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hase tectonic movements, cap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 of the Majiang paleo-reservoir 被引量:3
1
作者 Tang Liangjie Cui M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7-133,共7页
The Majiang paleo-reservoir is a typical destroyed hydrocarbon reservoir, buried in carbonate strata of China's southern marine-facies. Field g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balanced ... The Majiang paleo-reservoir is a typical destroyed hydrocarbon reservoir, buried in carbonate strata of China's southern marine-facies. Field g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balanced cross-section restorations around this paleo-reservoir reveal that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ave been restricted by multiphase tectonic movement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A regional tectonic mechanism and model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jiang paleo- reservoir. Geological field expl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typical Silurian cross-sections and rock samples were tested in combination with water-rock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 of cap tests, the planar distribution, the residual thickness, the erosion thickness and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Silurian mudstone cap is discussed around the Majiang paleo-reservoir. Combining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f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nd its tectonic movements, we determined the fact that the thicker the cap is, the more resistant it is to hydrodynamic destruction. The multi-phas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ve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paleo-reservoir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n overall analysis of multi- phase tectonic evolutions, cap developments,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solid mineral metallogenic ages measured by Rb-Sr, Pb and Sm-Nd isotope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hase tectonic evolution key tectonic changes cap evolution hydrocarbonpreservation Majiang paleo-reservoir
下载PDF
Discovery of a new Proterozoic paleo-reservoir and its oil source in the Jianchang Sag,Yanliao Faulted-Depression Zone,North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Hong Xiao Mei-Jun Li +3 位作者 Tie-Guan Wang Dong-Xia Chen Wu-Jiang Kang Yan-Shan W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927-1938,共12页
The discovery of many Proterozoic primary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ound the world testifies that the Meso-Neoproterozoic petroleum is an energy resources realm worthy of attention.This paper firstly reports the occurr... The discovery of many Proterozoic primary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ound the world testifies that the Meso-Neoproterozoic petroleum is an energy resources realm worthy of attention.This paper firstly reports the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Neoproterozoic Luotuoling Formation in the Jianchang Sag,the Yanliao Faulted-Depression Zone.Petrography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lower sandstone member of the Luotuoling Formation contains yellow fluorescent liquid hydrocarbons,while the upper sandstone member is rich in solid bitumen.Further analysis of the biomarker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reveals that the upper and lower reservoirs have different oil sources.The bitumen in the lower reservoir is rich in C_(19)-C_(20)tricyclic terpanes(TTs),13α(n-alkyl)-tricyclic terpanes and rearranged hopanes,but lacks gammacerane and steranes and depletes ^(13)C isotope(-33.4‰to-30.6‰).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The upper reservoir bitumen has C_(23)TT as the major peak among C_(19)-C_(23)TTs,lacks 13α(n-alkyl)-tricyclic terpanes,has a low abundance of rearranged hopanes,obvious distribution of gammacerane and steranes,and depletion of the^(13)C isotope;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The discovery of oil seepage in the Luotuoling Formation of the Han-1 well is a promising indicator of the Precambria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Jianchang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paleo-reservoir Biomarkers Carbon isotope Oil-source correlation Jianchang sag
下载PDF
羌塘盆地塞仁地区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3
