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Witches' Broom Protein and Dynamic of Some Amino Acids in Paulownia Tree Leaves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国强 蒋建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64-166,共3页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SDS polyacry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 ahd analysis of the amino acids in the diseasedand healthy leaves with the same strain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t the same side and height, o...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SDS polyacry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 ahd analysis of the amino acids in the diseasedand healthy leaves with the same strain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t the same side and height, of Paulownia catalpifolia, P. elongata, P. albiphloea and P. kauakamii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ves of 4 species of Paulownia trees with witches' broom had one protein band, of which molecular weight was 12 kD, which did not appear in the healthy leaves free of phytoplasmas. Moreover, the protein quantity in the affected leaves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leaves free of phytoplasma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amino acids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ves of P. catalpifolia and P. kawakamii. The amount of cystine in the affected leav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leaves, but the change of amount of phenylalanine in the affected and healthy leaves was contrary.These changes of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 in the leav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witches' broom of the Parlounia t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ownia witches' broom PROTEIN Amino acid
下载PDF
Transgenic Paulownia Expressing shiva-1 Gene Has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Paulownia Witches' Broom Disease 被引量:4
2
作者 Tao DU Yao WANG Qin-Xue HU Jie CHEN Sheng LIU Wen-Jin HUANG Mu-Lan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500-1506,共7页
Stem segments from diseased Paulownia tomentosaXP, fortunei and leaves from healthy control were transformed with the expression vector p438PRSI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he p438PRSI vector contained shiva-1 gen... Stem segments from diseased Paulownia tomentosaXP, fortunei and leaves from healthy control were transformed with the expression vector p438PRSI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he p438PRSI vector contained shiva-1 gene, which encodes an antibacterial peptide under the control of a CaMV35S promoter. The regenerated plants from transformed explants were planted in a greenhouse and nursery. 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iva-1 gene was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aulownia genome. Transcription of the integrated shiva-1 gene was confirmed by RT-PCR. Bioassay in the green house and phytoplasma DNA-dot blotting demonstrated that resistance to Paulownia witch's broom disease (PWB)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hiva-l-transgenic Paulownia.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higher Shiva- 1 expression correlated with fewer phytoplasma and less symptoms in diseased transgenic Paulownia. Together, our findings strongly suggest that breeding shiva-1-Paulownia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control PWB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paulownia paulownia witch's broom phytoplasma shiva-1.
原文传递
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原植原体分离物的组织培养保藏和嫁接传染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田国忠 温秀军 +6 位作者 李永 孙朝晖 赵玉芬 郭晓军 黄钦才 李志清 赵俊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共9页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 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植原体 泡桐丛枝病 组织培养 嫁接传病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几种植物上植原体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洁 田国忠 +4 位作者 徐启聪 刘永光 高瑞 李向东 竺晓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 【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利用泡桐从枝病植原体延伸因子的抗血清对部分样品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巢式PCR结果显示从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辣椒(Capsicum annu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山药(Dioscorea opposita)、灯笼泡(Physalis angulata)、花生(Arachis hypogaea)及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共7种植物样品和阳性对照PaWB菏泽分离物(PaWB-HZ)中均得到了约1.2kb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这7种植原体分离物和PaWB-HZ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rI-D亚组。