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燃料类型出租车轨迹匹配的居民出行CO_(2)排放时空特征挖掘
1
作者 焦萍 马宁远 +4 位作者 赵剑楠 方歆杰 刘赛 白洁 耿新瑞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年第7期147-155,共9页
作为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补充,出租车运营产生的燃料消耗和CO_(2)排放模式与城市居民的出行足迹相一致。在公共交通电气化的背景下,精准计算多种燃料类型出租车出行的CO_(2)排放量并挖掘其在城市不同区域的时空特征,对了解城市居民出行CO... 作为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补充,出租车运营产生的燃料消耗和CO_(2)排放模式与城市居民的出行足迹相一致。在公共交通电气化的背景下,精准计算多种燃料类型出租车出行的CO_(2)排放量并挖掘其在城市不同区域的时空特征,对了解城市居民出行CO_(2)排放的空间特征与实现城市CO_(2)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兰州市出租车运行轨迹数据,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轨迹匹配实现居民出租车出行轨迹与路径的精准识别,使用COPERT模型计算了汽油、CNG、油气混动三种燃料类型出租车的CO_(2)排放量,并在不同时空尺度对居民出行CO_(2)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电气化进程中汽油车数量的减少,在三种燃料类型出租车CO_(2)排放量中,油气混动车最高,CNG车次之,汽油车的CO_(2)排放量最低,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CO_(2)排放量高于非工作日,而凌晨时段CO_(2)排放量较低。CO_(2)排放热点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商圈和住宅区附近,且以兰州市各城市中心区为原点沿带状向城市外围递减,这些区域的高排放量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和活动模式。研究结论可作为多燃料类型出租车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测算与城市公共交通减排路径的研究基础,同时也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挖掘和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出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城市交通co_(2)排放测算 出租车轨迹匹配 时空特征 隐马尔可夫模型 coPERT模型
下载PDF
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2
作者 王宁章 李明 +3 位作者 罗文昭 王剑琼 李宝鑫 任磊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21.13ppb(1ppb=10-9),略高于全球平均浓度水平。大气CO_(2)浓度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低、冬春季较高的特征,CH_(4)浓度变化特征正好与CO_(2)的相反,呈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这可能与瓦里关地区夏秋季放牧活动增加和来自兰州—西宁城市群主导气流的输送有关。CO_(2)和CH_(4)浓度平均日变化规律明显,其变化特征是源、汇强度变化和大气扩散强度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后向轨迹聚类表明,来自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气团对瓦里关CO_(2)和CH_(4)浓度贡献最大。PSCF法分析同样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是瓦里关CO_(2)和CH_(4)最主要的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二氧化碳 甲烷 后向轨迹 PSCF 潜在源区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船舶动态驱动的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
3
作者 余红楚 方庆龙 +1 位作者 方志祥 刘敬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9-1776,共8页
本文基于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轨迹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CO_(2)排放量.进一步,采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通过船舶排放量与地图的联动分析,挖掘集装箱船CO_(2)... 本文基于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轨迹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CO_(2)排放量.进一步,采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通过船舶排放量与地图的联动分析,挖掘集装箱船CO_(2)排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远洋运输航线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CO_(2)年排放量达到1.2355亿t,1月份的排放最高,而11月份排放量全年最低,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特性.集装箱船月度排放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相似,排放高峰区域主要分布在靠近海岸线和主要远洋航路上,远东-欧洲航线的排放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船 co_(2)排放 AIS轨迹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复杂航路网络航空排放精细建模与绿色轨迹优化研究
4
作者 陈丹 汤程 +2 位作者 张昊 马园园 徐凤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8-326,共9页
为准确测算航空排放及其环境影响,有效缓解航路网络大气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维飞行轨迹与三维空间气象数据分析的复杂航路网络航空排放精细建模与大规模航空器群绿色轨迹优化方法。针对航空器不同飞行状态,建立复杂航路网络CO_... 为准确测算航空排放及其环境影响,有效缓解航路网络大气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维飞行轨迹与三维空间气象数据分析的复杂航路网络航空排放精细建模与大规模航空器群绿色轨迹优化方法。针对航空器不同飞行状态,建立复杂航路网络CO_(2)排放和凝结尾生成模型,并以全球绝对温变潜力(AGTP)评价航空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而以最小化AGTP为目标,提出大规模航空器群绿色轨迹优化模型(GTO-LSA),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大量历史运行数据的环境影响分布特征,提出基于环境影响阈值的绿色轨迹优化模型(GTO-EIT)。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有效缓解航空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在25,50,100年时间水平下,GTO-LSA可使环境影响降低11.51%、4.82%及4.20%,GTO-EIT则可降低10.87%、4.05%及3.67%,同时,运行效率平均提升了27.58%,航空器调控架次和调控频次平均下降了50.22%和48.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绿色交通 轨迹优化 环境影响 凝结尾 co_(2)排放
下载PDF
