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和烤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9
1
作者 唐莉娜 张秋芳 陈顺辉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在等氮、磷、钾施用量,有机氮占总施氮量25%的条件下,应用PLFAs方法,研究饼肥、鸡粪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和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总PLFAs个数和各特征PLFA,如:16:00、18:1ω9c、10Me1... 采用田间试验,在等氮、磷、钾施用量,有机氮占总施氮量25%的条件下,应用PLFAs方法,研究饼肥、鸡粪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和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总PLFAs个数和各特征PLFA,如:16:00、18:1ω9c、10Me17:0、10Me 16:0、16:1ω5c、18:1ω7c等的相对生物量,均为配施有机肥的处理高于纯化肥处理(CK)。除甲烷氧化菌的特征PLFA 16:1ω5c含量是饼肥+化肥的处理大于鸡粪+化肥处理外,其它土壤微生物各特征PLFA的生物含量皆为鸡粪+化肥处理大于饼肥+化肥处理。结果还表明,与对照纯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烟株的抗病能力,提高烟叶中钾含量,降低烟叶氮含量,尤其是上部烟叶氮和烟碱的含量。饼肥、鸡粪与化肥配施,生产出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中,可明显改善烟叶香气质,增加烟叶香气量,可提高上中等烟叶比例,增加烟叶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植烟土壤 磷脂脂肪酸(plfas) 烤烟品质
下载PDF
杨桃与荔枝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s)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阮传清 陈建利 +2 位作者 刘波 陈燕萍 韩文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0期1903-1909,共7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同一果园台湾软枝杨桃(20年树龄)和荔枝乌叶品种(15年树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杨桃根区不同样品检测到25~32种微生物PLFAs,特有PLFAs为:i13:0,11:0 3OH,14:0 2OH;荔枝根区检测到23~4...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同一果园台湾软枝杨桃(20年树龄)和荔枝乌叶品种(15年树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杨桃根区不同样品检测到25~32种微生物PLFAs,特有PLFAs为:i13:0,11:0 3OH,14:0 2OH;荔枝根区检测到23~40种微生物PLFAs,特有PLFAs为:16:0 3OH,i18:0,i12:0,12:1 AT11-12,a14:0。杨桃根区由PLFAs指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特征脂肪酸16:0(细菌)、18:1ω9c(真菌)、10Me16:0(硫酸盐还原细菌)含量大小:距植株1.0 m土壤≈1.5 m土壤>0.5 m土壤;而荔枝根区Simpson指数和以上各种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大小为:距植株1.0 m土壤>0.5 m土壤≈1.5 m土壤。脂肪酸10Me17:0(放线菌)和16:1ω5c(甲烷氧化菌)含量在杨桃根区无水平分布上的显著差异,而在荔枝根区则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软枝杨桃 荔枝 根区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plfas)
下载PDF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唐莉娜 张秋芳 +5 位作者 刘波 林营志 刘丹莹 史怀 杨述省 王国芬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2期260-265,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应用PLFAs方法,并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测度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及一些特征PLFA生物标记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H)... 通过田间试验,应用PLFAs方法,并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测度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及一些特征PLFA生物标记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和Pielou均匀度(J)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D),且25%鸡粪+化肥的处理优于25%饼肥+化肥的处理;在烤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土壤中总PLFAs和各特征PLFA,如:16:0、18:1w9c、17:010Me、16:010Me、16:1w5c和18:1w7c等的相对生物量,均在烤烟生长后期达到最高值;且配施有机肥的处理总是高于纯化肥处理(CK)。除甲烷氧化菌的特征PLFA16:1w5c含量是25%饼肥+化肥的处理大于25%鸡粪+化肥处理外,其它特征PLFA,如:硫酸还原细菌(SRB)PLFA16:010Me和厌氧细菌PLFA18:1w7c生物含量皆为25%鸡粪+化肥处理大于25%饼肥+化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烤烟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PLFA)
下载PDF
缙云山柑橘林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及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南洁 曾清苹 +1 位作者 何丙辉 周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9-317,共9页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环境变化敏感.本文以缙云山柑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季节更替对柑橘林土壤表层(0~20 cm)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特征及酶活性等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环境变化敏感.本文以缙云山柑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季节更替对柑橘林土壤表层(0~20 cm)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特征及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季节更替对土壤微生物有显著影响(P<0.05),16:0、i17:0、16:1 2OH、18:0、cy19:0ω8c、i17:1ω9c或16:0 10-methyl为4个季节共有PLFAs,含量之和分别占PLFAs的49.57%、41.63%、35.41%和38.05%.各微生物种类中,细菌PLFA比例最高,其次为真菌PLFA,放线菌PLFA比例最低,且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柑橘林土壤PLFAs总量变幅为6.868~24.085 nmol·g-1,大小顺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细菌PLFAs、G-、G+及放线菌PLFAs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但真菌PLFAs则表现为秋季最高,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最低.季节更替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亦产生显著影响,丰富度指数(R)随季节变化依次为春>冬>秋>夏,多样性指数(H')随季节变化表现出冬>秋>春>夏,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夏>秋>冬>春,优势度指数(D)则随季节表现为直线升高的变化趋势.2土壤脲酶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季节变化均表现为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夏季,冬季最低.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细菌PLFAs、G+、G-、放线菌PLFAs和总PLFAs对土壤肥力贡献最大,其次是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真菌PLFAs,贡献最小为脲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林 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 酶活性 季节更替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小曈 黄立华 +3 位作者 刘伯顺 黄广志 杨璨 梁燕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6-1795,共10页
