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on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Availability in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被引量:4
1
作者 NIWU-ZHONG ZHANGYONG-S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7-361,共5页
A field test with the traditional rotation of paddy rice/upland crop (wheat) was carried out on a paddy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on the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by so... A field test with the traditional rotation of paddy rice/upland crop (wheat) was carried out on a paddy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on the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by soil and its P availability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rice harvesting stage andanalysed.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of P by the samples fitted very well with Langmuir equation, and hence,the parameters in the equation, i.e., maximum adsoaption (qm), constant related to bonding energy (k) andtheir product (k x qm) could be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ndex to characterize the potential P adsorptivityof the soil.Organo-inorganic fertilization and organic manuring conld decrease qm and k, while mineral P appli-ca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m. The isothermal desorption of P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itiallyadded and isothermally adsorbed P. Part of P added was fixed, which represented the P fixation capacityof soil, and organic manuring could obviously lower the P fixation. The content of soil available P had a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qm, k and fixed P. It is concluded that organic manure could increase theP availability of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by decreasing qm, k, maximum buffering capacity (MBC=k x qm) and fixa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DESORPTION AVAILABILITY organic manure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phos-Phoru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xogenous Lanthanum on Fertility Parameters of Red Soil and Paddy Soil 被引量:6
2
作者 谢祖彬 朱建国 +3 位作者 褚海燕 曾青 张雅丽 曹志洪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La on the fertility parameters such as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exchangeable basic cations, and exchangeable acidity in red soil and paddy soil were studied with soil column simulation...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La on the fertility parameters such as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exchangeable basic cations, and exchangeable acidity in red soil and paddy soil were studied with soil column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the added La, the proportion of exchangeable La in soils increases and there is more exchangeable La in red soil than in paddy soil.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a is more than 600 mg(.)kg(-1) the proportion of exchangeable La almost remains constan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a is less than 1200 mg(.)kg(-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C in red soil. Bu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a is more than 1200 mg(.)kg(-1,) i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C in paddy soil. The application of La resulted in increasing exchangeable aluminum, Ca and Mg in soil solution, and decreasing exchangeable Ca and Mg retained in soils. Bu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a is less than 150 mg(.)kg(-1), it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EC, exchangeable Ca and Mg, and exchangeable acidity in red soil and paddy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s LANTHANUM FERTILITY red soil paddy soil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Paddy Field: A Case Study on Red Soil 被引量:9
3