对所采集的植原体侵染的寄主植株辣椒、山药、花生、南瓜和泡桐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仅在PaWB-HZ侵染的泡桐中发现翠绿色特异荧光,在健康泡桐及其它4种分离物侵染的植物中均未检测到明显的植原体特异荧光。【结论】首次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存在的7种其它植物中检测到植原体,并且测定其植原体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泡桐丛枝植原体相关基因片段高度同源,初步推测这7种植物可能是泡桐丛枝病植原体自然寄主或是通过昆虫偶尔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PCR 间接免疫荧光 寄主植物
下载PDF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 被引量:16
5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1 位作者 罗飞 朱水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9,共9页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组培苗 嫁接传染 植原体 坏死反应 抗病性
下载PDF
云南泡桐丛枝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和志娇 蔡红 +3 位作者 陈海如 和根强 吴华英 唐丽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8-21,共4页
应用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通用引物对rpF1/rpR1,对采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泡桐丛枝病植原体DNA(PaWB-QJ)进行PCR扩增,得到1.3 kb的特异片段,证明此病株中存在植原体。将此片段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 JM109感受态细胞,进行PC... 应用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通用引物对rpF1/rpR1,对采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泡桐丛枝病植原体DNA(PaWB-QJ)进行PCR扩增,得到1.3 kb的特异片段,证明此病株中存在植原体。将此片段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 JM109感受态细胞,进行PCR鉴定、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株系(PaWB-QJ)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长1 244 bp,包含rps19、rp122和rps3基因。对PaWB-QJ株系的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 16S rI-B亚组的翠菊黄化(Aster yellows,AY)、长春花黄化(Periwinkle yellows,PY)和泡桐丛枝德国株系(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German)的亲缘关系最近,达到99.0%以上,而与其它组中的株系明显低于97.0%,所以认为该植原体株系属于翠菊黄化组B亚组(16Sr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 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 植原体 翠菊黄化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特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岳红妮 吴宽 +2 位作者 吴云锋 张珏 孙润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1,共7页
采用PCR方法扩增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与3D-PSSM折叠子识别法构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通过PROCHECK程序验证构建的三维结构的可靠性。首次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基因组中... 采用PCR方法扩增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与3D-PSSM折叠子识别法构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通过PROCHECK程序验证构建的三维结构的可靠性。首次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基因组中分离出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各基因全长依次为2 508、1 242 bp和411 bp,分别编码835、204个及136个氨基酸的蛋白。SecA、SecY和SecE均为脂溶性稳定蛋白,SecA无明显跨膜区,SecY和SecE分别含有10个和3个明显的疏水跨膜区。二级结构主要为螺旋,其次为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没有转角。构建的三维结构符合立体化学原则。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中存在的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作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可能直接转运菌体蛋白如毒素等直接到寄主细胞质中或介体昆虫细胞中,引起寄主病症。研究植原体的Sec蛋白转运系统对于了解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 SECA SecY和SecE亚基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丛枝病植原体侵染对泡桐组培苗组织内H2O2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田国忠 李永 +3 位作者 梁文星 朴春根 黄钦才 郭民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6-104,共9页
用保存的不同泡桐无性系染病和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对染病苗、机械损伤、嫁接接种和健康组培苗组织中H2O2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用DAB组织染色方法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损伤情况下多数染病泡桐苗和健康苗H2O2积累皆较少。... 用保存的不同泡桐无性系染病和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对染病苗、机械损伤、嫁接接种和健康组培苗组织中H2O2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用DAB组织染色方法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损伤情况下多数染病泡桐苗和健康苗H2O2积累皆较少。机械损伤后,病与健苗皆出现H2O2过量积累,其中健苗强于病苗。在维管束部位,重症苗POD活性最强,轻症苗次之,无症和健康苗活性较低;而且所有苗在脉间叶肉组织POD活性都明显低于叶脉组织。用病接穗嫁接健康泡桐砧木的早期(3天以内)似乎与损伤反应类似(包括POD和H2O2产生);6天后损伤反应减弱。嫁接接种成功的组合至20天,在嫁接接口处仍维持高的H2O2释放和强POD活性,并且砧木主茎和部分叶片出现系统性POD活性增强和H2O2积累。采用KI/淀粉试剂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健株主茎切片中皮层和髓细胞表面、木质部成熟导管管壁有较强的H2O2释放;而病株的相应部位产生量较少。在健康切片测定液中加入病主茎横切片可诱导健康切片H2O2积累量增加。用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染病泡桐丛枝茎段外植体1h,在25~100mmol·L-1浓度范围内能明显缓解组培苗丛枝症状。