江西赣州站大气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韵启 王强 +4 位作者 杨波 夏玲君 李柏贞 孔萍 占明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247-4255,共9页
通过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赣州站大气CO_(2)和CH_(4)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对其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赣州站CO_(2)和CH_(4)的平均浓... 通过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赣州站大气CO_(2)和CH_(4)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对其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赣州站CO_(2)和CH_(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3.1×10^(-6)和2142.5×10^(-9).赣州站CO_(2)和CH_(4)浓度日变化均表现为日间低、早晚高,CO_(2)浓度日振幅在夏季最大,为29.7×10^(-6),冬季最小,为6.9×10^(-6).CH_(4)浓度日振幅在秋季最大,为145.1×10^(-9),冬季最小,为41.4×10^(-9).CO_(2)本底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4—8月迅速下降,8—11月逐渐上升,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季节振幅为26.2×10^(-6).CH_(4)本底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1—7月逐渐下降,7—9月逐渐上升,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季节振幅为79.5×10^(-9),基本可代表江西赣州地区混合均匀大气的CO_(2)和CH_(4)季节变化状况.与南昌站对比分析表明,赣州站各季节CO_(2)和CH_(4)本底浓度均低于南昌站.赣州地区CO_(2)和CH_(4)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后向轨迹 赣州
原文传递
基于多站对比的南昌地区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昆 余焰文 +2 位作者 夏玲君 冯敏玉 蔡俊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基于南昌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站(南昌站)及南昌城市加密观测站(加密站)2020年8月—2021年8月大气CO_(2)在线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地区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加密站数据可用性进... 基于南昌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站(南昌站)及南昌城市加密观测站(加密站)2020年8月—2021年8月大气CO_(2)在线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地区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加密站数据可用性进行研判.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南昌站CO_(2)的平均浓度为444.2×10^(-6),大气CO_(2)浓度日变化呈日间低、早晚高的特征,且夏季大气CO_(2)浓度日振幅最大;季节变化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规律.南昌地区的气团输送主要受盛行风向及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影响,即夏季南方、东方气团带来较高CO_(2)浓度,其它季节则由北方气团造成CO_(2)浓度升高;长三角地区、武汉地区是南昌大气CO_(2)持久稳定的潜在贡献源区.加密站与南昌站数据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可以反映局地CO_(2)浓度变化特征,在年尺度上构建回归方程能够校正加密站数据;近地面CO_(2)浓度与城市化水平及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城区浓度高于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变化特征 后向轨迹 回归分析 南昌
原文传递
基于轨迹数据和深度学习的CNG出租车CO_(2)排放微观模型构建及碳减排效益评估方法
7
作者 刘琪 陈碧宇 李歆艺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91-2203,共13页
为准确评价压缩天然气(CNG)出租车的二氧化碳(CO_(2))减排效益,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微观CO_(2)排放模型来准确对城市内出租车的CO_(2)排放做时空分析,探究出租车在不同燃料情景下CO_(2)排放时空规律。路测实验中... 为准确评价压缩天然气(CNG)出租车的二氧化碳(CO_(2))减排效益,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微观CO_(2)排放模型来准确对城市内出租车的CO_(2)排放做时空分析,探究出租车在不同燃料情景下CO_(2)排放时空规律。路测实验中使用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PEMS)收集车辆的CO_(2)排放数据,考虑车辆驾驶特征序列和燃料类型,借助BiLSTM算法构建了车辆微观CO_(2)排放模型,并验证其精度;利用提出的CO_(2)排放模型和武汉市15752辆出租车轨迹数据估算了武汉市出租车使用92#汽油和CNG的CO_(2)排放,探索CNG出租车的CO_(2)减排效益。结果表明,模型精度优于目前常用SVR、LSTM等回归算法和IVE、CMEM等物理模型,能够拟合真实车辆的CO_(2)排放变化,满足大范围估算城市出租车CO_(2)排放的精度需求,为车辆排放估算提供更好思路;实证结果发现,一天内,15752辆武汉市出租车全面使用CNG取代92#汽油可以减少22.05%的CO_(2)排放,同时揭示了CNG出租车在时间空间角度的CO_(2)排放规律以及CO_(2)减排效益。结果对政府交通部门推广车辆使用CNG燃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NG出租车 车辆轨迹数据 深度学习 节能减排 时空分析 油改气 能源生命周期
原文传递
典型高碳排放城市临汾温室气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高兴艾 朱凌云 +4 位作者 闫世明 裴坤宁 张逢生 王淑敏 成鹏伟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256-265,共10页
利用山西省临汾城市站2013—2018年CO_(2)、CH_(4)摩尔分数及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 PBL(planet boundary laye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再... 利用山西省临汾城市站2013—2018年CO_(2)、CH_(4)摩尔分数及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 PBL(planet boundary laye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再分析资料,分析高碳排放城市临汾两种温室气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CO_(2)和CH_(4)摩尔分数分别为441.7×10^(-6)和2359.5×10^(-9),均高于全球平均值、青海瓦里关本底站以及上海浦东等城市站,且春、秋、冬季两种气体浓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临汾市人为碳排放是碳循环的主导因素。临汾市CO_(2)和CH_(4)摩尔分数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月际变化,冬季两种气体摩尔分数均最高,而CO_(2)夏季最低,CH_(4)春季最低;CO_(2)和CH_(4)摩尔分数06:00—09:00(北京时,下同)较高,15:00—17:00较低,前者日变化幅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而后者冬季最大、春季最小。除排放源外,气象条件对临汾市两种温室气体浓度也有一定影响。其中,夏季光合作用和光化学反应增强,高温低湿环境有利于CO_(2)和CH_(4)浓度降低,而其他季节二者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小;平均风速与两种气体摩尔分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低风速有利于气体浓度升高,且东北风和东南风易将工业及其他排放气体输送到站点附近,导致气体浓度升高。临汾市冬季CO_(2)和CH_(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主要是因为冬季两种气体受人为排放源影响最大。此外,临汾东部区域全年CH_(4)浓度较高,这可能是该区域拥有中国产煤最多的沁水煤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H_(4) 时空分布特征 轨迹映射 人为碳排放 山西临汾市
