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 Expansion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1
作者 Yiping CHEN Yijia GUAN Zhang Lany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1期96-115,共20页
In the spa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especially during the confrontation with western powers in the past centuries,the Chinese nation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self-being"to a"self-conscious... In the spa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especially during the confrontation with western powers in the past centuries,the Chinese nation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self-being"to a"self-conscious"national entity,forming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ty structure.As"the marginal"in the"Chinese cultural circle",visible and intangible,overseas O Chinese communities have always maintained a dynamic relationship with the"core",and overseas Chinese have constantly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ace through alternative channels of culture and society.By analyz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ree phases,namely the period before the 1850s,1850s-1950s and the period after the 1950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We deem that overseas Chinese maintained varied degrees of spatial connection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homeland in multiple scales such as ethnic identity,cultural identity,economic ties and social networks;The sense of ethnic community of overseas Chinese is embodied in the inclinations toward the ancestral country,multi-dimen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righteousness,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uralism and consensus;Due to the variance of affecting factors,such as migration ti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cyberspace accessibility,policies of the country of origin and transnational interaction,there are distinguishable trait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core"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Chinese nation.Overseas Chinese not only expand out,but also bridge and tie up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verseas chinese
原文传递
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
2
作者 郑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观念虽然在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形成。原因一,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民族”而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含义是不同的;原因二,很多人是在“汉族”的含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标志是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记述浅论
3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正史中的海外民族,对于丰富中外交流史和世界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加强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基于YouTube热门视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乾丙 王相飞 周榕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采用定性比较与回归分析法,对YouTube平台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热门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信息来源特征因素与传播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并构成三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 采用定性比较与回归分析法,对YouTube平台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热门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信息来源特征因素与传播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并构成三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组态路径,分别表现为:以系列短视频创作为主的内容支撑型、以过往内容二次创作为主的专业解读型、以迷影叙事为主的个人创作型路径。对应组态路径,建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丰富系列视频的叙事题材,注重传统体育元素与人物日常细节刻画;发挥官方叙事者专业优势,深入挖掘传统体育的价值理念;扩大迷影群体规模,优化个体叙事者关于传统武侠的戏仿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国际传播 海外社交媒体 传播效果 组态分析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春逸 刘丽萍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力量的实践之需促使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萌芽。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内在结构和层次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形成。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并探索出一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纵观整个演变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观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域下海外华人学者对诗言志的现代阐释
6
作者 曾旭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0,153,154,共13页
诗言志作为生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广泛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讨论。其中,身处海外的华人学者通过多种西方理论方法对诗言志进行再阐释,揭示了诗言志的和谐美感价值。他们的阐释是对母体... 诗言志作为生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广泛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讨论。其中,身处海外的华人学者通过多种西方理论方法对诗言志进行再阐释,揭示了诗言志的和谐美感价值。他们的阐释是对母体文化的寻根,是在文化认同的层面上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同时,通过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诗言志所体现的和谐艺术精神弥补了西方文化思维中自我追索非我世界知识的缺漏,为人类文化共同价值提供中国智慧,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和谐美感 海外华人学者 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以义始而以利终?——民初粤省偿还华侨辛亥革命借款案再探
7
作者 赵琳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86-96,共11页
论文通过对报刊、档案、回忆录等史料的细致梳理,将偿还华侨革命借款案放置于民初的政治脉络之中,探寻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善后困境,剖析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革命之间复杂多元的动态关系。1913年,胡汉民提出偿还辛亥两役华侨借款,本欲既填... 论文通过对报刊、档案、回忆录等史料的细致梳理,将偿还华侨革命借款案放置于民初的政治脉络之中,探寻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善后困境,剖析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革命之间复杂多元的动态关系。1913年,胡汉民提出偿还辛亥两役华侨借款,本欲既填补省库亏空又弥补辛亥年支持革命的华侨,却不料弄巧成拙,引得粤省各界与海外华侨的极力反对。这虽有胡汉民卸任前行事潦草、考虑不周之嫌,但晚清革命以来筹款行动的混乱无序才是其中的难解之结。偿还华侨革命借款案虽在两个月后草草了之,却加深了国民党在海外的负面形象。这一案件对后续革命亦有消极影响,间接导致孙中山与中华革命党难得海外华侨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捐款 革命借款案 胡汉民 广东省议会 二次革命
下载PDF
华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互构模型探析
