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biomass,carbon-to-chlorophyll a ratio and the growth rate of phytoplankton in Jiaozhou Bay,China
1
作者 Shujin GUO Zengxia ZHAO +2 位作者 Junhua LIANG Juan DU Xiaoxia S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328-1342,共15页
Carbon biomass,carbon-to-chlorophyll a ratio(C꞉Chl a),and the growth rate of phytoplankton cells were studied during four seasonal cruises in 2017 and 2018 in Jiaozhou Bay,China.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2 st... Carbon biomass,carbon-to-chlorophyll a ratio(C꞉Chl a),and the growth rate of phytoplankton cells were studied during four seasonal cruises in 2017 and 2018 in Jiaozhou Bay,China.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2 stations,and phytoplankton carbon biomass(phyto-C)was estimated from microscope-measured cell volumes.The phyto-C ranged from 5.05 to 78.52μg C/L in the bay,and it constituted a mean of 38.16% of the total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bay.High phyto-C values appeared mostly in the northern or northeastern bay.Diatom carbon was predominant during all four cruises.Dinoflagellate carbon contributed much less(<30%)to the total phyto-C,and high values appeared often in the outer bay.The C꞉Chl a of phytoplankton cells varied from 11.50 to 61.45(mean 31.66),and high values appeared in the outer bay during all four seasons.The phyto-C was also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s of phytoplankton cells in the bay,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s ranged from 0.56 to 1.96/d;the rate was highest in summer(mean 1.79/d),followed by that in fall(mean 1.24/d)and spring(mean 1.17/d),and the rate was lowest in winter(mean 0.77/d).Temperature and silicate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s in the bay.To our knowledge,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n phytoplankton carbon biomass and C꞉Chl a based on water samples in Jiaozhou Bay,and it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tudies on carbon-based food web calculations and carbon-based ecosystem models in the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LANKTON carbon biomass carbon-to-chlorophyll a(C꞉chl a)ratio growth rates Jiaozhou Bay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扈传昱 张海生 +3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刘小涯 卢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营养盐 普里兹湾 夏季 南极 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夏季南大洋以及普里兹湾POC的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正兵 扈传昱 +2 位作者 薛斌 潘建明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有着明显的相关分布趋势。南极水、亚南极水的表层POC浓度明显高于亚热带水和热带水,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亚热带和热带水、亚南极水和南极水的表层POC平均浓度为78.03,116.59和105.8μg·dm-3,要略高于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49.36,59.39和71.54μg·dm-3,南大洋表层POC的年季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2.78—363.73μg·dm-3和24.38—446.40μg·dm-3,表层分布主要表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特点。湾内陆架区、陆坡区和湾外深水区的POC与Chl a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48,0.8049和0.6989,说明POC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的贡献。并且,在POC的垂直分布上,受到光照、营养盐及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物理和生物的相互耦合作用,致使POC的最大值有从湾内的表层最大值向湾外的次表层最大值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南极科学考察 南大洋 普里兹湾 叶绿素A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TSM、POC和PN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晓红 石学法 +2 位作者 蔡德陵 王国庆 王江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C、PN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并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说明了长江悬浮颗粒物入海后主要沿东南方向输运。POC、PN质量分数与POC、PN的质量浓度不同,它们与TSM质量浓度对数有负相关关系。由于河口区底质再悬浮作用显著,TSM和POC、PN质量浓度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长江口悬浮体主要来自长江径流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与三峡截流前数据的对比表明,截流对目前长江口区的TSM和POC尚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TSM poc PN C/N比值 三峡截流
