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晚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弗拉—法门转折期气候—海洋环境变化及生物危机成因探讨
2
作者 张力钰 陈代钊 刘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7,I0001,共16页
【目的】晚泥盆世弗拉—法门(Frasnian-Famennian,F-F)转折期是地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造成了低纬度地区浅海底栖生物的大量灭绝。关于该时期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灭绝的成因机制研究目前已... 【目的】晚泥盆世弗拉—法门(Frasnian-Famennian,F-F)转折期是地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造成了低纬度地区浅海底栖生物的大量灭绝。关于该时期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灭绝的成因机制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争议且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方法】在系统梳理F-F转折期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华南的研究实例探讨了F-F转折期的古海洋缺氧模式。【结果与结论】F-F转折期,气候在变冷的趋势下出现多次快速的暖—冷交替;缺氧范围和程度各地表现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低纬度浅海地区上Kellwasser层附近。因此,F-F生物危机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频繁、短暂的火山活动引起大陆风化作用增强,一方面导致了气候快速的暖—冷交替,另一方面促进了陆地向海洋中输入营养物质造成浅海的富营养化和缺氧。各个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影响对低纬度浅海地区生命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最终导致了F-F生物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法门转折期 古气候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 生物危机
下载PDF
Paleo-oceanic crust recycling in North Qinling:evidence of Pb, Nd, Sr isotopes from island arc granitoids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宏飞 张本仁 +2 位作者 凌文黎 骆庭川 许继峰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recycl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s significant in the source of modern island arc magmas. It is reasonable, therefore, to assume that this process would have been equally importa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recycl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s significant in the source of modern island arc magmas. It is reasonable, therefore, to assume that this process would have been equally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arc magmas during the Phanerozic time. Unfortunately, studies on this respect are rare. This note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granitic magma of the late 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North Qinling arc based on Pb, Nd, Sr isotopic data.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QINLING island arc GRANITOID isotopic signature paleo-oceanic CRUST recycling.
原文传递
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的制约
4
作者 靳胜凯 刘博 +1 位作者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37,共22页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花岗质岩石 锆石U-PB年代学 SR-ND-HF同位素 内蒙古化德地区
下载PDF
Ce ANOMALY——A CHEMICAL TRACER FOR PALEO-OCEANIC REDOX VARIA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明清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2年第15期1293-1296,共4页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an elemental family with special 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y always exist with each other in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flect characteristically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primitive material...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an elemental family with special 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y always exist with each other in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flect characteristically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primitive material so that the REE composition patterns 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ANOMALY redox CONDITION paleo-ocean FOSSIL REE.
原文传递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6