下载PDF
江西赣州站大气CO变化特征及区域输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韵启 杨波 +3 位作者 夏玲君 孔萍 戴志健 占明锦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7-113,共7页
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省赣州站大气CO和CO_(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探究了赣州站CO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厘清了该区域气团的轨迹,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CO_(2)和△CO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省赣州站大气CO和CO_(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探究了赣州站CO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厘清了该区域气团的轨迹,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CO_(2)和△CO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赣州站CO的平均浓度为415.0×10^(-9);赣州站CO浓度日变化特征具有季节差异性,在春夏季,夜间至清晨期间,CO浓度较高,午后CO浓度开始下降;在秋冬季,CO浓度日变化总体呈现白天高,夜间至清晨略低的特征。CO本底季节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月出现峰值(694.8×10^(-9)),7月出现最小值(215.6×10^(-9))。(2)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冬季的赣州站高浓度CO主导气流来自江西省北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南部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2019年1月28—29日污染事件的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份的燃烧效率较高。(3)冬季的△CO和△CO_(2)呈强相关性,表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以及人为排放活动对寒冷季节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轨迹聚类分析 赣州站
下载PDF
Simula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reactors for carbon dioxide mineralization
10
作者 Duoyong Zhang Chen Zhang +4 位作者 Tao Xuan Xinqi Zhang Liwei Wang Yongqiang Tian Jinqing Zhu 《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 2024年第3期209-217,共9页
To achieve a synergistic solution for both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and permanent CO_(2) sequestration,CO_(2) mineralization via fly ash particles is an option.Based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wo specialized... To achieve a synergistic solution for both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and permanent CO_(2) sequestration,CO_(2) mineralization via fly ash particles is an option.Based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wo specialized reactors for fly ash mineralization were designed.The reactor designs were strategically tailored to optimi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ly ash particles and flue gas within the reactor chamber while concurrently facilitating efficient post-reaction-phase separation.The impinging-type inlet configuration dramatically enhanced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ly ash particles and the gaseous mixture,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CO_(2) and steam.This design modality lengthens the particle residency and reaction times,substantially augmenting the mineralization efficiency.A rigorous investigation of three operational parameters,that is,flue gas velocity,carrier gas velocity,and particle velocity,revealed their influential roles in gas-particle contact kinetics.Through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it can be ascertained that the optimal velocity regime for the flue gas was between 20 and 25 m⋅s1.Concurrently,the carrier gas velocity should be confined to the range of 9-15 m⋅s1.Operating within these finely tuned parameters engenders a marked enhancement in reactor performance,thereby providing a robust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erational efficacy.Overall,a judicious reactor design was integrated with data-drive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mineralization Mass transfer Flow field Particle traject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