下载PDF
莲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类囊体膜垛叠和Chl a/b值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左宝玉 李国清 +2 位作者 唐崇钦 姜桂珍 匡廷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2年第9期645-650,共6页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其胚芽内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垛叠和叶绿素a/b(Ch1 a/b)值的动态变化是:莲子萌发前,胚芽叶绿体类囊体膜呈现巨基粒型,Ch1 a/b值为0.9。莲子萌发2天,巨基粒类囊体膜松散成非垛叠以至解垛叠...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其胚芽内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垛叠和叶绿素a/b(Ch1 a/b)值的动态变化是:莲子萌发前,胚芽叶绿体类囊体膜呈现巨基粒型,Ch1 a/b值为0.9。莲子萌发2天,巨基粒类囊体膜松散成非垛叠以至解垛叠型,Ch1 a/b值为1.06。莲子萌发4天,叶绿体内新出现的基粒类囊体膜比萌发前的巨基粒类囊体膜短,约3—5倍,基粒垛数明显有所减少,Ch1 a/b值为1.42。莲子萌发6天,基粒类囊体膜垛叠变得更有序,基质类囊体膜很少,Ch1 a/b值为2.16。莲子萌发8天,基粒数目增多,但其垛内的类囊体膜数目减少,基质类囊体膜增多,Ch1 a/b值为2.77。莲子萌发10天,基粒和基质类囊体膜发育正常,只是类囊体膜的垛叠程度减低,Ch1 a/b值为2.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芽萌发 类囊体膜垛叠
下载PDF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夏季PO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一成 韩正兵 +7 位作者 杨洋 潘建明 张海峰 李栋 赵军 朱秋红 范高晶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9,共13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水颗粒物样品,研究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斯科舍海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7.44-193.52μg·L^-1,平均浓度为(48.84±35.09)μg·L^-1;南斯科舍海岭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9.13-62.17μg·L^-1,平均浓度为(29.76±14.12)μg·L^-1;鲍威尔海盆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5.87-270.72μg·L^-1,平均浓度为(48.57±38.92)μg·L^-1。表层POC高值出现在斯科舍海区和鲍威尔海盆区,而低值出现在海岭区,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相反。垂向分布上,各个区域POC平均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鲍威尔海盆和斯科舍海POC最高值都出现在25 m层。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浮游植物是研究海域POC的主要来源,POC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水团混合以及海冰环境。斯科舍海与鲍威尔海盆整体非生命POC占比高,可能是由于高磷虾生物量、海冰碎屑以及陆源输入的干扰;南斯科舍海岭整体非生命POC占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颗粒有机碳(poc) chl a 营养盐 融冰
下载PDF
南乔治亚岛海域浮游植物季节性旺发特征与POC输出通量:基于BGC-Argo和卫星遥感观测
7
作者 赵跃然 范高晶 +3 位作者 吴嘉琪 孙维萍 潘建明 韩正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取的水文和生物化学参数,探讨了物理过程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并估算了该海域的南极夏季碳输出通量。结果显示:南乔治亚岛上游(南极半岛东北部)和下游(乔治亚海盆)海域Chl-a均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乔治亚海盆区浮游植物维持了4个月的旺发时间,表明该区域具有稳定持续的铁源供给;利用颗粒有机碳(POC)季节性输出量的时间变率,估算了上、下游的夏季POC输出通量分别为7.12±3.90 mmol·m^(-2)·d^(-1)和45.29±5.40 mmol·m^(-2)·d^(-1),推测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混合层加深后促进了有机碳的向下输出导致的。研究发现该区域维持着较高的生物泵效率,与此前的乔治亚海盆存在“高生产力低输出效率”的结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航次断面调查的即时性无法反映整个季节性特征所造成的。BGC-Argo能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参数观测数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其可以更准确地量化与评估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南乔治亚岛 BGC-Argo poc输出通量 chl-A
下载PDF
