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事件后特提斯洋从停滞到动荡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华 时志强 +1 位作者 罗凤姿 安红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薄层状、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之上普遍发育与风暴作用有关的角砾状灰岩、"错时相"扁平砾屑灰岩、丘状交错层理颗粒灰岩或粉砂岩,这一现象在南阿尔卑斯、伊朗、克什米尔等地的早三叠世早... 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薄层状、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之上普遍发育与风暴作用有关的角砾状灰岩、"错时相"扁平砾屑灰岩、丘状交错层理颗粒灰岩或粉砂岩,这一现象在南阿尔卑斯、伊朗、克什米尔等地的早三叠世早期地层中也广泛存在,其等时性有待深入研究。从薄层状、纹层状灰岩到砾屑灰岩的岩性转换表明,特提斯洋沿岸陆架地区的古海洋水动力条件在早三叠世早期经历了从停滞到动荡的显著变化。岩石学特征显示纹层状、薄层状灰岩泥质含量较高且普遍缺乏反映浅水暴露的沉积构造标志,表明其形成水体相对较深,为低能环境的产物,指示了当时静止、停滞的海洋环境;角砾状灰岩、扁平砾屑灰岩中丘状交错层理以及"菊花状"构造的大量出现则表明其形成是风暴引起的高度搅动的水体对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进行打碎、撕裂、搬运等再改造作用的结果,代表了动荡的海洋环境。薄层灰岩、纹层灰岩中生物扰动较弱,反映了P-T事件后萧条的海洋生态系统对底栖生物垂直钻孔作用的限制,生物扰动作用的缺乏有利于薄层、纹层灰岩的发育和保存;而触发大范围砾屑沉积的风暴活动则可能与当时全球CO2增多导致的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特提斯洋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盛行的巨型季风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纹层沉积 扁平砾石 风暴 p-t事件
下载PDF
胶北地体多期变质事件的P-T-t轨迹及其对胶-辽-吉带形成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平华 刘福来 +5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杨红 刘建辉 蔡佳 施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89-2941,共53页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研究和总结,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类似,本区也存在~2500Ma区域性新太古代变质事件,且与本区2550~2500Ma岩浆作用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其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比岩浆作用要晚10~50Myr,指示本区~2500Ma区域性变质事件可能与大规模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2)胶北还存在1950~1850Ma区域性古元古代变质事件,并导致了大量高压基性和泥质麻粒岩的形成,高压基性麻粒岩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变形岩墙群或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之中,并集中分布在安丘-平度-莱西-莱阳-栖霞一带,大致沿北东-南西向断续带状分布,构成了一条长约300km的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3)本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以记录近等温减压(ITD)及随后近等压降温(IBC)的顺时针P-T-t轨迹为特征,指示本区变质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曾强烈地卷入了与俯冲-拼贴-碰撞造山有关的构造过程,并可能经历了如下复杂的构造演化:(I)在古元古代晚期2000~1950Ma,随着有限大洋地壳的持续俯冲作用,本区各类变质岩的原岩开始经历一次构造增厚事件,并导致了它们的原岩经历了早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进变质作用;(II)1950~1870Ma,大洋地壳俯冲作用结束,本区开始发生弧-陆拼贴和陆-陆碰撞作用,大陆地壳持续缩短和加厚,在加厚下地壳或岛弧根部带约50km的深度,发生了区域性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导致了本区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分别形成了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和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铁-钛氧化物+熔体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III)1870~1800Ma,在同碰撞峰期变质结束之后,本区造山作用进入了后碰撞构造折返-伸展演化阶段,先后经历了早期快速构造折返和晚期缓慢冷却降温两个构造热演化阶段。其中,在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峰后近等温或略微增温减压退变质作用的叠加,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沿石榴石边部形成了含斜方辉石的后成合晶。与此同时,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还伴随着热松弛和伸展作用,出现一系列的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不仅导致了本区大量未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变基性岩群的形成,同时也诱发了区内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的发生。自温度高峰期之后,本区地壳岩石还经历了一个近等压冷却降温过程,并发生了区域性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石榴石和斜方辉石边部常出现含角闪石的退变边或后成合晶。最终,在1800Ma左右,本区含电气石花岗伟晶质岩脉的大量出现,则标志着胶北地体古元古代晚期(2000~1800Ma)俯冲-拼贴-碰撞造山作用的最终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T轨迹 多期变质事件 胶北地体 胶-辽-吉带
下载PDF
粤西云开地块高州钙硅酸盐麻粒岩的变质P-T历史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超 仝来喜 +2 位作者 黄小龙 刘兆 仲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2-1189,共18页
