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reef areas of South China from Late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exemplified by Panlongdong section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LIU LiJing JIANG HongXia +1 位作者 WU YaSheng CAI Chun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093-1108,共16页
The well-known Permian 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 located at Panlongdong section,Xuanhan county,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Due to severe dolomitization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fossils,... The well-known Permian 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 located at Panlongdong section,Xuanhan county,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Due to severe dolomitization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fossils,the P-T boundary in this section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This study,for the first time,recognized six communities in the Upper Permian Changhsingian Changxing Formation through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Panlongdong section.They are Bryozoan-Archaeolithoporella-calcisponge Community,Calcareous green algae-foraminifer-crinoid Community,Microgastropod-foraminifer Community,Ostracod-microgastropod-cystic microbe Community,Ostracod-small brachiopod Community,and Non-calcified cyanobacteria Community.By using community replacement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is,for the first time,we set the P-T boundary of the Panlongdong section at the middle of the calcimicrobialite containing cystic microbes.The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 in the Panlongdong s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in other contemporaneous sections in reef areas of South China,indicating universal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s in South China generally vanished before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large regression in the Late Permian.(2)The Calcareous green algae-foraminifer-crinoid Community replaced reef community and continued till the mass extinction.The mass extincti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sea-level drop.(3)The first aftermath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specialized microgastropods,followed by the microbes,and then by the specialized microgastropods and small brachiopods.The succession of the three communities reflected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om dysoxic to anoxic and again to dysoxic.(4)In the Early Triassic,the relict community in shallow sea had very low diversity and low abundance,and was dominated by crinoids,gastropods,and biva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longdong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mass extinction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s 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South China sea-level drop
原文传递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盘龙洞生物礁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小燕 王琪 +3 位作者 张瑞 张胜斌 禚喜准 张长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9,共7页
盘龙洞生物礁是目前所发现的川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长兴组二叠系生物礁,其生物礁古油藏是此类型古油气藏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岩相特征、储集空间、沥青含硫特征及成岩作用分析认为:该生物礁古油藏储集空间良好,充填有大量演化程度较高... 盘龙洞生物礁是目前所发现的川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长兴组二叠系生物礁,其生物礁古油藏是此类型古油气藏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岩相特征、储集空间、沥青含硫特征及成岩作用分析认为:该生物礁古油藏储集空间良好,充填有大量演化程度较高的沥青,以炭质沥青和沥青质沥青为主;沥青具高含硫特征,这可能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反应有关,TSR反应可使沥青具高含硫特征,同时为晚期溶蚀作用提供了酸性物质H2S等;白云石化作用过程是等体积交代,使盘龙洞生物礁储层中分散的微小孔隙整合变大或连通,增强了岩石的渗透能力,同时为后期岩石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的2个阶段对生物礁储层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准同生阶段的溶蚀作用易于形成选择性溶蚀孔隙,晚期溶蚀作用主要对白云质储层进行大量溶蚀改造,晶形发育不完整的白云石被优先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洞生物礁 储层特征 沥青特征 白云石化作用 溶蚀作用