塘西河颗粒有机碳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金流 鲍祥 +1 位作者 姚尧 何雪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基于2014年塘西河下游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比值(POC/Chl a)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 基于2014年塘西河下游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比值(POC/Chl a)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来源,但陆源输入对POC浓度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水体中颗粒有机物C/N比值在5.11~8.15之间,年平均值6.12,POC/Chl a比值在16.24~32.18之间,年平均值为21.47,说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主要来源于内源。通过计算,内源对水体中POC的贡献率在40.4%~80.07%之间,年平均值为62.55%,春、夏、秋、冬季内源贡献率分别是59.95%、70.24%、59.84%和5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季节变化 来源 C/N比值 poc/chl a比值
下载PDF
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系列 被引量:7
9
作者 陈飞舟 沈国英 +2 位作者 黄奕普 李文权 陈敏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3-41,共9页
1996年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初级生产力和其它水文、化学和生物学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变异特征。初级生产力、叶绿素 a、颗粒有机碳(POC)、总悬浮... 1996年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初级生产力和其它水文、化学和生物学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变异特征。初级生产力、叶绿素 a、颗粒有机碳(POC)、总悬浮颗粒物(TSM)和营养盐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了沿岸水域海洋过程发生的短暂性和沿岸水体中颗粒物质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颗粒有机碳 悬浮颗粒物 营养盐
下载PDF
不同光质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1
10
作者 储钟稀 童哲 +4 位作者 冯丽洁 张群 温晓刚 宋森田 朱孝凤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8期867-870,共4页
将黄瓜( Cucumissativus L.) 幼苗培养在相同辐照度(20 μmol·m - 2·s-1) 的白光、红光和蓝光下,研究了光质对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长在白光下的叶片,其叶绿素... 将黄瓜( Cucumissativus L.) 幼苗培养在相同辐照度(20 μmol·m - 2·s-1) 的白光、红光和蓝光下,研究了光质对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长在白光下的叶片,其叶绿素(Chl)含量分别比红光和蓝光下高7 % 和224% ,在蓝光下的含量最低。生长在红光下的黄瓜叶片有较低的Chla/b 比值和较高的Chl b 含量。低温(77 K)荧光发射光谱和Chla 荧光动力学诱导的实验结果表明,红光下的叶片具有较高的光系统Ⅱ(PSⅡ) 活性和较低的光系统Ⅰ(PSⅠ)活性,蓝光下的叶片具有较低的PSⅡ活性和较高的PSⅠ活性。红光下叶片的放O2 速率比白光下叶片的放O2 速率高449% ,而蓝光下的叶片放O2 速率略低于白光下的。表明光质对调节黄瓜叶片PSⅠ和PSⅡ的发育和光合活性以及光合放O2 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光合特性 叶绿素 黄瓜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用冠层高光谱反射估测玉米植株色素时的采样点和指标选择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瑞芝 周顺利 +1 位作者 王纪华 蒋海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初步分析了11个玉米品种在7个生育期的植株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不同层位(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高光谱参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较明显表现出随形态学高... 初步分析了11个玉米品种在7个生育期的植株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不同层位(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高光谱参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较明显表现出随形态学高度的下降而升高;2)绝大多数的高光谱参量与叶绿素含量(m g.g-1FW)间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相关性不强(最大r=0.56,n=77);3)高光谱参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间相关性,明显强于与叶绿素含量或类胡萝卜素含量间的相关性(最大r=0.75,n=77),并表现出明显的层间差异,下层明显强于中层和上层。研究表明,在用高光谱反射分析玉米的色素状况时,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代替叶绿素含量作为色素指标可提高分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光谱反射 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 层间变异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真光层下水体中有机碳和无机碳分解比例的估算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正兵 潘建明 +2 位作者 扈传昱 余雯 薛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4-261,共8页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南极普里兹湾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分解比例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POC的浓度范围为24.38—446.40μg·dm-3,平均值为118.16μg·dm-3,分布趋势呈现湾内...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南极普里兹湾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分解比例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POC的浓度范围为24.38—446.40μg·dm-3,平均值为118.16μg·dm-3,分布趋势呈现湾内高,湾外低的特点。利用简化的数学模型,在普里兹湾P2断面陆架区,上层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向下层水体输出埋藏过程中,两者分解速率比(摩尔比)为1.27,有机质中N、P分解比例为1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颗粒有机碳 无机碳 分解比例
