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新唐书》的书法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丽 张剑光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7,共7页
北宋中期,《新唐书》在宋祁、欧阳修的主持下,历十七年终于修成。然而人们对《新唐书》的批评很多,集中在书法问题上,包括史料的取舍、语言的采用、褒贬体例等。《新唐书》之所以在书法上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修书组织存在重大缺陷,... 北宋中期,《新唐书》在宋祁、欧阳修的主持下,历十七年终于修成。然而人们对《新唐书》的批评很多,集中在书法问题上,包括史料的取舍、语言的采用、褒贬体例等。《新唐书》之所以在书法上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修书组织存在重大缺陷,而且修史官员对春秋笔法理解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文人修史存在着如修史者的态度、主观好恶、修史风格等许多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书法 欧阳修 宋祁
下载PDF
欧阳锜治偏头痛六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48-50,共3页
欧阳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于内科临床,认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是肝风上扰,兼夹寒、热、郁、痰、虚所致,其治疗主张从肝风所兼夹病邪入手,常应用散寒熄风、散热熄风、解郁熄风、化痰熄风、养血熄风、... 欧阳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于内科临床,认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是肝风上扰,兼夹寒、热、郁、痰、虚所致,其治疗主张从肝风所兼夹病邪入手,常应用散寒熄风、散热熄风、解郁熄风、化痰熄风、养血熄风、柔肝熄风6种治疗法则,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治法 散寒熄风 解郁熄风 化痰熄风 欧阳锜
下载PDF
《新唐书》的编撰及参撰人纪考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一飞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6-79,共4页
宋仁宗朝重修《唐书》 ,自庆历四年开始 ,先后经宋祁、欧阳修等 2 0余人参撰 ,历时 17年 ,于嘉五年成书 ,史称《新唐书》。与《旧唐书》相较 ,“其事则增于前 ,其文则省于旧” ,然有得亦有失 ,二书并行于后世。
关键词 《新唐书》 编撰 参撰人 纪考 《旧唐书》 欧阳修 宋祁
下载PDF
从诗经学的研究看刘敞对欧阳修经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建军 李君华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6期20-22,共3页
在宋庆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学思潮,即宋学。促成宋代这种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有人认为是欧阳修,也有人认为是刘敞。而从刘敞的《七经小传》和欧阳修的《诗本义》来看,可以发现刘敞对欧阳修的经学思想明显产生了影响,主要... 在宋庆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学思潮,即宋学。促成宋代这种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有人认为是欧阳修,也有人认为是刘敞。而从刘敞的《七经小传》和欧阳修的《诗本义》来看,可以发现刘敞对欧阳修的经学思想明显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七经小传》的成书早于《诗本义》;二是对《诗经》的研究在论述的形式上,《诗本义》与《七经小传》有相似之处;三是对《诗经》的论述在思想内容方面,《七经小传》为《诗本义》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经小传》 《诗本义》 刘敞 欧阳修 经学影响
下载PDF
欧阳汝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经验
5
作者 冯伟勋 王评 张毅之 《河南中医》 2011年第12期1361-1363,共3页
欧阳汝忠教授认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宜明辨寒热虚实,谨守病机,分型论治。同时整体辨证论治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此外还应病证结合。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寒热虚实 治火 治气 治血 欧阳汝忠
下载PDF
论欧阳修的天人观
6
作者 杨元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4-69,共6页
欧阳修在批判某些灾异神怪之说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理性,但事实上,在他的时代是难以脱离"天"的,他从未否定过天人感应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即气化感通模式。正是因为从天人相关的哲学依据出发,欧阳修才构建出从天道入人事,以人... 欧阳修在批判某些灾异神怪之说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理性,但事实上,在他的时代是难以脱离"天"的,他从未否定过天人感应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即气化感通模式。正是因为从天人相关的哲学依据出发,欧阳修才构建出从天道入人事,以人事考兴亡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天人观 天人感应 气化感通 重人事 历史观
下载PDF
Two Halls of Hangzhou: Local Gazetteers and the Grading of Geography for a Song Dynasty City
7
作者 Benjamin B. Ridgway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2期225-252,共28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ing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Hangzhou as presented in two local gazetteers dating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6). Focusing on literary works quoted in both of these ga...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ing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Hangzhou as presented in two local gazetteers dating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6). Focusing on literary works quoted in both of these gazetteers that describe two of Hangzhou's famous halls on West Lake, I argue that geographic discourses on these halls manifest a tension between two conflicting presentations of Hangzhou's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as understood by literati elite of the Southern Song. In writings concerning the Hall of Possessing Beauty (Youmei tang 有美堂), Hangzhou was viewed as a city of ris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Writings on the Hall of Centrality and Harmony (Zhonghe tang 中和堂), in contrast, depict Hangzhou as an imperial refuge for a court in flight and associate it with the motif of territorial loss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when the city became the dynastic capital. By examining how these two views of Hangzhou are contrasted, this essay concludes that gazetteers functioned to grade and rank different kinds of landscapes in order to make geo-political arguments about the proper reconstitution of the empire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gazetteers Hangzhou West Lake Song dynasty ouyang Xiu Gaozong GEOGRAPHY landscape NOSTALGIA irredentism environmental energy(q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