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醋酸乙酯在Pd/Au表面的形成机理研究
1
作者 邱鹏远 孙浩洋 +2 位作者 杨运信 刘军晓 张丽斌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醋酸乙烯合成过程中关键副产物醋酸乙酯在Pd/Au(100)及Pd/Au(111)表面的形成机理,从微观层面揭示Pd/Au(100)及Pd/Au(111)表面不同Pd原子数、Pd/Au原子构型对醋酸乙酯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d/Au(100)和Pd/Au(...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醋酸乙烯合成过程中关键副产物醋酸乙酯在Pd/Au(100)及Pd/Au(111)表面的形成机理,从微观层面揭示Pd/Au(100)及Pd/Au(111)表面不同Pd原子数、Pd/Au原子构型对醋酸乙酯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d/Au(100)和Pd/Au(111)表面邻位Pd活性位构型最有利于醋酸乙酯的生成,而随着Pd/Au表面Pd原子数的增加,生成醋酸乙酯的反应活性逐渐降低,团簇Pd活性位(Pd原子数大于等于4)可以有效抑制醋酸乙酯的生成。该机理为开发高选择性Pd/Au催化剂、抑制醋酸乙酯副产物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乙烯 pd/au催化剂 醋酸乙酯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Pd-Au催化剂研究进展
2
作者 任栎 张向辉 +5 位作者 王光永 陈鹏 李克兵 丁明月 姚佩 赵安民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1,共12页
醋酸乙烯(VAc)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提升,我国对高品质醋酸乙烯(即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的需求逐年增加,开发高催化活性、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的乙烯气相法制醋... 醋酸乙烯(VAc)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提升,我国对高品质醋酸乙烯(即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的需求逐年增加,开发高催化活性、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的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Pd-Au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综述了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催化剂的发展,概述了Pd-Au催化剂的载体、活性组分以及醋酸钾助剂的作用,分析了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的两种反应机理和Pd-Au催化剂的失活原因,阐述了由浸渍法制得蛋壳型Pd-Au催化剂的制备过程。然后,总结了研究者为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降低催化剂成本在催化剂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载体改性和异型化,以及活性组分的浸渍、陈化、还原、水洗及干燥等步骤的改进。最后,提出了未来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乙烯 乙烯气相法 pd-au催化剂 催化剂改进
下载PDF
Au/Pd(111)双金属表面催化噻吩加氢脱硫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连阳 施炜 +1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47-1854,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Pd(111)表面含有N(N=1-4)个Au原子数目时的表面形成能,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噻吩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模式及加氢脱硫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Pd(111)表面含有1个Au原子时,其形成能最低.在Au/Pd(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Pd(111)表面含有N(N=1-4)个Au原子数目时的表面形成能,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噻吩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模式及加氢脱硫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Pd(111)表面含有1个Au原子时,其形成能最低.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噻吩初始吸附于Pd-Hcp-30°位时,其构型最稳定.在各加氢脱硫过程中,反应总体均放出热量.对于直接脱硫机理,其所需活化能较低,但脱硫产物较难控制;对于间接脱硫机理,反应最有可能按照顺式加氢方式进行,C―S键断裂开环时所需活化能最高,是反应的限速步骤.此外,与单一Au(111)面及Pd(111)面相比,Au/Pd(111)双金属表面限速步骤的反应能垒最低,表明AuPd双金属催化剂比Au、Pd单金属催化剂更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噻吩 au/pd(111)双金属表面 吸附 加氢脱硫
下载PDF
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施炜 张连阳 +1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9-2255,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大,Pt(111)面次之,Au(111)面最小.吸附后,噻吩在Au(111)面上的构型几乎保持不变,最终通过S端倾斜吸附于top位;噻吩在Pd(111)及Pt(111)面上发生了折叠与变形,环中氢原子向上翘起,最终通过环平面平行吸附于hollow位.此外,噻吩环吸附后芳香性遭到了破坏,环中碳原子发生sp3杂化,同时电子逐渐由噻吩向M(111)面发生转移,M(111)面上的部分电子也反馈给了噻吩环中的空轨道,这种协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噻吩分子稳定吸附于M(111)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11)面 Pt(111)面 au(111)面 噻吩 吸附
下载PDF
甲醇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书红 陈文凯 +2 位作者 曹梅娟 许莹 李俊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Au(111)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以及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top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吸附的CH3OH解离产生甲氧基CH3...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Au(111)表面top,fcc,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以及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top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吸附的CH3OH解离产生甲氧基CH3O和H,对它们在Au(111)面的吸附进行的计算表明,bridge和fcc位分别是二者的最佳吸附位.对过渡态的计算给出了CHOH在Au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机理: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继而生成甲氧基中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au(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下载PDF