下载PDF
厦门湾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垂向输出通量:^(234)Th/^(238)U不平衡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6,共11页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234Th/^238U不平衡 poc输出通量 ThE比值 有机碳 叶绿素A
下载PDF
植物生长延缓剂DPC对棉叶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何钟佩 宋绍省 李丕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21-26,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对棉花从蕾期至盛花期连续数次施用 DPC(缩节安),可使棉叶自幼龄至衰老的全生育过程,始终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叶绿素 a,b 含量及 a/b 值;在叶片定形前,DPC 处理的棉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以后始终高于对照;... 在大田条件下,对棉花从蕾期至盛花期连续数次施用 DPC(缩节安),可使棉叶自幼龄至衰老的全生育过程,始终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叶绿素 a,b 含量及 a/b 值;在叶片定形前,DPC 处理的棉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以后始终高于对照;DPC 降低了不同日龄叶片及不同叶位叶片的气孔阻力,提高了光合速率,两者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叶 DPC 叶绿素及 a b a/b 可溶性蛋白质 气孔阻力 光合速率
下载PDF
铈对黄瓜叶绿体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储钟稀 牟梦华 +1 位作者 邵宏翔 王凤珍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10期785-789,共5页
黄瓜(Cucum issativusL.)叶片叶绿体中铈(Ce)含量随Hoagland 培养液中CeCl3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e 对黄瓜叶片Chla/b 比值的影响与光强度有关,当植株生长在强光下,对照和处理叶片的Ch... 黄瓜(Cucum issativusL.)叶片叶绿体中铈(Ce)含量随Hoagland 培养液中CeCl3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e 对黄瓜叶片Chla/b 比值的影响与光强度有关,当植株生长在强光下,对照和处理叶片的Chla/b 比值均为3.07;但在弱光下对照叶片的Chla/b 比值为2.72,而处理叶片为2.86。这说明只有在弱光下Ce才对叶片色素的组分有影响,Ce 使叶片中的Chlb 略有下降。Ce能促进叶绿体光系统Ⅰ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及110 kD多肽的形成,并使捕光叶绿素a/b 蛋白质复合物及其27 kD多肽的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 叶绿素 蛋白 复合物 黄瓜
下载PDF
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改进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秀艳 何润霖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降低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Peak Average Power Ratio)过高对系统产生的危害,提出将最小二乘估计方法(LS:Least Square Estimation)融合到凸集映射的星座图扩展技术中... 为降低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Peak Average Power Ratio)过高对系统产生的危害,提出将最小二乘估计方法(LS:Least Square Estimation)融合到凸集映射的星座图扩展技术中(ACE-POCS:Active Constellation Extension-Projected Onto Convex Sets),得到了一种新算法(LS-ACE-POCS:Least Square Estimation of Active Constellation Extension-Projected Onto Convex Sets)。该算法采用最小二乘估计算出一个最优因子,并将最优因子与消峰信号相乘,产生新的消峰信号,从而经过1次迭代便可与传统ACE-POCS算法10次迭代相媲美。由Matlab仿真结果可知,在相同的仿真环境下,该算法经过一次迭代比传统算法第10次迭代的PAPR低0.223 dB,并且其误码率性能稍微优异于传统算法,同时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频分复用 峰均功率比 最小二乘估计 凸集映射星座图扩展
下载PDF
长江上游大型水库颗粒物沉降及对甲烷产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哲 张媛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97,共10页
水库修建及运行改变了沿纵向水动力梯度的沉积模式,导致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比例变化、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降,进而改变了甲烷(CH_(4))的产汇变化,影响全球内陆水体碳循环。然而,受筑坝蓄水与水库调度运行影响,变化水文环境中有机碳(OC... 水库修建及运行改变了沿纵向水动力梯度的沉积模式,导致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比例变化、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降,进而改变了甲烷(CH_(4))的产汇变化,影响全球内陆水体碳循环。然而,受筑坝蓄水与水库调度运行影响,变化水文环境中有机碳(OC)来源与迁移转化过程如何影响水库CH_(4)的产汇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总结与统计分析方法,梳理了近年来长江上游颗粒化学计量、颗粒有机质来源和CH_(4)浓度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库POC的影响因素及对CH_(4)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陆源POC是长江上游大型水库POC的主要来源,大量的沉积物沉积在三峡水库中部,并在水动力梯度下构成了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积模式;陆源POC、细颗粒P引起的不平衡化学计量比以及微生物CH_(4)氧化共同驱动并调节了低水平CH_(4)的长期累积。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大型水库CH_(4)的长期趋势预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汇 颗粒有机碳来源 颗粒物沉降 不平衡化学计量比 甲烷氧化 大型水库 长江上游