抗坏血酸和低通气环境处理也有减轻病苗丛枝症状的作用。不同泡桐品系在活性氧代谢上的差异与其对植原体的抗性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无性系组织培养 丛枝病植原体 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物酶(POD) 组织定位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对感染植原体的泡桐组培苗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田国忠 朱水芳 +2 位作者 罗飞 李怀方 裘维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4,共7页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稳定生长和连续继代培养 2年以上 ,说明瘤组织细胞自身已获得了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成能力。根据已报道的根癌农杆菌株系p Til5955T- DNA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 ipt)的保守序列 ,设计了一对引物 ( CYT和 CYT′)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 PCR)扩增了我国杨树致瘤农杆菌 ipt基因部分序列 ( 4 2 7bp片段 ) ,也从遗传转化的两个泡桐无性系瘤组织 At- ZH和 At- T35扩增出此特异片段 ,从而进一步肯定了 T- DNA已被整合到泡桐的染色体上 ,表明泡桐易于通过 Ti质粒载体途径进行基因转移操作 ,但用此引物未能从泡桐、甘薯健株和感染植原体的组培病苗扩增出相应的 4 2 7bp特异片段。当用此遗传转化瘤组织嫁接病苗时 ,可减轻丛枝症状的严重度 ,延长病苗的存活时间和诱导病株生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 病害症状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组培苗 PCR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河北平山和江西吉安株系胸苷酸激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传生 胡佳续 +3 位作者 林彩丽 任争光 耿显胜 田国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8-118,共11页
设计引物并PCR扩增河北平山株系PaWBPs和江西吉安株系PaWBJan的tmk基因,直接和克隆测定tmk序列,利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多样性、序列变异、蛋白功能域、系统进化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PaWBPs和PaWBJan中克隆测序的93条和41条tm... 设计引物并PCR扩增河北平山株系PaWBPs和江西吉安株系PaWBJan的tmk基因,直接和克隆测定tmk序列,利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多样性、序列变异、蛋白功能域、系统进化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PaWBPs和PaWBJan中克隆测序的93条和41条tmk-a中,分别有52和24种不同的序列,tmk-a ORF可被划分为2类,tmk-a-1为639 bp,tmk-a-2为627 bp,PaWBPs株系tmk-a-1与tmk-a-2序列条数的比值约为2.5,而PaWBJan株系为3.3;PaWBPs有5个相同的tmk-a-1序列与PaWBJan的一个tmk-a-1序列及枣疯植原体tmk-Y序列完全一致。因多位点突变,PaWBPs含假基因比例达48.1%,PaWBJan的为41.7%;tmk-b基因为单一序列,两株系的tmkb核酸序列相似性为99.8%,编码蛋白仅有一个氨基酸差异。TMK-a和TMK-b中都具有胸苷酸激酶的3个保守功能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2个株系的所有tmk-a序列都与枣疯植原体tmk-X和tmk-Y等聚为一个进化枝Ⅰ中;而tmk-b与小麦蓝矮tmk-2等聚为另一进化枝Ⅲ,基于tmk-b序列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tmk-b有助于植原体16Sr组水平的分类,而tmk-a可用于植原体株系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胸苷酸激酶基因 假基因 功能域 变异 系统进化
下载PDF
我国木本植物致病性土壤杆菌的分子检测和比较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国忠 李永 +2 位作者 朱水芳 贾瑞祥 王慧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3-72,共10页
根据根癌土壤杆菌Ti质粒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我国不同木本植物上分离鉴定的10株致病性根癌土壤杆菌进行PCR,致瘤性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扩增出427bp和338bp的特异性DNA片段,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仅扩... 根据根癌土壤杆菌Ti质粒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我国不同木本植物上分离鉴定的10株致病性根癌土壤杆菌进行PCR,致瘤性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扩增出427bp和338bp的特异性DNA片段,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仅扩增出338bp片段,放线土壤杆菌(A.radiobacter)、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phytoplasma)皆未有特异扩增带。用CYTCYT’引物对也可鉴定TDNA遗传转化瘤组织,而VirD2AVirD2E可用于工程土壤杆菌株侵染能力鉴定。从北京通州杨树苗圃和河北廊坊桃园的病树冠瘿组织和土壤中经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然后PCR筛选出6个致病性根癌土壤杆菌菌株,而未能从施用过抗根癌生防制剂的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根癌病园中分离和鉴定出典型的致病根癌土壤杆菌株。将杨树根癌土壤杆菌菌株(CFCC1001)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片段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与A.tumefaciensTi15955菌株的ipt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3.64%。用此片段制备的iptcRNA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和Northernblot,结果显示此探针与杨树根癌土壤杆菌以及玫瑰、樱花、海棠、桃树等木本植物上分离鉴定的致病土壤杆菌菌株所扩增出的427bp片段都有明显杂交信号,但与引起泡桐丛枝病植原体染色质和染色质外DNA均未有明显杂交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杆菌 多聚酶链式反应 ipt和VirD2基因 核酸杂交 泡桐丛枝植原体
下载PDF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志强 傅建敏 +3 位作者 乔杰 闫正升 杜奎宇 董溯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06-611,共6页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 和46.5% ,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 的...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 和46.5% ,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 的传病率。室内饲养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 ,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 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 d,4龄为45 d,成虫处理为219 d;自然带毒若虫为243 d,成虫处理为257 d。6月接种苗多在当年表现病状,7月接种苗均在次年发病。3龄、4龄若虫接种后病原潜育期(IP)与泡桐苗累计发病率的关系分别为y= 0.847 2x+ 23.044(R2= 0.874 3),y= 0.759x+ 29.022 (R2= 0.801 9);由此得到相应的3龄潜育期中值LP50= 65.40 d 和4龄LP50= 66.472 d。室内3龄、4龄若虫在充分吸食病组织后,其传病力差异不大,且传毒后病原在寄主体内的潜育期中值没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翅蝽 植原体 泡桐丛枝病 潜育期 最短潜育期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酶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传生 胡佳续 +3 位作者 林彩丽 任争光 耿显胜 田国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6-793,共8页
