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Design of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for Production of Hot Air for Fluidized Bed Dryer
1
作者 Iniubong James Uwa Uwem Ekwere Inyang Innocent Oseribho Oboh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AS 2024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In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heat transfer in heat exchanger, minimizing the size of heat exchanger to reduce cost as well as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Helical coil h... In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heat transfer in heat exchanger, minimizing the size of heat exchanger to reduce cost as well as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HCHE) has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due to its large surface area. In this study, HCHE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hot air needed for fluidized bed drying processes. The HCHE design model was fabricated and evaluated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hot air output for a laboratory fluidized bed drye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stimation of the final (output) temperature of air, Taf, passing through the HCHE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experimentally. The drying of bitter kola particulates was carried out with a drying temperature of 50C 3C and a bed height-to-bed diameter ratio (H/D) of 1.5. The time taken to dry bitter kola particulates to 0.4% moisture content was 1 hour 45 minutes. Hence, HCHE i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hot for laboratory-scale fluidized bed dr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Fluidized Bed Dryer Heat Transfer output Air Temperature
下载PDF
磁聚焦式转子振动传感器研究
2
作者 刘杰 李志鹏 +1 位作者 郭艳玲 朱世宁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6页
为了实现转子的轴向振动测量,提出了一种磁聚焦式的转子振动传感器,介绍了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磁聚焦技术和电磁感应定律推导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和COMSOL软件对传感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建模仿真,结合设定的... 为了实现转子的轴向振动测量,提出了一种磁聚焦式的转子振动传感器,介绍了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磁聚焦技术和电磁感应定律推导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和COMSOL软件对传感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建模仿真,结合设定的转速、频率等定量分析了线圈输出电信号与转子振动和旋转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旋转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1 A激励电流下传感器的激励装置可产生中心磁感应强度为0.02 T的聚焦磁场,且当转子振动时,线圈输出电信号与振幅、频率、转速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输出电信号为类正弦电压,验证了本传感器测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聚焦 振动传感器 转子轴向振动 圆环线圈 输出电压
下载PDF
以氮气为载气的千瓦级COIL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房本杰 陈方 +2 位作者 张岳龙 金玉奇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7-450,共4页
首次在氯气流量为 110 mmol/ s、采用方列管型射流式 O2 (1 Δ)发生器 (SPJSOG)以及列阵式超音速氧碘混合喷管的 COIL装置上 ,以氮气替代氦气作为载气进行出光实验研究。初步实验获得 1.8k W的激光输出功率以及
关键词 coil SPJSOG 氮气 激光输出功率 化学效率 国际氧碘化学激光 激光器
下载PDF
基于集电线圈复用的电动磁浮列车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4
作者 余嘉淇 周凌云 +2 位作者 刘顺攀 王州龙 麦瑞坤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6-986,共11页