作者 王金芳 刘辰雨 +4 位作者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7-1511,共1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5±2.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0.27%~73.89%),Na_(2)O(4.2%~4.55%),K_(2)O(3.87%~4.64%),Sr(417×10^(-6)~827×10^(-6))含量,较低的Yb(0.286×10^(-6)~0.518×10^(-6)),Y(2.74×10^(-6)~6.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5.6~67.3),具有弱的正Eu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_(Hf)(t)值为-17.50~-11.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5±2.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陆缘弧环境 晚二叠世 古亚洲洋闭合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Mo isotopes in the Lower Cambrian formation of south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aleo-ocean environment 被引量:11
7
作者 WEN HanJie ZHANG YuXu +1 位作者 FAN HaiFeng HU Rui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4期4756-4762,共7页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one of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 Mo isotop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geochemical proxy to trace paleo-oceanic and atmospheric evolution through geological histor...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one of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 Mo isotop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geochemical proxy to trace paleo-oceanic and atmospheric evolution through geological history. In this paper, Early Cambrian form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δ 97/95Mo values of Early Cambrian seawater may have been larger than 1.4‰, values that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modern ocea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Mo isotope composition in samples from two sections (Huangjiawan and Gezhongwu in Guizhou)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redox conditions during sedimentary processes. Combining our results with existing data, a preliminary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seawater Mo isotope composition through geological history was provided. It indicated that Mo isotopic variation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oxy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海洋环境 中国南部 下寒武统 同位素组成 南方 氧化还原条件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巍 许逢明 +7 位作者 吴大天 赵院冬 秦涛 马永非 臧延庆 司秋亮 付俊彧 宋维民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8.5±2.0)Ma(MSWD=2.8);岩石高Si、富Fe、高K、低Sr和Eu,相对富Nb和富Zr,高10000×Ga/Al(3.0~3.1);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值为805℃;综合判定该套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的εHf(t)值为+5.28~+8.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83~832 Ma,指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扎赉特旗地区的古亚洲洋残余洋盆在二叠纪闭合并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本区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扎赉特旗 大兴安岭中部
下载PDF
臼齿碳酸盐岩:解密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性质的钥匙 被引量:1
9
作者 旷红伟 彭楠 +3 位作者 王玉冲 白华青 祁柯宁 柳永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共22页
臼齿构造(Molar tooth structure, MTS)是指主要由微米级微亮晶方解石充填的、具有肠状褶皱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前寒武纪沉积构造。具有臼齿构造的这类前寒武纪碳酸盐岩称为臼齿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 MTC)。MTS具有全球分布... 臼齿构造(Molar tooth structure, MTS)是指主要由微米级微亮晶方解石充填的、具有肠状褶皱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前寒武纪沉积构造。具有臼齿构造的这类前寒武纪碳酸盐岩称为臼齿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 MTC)。MTS具有全球分布、时代限定、形态多样、由微米级微亮晶方解石组成及早期成岩等基本特征,该认识早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系统归纳MTC的地理分布、发育时限、宏观形态和微观组构的基础上,再次总结性地剖析了物理作用、生物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3类主要成因假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局限性。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大量出现于中—新元古代、具全球性分布的特殊碳酸盐岩类或沉积构造,研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MTS形成与消失的机制。尽管MTS成因还有争议,但其所具有的早期成岩特征,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作为前寒武纪海洋地球化学环境重建的重要研究对象。MTC的兴衰与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性质演化和前寒武纪一系列全球性事件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提出MTC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探索MTC事件与相关全球性事件(如叠层石、冰川事件等)相互响应、促进或消长的关系,MTS的兴衰如何协同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散过程;二是从MTS微亮晶方解石微观组构出发,采用行之有效的地球化学方法,将MTC的形成、演化、更替与前寒武纪海洋性质以及大气圈、生物圈的演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MTC成因理论,为前寒武纪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碳酸盐岩 臼齿构造 微观组构 古海洋 前寒武纪