为阐明盐碱地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大安站盐碱地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了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单施(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NPK)和秸... 为阐明盐碱地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大安站盐碱地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了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单施(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RNPK)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共检测出57种PLFA生物标记,M、MNPK、RNPK和NPK处理的PLFA含量较N处理分别增加26.47%、29.76%、25.07%和13.20%,其中M、MNPK和RNPK处理显著高于N处理(P<0.05)。MNPK处理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的比值最大,较二者之比最小的M处理高6.00%,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RNPK处理土壤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之比最小,较二者之比最大的M处理降低了13.71%,说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营养胁迫小,能有效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大小表现为N处理土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最大,分别较3项指数最小的NPK处理增加10.91%、12.00%和13.79%。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盐分电导率(EC)、有机质和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解释量分别为54.8%、39.8%和33.1%。因此,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地 水稻 有机培肥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PLFA) 秸秆还田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比例对油菜根际土壤利用光合同化碳微生物的影响
6
作者 张乐妍 陈春兰 +4 位作者 王逗 王璟媛 朱宝利 秦红灵 龙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化肥有机肥施用配比对油菜根际土壤利用光合碳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了解有机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方法】盆栽试验在湖南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温室内进行,供... 【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化肥有机肥施用配比对油菜根际土壤利用光合碳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了解有机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方法】盆栽试验在湖南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温室内进行,供试油菜品种为湘杂油6号,土壤为红壤。在等氮磷钾投入量下,设置3个化肥有机肥配施比例处理:3∶1(OF25)、1∶1(OF50)、1∶3(OF75),以及单施有机肥(OF100)、单施化肥(CK)处理,共5个处理。于油菜移栽40天(蕾薹期)进行土壤^(13)CO_(2)标记,连续标记20天后采集根际土壤,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率质谱联用仪测定各类磷脂脂肪酸PLFA种类及其^(13)C值(^(13)C-微生物),用于分析微生物种类及其相对丰度,共获得15种PLFA单体脂肪酸结构,依据^(13)C值计算各类微生物相对丰度和绝对含量,以其总和作为微生物总量。【结果】油菜根际土壤共测得12种利用光合同化碳细菌和3种真菌,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G^(+))a15:0、i17:0,革兰氏阴性菌(G^(-))2OH 14:0、3OH 14:0、cy17:0;14:0、16:0、15:0、18:0、19:0、20:0、17:0;真菌为18:1w9tans、18:2w6c、18:1w9c。OF75和OF100处理^(13)C标记G^(+)细菌、真菌PLFA量与CK无显著差异,G^(-)菌分别比CK提高36.41%和62.03%。^(13)C标记真菌和G^(+)菌是利用光合同化碳的主要群落,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细菌相对丰度增加,真菌相对丰度减少;G^(-)菌相对丰度增加,G^(+)菌相对丰度减少。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以及氨基酸总量显著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利用光合沉积碳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而根际分泌物氨基酸量只与根际^(13)C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化肥有机肥配施比例引起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根际土壤中利用光合沉积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当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比例达到1∶3时,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性PLFA含量和多样性明显优于单施化肥,表明此配比为根际土壤微生物提供了更友好的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有机肥施用比例 13C-标记 光合同化碳 PLFA含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波 郑雪芳 +4 位作者 朱昌雄 蓝江林 林营志 林斌 叶耀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88-5498,共11页
用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总量,分析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变化,日本洛东微生物菌种处理组和零排放I号菌种处理组各层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检测出37个生物标记,构成... 用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总量,分析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变化,日本洛东微生物菌种处理组和零排放I号菌种处理组各层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检测出37个生物标记,构成微生物群落的指纹图谱,含量最高的前4个生物标记为:细菌16:00含量为431260,细菌18:1ω9c含量为413075,厌氧细菌18:1ω7c含量为101368,耗氧细菌i15:0含量为90328.不同的生物标记多样性指数在基质垫层不同层次分布不同,可作为衡量特定微生物生物标记功能的一个指标。通过基质垫层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特征指数B的分析,提出了微生物群落分布的特征指标,生物标记特征指数B越高,表明微生物群落中的细菌和真菌含量越高,有利于基质垫层分解粪便排泄物,可作为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变化优劣的特征性指标;通过基质垫层耗氧细菌和厌氧细菌脂肪酸生物标记含量比值,构建发酵指数F,作为基质垫层发酵特性的指标,发酵指数F越高,表明耗氧细菌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耗氧细菌起的作用越小,生物标记的发酵指数可以作为研究粪便排泄物的微生物分解过程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排放猪舍 基质垫层 磷脂脂肪酸(plfas)