为实现电动磁浮列车低速运行阶段无接触辅助供电,同时尽可能减轻耦合机构重量,并保障供电系统平稳输出,该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磁浮系统原有线圈作为耦合机构的感应式电能传输(IPT)系统,通过线圈与电路结构重构,以列车低速运行阶段空置的悬... 为实现电动磁浮列车低速运行阶段无接触辅助供电,同时尽可能减轻耦合机构重量,并保障供电系统平稳输出,该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磁浮系统原有线圈作为耦合机构的感应式电能传输(IPT)系统,通过线圈与电路结构重构,以列车低速运行阶段空置的悬浮线圈与集电线圈作为能量传输通道。由于不需额外安装能量传输线圈,所提出的IPT系统对磁浮列车自重影响小,且耦合机构在移动过程中具有互感恒定的特性,结合LCC-S谐振补偿电路,IPT系统在列车移动过程中与负载变化过程中均能保持稳压输出。为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搭建了1 kW的原理样机,在移动供电过程中,IPT系统输出电压波动仅1.51%,输出功率在300~1000 W范围变化时,输出电压波动为4.42%,系统整体效率为83.75%~86.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磁浮 感应式电能传输 线圈复用 平稳输出
下载PDF
PT对称多线圈并联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
5
作者 肖蕙蕙 易皓鹏 +2 位作者 张路 胡佳伟 万梓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36,共8页
针对宇称时间(parity-time,PT)对称多线圈并联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参数相互关联,系统参数配置困难,提出一种基于PT对称的多线圈并联WPT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建立基于PT对称多线圈并联WPT系统数学模型,给出... 针对宇称时间(parity-time,PT)对称多线圈并联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参数相互关联,系统参数配置困难,提出一种基于PT对称的多线圈并联WPT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建立基于PT对称多线圈并联WPT系统数学模型,给出系统输出功率、传输效率以及有效传输距离的一般性影响规律表达式。采用一种非线性规划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以输出功率为目标函数,以传输效率和有效传输距离为约束条件,对系统发射-接受线圈数及谐振参数进行寻优。根据优化结果搭建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满足所需传输效率及有效传输距离下,系统功率输出达到设计要求,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对称 多线圈并联 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 输出功率 传输效率 有效传输距离
下载PDF
磁电式双路输出转速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丹辉 胡延丽 +4 位作者 彭春文 梁永胜 马超 祁静 纪晓雪 《传感器世界》 2023年第12期6-9,共4页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是对电机转速进行检测的重要传感器,为保证传感器高可靠性地完成检测工作,研制出具有双路信号输出、波形近似正弦波的磁电式转速传感器。在一个骨架上,绕制出两组线圈,两组线圈同时检测电机旋转,输出信号具有高度的一致...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是对电机转速进行检测的重要传感器,为保证传感器高可靠性地完成检测工作,研制出具有双路信号输出、波形近似正弦波的磁电式转速传感器。在一个骨架上,绕制出两组线圈,两组线圈同时检测电机旋转,输出信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准确反应出电机转速。当其中一组输出信号发生故障时,另外一组输出还可以正常工作。通过对双路输出转速传感器的实际测试,这种双路输出转速传感器完全满足采集系统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电式 转速传感器 双路输出 线圈
下载PDF
基于正交DD线圈副边去耦合干扰的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夏晨阳 任刚 +3 位作者 韩毅 羌颖 颜天煜 张兆丞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67,共7页
在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机构,旨在解决两个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并通过原边线圈的设计实现两个负载获得相同的能量输出。在不采... 在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机构,旨在解决两个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并通过原边线圈的设计实现两个负载获得相同的能量输出。在不采用屏蔽材料和控制方法的情况下,该机构仅通过线圈结构设计即可实现两个副边线圈的完全解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机构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双负载情况下,两负载互不影响且系统能量传输效率可达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充电 DD线圈 双负载 线圈解耦 恒压输出
下载PDF
双端输出全光纤振荡器突破8 kW高功率输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佳琪 曾令筏 +6 位作者 史尘 吴函烁 王鹏 奚小明 张汉伟 王小林 习锋杰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25,共3页