作者 李闰宇 季长军 +3 位作者 唐友军 康少伟 陈云 宋佳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033-7042,共10页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研究区塞仁地区位于南羌塘坳陷,该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对古油藏含油层样品的族组成及甾萜烷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多种生标参数得出结论。该地区古油藏整...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研究区塞仁地区位于南羌塘坳陷,该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对古油藏含油层样品的族组成及甾萜烷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多种生标参数得出结论。该地区古油藏整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C_(27)甾烷较C_(29)甾烷占优势,并且三环萜烷类化合物以C_(23)三环萜烷为主峰,也表明母质来源以海相有机质为主,并有一定的陆源有机质贡献。油藏样品具有较低的姥植比(Pr/Ph<1),非藿烷中检测出一定丰度的伽马蜡烷以及较高的C_(35)/C_(34)升藿烷值特征,这些参数指示古油藏形成于沉积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盐度的沉积环境。该地区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油气成藏研究与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该地区古油藏的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古油藏母质来源以海相为主,沉积环境为较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五段储层发育的控制
4
作者 苏娟 杨飞 +3 位作者 张军涛 张涛 刘璐 杨佳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自1989年陕参1井发现以后,马家沟组五段风化壳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和储层的影响,未进行详细的研究,制约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通过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自1989年陕参1井发现以后,马家沟组五段风化壳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和储层的影响,未进行详细的研究,制约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通过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对研究区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对岩相、沉积微相展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沉积具有继承性,整体厚度表现为北厚南薄、东厚西薄。通过沉积微相特征的研究,古隆起的边缘地区水动力较强,发育呈席状的台内滩、潮缘滩。奥陶系风化壳与中央古隆起的形态、结构、演化与保存密切相关,中央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制约了奥陶系岩溶体系的发育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奥陶系 马家沟组 岩溶储层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5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岩溶热储古岩溶发育机制与地热水富集模式
6
作者 康凤新 隋海波 +3 位作者 李常锁 魏善明 江露露 崔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岩溶热储古岩溶作用类型及发育机制,重塑济南北地热田岩溶发育与演化过程并阐明强岩溶发育与地热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同生岩溶、古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等三级岩溶发育过程驱动控制区域岩溶的分布层位及发育程度,构造岩溶驱动控制裂隙岩溶发育强度,重力势能驱动控制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岩溶发育深度;奥陶系顶板以下320 m深度范围内,层间岩溶与构造岩溶复合处、层间岩溶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是强岩溶发育带和地热水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马家沟群 岩溶热储 古风化壳 层间岩溶 构造岩溶 演化过程
下载PDF
黔西南晴隆Sb矿田固体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程涌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目的: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之间的复杂成因联系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与金属矿床相伴/相邻产出的固体沥青是油气演化的产物,记录了盆地烃类流体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成藏与成矿联系的重要载体。黔西南晴隆Sb矿田中赋存有大量古油... 目的: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之间的复杂成因联系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与金属矿床相伴/相邻产出的固体沥青是油气演化的产物,记录了盆地烃类流体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成藏与成矿联系的重要载体。黔西南晴隆Sb矿田中赋存有大量古油藏固体沥青。为了揭示成藏和Sb成矿演化历史,进行了本项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矿床蚀变玄武岩围岩沥青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激光拉曼光谱两峰间距(W G-W_(D))与峰强度比(I_(D)/I_(G))散点图揭示沥青处于过成熟阶段,换算获得的沥青反射率(R_(b))为1.04~3.15(平均2.3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矿床蚀变玄武岩围岩沥青与矿田北西部古油藏沥青为同一期油气活动的产物。此外,固体沥青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58~299℃(平均257℃),高于正常地层埋藏温度(~200℃),其记录了Sb成矿热事件。综合分析认为,晴隆古油藏演化形成的古气藏在Sb成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为Sb成矿贡献了大量还原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古油藏 沥青反射率(R_(b)) 古地温 成藏—成矿关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成因机制及控藏模式
8
作者 唐丽 王文卓 +4 位作者 高明 龙国徽 唐相路 侯栗丽 郑洪扬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积环境,明确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沉积岩石特征,揭示了滩坝的形成机制,建立了滩坝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N1)水下古隆起构造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2)研究区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滩坝主要接受来自砂西-红柳泉的阿拉尔物源沉积,同时受到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发育大面积的滩砂体。(3)尕斯古隆起发育于新生代之前,且产生了大量断层,其滩坝砂体在平面上分布较广,砂体厚度小;在垂向上为旋回叠置分布,呈弯曲的“条带状”。(4)尕斯地区油气藏为古隆起、断层、滩坝砂体共同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隆起 滩坝 成因机制 控藏模式
下载PDF
^(40)Ar/^(39)Ar geochronology constrain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estruction periods in the Bankeng paleo-reservoir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middle Yangtze block 被引量:7
9
作者 LIU ZhaoQian MEI LianFu +3 位作者 QIU HuaNing SHEN ChuanBo TANG JiGuang YUN JianB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6期2803-2812,共10页