下载PDF
施肥和刈割5年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8
作者 马远飞 宋彦涛 +1 位作者 乌云娜 方乘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2-251,共10页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有助于维持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探究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对于不同施肥和留茬高度处理的适应性,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了为期5年的野外控制试验,包括2个施肥水平...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有助于维持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探究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对于不同施肥和留茬高度处理的适应性,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了为期5年的野外控制试验,包括2个施肥水平:施肥(F)、不施肥(NF),6个刈割留茬高度:3、6、9、12、15 cm和不刈割(CK),两因子交互共12个处理,测定土壤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含量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下,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9 cm时最高,然后趋于平稳;施肥处理下,微生物生物量在不同留茬高度间无明显差异。留茬高度不高于9 cm时,施肥能够提高微生物生物量,补偿低留茬刈割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下降,留茬高度高于9 cm时,施肥抑制刈割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升高;施肥显著提升了微生物群落中放线菌的相对丰度与群落相异度指数;硝态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表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对于刈割留茬高度9 cm的适应性最好,更低的留茬高度则需要通过施肥来补充供给微生物所需的土壤养分,缓解生物量的下降。这些发现为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刈割 留茬高度 土壤微生物 PLFA
下载PDF
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郑雪芳 苏远科 +3 位作者 刘波 蓝江林 杨述省 林营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6-871,共6页
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不同海拔铁观音茶园采集了根系区域土壤,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不同海拔茶园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共检测22个PLFAs,不同的PLFAs在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分布差... 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不同海拔铁观音茶园采集了根系区域土壤,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不同海拔茶园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共检测22个PLFAs,不同的PLFAs在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分布差异明显,可分为完全分布和不完全分布两种类型。高海拔(834m)茶树根系土壤分布的PLFAs种类和数量都最多,分布最高的前3个生物标记为16:0(指示细菌)、18:3ω6c(6,9,12)(指示真菌)、18:00(指示嗜热解氢杆菌)。对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s分析表明,代表细菌的16:0、代表真菌的18:3ω6c(6,9,12)和代表放线菌的10Me16:0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中分布量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真菌分布量最小。微生物群落PLFAs标记聚类结果显示,当欧氏距离为11.51时,可将不同海拔茶园根系土壤的PLFAs生物标记分成3个大的类群,类群I的PLFAs生物标记为完全分布且分布量中等,类群Ⅱ的PLFAs生物标记为完全分布且分布量较高,类群Ⅲ的PLFAs生物标记为不完全分布且分布量较低。分析多样性指数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海拔834m处最大,海拔717m处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根系土壤 磷脂脂肪酸(plfas)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茶园
下载PDF
多环芳烃污染对桑园土壤微生物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姜睿玲 杨统一 +1 位作者 唐玉斌 陈芳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55-1661,共7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考察了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桑园3个区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变化.PLFAs分析结果表明,区域2中微生物PLFA总量最高,主要为细菌和真菌;聚类分析揭示,土壤中微生物的...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考察了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桑园3个区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变化.PLFAs分析结果表明,区域2中微生物PLFA总量最高,主要为细菌和真菌;聚类分析揭示,土壤中微生物的PLFAs主要分为3大类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AHs污染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DGGE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在PAHs污染较高区域,其电泳条带较多,且3个区域中Shannon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区域2种群优势度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多环芳烃 plfas PCR-DGGE
下载PDF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园 耿春女 +1 位作者 何承文 蔡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45-1752,共8页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维素(CELL)和木质素(LIGN)。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环境湿度调控在60%左右时,堆肥系统内借助生化反应,温度最高可达到约50℃。堆肥材料在反应初期呈现偏酸性(pH=6.5),而随着反应的发生,pH逐渐变为中性或弱碱性(pH=7.4)。经过20 d的堆肥实验,有机质总量降解了约47%。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各类有机质的降解率不同,按大小排序为H2O>HEMI>CELL>SOLU>LIGN,其降解率分别是85%、56%、36%、32%和27%。为了深入理解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机制,文章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对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微生物优势群落随反应温度的改变发生明显变化,在堆肥初期和堆肥中期,细菌占优势,而堆肥末期时真菌比例较高。在堆肥的过程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有机质 VAN Soest方法 磷脂脂肪酸(plfas) 主成分分析法(PCA)
下载PDF
PLFA Analysi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12