8
作者 徐好 邱开玉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2,共7页
华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更新价值体系、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华侨青少年较之国内同龄人在身份认同上更容易产生困惑和危机。华侨青少年身份认同中的“四个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华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更新价值体系、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华侨青少年较之国内同龄人在身份认同上更容易产生困惑和危机。华侨青少年身份认同中的“四个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五个认同”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互构关系。这个互构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华侨青少年产生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等高层次的归属情感,从而在解决其身份认同危机的同时,形塑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身份认同 华侨青少年
下载PDF
东南亚侨汇与抗日战争——再论东兴汇路的起源与发展
9
作者 秦云周 《东南亚研究》 2024年第1期134-151,158,共19页
东兴汇路是抗战时期中国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战略通道。1907年,中国政府就在此地设立邮政机构并与法属越南互换国际邮件。本文以广东政府机构馆藏一手侨汇档案为基础材料,揭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由官方行局所初步构建并主导的东兴汇路... 东兴汇路是抗战时期中国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战略通道。1907年,中国政府就在此地设立邮政机构并与法属越南互换国际邮件。本文以广东政府机构馆藏一手侨汇档案为基础材料,揭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由官方行局所初步构建并主导的东兴汇路就已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史实。以往学界主张这一汇路源于1942年春,将其主要归功于潮帮侨批局的说法并不科学。东兴汇路之所以能经受住太平洋战争的重大考验,关键是因为华南驻军、广东地方当局、官方行局此前已成功解决了私营侨批业难以独自应对的批路安保、头寸接济、侨批寄递等诸多难题。东兴汇路的存在及持续运转,不仅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政府继续沟通东南亚侨汇、稳定战时广东财政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还成为中共中央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争取海外抗战资源的重要渠道。遗憾的是,战时环境和头寸不足及国家行局和广东地方金融机构在侨汇利益上的矛盾和争夺,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集中侨汇的能力和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汇 抗日战争 东兴汇路 侨批业 官方行局 东南亚华侨
下载PDF
依托记忆之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以“中国文化之旅”为例
10
作者 卢立波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第2期32-38,96,97,共9页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价值信念、生成为中国梦共同奋斗的行为意愿,而且以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习者在“我们”的层面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共建共享,增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身份认同。为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能,我们需要借助国家文化工程推进记忆之场的建设,高校亦需用好国家文化工程建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港澳台侨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文化之旅”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统一战线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11
作者 梁君思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内涵,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为新时代凝聚统战力量、激活统战资源、彰显统战担当、做出统战贡献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历史使命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内涵,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为新时代凝聚统战力量、激活统战资源、彰显统战担当、做出统战贡献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历史使命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构建现代政治文明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逻辑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致性与多样性、时空性与实践性等多重面向。在统战担当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准确研判国际统战中的敌与友、重新定位统一战线的功能价值、持续优化统一战线的海外环境。在统战贡献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宗教问题及文化出海、文明发展及话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统一战线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海外统战 文明互鉴
下载PDF
海外华文教育、文化身份认同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12
作者 麻治金 潘伟鹏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4,共4页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日益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华文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汉语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同时也满足了大量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需求。而海外华文教育...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日益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华文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汉语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同时也满足了大量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需求。而海外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又使得华文教学变得更为复杂。全球化的进程本身的影响对于海外华文教育来说,主要是会产生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问题。而如何应对文化民族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的建议和教学工作者的尝试都应当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教育 文化身份 全球化 文化民族主义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探析
13
作者 谢东莉 沈慧玲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22,共6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逻辑渊源,其基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炼就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紧密结合革命实践,始终坚持中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逻辑渊源,其基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炼就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紧密结合革命实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团结与斗争相结合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行动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华侨工作等密切相关。延安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启示,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延安时期
下载PDF
东南亚华侨华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14
作者 杨亚雄 李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东南亚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必须将东南亚华侨华人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经历了乡土宗族观... 东南亚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必须将东南亚华侨华人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经历了乡土宗族观念、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三个阶段,具有深厚的族群认同基础、文化认同基础、统一战线基础、侨务政策基础和法理基础。东南亚华侨华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下还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和东南亚华侨华人自身层面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稳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内核;支持侨乡全方位发展,强化新一代华侨华人故土情感;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继承团结合作优良传统;加强海内外沟通交流,深化新生代华裔共同体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南亚华侨华人 统一战线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金泠泠《琴仙诗》的创作题材、艺术特色及价值