粤西云开地块高州钙硅酸盐麻粒岩保留了早古生代云开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造山带的变质历史。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钙硅酸盐麻粒岩仅保留了峰期麻粒岩相和峰期后角闪岩相两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M1-... 粤西云开地块高州钙硅酸盐麻粒岩保留了早古生代云开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造山带的变质历史。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钙硅酸盐麻粒岩仅保留了峰期麻粒岩相和峰期后角闪岩相两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M1-M2)。峰期矿物组合(M1)由基质中平衡共生的石榴石+透辉石+斜长石+钾长石±方柱石构成,峰期后退变质矿物组合(M2)为蠕虫状透辉石+钙长石+石英后成合晶和钙铝榴石+石英冠状体及方解石+榍石+磁铁矿退变质矿物。由传统地质温压计和平均温压法计算获得钙硅酸盐麻粒岩峰期变质条件约为803℃/0.84 GPa,峰期后退变质条件约为660℃/0.63 GPa,指示钙硅酸盐麻粒岩经历了峰期中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及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CL图像显示该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清晰的核‒边结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核部年龄为~970 Ma,代表钙硅酸盐麻粒岩的原岩形成于早新元古代,锆石边部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5±4 Ma,指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结合变质反应结构、温压估算以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获得一条峰期后减压降温型顺时针P-T-t轨迹,指示钙硅酸盐岩麻粒岩形成于华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记录了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加里东期陆‒陆碰撞及碰撞后抬升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钙硅酸盐麻粒岩 p-t轨迹 锆石U-PB定年 加里东期造山
下载PDF
How High Are the P-T Conditions for 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sm of the Huangtuling Felsic Granulite, North Dabiesha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能松 龚松林 +2 位作者 孙敏 杨勇 刘嵘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291-301,共11页
This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Doctoral Gra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No. 98049114)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972023).
关键词 close-to peak garnet growth zoning garnet-Opx thermobarometry peak p-t conditions Palcoproterozoic HP-UHT granulite DABIESHAN assembly event of supercontinent
下载PDF
区域变质作用与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耿元生 沈其韩 +1 位作者 杜利林 宋会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79-2608,共30页
在编制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中国主要变质带的演化以及各变质带与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在华北和华南克拉通都有古太古代到中太古代的变质年代记录,但是由于后期改造其变质作用的特点及与区域... 在编制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中国主要变质带的演化以及各变质带与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在华北和华南克拉通都有古太古代到中太古代的变质年代记录,但是由于后期改造其变质作用的特点及与区域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难以追索。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期的变质作用在华北克拉通表现最明显,这期变质作用紧随大规模的TTG岩浆作用,普遍具有逆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反映了地幔柱主导的岩浆-变质事件特点。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事件在华北、华南、塔里木克拉通都有强烈反映。这期变质作用以形成具有顺时针P-T演化轨迹的高压麻粒岩为特点,与形成Columbia超大陆的一些造山带的特点类似,但是这三个不同克拉通在与Columbia聚合的时间和空间方位上存在差异。华南克拉通是相对年轻的克拉通,是沿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扬子和华夏地块拼合的产物。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和变质作用程度从北东向南西迁移,反映了造山过程逐渐迁移和剪刀式闭合的特点。形成华南克拉通后,在其东南缘又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变质改造,并且由北西向南东变质带从加里东期转变为印支期,但是这两期变质作用的构造背景尚不很清楚。中国南北大陆的聚合首先从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北秦岭-桐柏开始,所反映的变质作用是早古生代的蓝片岩相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相伴产出,表明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演化过程。中国东部的南北大陆到印支期才最终汇聚,相应的变质作用以南部出现高压蓝片岩相、北部出现超高压的榴辉岩相变质带为特点,表明南方大陆向北方大陆的俯冲。超高压带内普遍含有柯石英,意味着大规模的陆壳深俯冲。华北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北的中亚造山带内存在多条从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的变质带和多条蓝片岩相变质带,表明这是一个由多阶段、多条变质带组成的造山区。