Au(111)面上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倪哲明 施炜 +1 位作者 夏明玉 薛继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53-2362,共10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噻吩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式,并探讨了其在Au(111)面上可能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对不同机理下各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各个步骤的能量变化及所需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噻吩在Au(111)面上以S端...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噻吩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式,并探讨了其在Au(111)面上可能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对不同机理下各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各个步骤的能量变化及所需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噻吩在Au(111)面上以S端倾斜吸附在Top位时最稳定.直接脱硫机理表明,其所需活化能较低,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反应产率,但脱硫产物较难控制;间接脱硫机理表明,脱硫反应最可能按照加氢异构方式进行,降低温度有利于脱硫反应产率的提高.随着反应的进行,噻吩环中的C—S键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小,有利于C—S键断裂,具体步骤为:(1)C4H4S+H2→α,α-C4H6S;(2)α,α-C4H6S+H2→C4H8S;(3)C4H8S+H2→C4H10+S,其中S原子的脱去步骤所需活化能最高,为反应的限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au(111)面 噻吩加氢脱硫 反应机理
下载PDF
三种Au(111)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晓明 倪哲明 +3 位作者 姚萍 胥倩 毛江洪 王巧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99-160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三种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机理(氧化还原机理、羧基机理、甲酸基的生成机理)在Au(111)面上的反应历程进行详细讨论.通过对表面吸附物种(H2O、CO、OH、O、H、CO2、COOH、HCOO)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活性吸附中心...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三种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机理(氧化还原机理、羧基机理、甲酸基的生成机理)在Au(111)面上的反应历程进行详细讨论.通过对表面吸附物种(H2O、CO、OH、O、H、CO2、COOH、HCOO)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活性吸附中心.对三种机理中的14个基元反应的活化能进行分析,得出WGSR在Au(111)上按照羧基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可能性较大,按照甲酸基的生成机理进行的可能性较小.相比较羧基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反应更有可能按照羧基机理进行,最佳反应途径为H2O-H→OH+CO→COOH+OH→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au(111)表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巴豆醛在Au(111)面上的吸附及选择性加氢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蒋军辉 夏盛杰 +1 位作者 倪哲明 张连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3-700,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巴豆醛4种构型的稳定性,并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其Au(111)面上的吸附及选择性加氢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具有E-(s)-trans构型的巴豆醛稳定性最高.当巴豆醛通过C O吸附于Au(111)面的顶位时,该构型吸附能最大,吸...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巴豆醛4种构型的稳定性,并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其Au(111)面上的吸附及选择性加氢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具有E-(s)-trans构型的巴豆醛稳定性最高.当巴豆醛通过C O吸附于Au(111)面的顶位时,该构型吸附能最大,吸附模型最稳定;巴豆醛向Au(111)表面转移电子0.045e,且其p轨道与金属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相互作用,使得巴豆醛的键级减弱.此外,通过分析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以及构型变化可知,巴豆醛在Au(111)面上按照2,1-加成机理(部分加氢机理)生成巴豆醇的可能性最大,且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转化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巴豆醛 au(111)面 吸附 选择性加氢机理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十二烷硫醇在Au(111)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4
9
作者 范晓丽 冉润欣 +1 位作者 张超 杨永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7-1915,共9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_(12)H_(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以及分子链长度对吸附结构和能量的影响.计算了S原子在...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_(12)H_(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以及分子链长度对吸附结构和能量的影响.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系列构型,结果表明在S―H键解离前和解离后,均存在两种可能的表面结构,直立吸附构型和平铺吸附构型;未解离的C_(12)H_(25)SH分子倾向于吸附在top位,吸附能为0.35-0.38 eV;H原子解离后C_(12)H_(25)S基团倾向于吸附在bri-fcc位,吸附能量为2.01-2.09 eV.比较分析未解离吸附和解离吸附,发现C_(12)H_(25)SH分子未解离吸附相较于解离吸附要稳定,未解离吸附属于弱化学吸附.局域电子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H解离后S原子与表面之间成键的数目增加,而且键合更强.同时我们发现长链硫醇的吸附能量较短链硫醇的吸附能量略大,S原子与表面Au原子之间的距离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十二烷硫醇 au(111)面 吸附结构 平铺构型 电子结构
下载PDF