作者 Jiayi Zhang Songzhe Li +2 位作者 Xiangping Fu Shunbao Lu Yanjie Zhang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CAS 2024年第10期930-939,共10页
Soil soluble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study of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oil microorganisms, as soil decomposers, participate in soil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p... Soil soluble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study of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oil microorganisms, as soil decomposers, participate in soil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soil ecosystems. As a typical subtropical regional unit, Queensland, Australia, is a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 of forests in Australia. It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ustralian climate and ev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ts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occupy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knowledge of avail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forest soil is still very limited. Pinus elliottii, Araucaria cunninghamii and Agathis australi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forest types in southern Queensland, Australia. In our research,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ese three forest types were studied using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and the effective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of soil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nd related microbial processes were discussed,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The number of PLFAs in the soil of P. elliottii was 45, the number of PLFAs in the soil of Araucaria cunninghamii and Agathis australis was 39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and content of PLFAs monomer in P. elliotti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kinds of forest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Typ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PLFA
下载PDF
罕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植被类型的响应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淼 曲来叶 +2 位作者 马克明 李桂林 杨小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640-6654,共15页
选取分布在中国东北部地区的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这一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来研究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选取5种植被类型-山杨(Populus davidiana)(1250—1300 m),山杨(P.davidiana)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混交... 选取分布在中国东北部地区的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这一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来研究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选取5种植被类型-山杨(Populus davidiana)(1250—1300 m),山杨(P.davidiana)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混交林(1370—1550 m),白桦(B.platyphylla)(1550—1720 m),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1840—1890 m),亚高山草甸(1900—1951 m),采用磷脂脂肪酸(Pho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方法测定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以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来解释单种特征PLFAs的分异以及土壤理化指标与微生物PLFAs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对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各类群(真菌(f)、细菌(b)、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及各类群的生物量随土层加深总体上表现降低趋势,G+/G-和f/b分别随土层加深总体上表现升高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阔叶混交林土壤PLFAs总量及各类群生物量总体上最高;针叶林比阔叶林下的f/b和G+/G-高;亚高山草甸下低的p H值对有机碳的可利用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f/b和G+/G-的值相对较高。总之,不同植被类型下SO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较低的p H对有机碳的可利用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真菌对植被类型的变化比细菌更敏感,而细菌更易受可利用性养分和p H变异的影响,这对预测不同林型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plfas) 土壤微生物群落 植被 土壤有机碳(SOC)
下载PDF
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化感物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桂丽 马琨 +2 位作者 卢斐 魏常慧 代晓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717,共7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连作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过程。试验以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和倒茬地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磷脂脂肪酸(PLFAs)...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连作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过程。试验以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和倒茬地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对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际土壤化学物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浸提的酸、中、碱性相中都有质量分数高达50%左右的邻苯二甲酸二丁异酯和少量的顺式-14-二十九烯;和倒茬相比,长期连作根际土壤酯类、烯烃类和苯类物质都有明显的积累。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作4 a时最强;而连作10 a时微生物群落对主要碳源的利用能力总体较弱,以碳水化合物为碳源基质的微生物类群代谢能力显著降低;以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化合物和氨基酸为代谢基质的微生物类群组成明显受到抑制。主要磷脂脂肪酸中,以16∶1、16∶0、18∶2ω6t和18∶1ω9c表征的PLFA含量较高,不同类型的PLFA含量随连作时间的增加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连作4 a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微生物群落生物量比值升高,而真菌/微生物群落生物量比值下降;倒茬种植明显改善了土壤主要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及结构组成。长期连作产生的邻苯二甲酸二丁异酯及顺式-14-二十九烯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连作4 a可能是马铃薯连作栽培障碍的临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障碍 GC-MS分析 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 磷脂脂肪酸(plfas)