但是其变质作用的空间和时间演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青藏高原变质带具有北老南新的空间分布特点,最北部的印支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变质带反映了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洋的碰撞拼合过程,北部的燕山期班公湖-怒江变质带和中部的喜马拉雅早期雅鲁藏布江变质带反映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次碰撞拼合过程,南部喜马拉雅晚期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导致的高原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单元 p-t轨迹 变质事件 地壳生长和演化 陆块聚合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带高级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晓春 赵越 +2 位作者 刘小汉 胡健民 徐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3,共8页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经历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强烈变形的造山带,其内发现有经历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事件的残块。格林维尔期变质矿物组合局部见于姐妹岛和赖于尔群岛,其高峰变质条件达到〉950℃和〉0.95GPa。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经历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强烈变形的造山带,其内发现有经历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事件的残块。格林维尔期变质矿物组合局部见于姐妹岛和赖于尔群岛,其高峰变质条件达到〉950℃和〉0.95GPa。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其高峰变质并不像前人想象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高迭850-950℃和0.90~O.95GPa。这些岩石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在760-860℃和0.55~O.70GPa的条件下达到了重新平衡,并进一步减压或近等压冷却至450-750℃和0.30~0.50GPa。同造山的紫苏花岗岩在减压伸展阶段侵位于格罗夫山地区的变质杂岩中,而晚-后造山的A型花岗岩、伟晶岩和花岗岩脉则遍布于整个普里兹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造山演化序列。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资料支持普里兹带是一条冈瓦纳超大陆在泛非期拼合的碰撞造山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带 p-t轨迹 泛非期 大陆碰撞
下载PDF
贵州紫云剖面P/T界面附近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国庆 夏文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39-344,共6页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叠统长兴组δ13 C平均值为 2 4 8‰ ,保持了较高的正值 ,δ18O平均值为 - 4 19‰ ;在P/T界面附近 ,δ13 C ,δ18O值都有显著的降低 ,δ13 C值由 2 71‰陡降至 - 0 90‰ ,变化幅度达 3 6 1‰ ,δ18O值由 - 5 0 3‰降为- 9 4 6‰ ,变化幅度可达 4 4 3‰ ;下三叠统罗楼组下部 ,δ13 C值为负值及低正值 ,出现明显的δ13 C值低异常 ,而δ18O值则比较稳定 ,介于 - 4 6 6‰和 - 5 6 2‰之间 ,平均值为 - 5 2 8‰。罗楼组上部 ,δ13 C值有回升的趋势。由于生物对轻碳具有重要的分馏作用 ,因此 ,P/T界面附近δ13 C值的显著变化反映了一次生物大量绝灭的过程。由δ18O值的变化反映出的生物绝灭的外因主要有温度和盐度两方面。从δ18O值可计算出在P/T界面处古温度有 4~ 5℃的升降 ,这势必影响到狭温生物的生存 ;从δ18O值计算出的Z值来看 ,古盐度也有小幅度的变化 ,加速了狭盐度生物的绝灭。事实上 ,生物的绝灭可能是海平面变化、火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面 碳氧同位素 生物绝灭事件 紫云剖面
下载PDF
心电图QRS⁃T夹角与P波离散度对STEMI患者急诊PCI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华敏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研究心电图QRS-T夹角与P波离散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62例STEMI患者,评估PCI后院内主要不良心... 目的研究心电图QRS-T夹角与P波离散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62例STEMI患者,评估PCI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将入组患者分为MACE组(n=36)和非MACE组(n=126),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入院时实验室指标及PCI后1 h内心电图QRS-T夹角、P波离散度的差异,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院内MACE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的年龄[(65.38±11.82)岁vs(61.03±8.38)岁]、多支病变比例(64.29%vs 41.04%)、入院时超敏CRP[16.27(9.11,29.47)mg/L vs 13.11(7.92,24.58)mg/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94.11±19.82)U/L vs(88.27±11.85)U/L]、心肌肌钙蛋白[(4.43±1.17)μg/dL vs(3.97±0.82)μg/dL]水平及PCI后QRS-T夹角[(88.11±15.33)°vs(71.24±14.17)°]、P波离散度[(48.50±11.90)vs(35.64±10.24)]高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后QRS-T夹角、P波离散度是院内MACE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RS-T夹角、P波离散度单独及联合指标均对院内MACE具有预测价值。结论PCI后心电图QRS-T夹角、P波离散度增加与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院内MACE有关,联合使用QRS-T夹角及P波离散度对院内MACE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QRS-T夹角 P波离散度 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0-118,145,共10页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生物地层界线 地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