下载PDF
南羌塘印支期增生造山带组成、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根厚 李典 梁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2-261,共20页
造山带可分为增生型、碰撞型和板内型3种类型。增生型造山带由于能最大程度保存大洋俯冲过程中的地质信息,对反演古洋盆的俯冲碰撞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识别增生型造山带所包含的海沟、增生杂岩、弧前盆地、岩浆弧和弧后盆地等古俯... 造山带可分为增生型、碰撞型和板内型3种类型。增生型造山带由于能最大程度保存大洋俯冲过程中的地质信息,对反演古洋盆的俯冲碰撞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识别增生型造山带所包含的海沟、增生杂岩、弧前盆地、岩浆弧和弧后盆地等古俯冲带基本单元,是阐明其大地构造意义的关键。其中,增生杂岩作为大洋俯冲增生的主体产物,其内部物质组成、平面和垂向结构,以及所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历史等信息,可直接揭示汇聚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和增生造山历史。南羌塘增生杂岩是近年来在西藏中部新识别出的地质单元,是解答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羌塘中央隆起的成因等科学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意义。然而,该套杂岩在大地构造属性、动力学过程、精细的俯冲带结构以及深部地质过程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因此开展古俯冲带识别、增生杂岩物质和结构精细研究以及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探讨等研究,以期阐明南羌塘增生杂岩的组成、结构及地质演化,为研究资源、能源成矿背景及勘查布局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发现,羌塘地体中部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包含陆缘弧、弧前盆地、海沟斜坡盆地、含高压变质岩增生杂岩等构造单元,证实了羌塘中部古俯冲带的存在。造山带结构解剖研究表明:南羌塘增生造山带平面上呈现为不同尺度的“糜棱结构”,体现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广泛而强烈的韧性剪切流变作用;垂向上则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上层为南羌塘地体的史密斯地层变形而成的褶皱冲断带,下层由多期变形的非史密斯地层组成,体现了造山过程中陆缘俯冲的重要作用。此外,带内高压变质岩变质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折返机制复杂、多样,体现了俯冲带复杂的深部作用过程。综上,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南羌塘增生造山带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扩张的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在二叠纪—早三叠世俯冲增生的产物,并于中—晚三叠世随着南北羌塘陆陆碰撞而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杂岩 俯冲带 古特提斯洋 南羌塘
下载PDF
辽北开原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常青 耿志忠 +2 位作者 段东 宋志伟 孙晓蕾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44-460,共17页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年结果和地球化学数据,该套变质岩系是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不同时代地质体组成,其中早三叠世的海相沉积盖层和大面积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岩块指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变质英安岩(244 Ma)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限定为中三叠世。综合对比区域地质资料,古亚洲洋在开原地区的俯冲闭合作用导致形成这套变质程度不同以新太古代华北板块基底岩石、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为“岩块”,变粒岩、浅粒岩等变质碎屑岩为“基质”的混杂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混杂岩 古亚洲洋闭合 开原地区 辽北
下载PDF
敦煌地块寒武纪—早奥陶世中酸性侵入体:古亚洲洋南缘古生代早期俯冲的记录
12
作者 康磊 王涛 +5 位作者 李天虎 计文化 王杰 董浩强 张玉 张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3-844,共22页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等多个中酸性侵入体,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3Ma、480±3Ma和473±3Ma,由此厘定出敦煌地块目前古生代最古老的侵入岩体及早奥陶世侵入岩体。通过这些岩体的岩石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环境下形成的富钠质I型花岗岩。其中,小宛山花岗闪长质岩体是在低压低温条件下由玄武质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受到俯冲流体的强烈交代;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则是在高压低温富水条件下,由新生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幔楔强烈混染而形成,虽然它们均属于(类)O型埃达克岩,但其部分熔融的压力及其残留矿物组合不同。上述研究揭示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517Ma就存在俯冲作用,且至少持续了44Myr。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574-518Ma),敦煌地块北缘被动陆缘演化阶段;(2)寒武纪第二世-早奥陶世(517-471Ma),敦煌地块北缘活动陆缘演化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分别向敦煌地块和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发生双向俯冲消减;(3)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4-412Ma),敦煌地块与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碰撞造山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早奥陶世 侵入体 敦煌地块 早古生代 古亚洲洋俯冲 大地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北山下—中二叠统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13