下载PDF
退化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秋芳 田甜 +1 位作者 吴家森 姜培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4,共5页
为评价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009年在板栗林、茶树和毛竹林分别采集3个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10a后,表层0-20cm土壤总有机碳分别增加15.05%和10.47%,20-40cm的增幅分... 为评价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009年在板栗林、茶树和毛竹林分别采集3个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10a后,表层0-20cm土壤总有机碳分别增加15.05%和10.47%,20-40cm的增幅分别为60.37%和24.94%,40-60cm的增幅分别为76.34%和6.09%。表层0-2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22.17%和16.46%,20-40cm的增幅分别为9.87%和-6.89%,40-60cm的增幅分别为54.82%和23.93%。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表层土壤脂肪酸总量分别增加50.25%和36.69%,细菌比例增加,放线菌比例下降,真菌比例则茶树林最高,其次是板栗林,毛竹林最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检测到近50种脂肪酸,但38~40种微生物脂肪酸为所有土壤所共有。以38种脂肪酸进行的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1)原板栗林土壤3个样地的微生物区系相似度高,而茶树和毛竹林3个样地之间土壤微生物则差异较大,说明尚未形成特征区系;(2)影响微生物生物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结论: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均能改善土壤质量,且茶树略优于毛竹,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改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土壤质量 磷酯脂肪酸(plfas)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区系结构
下载PDF
油田区多环芳烃污染盐碱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焦海华 张淑珍 +2 位作者 景旭东 张通 白志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994-7005,共12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美国环保总署(USEPA)优先控制的一类有毒(致癌、致突变)的持久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磷脂脂肪酸(PLF...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美国环保总署(USEPA)优先控制的一类有毒(致癌、致突变)的持久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是基于活性微生物细胞膜的PLFAs组分的生化检测技术,克服了传统培养方法只能分离出少量微生物(<1%)的缺点。采用PLFAs方法,解析了土壤活性微生物对PAHs污染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微生物PLFAs种类最多,占该区土壤微生物PLFAs种类总数的57.7%,PAHs对变量的解释量最小;Ⅱ型,微生物PLFAs占PLFAs总数的30.8%,PAHs对变量的解释量较小;Ⅲ型,微生物PLFAs种类占总数的7.68%,PAHs对变量的解释量较大;Ⅳ型,微生物PLFAs的种类仅占总数的3.85%,PAHs对变量的解释量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PLFAs的种类、生物量和生态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萘(Nap)、芴(Flu)、蒽(Ant)、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d)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苊(Ace)、菲(Phe)、荧蒽(Fla)、芘(Pyr)、苯并[a]蒽(Baa)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AHs的种类和浓度呈负相关关系。结果将为开展PAHs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plfas) 多环芳烃(PAHs) 微生物群落 盐碱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铅-苄嘧磺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侯宪文 吴建军 徐建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8-742,共5页
选用苄嘧磺隆除草剂和重金属铅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代谢熵和磷脂脂肪酸为测试指标,在25℃暗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铅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交互... 选用苄嘧磺隆除草剂和重金属铅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代谢熵和磷脂脂肪酸为测试指标,在25℃暗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铅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在低浓度时表现为简单加和作用,高浓度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浓度是影响交互作用类型的重要因子之一.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磷脂脂肪酸16:1ω5c的相对含量随污染物浓度升高而减少,而真菌特征磷脂脂肪酸18:2ω6,9c和放线菌类特征磷脂脂肪酸10Me17:0和10Me18:0的相对含量均随着污染物浓度升高而增加,2种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微生物活性 拮抗作用 磷脂脂肪酸(plfas)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18
作者 刘仟龙 刘瑞华 +4 位作者 李刚 修伟明 杨殿林 刘红梅 赵建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65-74,共10页
