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Tonghua Bas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SHAN Xuanlong DU Shang GUO Xu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46-154,共9页
The presence of shale oil in the Cretaceous Hengtongshan Formation in the Tonghua Basin, drilled by the well TD-01,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 The presence of shale oil in the Cretaceous Hengtongshan Formation in the Tonghua Basin, drilled by the well TD-01,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samples of shal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TOC value of 1.5% represents the lower-limit TOC value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Source rocks have an aggregate thickness of 211 m and contain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with TOC values of 2.69% on average and a maximum value over 5.44%. The original hydrocarbon-generative potential value(S_1+S_2) is between 0.18 mg/g and 6.13 mg/g, and the Ro is between 0.97% and 1.40%. The thermal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is relatively mature to highly mature. The δ^(13)C value range is between -34.75‰ and -26.53‰. The ratio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to aromatic hydrocarbons is 1.55 to 5.24, with an average of 2.85, which is greater than 1.6. The organic types are mainly type Ⅱ_1, followed by type Ⅰ. The organic carbon source was C_3 plants and hydrophytes. The paleoclimate of the Hengtongshan Forma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hot and dry to humid, and these conditions we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 favorable paleo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organic carbon sources provide a sol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ase for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hale of the Tonghu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formational environment Tonghua BASI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被引量:3
2
作者 Ming-jian Wang Guo-lin Xiao +3 位作者 Chang-qing Yang Yan-qiu Yang Xi Chen Long Huang 《China Geology》 201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Source rock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resources of exploration blocks and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hology, thickness, and geochemistr... Source rock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resources of exploration blocks and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hology, thickness, and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sozoic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ark mudstone and coal-bearing strata. The total thickness of Lower–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ranges from 100 m to 700 m, and that of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ranges from 50 m to 350 m. The overall thickness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s distributed in the NE direction and their thickness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ilong Depressio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eveloped shallow marine dark mudstone and transitional coal measure strata. Thos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re mainly mudstone of a fan delta front. Lower –Middle Jurassic and Lower Cretace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dominated by type III kerogen, with Lower –Middle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ing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being medium –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hile Lower Cretace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e relatively poor qualit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ncreases gradually. Sourc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hydrocarbon-generating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Jilong Depression is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cent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exploration of Mesozo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Southeastern part MESOZOIC source rockS EVALUATION
下载PDF
Multi-source genesis of continental 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nd hydrocarbon sweet spots
3
作者 JIANG Zaixing KONG Xiangxin +4 位作者 YANG Yepeng ZHANG Jianguo ZHANG Yuanfu WANG Li YUAN Xiaod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30-42,共13页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multipl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source and rock formation.The hydroca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multipl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source and rock formatio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re also summari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nrichment of fine-grained carbonate materials in rift lake basins was the supply of multiple material sources,including terrestrial material input,formation of intrabasinal authigenic carbonate,volcanic-hydrothermal material feeding and mixed source.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bedrock in the provenance area controlled the filling scale of carbonate materials in rift lake basins.The volcanic-hydrothermal activity might provide an alkaline fluid to the lake basins to strengthen the material supply for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crystals.Authigenic carbonate crystals induced by biological processe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fine-grained carbonate materials in the lake basins.