作者 张东东 王建强 +3 位作者 牛亚卓 张宇轩 史冀忠 刘兆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7-324,共18页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端,该区广泛出露的海相二叠系是中亚造山带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之一,是解析古亚洲洋晚期演化的理想载体。然而,北山地区的物源学数据分布不均衡、缺少统计对比,直接限制了学界对古亚洲洋古地理结构的探讨...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端,该区广泛出露的海相二叠系是中亚造山带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之一,是解析古亚洲洋晚期演化的理想载体。然而,北山地区的物源学数据分布不均衡、缺少统计对比,直接限制了学界对古亚洲洋古地理结构的探讨。本文在贯穿北山地区中部至南部的8条剖面中获得了681个碎屑锆石U-Pb年龄和192个Hf同位素数据;在等时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统计计算了北山地区已发表的下—中二叠统碎屑锆石数据,重建了区域古地理面貌。早—中二叠世,红石山洋向南俯冲至旱山地块之下,形成了黑鹰山弧和弧后裂谷盆地。该盆地北侧的物源分别来自于旱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926~775 Ma)和奥陶纪—志留纪岩体(485~421 Ma),而南侧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马鬃山隆起。马鬃山隆起是早古生代红柳河—洗肠井洋闭合的产物,主要由奥陶纪—泥盆纪岩体(470~367 Ma)组成,包括早古生代马鬃山岛弧和双鹰山地块的大部分地区。北山南部发育柳园裂谷盆地,盆地南北两侧的碎屑物质分别主要来自于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322~270 Ma)和马鬃山隆起的早古生代岩体,这两种碎屑物质在盆地中心交汇。本文古地理重建结果表明:红石山洋可代表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在北山地区的分支,弧后位置发育多个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古亚洲洋 北山 下—中二叠统 物源分析 古地理重建
下载PDF
西藏羌塘中部猫耳山石榴角闪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14
作者 李超 王根厚 +5 位作者 赵中宝 杨锋 李典 闻俊豪 王仕林 李海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61-3684,共24页
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体中部猫耳山增生杂岩内保留有早古生代变质记录,对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猫耳山石榴角闪岩呈透镜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内,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白云母、黝帘... 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体中部猫耳山增生杂岩内保留有早古生代变质记录,对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猫耳山石榴角闪岩呈透镜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内,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白云母、黝帘石、绿泥石、榍石和钛铁矿组成。石榴角闪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具有俯冲带上(SSZ型)蛇绿岩特征,与区域内寒武-奥陶纪蛇绿岩残片一致。根据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定年结果,得出石榴角闪岩的成因及变质过程如下:(1)石榴角闪岩原岩为~477Ma的特提斯洋蛇绿岩残片;(2)在394~383Ma发生麻粒岩相变质过程,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900℃、~1.55GPa,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角闪石+透辉石;(3)早期的折返导致其降温降压至~800℃、~1.0GPa,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角闪石+透辉石+斜长石;(4)进一步的角闪岩相退变质发生于358~348Ma,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钛铁矿,在石榴石周围和港湾处形成斜长石+角闪石的后成合晶结构。石榴角闪岩的P-T-t演化轨迹结合区域蛇绿岩和岩浆岩记录,指示早古生代特提斯洋壳俯冲、泥盆纪特提斯洋弧后扩张和石炭纪特提斯洋内岛弧增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羌塘地体 猫耳山增生杂岩 石榴角闪岩 P-T-T轨迹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西昆仑奇台达坂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对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会磊 李文渊 +3 位作者 任广利 李侃 赵晓健 张江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63-2084,共22页
晚三叠世钙碱性I型花岗岩在西昆仑造山带广泛分布,岩体中常见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s)。西昆仑地区中生代花岗伟晶岩十分发育,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锂铍成矿带。近年来,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而奇台达坂花岗岩体... 晚三叠世钙碱性I型花岗岩在西昆仑造山带广泛分布,岩体中常见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s)。西昆仑地区中生代花岗伟晶岩十分发育,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锂铍成矿带。近年来,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而奇台达坂花岗岩体与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矿在空间上关系密切。本文选择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奇台达坂黑云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进行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以准确厘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及其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之间的成因联系。