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红江 陈留根 +1 位作者 周炜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37-1343,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加3.0%左右;(2)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4.3×103m3·hm-2;(3)麦秸还田减肥和麦秸还田处理比其处理明显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N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常规处理、肥料运筹和旋耕,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P和K的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肥料运筹、常规处理和旋耕;(4)麦秸还田能够降低稻田地表径流NPK的流失率,但麦秸还田减肥处理由于流失量减小幅度远低于肥料施用量的减小幅度,其NPK流失率均表现为最高;(5)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使稻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和流失率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npK流失量 npK流失率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晓龙 李辉信 +2 位作者 胡锋 秦江涛 张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34,55,共5页
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红壤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P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板栗园和水田5种利用方式表层土壤N,P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花生地N,P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水田N,P含量降幅... 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红壤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P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板栗园和水田5种利用方式表层土壤N,P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花生地N,P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水田N,P含量降幅则最小;不同形态养分平均降幅依次为有效氮(5.49%)、有效磷(5.25%)、全氮(1.45%)、全磷(0.59%)。各样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N,P养分含量花生地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而泥沙中N,P养分含量则以水田最高;各样地侵蚀泥沙中N,P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板栗园和橘园N,P养分富集率高于其他样地,水田N,P养分富集率最低。不同形态养分富集率也不同,全氮平均富集率为1.30,有效氮1.18,全磷1.11,有效磷1.38。侵蚀径流中N,P养分与表层土壤相同形态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n p流失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不同种植模式下NP流失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艺 吴福忠 +1 位作者 杨万勤 王旭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724,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流失特征及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非耕作季节,紫色农耕地均表现出较大的N、P流失量,最大分别达到(0.491±0.079)kg·hm-2和(12.604±13.173)×10-3kg·hm-2。N的流失量均大于P的流失量,并且N、P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不同种植模式间N、P流失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生姜种植模式的N、P流失量最大,大豆种植模式最小。不完全混合模型可很好应用于研究区域农耕地N、P流失。模型的有效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模拟N流失的有效系数高达0.958。这表明,非耕作季节农耕地N、P流失是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混合模型可成为该区域N、P流失预报和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流失 紫色土 不完全混合模型 种植模式 非耕作季节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坡地谷子吸N,P量及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剑英 吴瑞俊 翟连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94-98,共5页
氮磷配施对坡地谷子吸N,P量及土壤养分流失影响的研究表明:(1)N,P肥的不同配比均能增加谷子对N,P的吸收,增施P对N吸收的效果较高于增施N对P的吸收;(2)施N,P量的增加与泥沙中N,P富集率无相关关系;(3)作... 氮磷配施对坡地谷子吸N,P量及土壤养分流失影响的研究表明:(1)N,P肥的不同配比均能增加谷子对N,P的吸收,增施P对N吸收的效果较高于增施N对P的吸收;(2)施N,P量的增加与泥沙中N,P富集率无相关关系;(3)作物生物量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系数为-0.9724;(4)增施N,P肥对土壤侵蚀和全量养分减少的程度远高于对径流量和速效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p配比 谷子吸收n p 泥沙养分富集 土壤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不同植被盖度香根草减少沟渠侵蚀和C,N,P流失的有效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小淇 陈婷婷 +6 位作者 李勇 杨翠红 吴宗猛 郭豪 杨江怡 王旭 黄智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8,共7页
[目的]探究植物在降低沟渠侵蚀及减少C,N,P流失方面的影响,为流域沟渠侵蚀防控及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中国南亚热带集约化蔗区那辣流域沟渠为研究对象,在沟渠中植入不同植被盖度:全部裸露,植被覆盖度为0(BG);部分覆盖,植被... [目的]探究植物在降低沟渠侵蚀及减少C,N,P流失方面的影响,为流域沟渠侵蚀防控及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中国南亚热带集约化蔗区那辣流域沟渠为研究对象,在沟渠中植入不同植被盖度:全部裸露,植被覆盖度为0(BG);部分覆盖,植被覆盖度1%~40%(SC);大部分覆盖,植被覆盖41%~80%(MC);全覆盖,植被覆盖81%~100%(CC)的草本植物香根草。对4—10月的植草沟渠在降雨后定期实地调查和监测,量化不同植被盖度下沟渠的侵蚀与养分流失特征。[结果](1)4—10月,不同植被盖度沟渠宽度、侵蚀量和C,N,P流失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大小均表现为:BG>SC>MC>CC。(2)相比于BG,SC,MC和CC沟渠侵蚀量分别降低了37.01%,71.60%和75.04%;C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5.56%,70.91%和75.23%,N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5.89%,71.01%和74.39%;P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4.22%,70.59%和77.01%。(3)相关性分析表明,沟渠侵蚀量与覆盖度和植物根系密度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分别解释了沟渠侵蚀变化的91.94%和89.23%。[结论]流域内植草,随着沟渠植被盖度的增加,沟蚀量和养分流失量逐渐降低,且植被盖度在处理MC和CC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在改善其他水源区沟渠的侵蚀及降低污染物方面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 植被盖度 C n p 侵蚀流失 香根草