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with multiple features were form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physical,biochem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deposition and post-deposition stages.The source and sedimentary origin of the fine-grained carbonate rock controlle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it.In the multi-source system,the types of"sweet spots"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and gas include endogenous type,terrigenous type,volcanic-hydrothermal type and mixed source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rift lake basins multiple source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weet spot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and gas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5
4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下载PDF
Subaquatic volcanic eruptions in continental fac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shown by the volcanic rocks of a faulted depress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5
作者 SHAN XuanLong LI JiYan +3 位作者 CHEN ShuMin RAN QingChang CHEN GuiBiao LIU C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926-1933,共8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analysis on cores and rock slices, data on seismic and logging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samples, and the paleogeographic background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of the Xujiaweizi faulte... This paper reports the analysis on cores and rock slices, data on seismic and logging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samples, and the paleogeographic background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of the Xujiaweizi faulted depress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of the volcanic rocks were formed during subaquatic eruptions. These subaqueous volcanic rocks a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bedded black mudstone and tuffite, the presence of double-layer perlite enclosing aphyric or sparsely phyric rhyolite, the presence of a bentonite layer, and the coefficient of oxidation (Fe203/FeO). The types of rocks are volcanic breccia, lava breccias, perlite, rhyolite, tuff and sedimentary tuff. The subaquatic eruption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Wangjiatun, Shengping, Xuxi, Xuzhong, and Xudong. The XS-I area is the most typical. The organic abundance of over- burden mud rocks within the volcanic rocks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se rocks represent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continental subaquatic volcanic eruptions provide a rich supply of minerals and en- ergies for the lake basin and increase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the water. Moreover, the water differentiation provides a good reduc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is benefi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Finally, we propose a hypothesis to describe the mode of subaquatic erup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quatic volcanic rocks in continental facies recognition mark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Yingcheng Formation Xujiaweizi faulted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主要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44
6
作者 马文宏 何家雄 +2 位作者 姚永坚 刘海龄 万志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1-48,共8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新近系巨厚海相坳陷沉积及海相中新统烃源岩发育为突出特点,后者则以古近系陆相断陷裂谷沉积和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近海(河湖)沼泽相煤系烃源岩发育为主要特征,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展布规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母质类型、成熟演化特点以及生烃潜力等均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走滑伸展型 断陷裂谷型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 古近系陆相烃源岩
下载PDF
古老碱湖优质烃源岩: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 被引量:147
7
作者 曹剑 雷德文 +4 位作者 李玉文 唐勇 阿布力米提 常秋生 王婷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1-790,共10页
碱湖优质烃源岩是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一种重要类型,迄今发现的典型实例主要分布于古近系始新统,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可能是这类烃源岩的最古老实例,典型证据包括3方面:沉积学方面的成碱演化序列完整,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碱性矿物与... 碱湖优质烃源岩是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一种重要类型,迄今发现的典型实例主要分布于古近系始新统,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可能是这类烃源岩的最古老实例,典型证据包括3方面:沉积学方面的成碱演化序列完整,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碱性矿物与丰富的微生物和黄铁矿,地球化学方面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生烃特征上,风城组具有典型碱湖优质烃源岩的特征,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丰富藻类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存在使得烃源岩长期生烃,所生油气优质,成熟—高熟轻质油气连续充注,这是研究区玛湖百里大油(气)区得以形成的根本资源基础。这一古老碱湖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具有潜在重要科学与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湖 风城组 二叠系 陆相烃源岩 玛湖大油(气)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陆缘盆地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鲁宝亮 王璞珺 +3 位作者 吴景富 李伍志 王万银 郎元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7-503,共7页