作者 HUANG Qing-hai LI Da-ming +8 位作者 LIU Kai-lou YU Xi-chu YE Hui-cai HU Hui-wen XU Xiao-lin WANG Sai-lian ZHOU Li-jun DUAN Ying-hua ZHANG Wen-j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70-576,共7页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one of the main carbon reservoirs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SOC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organic carbon amendments in paddy fields because of their vest expa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one of the main carbon reservoirs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SOC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organic carbon amendments in paddy fields because of their vest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 content and organic carbon input under various organic amendments at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that was established on a red soil under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1981.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non-fertilization (CK), nitrogen-phosphorus-potassium fertilization in early rice only (NPK), green manure (Astragalus sinicus L.) in early rice only (OM1), high rate of green manure in early rice only (OM2), combined green manure in early rice and farmyard manure in late rice (OM3), combined green manure in early rice, farmyard manure in late rice and rice straw mulching in winter (OM4), combined green manure in early rice and rice straw mulching in winter (OMS). Our data showed that the SOC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under OM3 and OM4, followed by OM1, OM2 and OM5, then NPK fertilization, and the lowest under non-fertilization. However, our analyses in SOC stock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M3 (33.9 t ha^-1) and OM4 (31.8 t ha^-1), but no difference between NPK fertilization (27 t ha^-1) and nonfertilization (28.1 t ha^-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increase in SOC over time for all treatments, and the slop of linear equation was greater in organic manure treatments (0.276-0.344 g kg-1 yr^-1) than in chemical fertilizer (0.216 g kg^-1 yr^-1) and no fertilizer (0.127 g kg^-1 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organic amendments soil organic carbon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下载PDF
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红壤性水稻土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4
作者 马明坤 陆玉芳 +2 位作者 王方嘉 俞海冰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排放及相关硝化、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BNIs(1,9-D、LN、MHPP)可以显著平均降低土壤N_(2)O日排放峰值40.1%;1,9-D和MHPP可分别抑制N_(2)O排放总量44.5%和43.9%,而DCD和LN对N2O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影响。1,9-D和MHPP对AOA(氨氧化古菌)、AOB(氨氧化细菌)硝化菌和nirS、nirK型反硝化菌的调控均有所不同,1,9-D可以同时抑制AOA、AOB和nirS微生物的生长;MHPP仅可以抑制AOA的生长;其中,AOA-amoA和nirS基因丰度与土壤N_(2)O的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1,9-D和MHPP均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及其与AOA-amoA+AOB-amoA、nirS+nirK和AOA-amoA+AOB-amoA+nirS+nirK的比值,且nosZ基因丰度及其相关比值与土壤N2O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生物硝化抑制剂1,9-D和MHPP引起的AOA-amoA和nosZ基因丰度变化在红壤性水稻土N_(2)O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硝化抑制剂 红壤性水稻土 N_(2)O AOA-amoA NOSZ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黄庆海 赖涛 +3 位作者 吴强 李茶苟 吴建华 赵美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6,47,共5页
以19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背景,应用Bowman和Cole的有机磷分组方法,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磷含量较高,为225 93~322 47mg·kg-1,占土壤全磷的28 59%~42 34%。土壤有机磷各... 以19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背景,应用Bowman和Cole的有机磷分组方法,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磷含量较高,为225 93~322 47mg·kg-1,占土壤全磷的28 59%~42 34%。土壤有机磷各组分中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平均为134 80mg·kg-1,占有机磷总量的51 58%;中度稳定性有机磷(92 46mg·kg-1)占35 38%;高度稳定性有机磷(20 35mg·kg-1)占7 79%;活性有机磷含量最低(13 67mg·kg-1),占5 23%;长期施肥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磷量产生影响,耗磷处理,主要是中度活性有机磷和活性有机磷下降,降低量以CK>NK处理。施磷主要促进中度稳定性有机磷和高度稳定性有机磷的增加,增加幅度以NPK+OM>P>NPK处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磷和无机磷库的耗竭或积累速度是不同的,耗磷条件,土壤有机磷/无机磷的比值上升,施磷使有机磷/无机磷比值下降.土壤供磷强度与有机磷/无机磷的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 9497 ,r0 05=0 8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长期施肥 有机磷组分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外源镧对红壤、水稻土肥力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建国 谢祖彬 +2 位作者 褚海燕 曾青 张雅丽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采用土柱模拟研究了La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溶液组成、交换性酸等肥力参数的影响。随着外源La浓度的增加 ,积累在红壤、水稻土中的La呈交换态的比例增加 ,红壤比水稻土含有更多的水溶性La和交换态La ,且当La浓度大于 60 0mg... 采用土柱模拟研究了La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溶液组成、交换性酸等肥力参数的影响。