The exact determination of isotopic 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periods using traditional isotopic dating methods is complex because of the small numbers of minerals that correlate ... The exact determination of isotopic 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periods using traditional isotopic dating methods is complex because of the small numbers of minerals that correlate with hydrocarbons.The quantitative and direct study of hydrocarbon geochronology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 for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This study obtains two isotopic ages from a quartz vein sample associated with bitumen in a reverse fault located in the Bankeng paleo-reservoir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middle Yangtze block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JiangnanXuefeng uplift) by inclusion 40Ar/39Ar stepwise crushing in a vacuum.Two different and good linear inverse isochrons that correspond to two age plateaus were determined.The two ages correspond to primary inclusions of about 228 Ma and secondary inclusions of about 149 Ma.These inclusion groups represent two distinct kinds of fluids.Quartz veins associated with bitumen in faulted paleo-reservoirs,which have a strict response relationship with tectoniz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re the unified products of tectonic processes,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Therefore,they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period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multiphase and complicated tectonic actions.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consisting of a primary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period in the late Indosinian epoch (about 228 Ma) and a period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Yanshan epoch (about 149 Ma).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estruction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a gia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elt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middle Yangtze block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Jiangnan-Xuefeng uplift) controlled by multiphase and complicated tectonism.The two ages associated with hydrocarbons here correspond to the special controlling actions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in the Jiangnan-Xuefeng uplift that affected the timeline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in this giant mari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is study shows the feasi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dating inclusions with the 40Ar/39Ar technique for hydrocarbon geochronology,especially in the mari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within a geological setting of old strata,high thermal evolution hydrocarbons,and complex,multiphase and multicycle tecto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油气聚集带 古油藏 南缘 扬子陆块 同位素年龄 碳氢化合物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多类型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华 杨光 +3 位作者 屈卫华 孙国翔 皮雄 张昌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3,共15页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的差异发育机制与分布规律,基于丰富的测井、录井、取心和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存在石灰岩类、白云岩类两种储集岩类。白云岩类储层主要发...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的差异发育机制与分布规律,基于丰富的测井、录井、取心和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存在石灰岩类、白云岩类两种储集岩类。白云岩类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二段和茅四段,一般单层厚十几至几十厘米,多发育于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平面上茅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威远—自贡—富顺一线,而茅四段白云岩储层则主要分布于观音场—青杠坪一带;石灰岩类储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可发育于茅二段—茅四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期地貌或风化壳岩溶地貌的高地或斜坡。进一步分析表明,白云岩储层形成与高频海平面下降驱动的蒸发浓缩—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和短期暴露岩溶相关,其中沉积期地貌相对坡折和滩体叠置迁移加剧了研究区局限蒸发的海水环境;石灰岩储层主要有滩控早成岩期岩溶、风化壳岩溶和断溶优化3种成因类型,分别受沉积期地貌坡折、岩溶地貌高地和斜坡以及断裂控制。综合分析认为,区内茅口组强非均质性、多成因类型储层具有受沉积期古地貌、古环境、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古断裂等“四古”复合控储特征。有利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下一步勘探方向应重视东北部自贡—富顺区带的多层系、多成因类型储层的立体勘探和西南部观音场—青杠坪一带规模性白云岩储层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四古”控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自贡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对岩溶气藏的控制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发岐 张威 +3 位作者 丁晓琪 祁壮壮 李春堂 孙涵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91,共16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国石化大牛地区块一系列深井的钻探成功,发现乌审旗古隆起对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充分利用盆地北部钻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对下古生界成储和成藏...