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PANI薄膜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琦 范海军 +1 位作者 李颖 吴其晔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0,共5页
选用新型纳米SiO2为空间稳定剂,在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得到高品质聚苯胺(PANI)薄膜。采用SEM、AFM、UV-Vis、FTIR和XRD测试技术对薄膜的表观形态、化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胺薄膜均匀、光滑、透明,表观质量... 选用新型纳米SiO2为空间稳定剂,在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得到高品质聚苯胺(PANI)薄膜。采用SEM、AFM、UV-Vis、FTIR和XRD测试技术对薄膜的表观形态、化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胺薄膜均匀、光滑、透明,表观质量优异,薄膜最大厚度约200nm,电导率为3.0×10^-3~1.8×10^-2 S/cm。PANI在玻璃表面上的成膜驱动力为玻璃浸润作用和苯胺阳离子自由基与玻璃表面的吸附力,薄膜的生长经历了吸附成核、生长和生长饱和3个明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聚合 原位沉积 聚苯胺薄膜 纳米sio2 生长机理
下载PDF
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丽君 魏明坤 何敏博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9期30-32,共3页
利用原位聚合(In-situ)方法,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上成功包覆了聚苯胺层。透射电镜(TEM)照片显示,微球呈现良好的核壳结构,大部分粒径在500 nm左右;包覆后,聚苯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发生了红移,表明二氧化硅与聚苯胺两相之间不是简单的物理... 利用原位聚合(In-situ)方法,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上成功包覆了聚苯胺层。透射电镜(TEM)照片显示,微球呈现良好的核壳结构,大部分粒径在500 nm左右;包覆后,聚苯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发生了红移,表明二氧化硅与聚苯胺两相之间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而是存在类似于共价键的缔合作用。热重(TG-DTG)曲线显示聚苯胺/二氧化硅微球具有3个明显的失重阶段,并且无机二氧化硅提高了聚苯胺的氧化分解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聚苯胺/二氧化硅 微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