15
作者 刘振宁 李亚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朝鲜女性诗人的汉诗创作是东亚汉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金泠泠是朝鲜李氏王朝初期的著名女性诗人,虽为身份低微的勾栏之人,但多情多才,擅琴通文,品性高洁。其所作《琴仙诗》题材多样、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格调高雅,是众多女性诗... 朝鲜女性诗人的汉诗创作是东亚汉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金泠泠是朝鲜李氏王朝初期的著名女性诗人,虽为身份低微的勾栏之人,但多情多才,擅琴通文,品性高洁。其所作《琴仙诗》题材多样、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格调高雅,是众多女性诗集中较为出色的诗作。《琴仙诗》具有一定的域外汉籍价值,其所追求之不慕名利、崇尚高雅的情操,特别是作为域外邻邦的女子,能够深明大义,对中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难能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仙诗》 创作题材 艺术特色 域外汉籍
下载PDF
China’s Security Prote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s in the Middle East
16
作者 Dandan Zhang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2023年第1期66-82,共17页
Strengthening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China to safeguard its overseas interests.The Middle East is in turmoil with frequent security incidents involving Chinese nationals ... Strengthening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China to safeguard its overseas interests.The Middle East is in turmoil with frequent security incidents involving Chinese nationals and their assets.Ensuring the safety of Chinese natioan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relations.Drawing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ecurity threats and risks faced by Chinese nationals in some Middle Eastern states,and seeks to explore how China might enhance its security protection capability accordingly for Chinese nationals in the Middle East.I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nationals,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mechanism coordination,improving the consular protection system and overseas evacuation capabilities,and participating in security governance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seas interests security threats security protection capability chinese nationals
原文传递
文化民族主义话语与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祖国认同的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潮龙起 李朋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3年第1期75-83,共9页
论文从认同建构和华侨动员的视角,通过梳理辛亥革命时期相关的报刊、文集等史料,探讨这一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如何运用文化民族主义话语来构建华侨的祖国认同,并将他们吸纳到祖国政治变革的实践中。随着清末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孙中山... 论文从认同建构和华侨动员的视角,通过梳理辛亥革命时期相关的报刊、文集等史料,探讨这一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如何运用文化民族主义话语来构建华侨的祖国认同,并将他们吸纳到祖国政治变革的实践中。随着清末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等政治势力,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先后将目光投向海外华侨,通过倡导儒家文化,讴歌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开拓精神,运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赞扬或倡导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华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以恢复或保持中华文化特性,从而构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争取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对他们各自政治主张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 华侨动员 孙中山 康有为
下载PDF
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少聪 杜谆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3,共10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华侨华人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政治精英的启蒙下,华侨参与了实业救国、保皇救国、革命救国等民族复兴的不同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反帝反封建,华侨有力支援了五四运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华侨华人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政治精英的启蒙下,华侨参与了实业救国、保皇救国、革命救国等民族复兴的不同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反帝反封建,华侨有力支援了五四运动和中共筹建,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新中国现实需要,华侨华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支援抗美援朝,拥护新中国侨务政策,为新中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为投资建设、人才引进、反独促统及国际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华侨华人的民族复兴努力更具世界意义,表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华人 中华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载PDF
新时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生成过程与建构路径
19
作者 李云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侨胞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共同内群体认同
下载PDF
地方与国家的“合奏”:中国文化符号海外传播突围路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樊丽 吴晓东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49,55,共8页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以不同方式“出海”,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以自塑的形式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一直以来重视古代文化符号和全国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但在针对国外民众的调研中发现,其对于中...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以不同方式“出海”,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以自塑的形式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一直以来重视古代文化符号和全国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但在针对国外民众的调研中发现,其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选择与重组。在全球化社交平台盛行的当下,地方性、具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当代意蕴的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能量不断释放出来。文章从符号学和国家形象理论入手,提炼既有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角色定位、传播系统调适、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国外民众对于中国当代真实生活和具象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符号体系。在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中,以可见、可亲、可感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符号 地方文化符号 海外传播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