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国石化大牛地区块一系列深井的钻探成功,发现乌审旗古隆起对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充分利用盆地北部钻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对下古生界成储和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乌审旗古隆起形成于新元古代,一直持续活动到奥陶纪末,具有“水上、水下交替发育”的特点,可分为5个演化阶段;②乌审旗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的持续活动造成了其东侧断裂系统发育,这些断裂为加里东期—海西期马家沟组岩溶作用提供了通道,形成深层岩溶储层;③乌审旗古隆起上沉积水体较浅,利于微生物岩的形成和准同生白云石化,可以形成白云岩孔隙型储层;④乌审旗古隆起东侧的断裂是成藏期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沟通了多套储层,具有“三向供烃、断裂控储、立体成藏”的特征。该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的立体勘探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集体 古隆起 岩溶气藏 马家沟组 奥陶系 大牛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印支期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海 郑马嘉 +6 位作者 李延钧 隆辉 耿超 李成海 刘田 蒲洪果 唐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共12页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为此,根据全油碳同位素、轻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采取排他法重新评价了嘉陵江组原油来源,通过分析储层的沥青类型和特征剖析了原油的成因,探讨了古油藏演变及油气分布规律、古隆起演化与古油藏的关系,并明确了古隆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原油及凝析油主要来自下伏志留系海相烃源岩,油气充注具有多期多源特征;(2)印支运动早幕,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古油藏形成;(3)古隆起核部剥蚀强,古油藏上部次生变化形成氧化降解沥青封堵带,下部原油得以保存,气侵作用弱,以产油为主;核部边缘剥蚀弱,古油藏原油保存好,烃源断层发育,气侵作用强,形成含油气藏;(4)古隆起的演化和古油藏的演变控制了现今油气分布格局,核部产原油,核部边缘产凝析油气。结论认为:(1)嘉陵江组古油藏规模巨大,以沥青质衬边消失为古油藏边界估算面积为8000 km2,高度为136 m;(2)古隆起上向斜及斜坡构造油气勘探程度低,是未来油藏及含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3)该认识对于气多油少的四川盆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古隆起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 古油藏 沥青类型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古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13
作者 张剑锋 肖洪 +4 位作者 李美俊 王延山 黄双泉 徐建斌 陈喜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明确了双洞背斜铁岭组和兴隆1井雾迷山组沥青分别源自洪水庄组和高于庄组烃源岩;而韩1井骆驼岭组上、下段储层沥青表现出不同的烃类来源,分别源自高于庄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冀北—辽西地区古老地层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对应3类古油藏:第Ⅰ类古油藏源自高于庄组烃源岩,其成藏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深埋和次生改造,油藏的保存条件较差;第Ⅱ类古油藏为早期油藏破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其成藏规模受到了较大制约;第Ⅲ类古油藏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成藏时间晚,遭受构造破坏弱,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是研究区古老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油源对比 中—新元古界 烃源岩 分子标志化合物 洪水庄组 冀北—辽西地区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介质盐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4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1 位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3,共9页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数据,探索了不同恢复方法之间的量化联系,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表征方法,用于量化恢复研究区的古盐度并剖析其纵、横向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控制古盐度展布规律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高盐区主要分布于坨-胜断裂区、草北地区、中央背斜带及斜坡带地区,低盐区主要分布于淡水物源注入区及深洼区;古盐度展布受控于古气候旋回、古物源性质和深部卤水上涌,其中,古气候旋回控制了纵向水体盐度旋回,古物源性质及供应量控制了物源通道附近的平面水体差异,沙四段深部卤水上涌造成了局部高盐度水体;前三角洲附近的淡水影响区和洼陷中心的淡水稀释区的浊积岩储层品质更高且灰质泥岩的影响更小,因此是重力流砂体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恢复 控制因素 浊积岩储层 古水介质 东营凹陷沙三段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砂岩成藏古流体特征及其成藏指示意义
15
作者 王祥 张慧芳 +3 位作者 段云江 娄洪 吕惠贤 周思宇 《石油科学通报》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甫沙8井在侏罗系砂岩中获得工业油流,极大的推动了昆仑山前新层系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化温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进行...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甫沙8井在侏罗系砂岩中获得工业油流,极大的推动了昆仑山前新层系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化温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期烃包裹体,第1期为发黄色、黄绿色荧光烃包裹体,以片状或点状分布,为早期原油充注;第2期为蓝白色烃类包裹体,沿裂隙呈线性分布,为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颗粒荧光QGF指数主要介于3~7 pc,说明早期发生过原油充注,指示存在古油藏。QGF-E强度指数分布在9.65~73.89,指示现今为凝析油或轻质油特征,这一特征与蓝白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相对应。烃类共生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在95~105℃和115~125℃,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结果,表明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在20 Ma以来,以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充注为主;第2期在5 Ma以来,主要是高成熟度油气充注。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早期发育古油藏,现今为凝析油或轻质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特征 侏罗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油气成藏 柯东构造带
下载PDF