双端输出光纤激光振荡器可以通过一个单谐振腔结构实现两路激光输出,能够减少高功率光纤激光系统的体积和成本,在工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双端泵浦谐振腔结构,采用稳波长981nm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LD)泵浦纤芯/包层直径为30/... 双端输出光纤激光振荡器可以通过一个单谐振腔结构实现两路激光输出,能够减少高功率光纤激光系统的体积和成本,在工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双端泵浦谐振腔结构,采用稳波长981nm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LD)泵浦纤芯/包层直径为30/400μm的双包层掺镱光纤,首次实现了总功率大于8 kW的双端输出光纤激光振荡器。在总最高泵浦功率为10.951 kW时,A端输出功率为3769 W,B端输出功率为4400 W,总功率为8169 W,激光器光-光转换效率74.6%,A、B端激光光束质量M2因子分别约2.13和2.36。在最高输出功率时,两端输出激光中均未观察到动态模式不稳定效应(TMI)和受激拉曼散射(SRS),通过进一步增加泵浦功率,有望实现更高功率的激光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激光器 双端输出光纤激光振荡器 受激拉曼散射 模式不稳定效应 光纤盘绕
下载PDF
基于线圈定位与电容阵列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调谐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俊杰 陈乾宏 张斌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在实际应用中,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常存在耦合线圈错位的复杂工况,影响系统的传输功率和效率。基于线圈定位与电容阵列提出一种适于S/SP补偿网络的调谐控制策略,在错位失谐工况下,主动利用原、副边线圈的位置信息,优化系统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常存在耦合线圈错位的复杂工况,影响系统的传输功率和效率。基于线圈定位与电容阵列提出一种适于S/SP补偿网络的调谐控制策略,在错位失谐工况下,主动利用原、副边线圈的位置信息,优化系统特性。为了量化系统的输出电压波动,建立了S/SP补偿网络在全工况下电压增益曲线的计算模型。进而为确保错位工况下系统的恒压输出特性,在给定的耦合系数变化范围和输出电压波动指标内,给出了电容阵列切换级数和容值调节步长的最优设计,并与传统定电容补偿进行对比。最后,通过一台800 W输出的原理样机对所提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提调谐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与效率,并大幅降低其输出电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线圈定位 电容阵列 S/SP补偿网络 输出电压波动
下载PDF
大模场面积光纤激光器79.4 W单横模输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立波 楼祺洪 +3 位作者 周军 董景星 魏运荣 李进延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89-1092,共4页
采用光纤缠绕方法,对国产大模场面积多模光纤激光器缠绕前后的输出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将光纤激光器输出端在半径为65 mm的圆筒上缠绕两圈后,获得了单横模输出。光纤缠绕前后,激光器的光束质量因子由1.24减小为1.06,斜率效率由64.7%减... 采用光纤缠绕方法,对国产大模场面积多模光纤激光器缠绕前后的输出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将光纤激光器输出端在半径为65 mm的圆筒上缠绕两圈后,获得了单横模输出。光纤缠绕前后,激光器的光束质量因子由1.24减小为1.06,斜率效率由64.7%减小为54.3%。当泵浦功率为149 W时,缠绕前后的输出功率分别为94.7 W和79.4 W。虽然缠绕后功率有所减小,但激光亮度增加了15%。同时对实验所用光纤的缠绕损耗进行了理论计算,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激光器 单横模输出 缠绕损耗 大模场面积多模光纤
下载PDF
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江洲 孙晶 +3 位作者 魏业文 方烜 王灿霞 朱偲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解决输电线路感应取电装置安全性能差、不具有通用性以及取电功率低的问题,对感应取电装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设计继电器和瞬态双向抑制二极管TVS的双重保护电路,实现对电网及装置的保护;继而分析取能线圈参数,以保证小电流时输出功... 为解决输电线路感应取电装置安全性能差、不具有通用性以及取电功率低的问题,对感应取电装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设计继电器和瞬态双向抑制二极管TVS的双重保护电路,实现对电网及装置的保护;继而分析取能线圈参数,以保证小电流时输出功率可达到33 W,同时可以稳定输出12 V和5 V的电压。优化后的装置可适用于输电线路的监测设备,也可应用于雷击定位、故障测距、导线温度监测等设备,充分保证装置的广泛适用性;并设计锂电池电量显示功能,避免锂电池的过充过放。最后,通过Saber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该优化设计的可行性。经测试,改进的感应取电装置是一种更加安全稳定、可靠通用的高效率取电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取电 双路输出 取能线圈 保护电路
下载PDF
一种输电线路大功率取能电源的设计 被引量:34
12
作者 龚贤夫 周浩 +3 位作者 戴攀 张丹洋 苏菲 陆海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4-128,134,共6页