利用南海陆缘40口中生界钻井、5.2×104 km地震剖面以及重磁数据,对南海陆缘中生界分布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综合研究。南海盆地中生界主要有3大分布区:①珠江口盆地东部—台西南盆地区,埋深1~3 km,厚约2~8 km,最大厚度在潮汕... 利用南海陆缘40口中生界钻井、5.2×104 km地震剖面以及重磁数据,对南海陆缘中生界分布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综合研究。南海盆地中生界主要有3大分布区:①珠江口盆地东部—台西南盆地区,埋深1~3 km,厚约2~8 km,最大厚度在潮汕坳陷—东沙隆起东部地区,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发育宽缓长轴褶皱;②礼乐—巴拉望盆地区,中生界埋深2~4 km,厚度2~5 km,最大厚度在礼乐盆地南部坳陷地区;③中建南—万安—南薇西盆地区,中生界埋深3~5 km,厚度2~3 km。推测中生界分布可能受控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巴拉巴克断裂、越东—万安等3条大断裂,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俯冲挤压造成的基底不均衡隆升、块断作用等有关。通过对南海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构造圈闭以及烃源岩条件的研究,认为珠江口盆地东部潮汕坳陷—东沙隆起区和礼乐盆地南部坳陷区是两个中生界油气有利勘探区,中建南—万安—南薇西盆地区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大陆边缘 中生界 褶皱 烃源岩 油气前景
下载PDF
陆相生油岩评价中存在问题探讨——以东濮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光兴 王正璞 +1 位作者 孙建波 王三健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3期28-31,共4页
陆相生油岩评价至少存在 2方面问题 :第一是以暗色泥岩的评价代替为对源岩的评价 ,致使源岩厚度评价过高 ,有机质丰度和源岩品质评价过低 ,我国陆相源岩厚度评价普遍较高可能主要与此相关 ;第二是以源岩评价代替对有效烃源岩的评价 ,致... 陆相生油岩评价至少存在 2方面问题 :第一是以暗色泥岩的评价代替为对源岩的评价 ,致使源岩厚度评价过高 ,有机质丰度和源岩品质评价过低 ,我国陆相源岩厚度评价普遍较高可能主要与此相关 ;第二是以源岩评价代替对有效烃源岩的评价 ,致使有效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以及有效烃源岩品质评价过高。因此 ,陆相源岩评价 ,首先必须确保被评价对象是源岩 ,其次必须确保源岩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源岩 生油岩 评价 东濮凹陷 有效烃源岩 地质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的烃源条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世琦 张光荣 +1 位作者 李国辉 李红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31-138,共8页
通过对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分的分析和天然气同位素的研究及计算 ,明确认为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又通过对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如正构烷烃、姥植比、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10 脱甲基藿烷、甲基藿烷 ) ,不... 通过对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分的分析和天然气同位素的研究及计算 ,明确认为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又通过对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如正构烷烃、姥植比、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10 脱甲基藿烷、甲基藿烷 ) ,不仅证实了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而且指出资阳和威远油气的来源是不同的。研究认为 ,广海陆棚相是主要烃源岩分布的沉积相 ,也是四川盆地生烃能力最强、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套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及类型好 ,且有机质演化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成烃高峰期参差不齐 ,供烃时间长 ;二是供烃中心具迁移性 ;三是三叠纪末是大规模油气生成期。根据TSS烃源岩热模拟评价系统对震旦系、下寒武统主要烃源岩生烃计算结果 ,认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 隆起带 震旦系 气田 生油岩 储集层 沥青 陆棚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 被引量:80
11
作者 刘伟 潘小菲 +1 位作者 谢烈文 李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1-460,共20页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来自初生岩石的继承锆石/前锆石 洋壳 俯冲增生杂岩 底侵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结构及排烃的非均一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47,共3页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纹层状泥页岩中的有机碳分布非均一性强烈,烃源岩结构有大段纯泥岩式、砂岩嵌入式、指状式、泥岩嵌入式、泥包砂式、砂包泥式和砂泥交互式等,其压实状态、压力分布状态及排烃特征互不相同。烃源岩压实不均衡导致排烃...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纹层状泥页岩中的有机碳分布非均一性强烈,烃源岩结构有大段纯泥岩式、砂岩嵌入式、指状式、泥岩嵌入式、泥包砂式、砂包泥式和砂泥交互式等,其压实状态、压力分布状态及排烃特征互不相同。烃源岩压实不均衡导致排烃的非均一性,厚层烃源岩中的滞排现象和超压体系的幕式排烃特征是非均一性的两种极端体现。烃源岩排烃的非均一性为分阶段进行排烃模拟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排烃 非均质性 济阳坳陷 古近系
下载PDF
中国烃源岩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8
13
作者 腾格尔 蒋启贵 +2 位作者 陶成 郑伦举 谢小敏 《中外能源》 CAS 2010年第12期37-52,共16页
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60年历经两次大飞跃: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实现了陆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实现了海相碳酸盐岩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形成了中国特色海相石油地... 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60年历经两次大飞跃: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实现了陆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实现了海相碳酸盐岩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形成了中国特色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这些成果基于从中元古界到新近系均有发育的丰厚烃源岩基础,其中新生界陆相烃源岩和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成了主要的石油储量,发现了大庆油田、渤海湾富油区和塔河等大油田;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构成了天然气储量主体,探明了苏里格、克拉2和普光等大气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气勘探更呈现出"三海一陆"并进、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继上世纪60年代大庆和渤海湾油气大发现以后,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再次突破10×108t大关,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也以年均5000×108m3的速度增长。该成果的取得与优质烃源岩、多元生烃的认识及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理论的提出等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以及不断进步的钻探、物探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勘探技术密不可分。目前,我国烃源岩研究仍面临着找到了大油气田主力烃源岩尚未明确、深层油气生成及其保存机制尚不清楚和资源潜力预测仍存在不确定性等亟待解决的众多挑战,其未来发展必须借助于油气勘探稳定发展的良好时机,把握生烃成藏的核心问题和勘探开发实际需求,切实将成烃与成盆、成藏作为一个含油气系统来动态研究烃源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烃源岩 陆相 海相 碳酸盐岩 多元生烃 石油 天然气
下载PDF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冯杨伟 屈红军 +4 位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范玉海 关利群 雷露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3期45-51,共7页
西非海岸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裂谷和被动陆缘等三个演化阶段,北段与中南段盆地裂谷作用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在由构造—沉积控制的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裂谷期盐下湖相页岩、被动陆缘期盐上海相页岩... 西非海岸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裂谷和被动陆缘等三个演化阶段,北段与中南段盆地裂谷作用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在由构造—沉积控制的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裂谷期盐下湖相页岩、被动陆缘期盐上海相页岩以及浅海相—三角洲相页岩;发育裂谷期湖相碎屑岩、被动陆缘期碳酸盐岩、滨岸砂岩、浊积体和三角洲砂岩等多套储层。阿普特盐岩为主要的区域盖层,形成了裂谷期的断块、断背斜、盐岩构造以及与被动陆缘期同生长断层相关的滚动背斜等众多构造和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 含油气盆地 陆缘盆地 构造演化 烃源岩 储集层 控制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下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源岩发育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饶丹 孙肇才 +1 位作者 贾存善 肖清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5,共6页
