重(W,g)生长方程为W=0.9816 e0.0633D,体长体重相关方程为W=0.00001BL3.1003。孵化时间最早为5月14日,最晚为7月11日,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份。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在139m水位运行后长江中游仍有草鱼产卵,最早繁殖时间稍晚于历史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草鱼 耳石日轮 生长 孵化期
下载PDF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臣 刘伟 +1 位作者 王继隆 战培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8-1276,共9页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20 mg/L,40 mg/L,80 mg/L)和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16 h,24 h,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20 mg/L,40 mg/L,80 mg/L)和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16 h,24 h,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结果表明,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至80 d基本消失,而在黄绿激光下标记区能长久保持,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对不同时间点的标记级数随浓度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合安全评估,得出适宜胚胎期大麻哈鱼耳石群体标记的条件为:浸染质量浓度(w/v)为25.9~40 mg/L,浸染时间为15.6~24 h,并且在二次函数y=0.055x2–3.861x+86.9(x表示时间值, y表示浓度值)之下的曲边三角形区域选择浓度和时间点。标记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新生轮纹数与暂养天数线性相关性显著,矢耳石和微耳石相关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65和0.924,表明大麻哈鱼胚胎-仔稚鱼后期矢耳石与微耳石上的沉积轮为日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哈鱼 胚胎期 耳石 茜素红标记 日轮
下载PDF
草鱼仔鱼耳石的自然标记和生长轮的清晰度 被引量:6
19
作者 宋昭彬 常剑波 曹文宣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8-513,共6页
将野生和人工繁殖的草鱼仔鱼的耳石取出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草鱼耳石一般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原基和中心核 ,但有 0 4 1%~ 4 6 7%的样本具有双原基或双中心核。343尾野生仔鱼中 ,6 71%的个体在矢耳石和微耳... 将野生和人工繁殖的草鱼仔鱼的耳石取出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草鱼耳石一般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原基和中心核 ,但有 0 4 1%~ 4 6 7%的样本具有双原基或双中心核。343尾野生仔鱼中 ,6 71%的个体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具有营养转换标记 ,而 187尾人工繁殖的仔鱼中 ,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出现营养转换标记的比例分别是 6 4 17%和 5 0 80 % ;在营养转换标记处 ,矢耳石和微耳石的直径分别为 5 4 12±9 4 9μm和 4 0 4 8± 7 0 2 μm (n =5 0 ) ;133尾野生仔鱼在转入实验室饲养的过程中 ,86 4 7%的个体在耳石上形成了转移标记 ;野生仔鱼生长轮纹清晰的矢耳石 (n =5 2 1)和微耳石 (n =5 2 1)样本的比例分别低于 10 %和2 5 % ,但在人工饲养仔鱼中 ,95 0 0 %个体的矢耳石 (n =186 )和 88 0 0 %个体的微耳石 (n =184 )具有清晰的生长轮纹 ;野生仔鱼经人工饲养后 ,其耳石上在饲养期间沉积的生长轮的清晰度亦明显比在野外生存期间沉积的高 ;对比实验显示饥饿对仔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仔鱼 耳石 自然标记 生长轮 清晰度
下载PDF
软刺裸裂尻鱼耳石日轮及年轮沉积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严太明 蒲勇 +7 位作者 陈琪琪 高阔 郑利 焦圆圆 熊金鑫 赖柏霖 唐子婷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成鱼轮纹沉积具有年周期性,生长轮每年增加1轮。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和野生软刺裸裂尻鱼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8日至3月13日(n=40)和2017年3月8日至5月10日(n=75)。养殖和野生样本耳石轮纹数年际间的分析结果发现,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数和耳石年生长宽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耳石年生长面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有助于增加年龄鉴定的准确性,进而为种群动态研究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日轮 年轮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软刺裸裂尻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