下载PDF
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琪 胡文瑄 +1 位作者 李庆 朱井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3,共10页
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薄片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地层普遍发生白云岩化作用。不同类型的白云岩较发育,在纵向分布上具明显的分带性,由下至上依次为:生屑(含砂砾屑)白云岩、礁白云岩、结晶白云... 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薄片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地层普遍发生白云岩化作用。不同类型的白云岩较发育,在纵向分布上具明显的分带性,由下至上依次为:生屑(含砂砾屑)白云岩、礁白云岩、结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白云岩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混合水白云岩化、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和准同生白云岩化。混合水白云岩化为生屑(含砂砾屑)白云岩和礁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模式,这两类白云岩保持了岩石原始的沉积结构,白云岩化受原始结构的影响,具有离散的δ13C值和较负的δ18O值,反映其形成于有大气淡水参与的相对开放的成岩环境。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为结晶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制,这两类白云岩具有一致的δ13C值和相对较高的δ18O值,较高的Fe、Mn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化是泥-微晶白云岩的成岩模式,岩石以岩性致密,碳氧同位素值集中偏高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成因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盘龙洞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盘龙洞生物礁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牟传龙 马永生 +2 位作者 王瑞华 谭钦银 余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98-202,共5页
本文对宣汉盘龙洞上二叠统生物礁古油气藏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压溶和溶解作用等。根据岩石中胶结物的胶结结构和矿物特征,初步判断该生物礁主要... 本文对宣汉盘龙洞上二叠统生物礁古油气藏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压溶和溶解作用等。根据岩石中胶结物的胶结结构和矿物特征,初步判断该生物礁主要经历了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渗流潜流环境、海水与淡水混合带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该区的白云岩主要是混合白云岩化形成的。值得强调的是,该区白云岩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对该生物礁岩石孔隙度的增加贡献很大,提供了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这对恢复该生物礁储层孔隙发育历史,以及油气勘探和评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生物礁 成岩作用 盘龙洞 川东北
下载PDF
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生物礁古油藏剖面序列 被引量:23
5
作者 牟传龙 谭钦银 +1 位作者 余谦 王立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60-64,共5页
盘龙洞生物礁发育于上二叠统长兴组的中上部,厚度约80m。生物礁主要为浅灰色块状海绵障积岩、海绵骨架岩。造礁生物主要为房室海绵、水螅、苔藓虫等;附礁生物主要为腕足、瓣鳃及腹足等;造架生物含量约为30%~50%;充填物为泥晶方解石,含... 盘龙洞生物礁发育于上二叠统长兴组的中上部,厚度约80m。生物礁主要为浅灰色块状海绵障积岩、海绵骨架岩。造礁生物主要为房室海绵、水螅、苔藓虫等;附礁生物主要为腕足、瓣鳃及腹足等;造架生物含量约为30%~50%;充填物为泥晶方解石,含量为50%~70%;孔洞丰富,多被方解石晶体充填,孔洞间连通性好。该生物礁及其上下地层均有大量的沥青,揭示着有过油气的运移过程。沥青充填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充填于生物骨架孔隙、粒间孔隙、海绵体腔和部分其他生物体腔孔隙中;第二期主要充填于后期裂隙和次生孔隙中,该期的沥青广泛分布于生物礁和整个礁的盖层之中(包括亮晶砂屑灰岩和白云岩),规模较大,含沥青的地层总厚度达12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洞 生物礁古油藏 二叠系 宣汉地区 四川
下载PDF
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琪 胡文瑄 +5 位作者 王小林 李庆 胡广 朱井泉 姚素平 曹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33,638,共11页
在系统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不同类型白云岩进行了全岩的REE分析,并利用海水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显示REE含量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平缓,正Ce异常,反映了海水来源... 在系统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不同类型白云岩进行了全岩的REE分析,并利用海水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显示REE含量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平缓,正Ce异常,反映了海水来源的特点。不同类型的白云岩遭受了不同流体作用的改造,其REE含量和配分特征上具有良好的响应,主要表现为:(1)成岩改造较弱的准同生白云岩具有最高的∑REE和LREE/HREE比,正Ce异常明显,其REE配分特征与灰岩类似;(2)大气淡水淋滤作用使礁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的REE含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后者,REE含量迅速贫化,甚至出现明显的负Ce异常;(3)鲕粒白云岩受热水流体叠加改造,其REE含量进一步降低,LREE被选择性淋滤,LREE/HREE比值最低,显示正Eu异常;(4)重结晶作用过程伴随着REE的流失,使结晶白云岩REE含量普遍低于灰岩,但REE配分模式不会显著改变;(5)去白云岩化作用使REE重新在岩石中富集,使部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高的REE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白云岩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盘龙洞 川东北