随着外源La浓度的增加 ,积累在红壤、水稻土中的La呈交换态的比例增加 ,红壤比水稻土含有更多的水溶性La和交换态La ,且当La浓度大于 60 0mg·kg- 1 时 ,呈交换态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当La浓度小于 12 0 0mg·kg- 1 时 ,对红壤阳离子交换量没有显著影响 ,但La浓度达 12 0 0mg·kg- 1 时 ,对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产生极显著影响。La增加土壤酸度 ,并主要为交换性Al。La导致土壤胶体表面交换性Ca ,Mg减少 ,土壤溶液中Ca ,Mg增加 ,但当La浓度小于 15 0mg·kg- 1 时 ,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 ,交换性Ca ,Mg和交换性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红壤 水稻土 土壤肥力参数 微量元素肥料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土壤有效磷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广深 许中坚 +2 位作者 徐文彬 李克斌 戎秋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采用pH 3 .0和pH 4.5的 2种模拟酸雨与对照pH 6.0的雨水 ,湿润培育加磷后的土壤 (2种红壤和 1种水稻土 )。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中有效磷的衰减在快反应阶段呈直线下降 ,而在慢反应阶段缓慢下降。快反应阶段持续时间约 3~ 6h,随模拟降雨... 采用pH 3 .0和pH 4.5的 2种模拟酸雨与对照pH 6.0的雨水 ,湿润培育加磷后的土壤 (2种红壤和 1种水稻土 )。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中有效磷的衰减在快反应阶段呈直线下降 ,而在慢反应阶段缓慢下降。快反应阶段持续时间约 3~ 6h,随模拟降雨的pH值不同而不同 ,pH值愈低 ,持续时间愈短。与对照相比 ,模拟酸雨对有效磷衰减产生较大影响 ,模拟酸雨pH值愈低 ,有效磷衰减得愈快 ,尤其在快反应阶段影响更为明显 ;在慢反应阶段 ,随着时间的延续 ,影响逐渐变小。模拟酸雨对有效磷衰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不同也不同 ,表现为红壤大于水稻土。酸雨加快土壤有效磷的衰减 ,其主要原因是酸雨作用导致活性铝的大量释放 ,增加了磷的活性吸附点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酸雨 红壤 水稻土 有效性 PH值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2
8
作者 夏昕 石坤 +5 位作者 黄欠如 李大明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焦加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705,共9页
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两者分别较未施肥处理高91%和309%;PLFA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施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其中NPKM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数量,NPK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的数量,不施肥处理较施肥处理提高了真菌/细菌比例,CK和NPK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各施肥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明,NPKM处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进而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整体活性,而NPK处理减弱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同时表明,NPKM处理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NPK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PLFA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磷脂脂肪酸 BIOLOG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杨珠 蒋有利 +2 位作者 黄运湘 胡瑞芝 肖永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从1982~1994年,对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三因素多水平的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磷的恒温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稻作制和地下水位以及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恒温吸附曲线形状都很相似,... 从1982~1994年,对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三因素多水平的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磷的恒温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稻作制和地下水位以及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恒温吸附曲线形状都很相似,均属于高亲和力的“L”型曲线,所有吸附资料与三个已知吸附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一元Langmuir模型优于Freundlich和Temkin两个模型。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明显大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施用有机肥和提高地下水位均显著增大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除去土壤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显著下降。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除去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量的降低值和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供试土壤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氧化铁的活性实现的。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与Olsen──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制 有机肥 地下水位 红壤性水稻土 吸持作用
下载PDF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学军 廖晓勇 +2 位作者 张扬珠 张福锁 黄运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40-1445,共6页