胸苷酸激酶是d 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 TMP形成d 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 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 胸苷酸激酶是d 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 TMP形成d 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 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矮(WBD)、洋葱黄化(OY-W)植原体的TMK-a、TMK-b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Pa WBPS TMK-b与WBD TMK-2和OY-W TMK-b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95.65%和99.03%;Pa WBPS TMK-a-1与Pa WBPS TMK-a-2的相似性为90.57%,且二者与WBD TMK-1和OY-W TMK-a之间的相似性为87.32%-94.26%;而Pa WBPS、WBD、OY-W三种植原体的TMK-a与TMK-b之间的相似性仅为22.22%-25.95%。构建了Pa WBPS TMK-b、TMK-a-1、TMK-a-2的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对Pa WBPS TMK-b、TMK-a-1、TMK-a-2 3种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经Ni-NTA柱纯化后,利用双酶法进行了胸苷酸激酶催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 WBPS TMK-b具有较高的胸苷酸激酶活性,为85.96±0.74 U·mg-1,而Pa WBPS TMK-a-1和TMK-a-2几乎没有胸苷酸激酶活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胸苷酸激酶在植原体繁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胸苷酸激酶 原核表达 酶活性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抗原膜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与蛋白结构预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岳红妮 吴云锋 史英姿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1,共5页
Paulownia witches’-broom diseas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 is one of the severest diseases in paulownia production.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 gene was cloned from Paulow... Paulownia witches’-broom diseas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 is one of the severest diseases in paulownia production.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 gene was cloned from Paulownia plants infected with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in Shaanxi Province.The gene was 696 bp in length,encoding a predicted protein of 231 amino acids.Homology analysis of sequence from PaWB and other 8 phytoplasmas of GenBank available showed that amp gene of PaWB was 100% identical to PaWB-Japan,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of onion yellow(AY) and aster yellow(OY) in the same 16Sr Ⅰgroup with nucleotide acids sequences homology rate of 97%;However it had a lower nucleotide acids sequences homology rate of 37% with western X disease in 16Sr Ⅲ group.Prediction of protein structure showed that molecular weight of Amp was 24.7 ku and isoelectric point was 9.935.The Amp protein possessed acentral hydrophilic region and two hydrophobic transmembrane regions.There were several potential cleavage sites of signal peptide,the strongest cleavage site was at the end of Amp and there was no potential cleavage sites in the middle Amp.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in should be of good antigen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抗原膜蛋白基因 同源性 蛋白结构
下载PDF
周年温度变化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亚兵 翟晓巧 +1 位作者 介大委 范国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88,97,共5页
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 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等发病程度的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全年存在于枝条内,并且其含量随温度升高逐渐升高,8月份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叶片内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7月份含量最高,随后减少,10月份降到最低;根部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也相应增加,在9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开始降低,全年含量变化较小,且含量最高值较叶片和枝条中低。表明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消长与温度的周年变化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 PCR 温度 消长
下载PDF
许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婷婷 史梦蝶 +2 位作者 张宁 赵文军 孙现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2,共5页