HCOOH在Pd-Fe(111)(n_(Pd)∶n(Fe)=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福兰 徐伯华 +1 位作者 徐建华 胡武洪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HCOOH在Pd(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Pd-Fe(111)表面Pd-top,Fe-top,PdPd-bridge,PdFe-bridge,FeFe-bridge,Pd2Fehcp,PdFe2-hcp,Pd2Fe-fcc,PdFe2-fcc等9个吸附位的13种吸...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HCOOH在Pd(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Pd-Fe(111)表面Pd-top,Fe-top,PdPd-bridge,PdFe-bridge,FeFe-bridge,Pd2Fehcp,PdFe2-hcp,Pd2Fe-fcc,PdFe2-fcc等9个吸附位的13种吸附模型进行了能量计算、构型优化,得到了HCOOH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清洁表面进行能带分析.结果表明:掺杂Fe后,Pd催化剂对HCOOH催化活性增强;HCOOH在Pd(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fcc的吸附能是-41.8kJ·mol-1,在Pd-Fe(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Pd2Fe-hcp的吸附能是-126.5kJ·mol-1,而且HCOOH在金属表面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OH pd(111)表面 pd-Fe(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分子取向对CO在Pd(111)面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凡杰 蒋刚 +1 位作者 傅依备 王和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2,共4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在Pd(111)晶面两种不同CO分子取向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碳端和氧端靠近Pd(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75,-0.28eV,碳端吸附的结构比氧端吸附能力强。因此,分子取向影响C...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在Pd(111)晶面两种不同CO分子取向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碳端和氧端靠近Pd(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75,-0.28eV,碳端吸附的结构比氧端吸附能力强。因此,分子取向影响CO在Pd(111)面上的吸附,通过控制CO的取向可能减小Pd(111)的吸附进而减弱Pd(111)面CO分子的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取向 pd合金膜 中毒 pd(111) CO 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Au(111)面上肉桂醛的选择性加氢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雪春 施炜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56-1464,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肉桂醛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型,并详细探讨了肉桂醛在Au(111)面上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机理(C=O,C=C以及1,4共轭加成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肉桂醛以C=O和C=C协同吸附于Au(111)面上时,吸附...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的方法,优化了肉桂醛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型,并详细探讨了肉桂醛在Au(111)面上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机理(C=O,C=C以及1,4共轭加成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肉桂醛以C=O和C=C协同吸附于Au(111)面上时,吸附构型最稳定.此时,不同吸附模式的吸附能平均在140.0kJ?mol-1.通过搜索不同机理下每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得出肉桂醛在Au(111)面上最可能的选择性加氢产物为苯丙醛,且其按照1,4共轭加成机理间接得到苯丙醛比C=C直接加氢机理具有更低的活化能.具体反应过程为:肉桂醛C=O的O优先加H形成烯丙基型中间体,继而该中间体中与苯环相连的C原子继续加H形成烯醇(ENOL),最终烯醇异构成苯丙醛.其中ENOL的生成过程所需的活化能最高,是反应的控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111)面 肉桂醛 密度泛函理论 苯丙醛 选择性加氢机理
下载PDF
多种形态Au/Pd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敏 张娴 +2 位作者 付晓峰 周张凯 喻学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7-290,共4页
在反相微乳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中用单步法合成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再通过抗坏血酸还原Pd盐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形态的Au/Pd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对Au... 在反相微乳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中用单步法合成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再通过抗坏血酸还原Pd盐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形态的Au/Pd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对Au/Pd复合粒子的形貌和光学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控Au核的形态,以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可分别得到棒状和类球状的核-壳Au/Pd纳米粒子.棒状粒子中,Au核(纳米棒)的平均长度为31 nm,宽为7 nm,Pd壳的平均厚度为8 nm;类球状粒子中,Au核(纳米球形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5 nm,Pd壳的平均厚度为9 nm.该反相微乳液法简单易行,对于制备其他核-壳纳米粒子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au/pd核-壳结构 au纳米棒 au纳米球形颗粒
下载PDF
从铂钯精矿中回收Au、Pt、Pd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靖坤 汪云华 +4 位作者 赵家春 吴晓峰 李博捷 昝林寒 范兴祥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5,共3页
以某冶炼厂铜阳极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铂钯精矿为原料,采用氯化浸出—亚硫酸钠还原分金—氯化铵沉铂—氨水沉钯湿法处理工艺回收Au、Pt、Pd。结果表明,工艺运行稳定,所得海绵钯、海绵铂纯度均大于99.95%,总收率大于98%。
关键词 铂钯精矿 au PT pd 湿法 回收
下载PDF
具有特殊结构和电子性质的PdAu/Al_2O_3催化剂上蒽醌加氢反应性能(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优 何志远 +2 位作者 管永川 李韡 张金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9-737,共9页
