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和氮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以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施氮及盐胁迫处理:N1(0.1 g N/盆)、N2(0.15 g N/盆)、N1S(N1+0.3%NaCl)、N_(2)S(N_(2)+0.3%NaCl)...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和氮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以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施氮及盐胁迫处理:N1(0.1 g N/盆)、N2(0.15 g N/盆)、N1S(N1+0.3%NaCl)、N_(2)S(N_(2)+0.3%NaCl),以及调节剂效应处理:N1A[N1+40 mg·L^(-1)5-氨基乙酰丙酸(5-ALA)]、N1D[N1+30 mg·L^(-1)乙酸二乙基氨基乙酯(DTA-6)]、N1AS[N1+40 mg·L^(-1)5-ALA+0.3%NaCl]和N1DS[N1+30 mg·L^(-1)DTA-6+0.3%NaCl],于三叶一心期叶喷DTA-6和5-ALA,24 h后按土量进行0.3%NaCl(盐的质量/土的质量,W/W)处理,测定各处理幼苗形态、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过氧化氢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与N1相比,N_(2)、N1A和N1D处理均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合成。以N1A处理效果最显著,N1A处理的地上干重、壮苗指数较N1处理增幅分别为15.37%~41.02%和29.17%~69.31%,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较N1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5.90%~51.61%和4.10%~14.45%。与N1相比,盐胁迫N1S显著抑制了幼苗生长,N_(2)S、N1AS和N1DS均可缓解盐胁迫N1S处理对幼苗形态和生理的损伤。其中N1AS处理效果最佳,改善了幼苗的形态,增加了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和GSH含量,与N1S处理相比,N1AS处理的地上干重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31.08%~78.95%和15.90%~69.35%,MDA和H_(2)O_(2)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7.38%~50.29%和6.43%~20.95%。综上所述,在盐与非盐胁迫下,叶面喷施5-ALA、DTA-6和增施氮肥均能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减少叶片活性氧H2O2和MDA含量,提高幼苗耐盐性,且叶面喷施5-ALA和DTA-6调节剂与增施定量氮肥(N_(2)和N_(2)S)处理效果相当。本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上实现氮肥减施增效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光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底物。然而过量的光照会对光合生物造成氧化胁迫和严重的损害。为了应对持续变化的光环境,蓝藻演化形成了灵活的电子传递网络。围绕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的循环电子传递(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CET)将...光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底物。然而过量的光照会对光合生物造成氧化胁迫和严重的损害。为了应对持续变化的光环境,蓝藻演化形成了灵活的电子传递网络。围绕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的循环电子传递(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CET)将电子从铁氧还蛋白Fd回流到质体醌(plastoquinone,PQ)库,产生ATP且不积累NADPH。在蓝藻和高等植物中发现了2种不同的CET途径,即NDH依赖途径和PGR5依赖途径。蓝藻中黄素二铁蛋白Flv1/Flv3参与了类梅勒(Mehler-like)反应,从PSI接受电子直接将氧气还原为水,且没有活性氧的形成。以集胞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不同的CET和Flv突变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理特征以及其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进而研究CET途径和类梅勒反应在集胞藻中的功能。结果表明NDH-1复合体对CET的贡献率超过90%,维持细胞能在持续高光环境下生长,而迅速应激的类梅勒反应在缓解瞬时高光胁迫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集胞藻中NDH-1介导的循环电子途径是稳固支持其适应高光逆境的主要机制,而类梅勒反应则是在现有主要途径严重不足时的1个备用途径。响应迅速的FLV路径是野生型和NDH-1突变株的补足。展开更多
基金Elite Youth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文摘光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底物。然而过量的光照会对光合生物造成氧化胁迫和严重的损害。为了应对持续变化的光环境,蓝藻演化形成了灵活的电子传递网络。围绕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的循环电子传递(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CET)将电子从铁氧还蛋白Fd回流到质体醌(plastoquinone,PQ)库,产生ATP且不积累NADPH。在蓝藻和高等植物中发现了2种不同的CET途径,即NDH依赖途径和PGR5依赖途径。蓝藻中黄素二铁蛋白Flv1/Flv3参与了类梅勒(Mehler-like)反应,从PSI接受电子直接将氧气还原为水,且没有活性氧的形成。以集胞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不同的CET和Flv突变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理特征以及其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进而研究CET途径和类梅勒反应在集胞藻中的功能。结果表明NDH-1复合体对CET的贡献率超过90%,维持细胞能在持续高光环境下生长,而迅速应激的类梅勒反应在缓解瞬时高光胁迫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集胞藻中NDH-1介导的循环电子途径是稳固支持其适应高光逆境的主要机制,而类梅勒反应则是在现有主要途径严重不足时的1个备用途径。响应迅速的FLV路径是野生型和NDH-1突变株的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