下载PDF
福建省地表径流N、P流失系数的测算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斌 《武夷科学》 2009年第1期58-63,共6页
通过对福建省12个地表径流监测点径流水中氮磷含量的分析,得出了福建省地表径流的N、P流失系数。结果表明:我省总氮流失系数为0.414%-7.862%,总磷流失系数为0.032%-1.314%。
关键词 福建省 地表径流n p流失系数
下载PDF
Recovery of Essential Plant Nutrients from Biofuel Residual 被引量:1
7
作者 S. Agyin- Birikorang G. A. O’ Connor +1 位作者 P. C. Pullammanappallil G. R. Moha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ioenergy Systems》 2013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Essential plant nutrients contained in residues and wastes generated during biofuel processing can be recovered for further production of bioenergy bioma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g... Essential plant nutrients contained in residues and wastes generated during biofuel processing can be recovered for further production of bioenergy bioma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processed” biofuel residual (PBR). Liquid biofuel residual was “processed” by precipitating phosphate and ammonium in the residual with magnesium into a struvite-like material. Then, in a series of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 evaluated the fertility potential of PBR, using sweet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as a test bioenergy crop. We compared the agronomic effectiveness of PBR to inorganic commercial fertilizers, biosolids, and poultry manure as nutrient sources. The sources were either appli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upplemental essential plant nutrients (S, K, Mg, and micronutrients). In each of the greenhouse experiments, the crop was grown for 12 wk on soil of minimal native fertility. After each harvest, sufficient water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each pot over a 6-wk period to yield ~2 L (~one pore volume) of leachate to assess potential total N and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losses. Dry matter yields from the PBR treatment applied alon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yields from inorganic fertilizers, biosolids, and poultry manure treatments applied alone, and similar to yields obtained when the supplemental essential plant nutrients were added to the inorganic fertilizer, biosolids, and manure treatments. Leachate N and SRP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PB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treatments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s, poultry manure, and biosolids. We conclude that PBR can substitute for inorganic fertilizers and other organic sources of plant nutrients to produce bioenergy biomass cheaply, without causing offsite N and P losses in vulnerable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EnERGY Biomass Dry Matter Yield Leaching n and p losses processed BIOFUEL RESIDUAL (pBR) SWEET SORGHUM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in Out-Door Tanks of N and P Uptake by the Aquatic Communities of Lake Kinneret
8
作者 Moshe Gophen Andre Janurik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5年第10期528-536,共9页
Two trials (1st Trial-46 and 2nd Trial-64 hrs duration) experiment in 8 out-door tanks (5 m3) were carried out with similar design: 4 fish densities (0, 1, 5, and 10), 2 densities of zooplankton (high and low) and 4 i... Two trials (1st Trial-46 and 2nd Trial-64 hrs duration) experiment in 8 out-door tanks (5 m3) were carried out with similar design: 4 fish densities (0, 1, 5, and 10), 2 densities of zooplankton (high and low) and 4 increasing levels of P and N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 enrichments. The consecutive changes o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t 3 (Trial 1) and 4 (Trial 2) time intervals. It was found that nutrient uptake of the entire community, which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itial and final concentrations, was mostly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enrichment.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neret n & p Community UpTAKE ZOOpLAnKTOn Common CARp