为了探讨红壤性水稻土锰的迁移和转化行为 ,通过长达 1 6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稻作制、有机肥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淹水种稻引起 0~ 2 0 cm土壤层次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 为了探讨红壤性水稻土锰的迁移和转化行为 ,通过长达 1 6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稻作制、有机肥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淹水种稻引起 0~ 2 0 cm土壤层次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的显著下降 ,而在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相对累积。不同稻作制比较 ,0~ 2 0 cm土层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以稻稻泡显著高于稻稻绿和稻稻油处理 ,而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 3种锰形态的含量各稻作制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明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稻绿与稻稻油两种稻作制耕层土壤锰的淋溶损失比持续淹水的稻稻泡制更为严重。相对而言 ,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和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锰分布的影响要小于稻作制 ,总的趋势为 :土壤剖面中锰的空间分异程度以高量有机肥 >常量有机肥 >单施化肥 ;低水位 >高水位。从土壤中锰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看出 ,水旱轮作 (尤其是在低水位和有机无机配合的条件下 )比长期淹水更有利于土壤锰氧化还原引起的深层淋溶与淀积 ,加速了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制 红壤性水稻土 剖面分布 地下水位 有机肥 空间分布 土壤锰
下载PDF
中亚热带红土与水稻土铁锰结核理化特性与形成环境对比 被引量:11
11
作者 叶玮 郑万乡 +3 位作者 李凤全 朱丽东 杨立辉 李建武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99,共7页
通过中亚热带第四纪红土和金衢盆地现代水稻土中铁锰结核的理化特征对比发现,水稻土铁锰结核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化学组成与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着明显差别。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与水稻土中的结核都是在干... 通过中亚热带第四纪红土和金衢盆地现代水稻土中铁锰结核的理化特征对比发现,水稻土铁锰结核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化学组成与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着明显差别。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与水稻土中的结核都是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中结核的形成是水稻生长期的渍水、还原作用和收获后的控水、弱氧化作用交替进行的结果,形成时间短暂,环境较为稳定;第四纪红土结核的形成是气候环境周期性干湿变化的结果,结核淀积时段气候干热,氧化作用强烈,反映第四纪红土形成环境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水稻土 铁锰结核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宗海英 王凯荣 谢小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21-1726,共6页
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化肥处理对土壤各氮素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有机物料循环特别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和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5.2%和38.... 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化肥处理对土壤各氮素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有机物料循环特别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和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5.2%和38.8%.有机物料循环处理显著提高了酸解性氮组分,其对土壤铵态氮、氨基糖氮和未知氮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6.5%、68.4%和73.9%;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后,氨基酸氮含量也显著提高,提高幅度达71.1%,但是降低了未知氮含量,降低幅度为34.5%.此外,各施肥处理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有机物循环或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矿化氮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氮
下载PDF
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蔡燕飞 章家恩 +2 位作者 张杨珠 胡瑞芝 袁正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6-399,共4页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和胡敏酸/富啡酸,而水旱轮作比冬泡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松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E4值和总酸度。由此说明,冬泡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总量和胡敏酸的累积,但不利于胡敏酸分子的增长,腐殖质品质较差。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活性增加,胡敏酸分子结构趋于复杂,其氧化度和芳香度增加。因此,通过周期性的水旱轮作换茬,可使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比例协调,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制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研究 Ⅱ.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及施铜效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杨珠 刘学军 +4 位作者 李法云 袁正平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 )、无定形铁态(11.7% )、晶形铁态(17.2% )和残留态(56.0% )4 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 )和无定形铁态铜(14.6%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 和5.8% ),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 5~10 m g/kg 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型红壤 红壤性水稻土 化学形态 有效铜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积累与形态分异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黄庆海 李茶苟 +3 位作者 赖涛 吴建华 魏绪英 赵美珍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4期290-293,共4页
通过红壤性水稻土19 a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处于耗竭状态,耕层土壤全磷含量持续下降,但耕层以下土层的全磷尚未耗损;连年施磷的土壤耕层全磷含量提高,提高的幅度呈现明显量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土... 通过红壤性水稻土19 a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处于耗竭状态,耕层土壤全磷含量持续下降,但耕层以下土层的全磷尚未耗损;连年施磷的土壤耕层全磷含量提高,提高的幅度呈现明显量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各组分无机磷含量以Fe-P和O-P为主体,各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44.63%和31.27%;其次是Al-P和Ca10-P,分别占11.87%和8.01%,Ca2-P占3.52%;Ca8-P只有当土壤无机磷达到一定丰度和供磷强度时才存在,对水稻磷素营养的贡献无实际意义。各组分无机磷对水稻的有效性以Ca2-P>Al-P>Fe-P>O-P>Ca10-P;而对水稻磷素营养的贡献则以Fe-P>O-P>Al-P>Ca2-P>Ca10-P;长期耗磷或施磷、土壤各组分无机磷减少或增加量的排列顺序与土壤中各组分无机磷相对含量的顺序一致,从而保持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组分相对含量的稳定。化学磷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降低积累态磷转化为O-P和Ca10-P的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长期施肥 磷素积累 磷形态转化