LA-ICP-MS锆石U-Pb测试表明,暗色包体形成于212.9±1.6Ma,寄主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213.7±2.0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这些年龄资料为该地区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奇台达坂黑云二长花岗岩及暗色包体均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暗色包体SiO_(2)含量较寄主二长花岗岩低,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P、Ti),并具有相似的Sr-Nd-Hf同位素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87)Sr/^(86)Sr)i值为0.70789~0.70839,ε_(Nd)(t)为-5.42~-4.02,εHf(t)值为-4.8~4.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909~1516Ma;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值为0.70833~0.71011,ε_(Nd)(t)为-6.36~-5.05,εHf(t)值为-4.7~1.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097~1509Ma。据此本文认为奇台达坂黑云二长花岗岩及暗色包体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与古老下地壳角闪岩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综合西昆仑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奇台达坂黑云二长花岗岩及暗色包体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后碰撞伸展阶段,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213Ma)古特提斯洋就已经闭合并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这为西昆仑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大红柳滩一带稀有金属伟晶岩为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而晚三叠世花岗岩体本身具有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作为形成于整个岩浆演化过程中期的奇台达坂花岗岩体,对大红柳滩一带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二长花岗岩 暗色包体 稀有金属伟晶岩 奇台达坂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光耀 刘宇 +1 位作者 周小琳 李源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7-1245,共19页
为了明确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充分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了YD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TOC)、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纵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 为了明确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充分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了YD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TOC)、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纵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总有机碳(平均值为4.50%)整体高于五峰组(平均值为1.26%);地球化学指标V/Cr值、C_(org)/P值、Mo含量及Mo/TOC值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处于中等—强的局限程度,同时海水经历了氧化—次氧化(五峰组V/Cr平均值为3.39,C_(org)/P平均值为138.16,Mo平均含量为4.28×10^(-6))向缺氧硫化(龙马溪组V/Cr平均值为6.71,C_(org)/P平均值为249.38,Mo平均含量为61.49×10^(-6))的变化过程;古生产力指标Ni含量、(Ni+Cu)/Al值、Ba_(bio)含量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这主要归因于同期频繁火山活动引起的丰富营养物质的输入以及上升流的发育。总有机碳与陆源输入指标、氧化-还原指标、古生产力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氧化—次氧化的水体环境抑制了五峰组有机质的保存;强烈的缺氧条件及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共同促成龙马溪组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使得龙马溪组更加有利于页岩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沉积环境 黑色页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氧化-还原条件 有机质富集 四川
下载PDF
滇西南惠民超大型铁矿床:一个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型矿床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维 薛传东 +5 位作者 杨天南 谢志鹏 信迪 董猛猛 刘靖坤 王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3-1139,共17页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处在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南段的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具有火山-沉积岩容矿、磁铁矿-菱铁矿矿化组合及普遍伴生热液蚀变的突出特点。目前,因其赋矿地层时代存在分歧,致使其矿床成因认识不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内...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处在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南段的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具有火山-沉积岩容矿、磁铁矿-菱铁矿矿化组合及普遍伴生热液蚀变的突出特点。目前,因其赋矿地层时代存在分歧,致使其矿床成因认识不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内原划分为澜沧岩群惠民岩组的岩石组合可分为两个构造地层单元,即:下部为中—晚奥陶世弧火山岩组合,受到古特提斯洋俯冲增生作用的改造,显示一定的构造混杂特点,局部见铁铜矿化;其上被一套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上覆火山-沉积岩由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属于弧前环境沉积组合,是已知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至少可分为3个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其间多为整合接触。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多层次产于火山岩、硅质岩中,显示同生沉积成矿特点,普遍伴生陡倾斜(细)脉状铁矿化。容矿火山岩上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岩浆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位于235~214 Ma之间,峰期年龄为230~225 Ma,指示铁矿床成矿时代属晚三叠世。