下载PDF
The Replacement of Peridinium by Cyanobacteria in Lake Kinneret (Israel): A Commentary Review
9
作者 Moshe Gophen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9年第4期161-177,共17页
The dynamics of N & P nutrient inputs and the consequent epilimnetic concentration during 1969-2018 in Lake Kinneret was studi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vailability on algal composition were also studied. Two ... The dynamics of N & P nutrient inputs and the consequent epilimnetic concentration during 1969-2018 in Lake Kinneret was studi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vailability on algal composition were also studied. Two prominent periods were indicated: 1) Sufficient supply of N accompanied by Peridinium enhancement;2) N deficiency and P sufficiency-induced Peridinium reduction and Cyanobacterium enhancement. The impact of Anthropocene conditions and dust deposition on N & P availability is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neret peridinium CYAnOBACTERIA n & p
下载PDF
习惯施肥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曾招兵 李盟军 +3 位作者 姚建武 余丹妮 罗英健 艾绍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38,43,共6页
对菜地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菜农习惯施肥处理显著提高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和硝态氮(NO3--N)流失质量浓度及流失量,3年监测期内总氮(TN)径流流失负荷为321kg/hm2,总磷(TP)流失负荷为134kg/hm2,分别... 对菜地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菜农习惯施肥处理显著提高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和硝态氮(NO3--N)流失质量浓度及流失量,3年监测期内总氮(TN)径流流失负荷为321kg/hm2,总磷(TP)流失负荷为134kg/hm2,分别占氮、磷养分投入总量的13.6%和13.2%,氮肥的流失系数约为5.6%。菜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NO3--N)形式为主,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PP)形式为主。菜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与径流量呈显著线性关系,菜地每流失1kg的总磷(TP),可溶性总磷(TDP)、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所需要的径流量分别为77.5,322,52.5,67.5,404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径流流失 广州
下载PDF
太湖流域坡地茶园径流流失规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席运官 陈瑞冰 +4 位作者 李国平 王海 徐欣 魏琴 李菊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5,共5页
在太湖流域坡地茶园进行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茶园径流流失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茶园的平均年径流水量为98.29L·m-2,随径流流失的氮素量为11.685kg·hm-2,其中硝态氮(NO3--N)流失量为8.918kg... 在太湖流域坡地茶园进行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茶园径流流失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茶园的平均年径流水量为98.29L·m-2,随径流流失的氮素量为11.685kg·hm-2,其中硝态氮(NO3--N)流失量为8.918kg·hm-2,占总氮的76.320%;可溶性总磷(TDP)流失量为0.128kg·hm-2,磷酸根(PO43-)流失量为0.104kg·hm-2,占磷总流失量的65.823%;径流携带泥沙量为181.13kg·hm-2,其中泥沙携带氮为0.272kg·hm-2,泥沙携带磷为0.030kg·hm-2;氮、磷流失系数分别为1.008%和-0.087%,氮、磷肥流失率分别为5.686%和0.190%。说明试验区域坡地茶园径流量少,氮、磷流失较少,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坡地茶园 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海河流域水稻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探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颖 赵磊 +2 位作者 杨勇 孙春元 张晓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8-333,共6页
选取海河流域水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田间实测方法研究其氮磷元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元素流失率分别为0.7%和0.6%,流失负荷分别为4.77kg.hm-2和2.08kg.hm-2。在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出影响氮磷地表径流... 选取海河流域水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田间实测方法研究其氮磷元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元素流失率分别为0.7%和0.6%,流失负荷分别为4.77kg.hm-2和2.08kg.hm-2。在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出影响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的因素,其中颗粒态氮是农田径流流失的主要形式,并与径流量成明显正向相关,而磷素流失量则受施肥量和径流量双重影响,影响规律较氮素更为复杂,尚需进一步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在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下,地表径流并非海河流域农田种植作物氮磷元素流失的首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稻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养分贡献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谢迎新 熊正琴 +2 位作者 赵旭 邢光熹 郭天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18-3625,共8页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淋失 渗漏池 稻田 太湖地区