为评估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和其受体玉米DBN318为材料,采用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分析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年份和地点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土壤A... 为评估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和其受体玉米DBN318为材料,采用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分析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年份和地点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其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且优势属均为Clomus(球囊霉属)。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植地点下的2种玉米土壤中AM真菌群落的相似度大多在0.60以上,而不同地点的群落相似度均小于0.60;同时,不同种植地点的两种玉米非常清晰的分布在聚类图的上下两侧,说明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受种植地点影响较大,而转基因本身对其影响较为微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下种植的两种玉米的特有条带在系统发育树上聚类在不同的类群。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DBN9936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的总PLFA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也较小;而在不同种植地点下两种玉米土壤微生物的总PLFA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较大。综上,转基因玉米DBN9936较之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对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不同种植地点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 PCR-DGGE PLFA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红毛草不同程度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部分理化指标的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娜 王桔红 +2 位作者 陈文 陈学林 陈晓芸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0,共8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比较了红毛草〔Rhynchelytrum repens(Willd.)C.E.Hubb.〕非入侵区、轻度入侵区和重度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对不同程度入侵区土壤部分理化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土壤中不同类型微...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比较了红毛草〔Rhynchelytrum repens(Willd.)C.E.Hubb.〕非入侵区、轻度入侵区和重度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对不同程度入侵区土壤部分理化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土壤中不同类型微生物含量与部分理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程度入侵区土壤中共检测到37种微生物,包括28种细菌、4种放线菌、4种真菌和1种原生动物,其中,细菌含量最高。6种微生物的PLFAs含量较高,且它们在3类入侵区均有分布;27种微生物的PLFAs含量较低,且它们在3类入侵区也均有分布;4种微生物的PLFAs含量较低,且它们仅分布在个别入侵区。随红毛草入侵程度加剧,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含量均逐渐升高,且它们在重度入侵区土壤中的含量分别较非入侵区增高11.34%、19.60%和13.95%;并且,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也逐渐升高。随着红毛草入侵程度的加剧,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下降,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以及p H值和含水量均逐渐升高,而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较小;与非入侵区相比,重度入侵区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59.27%,而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以及p H值和含水量分别升高73.71%、68.60%、15.09%和32.9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以及p H值和含水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864、0.868、0.836和0.889;土壤中的真菌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蔗糖酶活性和p H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0.868和0.832。研究结果显示:红毛草能够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使土壤条件更利于红毛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草 入侵程度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指标 磷脂脂肪酸( plfas)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沼泽类型与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英华 卢萍 +7 位作者 赵鲁安 谭飞 徐演鹏 贾旭东 李慧仁 刘学爽 韦昌雷 王立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研究森林沼泽演替与火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森林沼泽保护与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法与BIOLOG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沼泽类型(兴... [目的]研究森林沼泽演替与火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森林沼泽保护与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法与BIOLOG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沼泽类型(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与2006年受不同火强度干扰沼泽(重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和中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沼泽主要发育阶段与火干扰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以16:00(16.29±5.62 nmol·g-1)、甲烷氧化菌(18:1ω8t)(9.89±8.61 nmol·g-1)与16:1ω7c(9.79±3.24 nmol·g-1)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革兰氏阳性菌(G+)中a15:0、i16:0、i17:0、革兰氏阴性菌(G-)中的cy19:0、真菌中的18:2ω6c、甲烷氧化菌(18:1ω8t)与森林沼泽发育阶段、火干扰明显相关(p<0.05)。一般饱和直链脂肪酸/单烯饱和脂肪酸比(Sat/Mon)偏低,其比值随沼泽发育呈现增加趋势,受到火干扰后明显增加(p<0.05);真菌/细菌比(F/B)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未随着沼泽发育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比值受火干扰后明显发生改变(p<0.05)。土壤细菌与真菌对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明显不同(p<0.001),其中土壤细菌对α-D-Lactose与L-Threonine利用存在差异性(Fα-D-Lactose=2.87 p=0.080,FL-Threonine=3.00 p=0.078),土壤真菌对D-Mannitol、D-glucosaminic Acid利用存在差异性(FTween 80=2.75,p=0.088,FD-Mannitol=3.53 p=0.047,FD-glucosaminic Acid=4.67 p=0.022),但沼泽类型与火干扰未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p>0.05)。[结论]土壤微生物量与沼泽发育阶段相关;沼泽发育与火干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细菌与真菌对碳源利用方面具有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法(plfas) BIOLOG生态板 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图谱 土壤性质 典型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