下载PDF
镉离子在两性修饰红壤性水稻土中运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海妮 邓晶 +1 位作者 孟昭福 杨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04-1610,共7页
以饱水土柱运移实验,用非反应性离子Cl-作为对照,研究了Cd2+在不同两性修饰剂修饰的红壤性水稻土土样中的运移、洗脱特征。目的通过Cd2+的运移、洗脱参数及Cd2+残留率的差异来评价两性修饰土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平... 以饱水土柱运移实验,用非反应性离子Cl-作为对照,研究了Cd2+在不同两性修饰剂修饰的红壤性水稻土土样中的运移、洗脱特征。目的通过Cd2+的运移、洗脱参数及Cd2+残留率的差异来评价两性修饰土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平衡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非反应性Cl-在两性修饰红壤性水稻土中的运移,阻滞因子R值均小于1且呈现CK(红壤性水稻土原土)>AR(十二烷基氨基酸修饰红壤性水稻土)>BS(十二烷基甜菜碱修饰红壤性水稻土)的顺序;非平衡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Cd2+在两性修饰红壤性水稻土中的穿透、洗脱曲线,单一、苯酚混合条件下Cd2+运移的阻滞因子R的顺序均为AR>BS>CK,单一条件下Ca2+对Cd2+洗脱的R值顺序为AR>CK>BS;混合处理下为AR>BS>CK,证实红壤性水稻土土样经两性修饰后确实具有增强土样持留重金属Cd2+的能力和吸持的稳定性。苯酚的存在对Cd2+在两性修饰土样中的运移有一定影响,同时还可增强两性修饰后土样中Cd2+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修饰 红壤性水稻土 运移 CD^2+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生产力和地力培肥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延 庄卫民 +1 位作者 饶秀庭 张潮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S1期39-44,共6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施肥效益的有效措施。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水稻分蘖成穗率,促进成熟期光合同化产物向穗部运转,谷草比、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此外,配施对稻田土壤供肥能力、...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施肥效益的有效措施。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水稻分蘖成穗率,促进成熟期光合同化产物向穗部运转,谷草比、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此外,配施对稻田土壤供肥能力、酶活性的提高以及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下载PDF
有机种植方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腐殖质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丽华 聂煌 +1 位作者 丁园 史蓉蓉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7期4381-4384,共4页
为了建立和完善有机种植方式下红壤性水稻土的固碳理论体系,对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5个生育阶段的红壤性水稻土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水稻方式相比,有... 为了建立和完善有机种植方式下红壤性水稻土的固碳理论体系,对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5个生育阶段的红壤性水稻土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水稻方式相比,有机种植水稻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和积累;有机种植方式下水稻各生长时期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PQ值(HA/FA)、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SUC)活性均高于常规种植方式,分别高出10.96%、7.48%、3.72%、20.16%、7.08%和15.36%,且土壤酶活指标与土壤腐殖质含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红壤性水稻土 腐殖质组分 酶活性
下载PDF
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庄绍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1期16-17,20,共3页
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 ,减缓旗叶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 ,延缓水稻旗叶衰老 ,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和水稻产量。此外 ,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 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 ,减缓旗叶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 ,延缓水稻旗叶衰老 ,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和水稻产量。此外 ,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是红壤性水稻土培肥和增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结构 水稻 生长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广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磁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映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54-57,共4页
采用野外磁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主要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的磁性变化以及土壤有机碳与磁化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土壤类型的磁性差异很大,其磁化率的大小顺序为:玄武岩母质>花岗岩母质>石英岩母质;砖红... 采用野外磁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主要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的磁性变化以及土壤有机碳与磁化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土壤类型的磁性差异很大,其磁化率的大小顺序为:玄武岩母质>花岗岩母质>石英岩母质;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旱作土有机碳与磁化率具极显著正相关,而水稻土有机碳与磁化率具极显著的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类型 磁性 玄武岩 花岗岩 石英岩 砖红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