下载PDF
零式株型与长果枝型海岛棉叶片光合色素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明 范君华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9-16,共8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零式株型和长果枝型海岛棉两种株型9个品种的叶片光合色素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零式株型海岛棉叶片的叶绿素a、b、(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色素总量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之比分别高于长果枝型海岛棉10....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零式株型和长果枝型海岛棉两种株型9个品种的叶片光合色素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零式株型海岛棉叶片的叶绿素a、b、(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色素总量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之比分别高于长果枝型海岛棉10.8%、150%、12.2%、4.8%、10.1%、7.5%,零式株型海岛棉叶片的叶绿素a/b值和叶绿素与蛋白质结合度分别低于长果枝型海岛棉3.6%、13.9%;零式株型海岛棉叶片的未知色素、紫黄质、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层析迁移速率分别高于长果枝型海岛棉41.2%、20.5%、18.7%、17.3%、3.9%、o.2%;与长果枝型海岛棉相比,零式株型海岛棉的光合色素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吸苏光谱和较低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因而,零式株型海岛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速率高,能够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利于早熟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光合色素 叶绿素 蛋白质结合度
下载PDF
巢湖西半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来源研究
19
作者 张金流 夏兆昌 《蚌埠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8-33,共6页
对巢湖西半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 (Chla)浓度开展为期一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Chla浓度比值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巢湖西半湖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 对巢湖西半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 (Chla)浓度开展为期一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Chla浓度比值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巢湖西半湖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水体中POC浓度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趋势; Chla浓度与POC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体中颗粒有机物C/N比值在4. 47-7. 86之间,年平均值5. 86,POC/Chla比值在72. 66-145. 68之间,年平均值为106. 58;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巢湖西半湖水体中POC主要来源于内源。通过计算表明,内源输入对水体中POC的贡献率在55. 94%-100%之间,年平均值为82.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季节变化 C/N比值 poc/chla比值 巢湖
下载PDF
中亚热带退化林地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娜 朱小叶 +2 位作者 方晰 辜翔 陈金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8-225,234,共9页
采用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林地: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 采用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林地: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随着林地退化的变化特征,剖析林地退化对中亚热带森林SOC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林地退化,>2μm砂粉粒百分含量增高,而<2μm黏粒百分含量下降,土壤质地粗砂化;林地SOC含量呈负指数函数下降,LAG林地SOC库以粉粒、黏粒有机碳为分配主体,PLL、LCQ、LVR林地以粉粒、砂粒有机碳为分配主体;随着林地退化,同一土层同一粒径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砂粒有机碳含量的分配比例明显增加,黏粒有机碳含量的分配比例明显下降,同一土层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值增加,SOC固持和保护作用减弱,SOC稳定性下降。群落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颗粒组成随着林地退化的变化是导致林地SOC含量和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退化 土壤有机碳 poc/MOC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