下载PDF
洱海近岸不同种植类型农田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安强 雷宝坤 +4 位作者 刘宏斌 王洪媛 翟丽梅 毛妍婷 张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705,共9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洱海西岸苗木地、菜地和稻田3种种植类型农田内的典型灌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沟渠径流流入和流出灌排单元断面的氮、磷浓度,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浓度的影响及相对贡献... 为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洱海西岸苗木地、菜地和稻田3种种植类型农田内的典型灌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沟渠径流流入和流出灌排单元断面的氮、磷浓度,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浓度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类型农田沟渠出水径流氮、磷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菜地、稻田和苗木地,其中稻田和苗木地沟渠出水口径流总氮(TN)浓度大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而总磷(TP)浓度低于地表Ⅳ类水标准,菜地沟渠出水口径流TN、TP浓度远大于地表V类水标准。菜地沟渠出水口径流中各形态氮、磷浓度均大于沟渠入水口,苗木地则相反。5、6月稻田沟渠出水口径流各形态氮、磷浓度大于沟渠入水口,其他月份则相反。3种种植类型下沟渠径流氮磷的主要形态为无机氮和可溶性总磷(DTP),分别占TN和TP浓度的70.32%~81.49%和70.33%~79.33%,NO_3^--N占无机氮浓度的75.13%~84.75%。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TN、NH_4^+-N、NO_3^--N、TP和DTP浓度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菜地(56.41%、85.81%、44.61%、66.17%和64.80%)、稻田(-4.50%、-15.14%、-10.01%、-0.85%和-0.29%)和苗木地(-89.88%、-64.81%、-96.49%、-72.11%和-6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氮磷流失 沟渠径流 种植类型 灌排单元 洱海
下载PDF
甘蔗种植体系水土及氮磷养分流失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如林 谭宏伟 +5 位作者 周柳强 黄金生 黄美福 黄献华 董文斌 王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72-1577,共6页
采用田间监测方法,研究了甘蔗种植体系中不同施肥模式下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及氮磷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广西旱地平原区缓坡地种植甘蔗的条件下,降雨后产生的径流系数为10%左右。甘蔗叶覆盖地面处理很少发生地表径流,表明地表覆... 采用田间监测方法,研究了甘蔗种植体系中不同施肥模式下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及氮磷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广西旱地平原区缓坡地种植甘蔗的条件下,降雨后产生的径流系数为10%左右。甘蔗叶覆盖地面处理很少发生地表径流,表明地表覆盖是影响地表径流的最重要的因素。径流量的大小与甘蔗生长的茂密程度有关,空白处理的甘蔗生长最差,其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也高于各施肥处理,表明甘蔗生长封行后,叶片阻断了雨水对土面的冲刷,也能有效减轻地表径流。在种植甘蔗的模式下,每年的泥沙流失量为2700—3000kg·hm-2左右。施肥后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N、P比率均很低,氮肥的流失系数平均为0.778%~1.328%。磷肥的流失系数平均为1.104%-1.428%。增施N、P肥均可提高径流水的N、P含量,绝对量增加50%,流失系数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氮肥 磷肥 流失系数
下载PDF
滇中地区4种覆被类型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博 阎凯 +2 位作者 付登高 侯秀丽 段昌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5,共6页
采用径流小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滇中地区4种覆被类型(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2010年雨季的径流量、泥沙输出量、氮磷流失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累积地表径流量和泥沙输出量荒坡灌草丛(7.14m^3/hm^2,0.... 采用径流小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滇中地区4种覆被类型(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2010年雨季的径流量、泥沙输出量、氮磷流失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累积地表径流量和泥沙输出量荒坡灌草丛(7.14m^3/hm^2,0.06kg/hm^2)显著低于其它3种覆被类型,针阔混交林(29.38m^3/hm^2,0.31kg/hm^2)显著低于云南松林(46.26 m^3/hm^2,0.79kg/hm^2)和桉树人工林(49.18 m^3/hm^2,1.66kg/hm^2),云南松林和桉树人工林无显著差异;4种覆被类型降雨—径流呈对数关系,变率dy/dx大小顺序为荒坡灌草丛<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桉树人工林;荒坡灌草丛、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和桉树人工林溶解性TN流失量分别为5.24,15.96,26.61,46.5g/hm^2,颗粒态TN流失量分别为8.83,8.59,69.15,88.57g/hm^2,溶解性TP流失量分别为0.19,0.90,1.52,4.89g/hm^2,颗粒态TP流失量分别为0.44,2.31,4.73,12.04g/hm^2,各覆被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桉树人工林氮磷流失显著高于其它覆被类型,表明结构单一的人工林控制水土流失能力较差;4种覆被类型氮磷流失量与地表径流量、泥沙输出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因此控制泥沙输出是减少研究区面源污染负荷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被类型 地表径流 泥沙输出 氮流失 磷流失
下载PDF
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19
17
作者 吴飞龙 林代炎 叶美锋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45-449,共5页