由此提出,惠民超大型铁矿床是一个早中生代火山沉积型矿床,其成矿严格受到晚三叠世(可早至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消减(现今地理方位)有关弧火山活动的控制。这一认识为深入理解惠民铁矿及邻区类似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弧火山岩 晚三叠世 火山-沉积型矿床 古特提斯洋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振亮 赵克强 +5 位作者 杨剑洲 邓友茂 付燕刚 段壮 林鲁军 左光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4-1000,共17页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为了确定其侵位时代,探讨大地构造环境,本文对该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02.9±1.2)Ma,为晚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为了确定其侵位时代,探讨大地构造环境,本文对该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02.9±1.2)Ma,为晚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_(2))=74.73%~76.60%)、富碱(w(Na_(2)O+K_(2)O)=6.20%~7.03%)、高铝饱和指数(A/CNK=1.43~1.58)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Rb、K、Th、U富集,Ba、Sr、Ti、Nb、P呈明显V字型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具有负Eu异常(δEu=0.46~0.67)、高分异指数(I_(D)=88.89~91.55)和低固结指数(I_(S)=1.68~4.78)的特征,表明岩石经历了高分异演化作用,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向A型花岗岩演化的趋势;^(176)Hf/^(177)Hf值为0.282850~0.282951,ε_(Hf)(t)值为9.2~12.5,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变化范围为910~603 Ma,表明二长花岗岩岩浆可能是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阶段,其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构造环境从挤压转换成碰撞后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晚石炭世 后造山环境 古亚洲洋 兴蒙造山带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米斯庙蛇绿岩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英杰 王金芳 +3 位作者 董培培 李红阳 张夏炜 王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5-1321,共17页
内蒙古西乌旗新发现的米斯庙蛇绿岩,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迪彦庙SSZ型蛇绿岩带的西延米斯庙一带。大比例尺填图结果显示,米斯庙蛇绿岩呈NEE向展布,宽约5km,长约20km,蛇绿岩各单元出露较齐全,岩性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暗色均质辉长... 内蒙古西乌旗新发现的米斯庙蛇绿岩,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迪彦庙SSZ型蛇绿岩带的西延米斯庙一带。大比例尺填图结果显示,米斯庙蛇绿岩呈NEE向展布,宽约5km,长约20km,蛇绿岩各单元出露较齐全,岩性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暗色均质辉长岩、浅色均质辉长岩、斜长岩、枕状前弧玄武岩(fore-arc basalt,FAB)、枕状过渡熔岩和泥质硅质岩,局部见斜长花岗岩侵入于玄武岩之中,其岩性组合和岩石序列可与代表洋内初始俯冲的迪彦庙前弧蛇绿岩相对比。该米斯庙蛇绿岩岩石序列中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336.5±3Ma,与东部迪彦庙蛇绿岩的辉长岩同期。米斯庙FAB主要发育无斑结构和少斑结构,基质为球颗结构,枕状构造;枕状过渡熔岩,发育斑状结构,比FAB具有更多的斜长石斑晶。米斯庙FAB地球化学成分与大洋中脊形成的强亏损玄武岩相似,但与N-MORB相比,高场强元素(HFSE)Nb和Ta等含量略低于N-MORB,与弧拉斑玄武岩相似;与米斯庙FAB相比,米斯庙枕状过渡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更加亏损Ti、HREE和HFSE,指示大洋板片的渐进性俯冲,类似于IBM前弧的演化。米斯庙蛇绿岩与迪彦庙前弧蛇绿岩均发育类似于马里亚纳前弧的FAB序列,两者延伸长度可达40km,表明在古亚洲洋东段早石炭世沿迪彦庙-米斯庙一带发育洋内初始俯冲,记录了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东部洋内初始俯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米斯庙SSZ型蛇绿岩 早石炭世 古亚洲洋 内蒙古
下载PDF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平台岩体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
作者 李君阳 薛春纪 +5 位作者 王斌 赵晓波 赵伟策 刘洋涛 李鹏 韩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6-1191,共16页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东南部出露中三叠世侵入体——平台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岩体内...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东南部出露中三叠世侵入体——平台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体积分数为45%~50%)、石英(20%~25%)、钾长石(20%~25%)、角闪石(5%)、黑云母(5%)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7±1)Ma,侵位于中三叠世;主量元素特征显示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为64.88%~65.90%,FeO^(T)/MgO平均值为3.70,Fe_(2)O_(3)/FeO平均值为1.48,锆石饱和温度平均值为770℃,因此,花岗闪长岩属于I型花岗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并具有弱负Eu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的特征;花岗闪长岩的锆石ε_(Hf)(t)值为-4.51~0.64,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4~1.22 Ga。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源区为陆壳物质,形成于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进一步表明古特提斯洋在中三叠世时仍处于北向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中三叠世 构造演化 东昆仑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