根据变压器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直接安装在输电线路上,输出为12 V/20 W的取能电源。当输电线路流过电流,利用特制的取能线圈可以感应出电势,经过整流、滤波,输出功率供给负载。为了能有效抵抗感应电势的尖波浪涌,加装了前端抗冲击保护,... 根据变压器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直接安装在输电线路上,输出为12 V/20 W的取能电源。当输电线路流过电流,利用特制的取能线圈可以感应出电势,经过整流、滤波,输出功率供给负载。为了能有效抵抗感应电势的尖波浪涌,加装了前端抗冲击保护,为了充分利用取能线圈输出的能量,采用了电压反馈保护电路,配合储能保护处电路,很大程度提升了电源最大输出功率。在此基础上,搭建取能电源电路,并在物理平台下模拟输电线路长时间流过正常工作电流、短时间(0.5 s)流过故障大电流和遭受雷电冲击的情况,记录取能电源工作状态,数据结果表明电源在模拟平台下(线路电流70~2000 A)能长时间稳定运行,有效抵抗取能线圈铁芯磁通饱和影响,稳定输出12 V/20 W。该电源体积小、成本低廉、输出功率大、稳定性高,采用卡扣式结构便于安装,可很好满足高压线路在线实时监测设备对电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能线圈 最大输出功率 尖波电势 储能保护
下载PDF
基于相角控制法的电流互感器取电电源设计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亚东 盛戈皞 +3 位作者 王葵 吕昌睿 陈家伟 江秀臣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72-76,共5页
根据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电流互感器取电线圈的负载工作模型。理论推导并实验验证了取电线圈输出功率与磁化电流及功率输出导通角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相角控制法的电流互感器取电电源设计方法。在可输出功率充足时通过... 根据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电流互感器取电线圈的负载工作模型。理论推导并实验验证了取电线圈输出功率与磁化电流及功率输出导通角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相角控制法的电流互感器取电电源设计方法。在可输出功率充足时通过在每个周期内使取电线圈输出功率等于负载消耗的功率,从而使电流互感器取电电源在较大导线电流范围内稳定工作在低热耗状态。最终测试结果表明,电流互感器取电电源在40~1 000A的电流范围内可稳定输出近2.5W的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互感器 取电线圈 输出功率 相角控制 双向可控硅
下载PDF
环状输出UR90束旋转非稳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青 魏在福 王润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4-198,共5页
提出一种适合于高功率超音速横流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环状输出的UR90束转非稳腔,采用FFT方法模拟了具有非均匀分布的小信号增益时最低阶模的光场强度分布。利用大口径铜蒸汽激光器,通过实验研究了在放大倍率为1.21和1.13... 提出一种适合于高功率超音速横流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环状输出的UR90束转非稳腔,采用FFT方法模拟了具有非均匀分布的小信号增益时最低阶模的光场强度分布。利用大口径铜蒸汽激光器,通过实验研究了在放大倍率为1.21和1.13的情况下,环状输出UR90腔正向模与反向模的基本特性,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碘 化学激光器 环形输出 束旋转非稳腔
下载PDF
三线圈内外层电感磨粒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晓琳 施洪生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5,共4页
磨损颗粒是造成机械故障的重要因素,对磨粒的检测一般采用螺线管传感器。以螺线管传感器为基础,研究线圈多层缠绕的情况,并提出一种三线圈内外层结构传感器。依据电路理论,推导传感器工作等效电路和多层线圈磁感应强度、电感公式。基于M... 磨损颗粒是造成机械故障的重要因素,对磨粒的检测一般采用螺线管传感器。以螺线管传感器为基础,研究线圈多层缠绕的情况,并提出一种三线圈内外层结构传感器。依据电路理论,推导传感器工作等效电路和多层线圈磁感应强度、电感公式。基于Maxwell软件,比较内外层式和平行式磨粒传感器的磁场,分析线圈缠绕层数对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为多层线圈磨粒传感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磨粒 多层线圈 电感 输出特性
下载PDF
3线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平安 史继翠 +2 位作者 易灵芝 杨磊 雷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16-2319,共4页
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是衡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性能的两项关键指标。以磁耦合谐振理论为基础,建立了3线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模型,推导了系统输出功率、传输效率与匹配距离的关系表达式,分析了系统输出功率、传输效率的优化条件,... 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是衡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性能的两项关键指标。以磁耦合谐振理论为基础,建立了3线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模型,推导了系统输出功率、传输效率与匹配距离的关系表达式,分析了系统输出功率、传输效率的优化条件,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 3线圈 传输效率 输出功率
下载PDF
基于双D形正交混合拓扑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砚玲 杜浩 何正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2-950,共9页