塔河油田西部斜坡TH10421井区中—下奥陶统迷宫型缝洞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长建 罗君兰 +1 位作者 文欢 任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厚覆盖区TH10421高累产井区的古岩溶洞穴成因及缝洞结构关系,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提取、缝洞体雕刻等方法,厘清研究区地表水系分布特征、断裂特征、洞穴空间结构,首次识别出塔河油田TH10421井区的缝洞系...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厚覆盖区TH10421高累产井区的古岩溶洞穴成因及缝洞结构关系,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提取、缝洞体雕刻等方法,厘清研究区地表水系分布特征、断裂特征、洞穴空间结构,首次识别出塔河油田TH10421井区的缝洞系统为洪水成因迷宫型洞穴系统,并结合油藏动态生产特征分析迷宫型洞穴系统的缝洞体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H10421井区发育共轭型次级走滑断裂网络,网格状断裂为迷宫型洞穴提供初始溶蚀通道;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地表岩溶湖泊提供高流量岩溶水补给,岩溶水沿网格状断裂下渗注入一间房组形成迷宫型洞穴;岩溶水顺断裂的溶蚀表现为同时性、选择性特点,造成TH10421井区迷宫型洞穴在不同方向断裂和不同深度上的溶蚀程度差异较大,东部浅层洞穴管道的连通性好,西部浅层洞穴管道的连通性较差,深层缝洞的连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岩溶 迷宫型洞穴系统 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隆起东北侧怀远运动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岩溶储层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军涛 张玉银 +7 位作者 谷宁 金晓辉 张涛 刘四洪 贾会冲 杨佳奇 刘玲 高晓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怀远运动(加里东期Ⅰ-Ⅱ幕)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一次较大的构造活动,其影响仅次于加里东期(Ⅲ幕)—海西运动,存在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古隆起附近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岩溶储层。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在乌审旗隆起东北侧表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 怀远运动(加里东期Ⅰ-Ⅱ幕)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一次较大的构造活动,其影响仅次于加里东期(Ⅲ幕)—海西运动,存在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古隆起附近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岩溶储层。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在乌审旗隆起东北侧表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与寒武系三山子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碳酸盐岩地层,但在测井电性、岩石矿物、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三山子组为细晶白云岩,在测井响应上具有低伽马值、高电阻率的特征,发育不规则状溶蚀孔隙,是岩溶储层发育段。三山子组储层多属于相对高能的近隆浅滩、正常海水环境,白云化作用为浅埋藏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化。马家沟组一段是怀远运动后的首套沉积地层,由于靠近乌审旗古陆,岩性复杂,呈现出膏-云-泥-砂混杂沉积的特征,沉积时虽然也属于海相环境,但其与三山子组沉积时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属于海侵早期靠近古陆的混积潮坪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旱,以海源碳酸盐沉积为主,又常有间歇性的陆源碎屑补给,白云岩则是准同生期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三山子组储层受相对高能原始相带以及怀远运动相关白云岩化作用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多为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叠加形成,分布于乌审旗隆起、镇原隆起和吕梁隆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岩溶储层 三山子组 怀远运动 乌审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浅部储层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杨蕴泽 刘庆新 +3 位作者 张发强 杨晶 张丽雪 迟敬柏 《录井工程》 2023年第3期22-31,共10页
引进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古油藏和残余油藏进行定量荧光QGF和QGF-E分析,该技术在浅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的颗粒荧光指数和QGF-E值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引进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古油藏和残余油藏进行定量荧光QGF和QGF-E分析,该技术在浅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的颗粒荧光指数和QGF-E值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二者强度呈正相关,越临近油源的取样井,荧光现象越明显,含油丰度越好。研究层位疏导性能强,浅层的反冲断裂和断展褶皱导致油气轻烃组分的散失,垂向上油气具有从深部向浅部运移的趋势,且浅部现今油藏烃类组分更重,含油丰度更高;侧向上整体流体势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逆冲断层自西向东由陡变缓,烃类流体荧光强度、密度及粘度也随之呈现逐渐减小趋势。通过该应用研究可知,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技术是检验含油层段的有效手段,对于揭示研究区域油气运移路径,研究油气成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分析 侏罗系 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 浅部储层 油气运移 古油藏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3
19
作者 周文 邓虎成 +1 位作者 丘东洲 谢润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10^-3μm^2。对比认为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来自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页岩二次成油,经印支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古构造圈闭中。该油藏发现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带由于形成早,处于大规模成油期;后期虽有改造,但埋藏相对浅,是形成该古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带是寻找浅层油藏或地表油砂矿的重要目标区,同时该认识也为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井山构造 泥盆系 古油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2 位作者 杨坚 朱晓惠 王廷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4,共5页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烃源岩的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为烃类运聚的主要途径,是油气成藏的“烃源断层”。该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为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和晚白垩世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运移聚集 成藏模式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