对采自河南许昌的表现丛枝症状的泡桐样品进行了病原鉴定,并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了其分类地位。采用16S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R16F2n/R16R2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的通用引物fTufu/rTufu,对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分别... 对采自河南许昌的表现丛枝症状的泡桐样品进行了病原鉴定,并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了其分类地位。采用16S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R16F2n/R16R2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的通用引物fTufu/rTufu,对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了约1.2kb和840bp的特异条带。经克隆测序,并在NCBI网站比对分析,确定所得序列分别为植原体特定的16SrDNA和tuf基因序列。将测得序列与已报道的翠菊黄化组植原体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河南许昌的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属于16SrⅠ-D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基因 延伸因子tuf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泡桐E2基因家族分析及对丛枝植原体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小羊 曹喜兵 +2 位作者 赵振利 邓敏捷 范国强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含有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属于17个亚族。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外显子,而55个基因家族成员都含有内含子;53个基因家族成员都含有光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56个基因家族成员参与了28个基因重复事件,与拟南芥之间有41个共线性事件;PfUBC44、PfUBC45和PfUBC51可能与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该结果对研究白花泡桐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 泛素结合酶 丛枝植原体 家族进化分析 E2基因
下载PDF
我国城乡泡桐丛枝病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18
作者 孔德治 田国忠 +6 位作者 张文鑫 王圣洁 宋传生 邓宝红 郭民伟 朴春根 林彩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0-290,共11页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采集...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采集休眠病枝于室内水培萌芽和外植体组织培养,并提取泡桐总DNA采用PCR与LAMP方法检测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中黄淮海暖温区和西北干旱区是该病害发生的重病区,而西南亚湿热区次之,江南温暖湿润区受害最轻。多数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城区与乡镇的总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一致性;在一些泡桐人工林主栽区与传统重病区呈现出中幼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楸叶泡桐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外,其他不同泡桐种类和地区来源染病外植体的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93.3%~100%和52.1~76.9,泡桐休眠病枝萌芽的植原体综合检出率为76.5%。因此认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危害的南轻北重差异受气候、寄主抗性以及种苗带菌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针对不同生境的泡桐丛枝病制定综合防控策略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病情指数 气候因子 抗病性 植原体检测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抗原膜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牟海青 周涛 +5 位作者 赵文军 朱水芳 林彩丽 李怀方 范在丰 田国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根据报道的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抗原膜蛋白(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发病泡桐总DNA,经PCR扩增并成功克隆泡桐丛枝植原体am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mp... 根据报道的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抗原膜蛋白(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发病泡桐总DNA,经PCR扩增并成功克隆泡桐丛枝植原体am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mp基因由69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31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登录的2个泡桐丛枝植原体的膜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amp基因91-604 nt部分序列(命名为ampd)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诱导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纯化的带GST标签的AMPD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德国大白兔,制备了PaWB-AMPD抗血清。利用该血清,通过Western印迹、点印迹、ELISA、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捕获PCR试验均能在发病泡桐组织中特异检测到泡桐丛枝植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抗原膜蛋白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全长及两个rRNA操纵子定位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毅 杨旭光 +4 位作者 林彩丽 田国忠 赵文军 李志红 朱水芳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共5页
本实验以泡桐丛枝植原体为材料,运用差速离心和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获得了无寄主DNA污染、完整的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并用Southern blot杂交进行了验证,建立了植原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泡桐... 本实验以泡桐丛枝植原体为材料,运用差速离心和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获得了无寄主DNA污染、完整的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并用Southern blot杂交进行了验证,建立了植原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进行内切酶I-CeuI不完全酶切,测定了染色体全长,并定位了2个非连锁的rRNA操纵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完成了泡桐丛枝植原体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全长约为1 100kb,2个rRNA操纵子在染色体上相距500~600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染色体 rRNA操纵子 脉冲场电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