为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在变负载条件下的线圈抗偏移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双D形正交(double-Dquadrature,DDQ)混合拓扑的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参数配置及优化方法。结合DDQ线圈的自解耦特性,分别采用一次侧与二... 为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在变负载条件下的线圈抗偏移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双D形正交(double-Dquadrature,DDQ)混合拓扑的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参数配置及优化方法。结合DDQ线圈的自解耦特性,分别采用一次侧与二次侧对称的LCL谐振网络、LC串联谐振网络,构成系统的双能量传输通道;进一步通过配置相应的电感与电容值,使两通道的输出电流均与负载无关,而分别与线圈互感成正比与反比关系,基于电流叠加方式达到变负载条件下恒流输出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分析恒流输出下的DDQ线圈互感变化规律,并通过优化参数Lt1与Lt2,使IPT系统可允许的拾取偏移最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所容许0%~49.3%的互感变化范围内,二次侧输出电流在变负载条件下均具有不超过±5%的稳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能传输 混合拓扑 双D形正交线圈 恒流输出
下载PDF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的全数字化设计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金玲 李红斌 冯凯 《高压电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0-452,共3页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是一种新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相比,它具有动态范围大和测量频带宽的特点,但它的温度特性、长期稳定性不及传统互感器。全数字化设计旨在更进一步提高互感器的性能,它包括数字积分、数字传输...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是一种新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相比,它具有动态范围大和测量频带宽的特点,但它的温度特性、长期稳定性不及传统互感器。全数字化设计旨在更进一步提高互感器的性能,它包括数字积分、数字传输、数字化处理和数字输出4个部分。即除了传感头以外,互感器的其余部分均为数字形式。对全数字化设计的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进行了准确度试验和数字输出接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数字化设计满足IEC标准关于0.2级互感器的精度要求以及数字输出的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GOWSKI线圈 全数字化 数字积分器 数字输出
下载PDF
基于三菱Q系列PLC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剑 袁浩 《实验室科学》 201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利用三菱公司Q系列PLC及相关设备完成了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探究了该设备对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普通交流异步电机以及多种气动装置和多种检测传感器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中涵盖了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设备、伺服驱动器、定位控制、运动... 利用三菱公司Q系列PLC及相关设备完成了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探究了该设备对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普通交流异步电机以及多种气动装置和多种检测传感器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中涵盖了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设备、伺服驱动器、定位控制、运动控制、变频器以及CCLINK总线技术等多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专用控制设备与技术,并且对一些部分提出了新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系列PLC 控制系统设计 双线圈解决 机械手方案
下载PDF
基于大阻尼比的双输出振动传感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立志 杨学山 +2 位作者 匙庆磊 王南 杨秋格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9,共5页
介绍了基于大阻尼比的双输出振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技术性能。将电容传感和大阻尼比动圈传感技术相结合,在一个振动传感器上实现了可同时测量加速度和速度两种振动参量。利用大阻尼比动圈换能技术拓宽了传感器的频率特性和扩大了测量量... 介绍了基于大阻尼比的双输出振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技术性能。将电容传感和大阻尼比动圈传感技术相结合,在一个振动传感器上实现了可同时测量加速度和速度两种振动参量。利用大阻尼比动圈换能技术拓宽了传感器的频率特性和扩大了测量量程,且两种传感输出具有相同的幅频特性和相位特性。给出了系统运动方程,导出了振动传感器测量振动加速度和速度两种参量的频率特性和灵敏度。用此技术研制的双输出传感器可用于土木水利工程的低频和超低频振动测量,为工程振动测量提供了一种新仪器。也可用于强地震观测,弥补了单一强震加速度观测的不足,超低频强震速度测量可获取更加丰富地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阻尼比 电容传感 动圈传感 双输出 振动传感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