下载PDF
四川宣汉盘龙洞上二叠统长兴组沉积相与岩石地层精细划分 被引量:7
7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刘丽静 赵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2-424,共13页
盘龙洞剖面长兴组与普光气田同属于川东北的碳酸盐台地边缘相礁滩相层序,其岩石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普光气田、龙岗气田的储层发育和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根据对薄片的仔细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地层的认识,对剖面长兴组... 盘龙洞剖面长兴组与普光气田同属于川东北的碳酸盐台地边缘相礁滩相层序,其岩石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普光气田、龙岗气田的储层发育和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根据对薄片的仔细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地层的认识,对剖面长兴组的结晶白云岩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根据古生物面貌及岩石组构特征,将盘龙洞剖面长兴组自下而上划分四段:下生屑岩段、礁灰岩段、上生屑岩段、微生物岩段。下生屑岩段包括了下部含小型有孔虫的深水陆棚相泥晶灰岩、以及上部含腕足类和棘皮类的浅水陆棚相生屑泥粒岩。礁灰岩段厚达108m,由海绵骨架岩和障积岩组成。上生屑岩段厚约45.3m,已经白云石化为细晶白云岩,导致前人往往误划分为蒸发台地相。仔细观察后仍然可以进行原岩恢复,主要由生屑泥粒岩、粒泥岩组成,含棘皮类、有孔虫、粗枝藻、等组成的群落。微生物岩段厚约8.7m,不仅地层以不规则薄层状为特征,而且含有特征的微生物群落。与普光6井、湖北利川见天坝长兴组剖面对比后发现,它们有相似的沉积层序:下部的深水相灰岩、中部的生物礁岩、上部的开阔台地相或相似环境的生屑灰岩。这应代表台缘礁滩相带的典型层序,可作为认识台缘礁滩相储层的基础。前人研究未能识别长兴组顶部的微生物岩段。这直接导致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无法正确确定。本文提出可以把微生物岩段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对待,可以作为确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层,把界线放在微生物岩段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盘龙洞 长兴组 沉积相 原岩恢复 岩石地层划分
下载PDF
川东长兴组台缘礁滩相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特征及形成机制--以川东宣汉盘龙洞长兴组剖面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秦鹏 胡忠贵 +2 位作者 吴嗣跃 左洺滔 韩露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74,共14页
近几年,随着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不断加强,碳酸盐岩储层强的非均质性已成为制约礁滩气藏勘探开发的现实问题。以川东宣汉盘龙洞长兴组典型台缘礁滩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台缘礁滩野外剖面的精细观察,结合镜下薄片及岩矿... 近几年,随着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不断加强,碳酸盐岩储层强的非均质性已成为制约礁滩气藏勘探开发的现实问题。以川东宣汉盘龙洞长兴组典型台缘礁滩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台缘礁滩野外剖面的精细观察,结合镜下薄片及岩矿资料分析,重点探讨了盘龙洞礁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剖面上礁滩体垂向上存在很强的旋回性和储层非均质性,其储集岩分布、储层厚度、白云岩化程度、溶蚀作用等受海平面周期性的升降变化影响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礁滩储层非均质性受高能相带、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高能相带控制储层原生孔隙的发育,决定了储层的沉积非均质性,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有利于礁滩体储层的形成,大气淡水淋滤改造对于优化储层具有关键作用,海平面升降变化决定了礁滩体旋回性发育,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选择性改造深化了储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台缘礁滩 盘龙洞剖面 储层非均质性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剖面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邱小松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赵恩璋 《海洋石油》 CAS 2011年第3期39-44,共6页
结合区域构造、地层概况、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背景资料,对宣汉盘龙洞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层剖面进行了观测描述。通过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识别出主要岩石类型为礁灰岩、礁云岩、生屑灰岩、颗粒灰岩及晶粒白云岩。根据露头观察... 结合区域构造、地层概况、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背景资料,对宣汉盘龙洞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层剖面进行了观测描述。通过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识别出主要岩石类型为礁灰岩、礁云岩、生屑灰岩、颗粒灰岩及晶粒白云岩。根据露头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结合岩石学、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认为该剖面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地边缘浅滩三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发育,可进一步识别出礁基、礁核和礁前亚相,礁核以骨架礁和障积礁为主;台地边缘浅滩进一步划分为粒屑滩、鲕粒滩等亚相。初步总结出了该剖面的沉积相模式,并对该剖面的沉积演化序列和识别标志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汉盘龙洞 上二叠统长兴组 生物礁 沉积相
下载PDF
广东云浮蟠龙洞动物化石资源的发现及其开发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将克 陈家杰 +1 位作者 陈庆 卢泰材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33-339,共7页
本文主要介绍'蟠龙洞'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化石陈列室'建立的过程和经验,並试图阐明这一化石陈列室的建立在发展旅游业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关键词 动物 化石 资源 开发 云浮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