通过估算1985—2005年期间福建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变化,并通过耕地负荷、流失量等参数评价了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85年福建省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180万t,而到了2005年达到了4249万t,翻了一番。1985年时... 通过估算1985—2005年期间福建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变化,并通过耕地负荷、流失量等参数评价了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85年福建省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180万t,而到了2005年达到了4249万t,翻了一番。1985年时福建省畜禽粪便耕地负荷、纯氮耕地负荷和纯磷耕地负荷分别为15.2t/hm2、96kg/hm2和45kg/hm2;而到了2005年已分别达到了29.6t/hm2、181kg/hm2和96kg/hm2。同时,福建省畜禽粪便中氮、磷、钾流失量分别从1985年的3.26万t、0.70万t和4.47万t增长到6.05万t、1.85万t和10.53万t。2005年福建省畜禽养殖业的氮排放量分别是同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氮排放量的7.4倍和1.9倍,已成为福建省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已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耕地负荷 氮磷流失量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6
18
作者 区惠平 周柳强 +5 位作者 黄金生 曾艳 朱晓晖 谢如林 谭宏伟 黄碧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31-1939,共9页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肥料径流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过量施氮(OPT+N)、过量施磷(OPT+P)4个处理,分析甘蔗蔗茎8年产量变化、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结果】在种植的前4年,CK处理甘蔗蔗茎产量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50 t·hm-2并趋于平衡。施肥处理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但在相同年份内波动较小。与CK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甘蔗蔗茎产量和稳定性,8年平均,蔗茎产量施肥处理增幅均高达70%以上。施肥处理下,蔗茎产量OPT与OPT+P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OPT+N处理。蔗茎产量稳定性三者间均差异不显著。蔗地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4年急剧下降,肥料贡献率急剧上升。之后,两者均基本稳定在50%左右。肥料贡献率及肥料农学利用率OPT处理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OPT+N和OPT+P处理。施肥显著提高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量。过量施入氮磷肥显著增加相应氮磷流失量,但对氮(磷)肥径流流失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不仅没有增产、稳产优势,还造成养分流失。推荐施肥是南方赤红壤蔗区兼顾甘蔗高产稳产、高肥料贡献率及低养分流失的较好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磷肥 甘蔗产量 稳定性 肥料贡献率 养分流失
下载PDF
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章明清 姚宝全 +1 位作者 李娟 孔庆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5,共8页
本文通过采集460个福建菜田代表性耕层土样,采用土壤测试和土柱渗漏水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菜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状况和淋失临界指标及其淋失潜力。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7.4±55.5 mg/kg,Olsen-P含量则为61.7±4... 本文通过采集460个福建菜田代表性耕层土样,采用土壤测试和土柱渗漏水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菜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状况和淋失临界指标及其淋失潜力。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7.4±55.5 mg/kg,Olsen-P含量则为61.7±43.2 mg/kg,其中瓜果类蔬菜种植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明显高于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种植地。应用双速率转折点建模法,得到氮、磷淋失临界指标X0分别为土壤硝态氮76.3 mg/kg和Olsen-P42.8 mg/kg。淋失临界值相当于或略高于满足蔬菜营养的农学指标。当土壤硝态氮或Olsen-P含量低于X0时,随着其含量增加,渗漏水硝态氮或总磷浓度以线性方式缓慢增加,反之,则以非线性形式急剧增大。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高于其X0的土样数分别占17.9%和81.3%,表明这些样点具有较高的氮、磷淋失潜力,是氮、磷污染控制的关键地块。瓜果类菜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高于其X0的土样数分别占到32.3%和96.3%,淋失潜力明显高于叶菜类和根茎类菜田,是氮、磷污染控制的优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田 硝态氮 OLSEn-p 积累 淋失
下载PDF
太湖地区种植结构及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变化 被引量:28
20
作者 闵炬 纪荣婷 +7 位作者 王霞 陈可伟 徐建陶 潘云枫 陆志新 路广 王远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30-1238,共9页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计年鉴和文献调研数据,通过2002—2017年太湖地区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果菜茶和水稻种植面积、N和P养分投入量、农田N和P流失负荷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得出如下结论:2002—2017年太湖地区果菜茶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尤其是果园(增加2.852×104hm2)和茶园(增加1.892×104hm2),而稻田种植面积下降显著(下降1.985×105hm2);2002—2010年间种植结构变化速率远高于2010—2017年,且果菜茶种植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武进、南浔、宜兴、苏州市区、长兴等临湖地区。2002—2017年太湖地区N、P肥投入量分别降低25.26%和9.59%, N流失量显著下降34.66%, P流失量仅下降1.84%。现今太湖地区稻田、果园、菜园和茶园的N流失负荷分别为10 200t、670 t和10 100 t、250 t, P流失负荷估算量分别为290 t、400 t、3 000 t和50 t。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太湖地区稻田种植体系已不是农田N、P流失的最大来源,果菜茶来源的N、P流失总和已排在第一位,成为了目前农田N、P流失的优先控制对象。建议下一阶段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侧重于优化果菜茶与水稻种植结构,同时强化P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最终实现太湖地区种植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果园、菜地和茶园 种植面积 氮磷投入量 径流损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