对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源岩发育的壳幔背景及空间展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和盆地环境、有机质赋存状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地温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秦岭-大别和郯庐断裂的生成演化是区内下第三系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 对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源岩发育的壳幔背景及空间展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和盆地环境、有机质赋存状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地温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秦岭-大别和郯庐断裂的生成演化是区内下第三系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渤海湾北东向裂谷型盆地规模大、切割深,有效烃源岩最为发育;南华北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陷型盆地规模小、切割浅,有效烃源岩相对最不发育;而立交桥型的南襄盆地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下第三系 有效烃源岩 构造演化 有机质丰度 沉积环境 地温场
下载PDF
陆相湖盆海侵地质事件识别及其对烃源岩形成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笑夜 曹剑 +1 位作者 施春华 边立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作用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这3个方面,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的确很可能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具有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烃源岩规模上,且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从海相到海侵湖相再到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陆相湖盆 海侵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陆相低成熟烃源岩有机硫与热解成烃动力学关系初探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忠民 周光甲 洪志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3-139,共7页
对陆相低成熟烃源岩(Ro≤0.5%)有机硫与成烃动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有机硫含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有机硫含量随成熟度提高而减少;②源岩的平均活化能()有随有机硫含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对陆相低成熟烃源岩(Ro≤0.5%)有机硫与成烃动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有机硫含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有机硫含量随成熟度提高而减少;②源岩的平均活化能()有随有机硫含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③有机硫含量与源岩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min)和经可溶有机质抽提后的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SEmin)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④活化能分布范围Emin~ESEmin(ESEmin>Emin)内的可溶有机质生烃能力与有机硫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⑤综上结果推断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Es4)源岩中的有机硫在成烃过程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源岩 低成熟 有机硫 成烃动力学 石油成因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古新近系烃源条件与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晓唐 何家雄 张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根据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背景与古新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和前人烃源岩研究及生烃模拟实验结果,深入研究了不同层位烃源岩尤其是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剖析了烃源条件及高温高压环境中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特点。研究表... 根据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背景与古新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和前人烃源岩研究及生烃模拟实验结果,深入研究了不同层位烃源岩尤其是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剖析了烃源条件及高温高压环境中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特点。研究表明,中新统海相陆源烃源岩分布较广泛,其有机质干酪根类型属Ⅱ2—Ⅲ型,处在成熟-高熟大量生气阶段,为盆地浅层及中深层天然气气藏主要烃源岩;始新统及渐新统湖相及煤系亦是盆地重要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及与琼东南盆地毗邻的东南部,其生源母质类型属偏腐殖型,且处于成熟-高熟/裂解气阶段,具有较大生烃潜力。基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点与烃源条件分析,结合近年来天然气勘探成果与有利油气富集区带综合评价,预测盆地临高反转构造带及临高海口-昌化区是勘探古近系烃源供给之油气有利富集区;莺东斜坡以及靠近琼东南盆地1号断裂带附近区域亦是勘探古近系烃源供给之油气的重要勘探领域。同时中深层深部高温超压九大构造圈闭系列则是勘探发现大中型天然气田群建成特大气区的主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烃源岩 中新统烃源岩 烃源条件分析 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陆相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瑕 伊海生 +3 位作者 林金辉 周恳恳 李军鹏 黄华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7-13,共7页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统风火山组、渐新统雅西措组和中新统五道梁组。古近系雅西措组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统风火山组、渐新统雅西措组和中新统五道梁组。古近系雅西措组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位。陆相盆地储集岩较发育,储层较丰富,发育层位包括风火山组和雅西措组,其中雅西措组是储层主力分布层位。对测区分析数据表明:通天河盆地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油岩厚度,而且有机质丰度为沱沱河地区最高,表明其勘探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相盆地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远景
下载PDF
陆相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及油气甜点多源成因 被引量:32
20
作者 姜在兴 孔祥鑫 +4 位作者 杨叶芃 张建国 张元福 王力 袁晓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7,共12页
基于以往研究认识,通过分析细粒碳酸盐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作用,系统论述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多源成因机制,并对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油气富集类型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以陆地物质输入、盆内自生物质生成、火山热液物质注入和混合物质来... 基于以往研究认识,通过分析细粒碳酸盐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作用,系统论述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多源成因机制,并对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油气富集类型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以陆地物质输入、盆内自生物质生成、火山热液物质注入和混合物质来源为主的多物源供给是陆相断陷盆地富集细粒碳酸盐物质的主要原因。其中物源区富碳酸盐岩基岩的发育控制了盆内碳酸盐物质充填的规模,火山热液活动可向湖盆提供碱性流体以增加碳酸盐晶体形成的物质供给量,受生物活动诱导形成的自生碳酸盐晶体是湖盆内细粒碳酸盐物质长期积累的主要来源。在沉积及沉积后阶段,受物理、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多种特征的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物质来源与沉积成因对陆相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内的油气富集具有控制作用。在多源成因体系中,油气富集甜点类型可包含内源型、陆源型、火山热液型和混源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 断陷湖盆 多元物源 油气富集 陆相页岩油气甜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