通过改变Pd和Au的负载顺序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和电子性质的Pd Au双金属催化剂,并用于蒽醌加氢反应.其中通过先负载Au后负载Pd的顺序制得的Pd/Au/Al2O3催化剂,其加氢效率可高达14.27 gL-1.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2程序升温... 通过改变Pd和Au的负载顺序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和电子性质的Pd Au双金属催化剂,并用于蒽醌加氢反应.其中通过先负载Au后负载Pd的顺序制得的Pd/Au/Al2O3催化剂,其加氢效率可高达14.27 gL-1.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2程序升温还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表征结果显示,Pd/Au/Al2O3催化剂中分散在Au颗粒表面的Pd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爆米花结构,其表面零价态的单质Pd含量最多,而这种表面零价态的单质Pd是蒽醌加氢反应中的关键活性组分.此外,Au的加入可有效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减少降解产物的生成,从而大大提高了催化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顺序 pd au双金属 蒽醌加氢 降解产物
下载PDF
Acetate coverage effect on the reactivity of vinyl acetate synthesis on Pd/Au alloy surfaces 被引量:4
16
作者 Bin Xing Zizhang Wei Guichang W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71-679,共9页
Vinyl acetate (VA) synthesis on Pd/Au(111) and Pd/Au(100) surfaces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The DFr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VA... Vinyl acetate (VA) synthesis on Pd/Au(111) and Pd/Au(100) surfaces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The DFr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VA synthesis, the 'Samanos' reaction mechanism (i.e., direct coupling of coadsorbed ethylene and acetate species and subsequent/%hydride elimination to form VA)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e 'Moiseev' mechanism (i.e., ethylene first dehydrogenates to form vinyl species which then couple with the coadsorbed acetate species to form VA).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found the surface coverage of acetat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activity of VA synthesis,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ate- controlling step on Pd/Au(100) surface is smaller than that on Pd/Au(111) surface (0.88 vs. 0.95 eV), indicating the former is more active than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 synthesis pd/au(100) pd/au(111) acetate coverage effect reaction mechanism DFT calculations
下载PDF
In-Au(111)和Ir-Au(111)合金表面的性质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军辉 钱梦丹 +3 位作者 薛继龙 夏盛杰 倪哲明 邵蒙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32-2940,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面的稳定性随Ir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降低。对于巴豆醛在MAu(111)面上的吸附,当其通过C=O吸附于合金表面的TopM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从巴豆醛的结构变化、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Mulliken电荷布居等分析可以看出,稳定吸附构型的巴豆醛分子形变较大,电荷转移明显。其中,位于-7.04 e V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对体系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分析比较In-Au(111)面与Ir-Au(111)面,发现后者的配体效应更佳,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且对于巴豆醛具有更强的吸附力。此外,相比于改性前的Au(111)面,M原子的修饰明显提升了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及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u(111)面 Ir-au(111)面 修饰 巴豆醛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以硫醚和亚砜为固定相的Au、Pd、Pt、Rh的反相色层分离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恒励 王文明 袁承业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研究了以不同结构的硫醚和亚砜为固定相,以盐酸为流动相的Au、Pd、Pt、Rh的反相色层行为,并与它们的萃取性能相比较,层析结果与液-液萃取有较大的差别,但当滤纸以硫醚或亚砜和高沸点溶剂处理后,萃取剂结构的极性效应和空间位阻在反相纸... 研究了以不同结构的硫醚和亚砜为固定相,以盐酸为流动相的Au、Pd、Pt、Rh的反相色层行为,并与它们的萃取性能相比较,层析结果与液-液萃取有较大的差别,但当滤纸以硫醚或亚砜和高沸点溶剂处理后,萃取剂结构的极性效应和空间位阻在反相纸层析中与液-液萃取过程中对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影响是相似的,因此可应用反相纸层析技术模拟所研究体系萃取贵金属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醚 亚砜 PT au pd RH 反相色层
下载PDF
矿石样品中Au、Pt、Pd、Rh、Ir的连续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君玉 陈静 +1 位作者 张学华 陈浩凤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0-62,共3页
文中介绍了矿石样品中Au、Pt、Pd、Rh、Ir的连续测定方法,并讨论了测定每种元素分析条件和注意事项。经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和多次样品检验,该方法可靠,易于操作。
关键词 矿石样品 au PT pd RH IR 连续测定
下载PDF
Au/ZnO,Pd/ZnO和Au-Pd/ZnO催化剂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建鑫 罗来涛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7-251,共5页
采用PVP保护乙醇还原法制备Au/ZnO,Pd/ZnO和Au-Pd/ZnO催化剂,研究了Au,Pd和Au-Pd负载ZnO催化剂对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TPR和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Au/ZnO和Pd/ZnO催化剂相比,Au-Pd/ZnO双金属催化... 采用PVP保护乙醇还原法制备Au/ZnO,Pd/ZnO和Au-Pd/ZnO催化剂,研究了Au,Pd和Au-Pd负载ZnO催化剂对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TPR和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Au/ZnO和Pd/ZnO催化剂相比,Au-Pd/ZnO双金属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氢气选择性、较低的CO选择性以及较好的稳定性。表征结果表明,Pd的加入抑制了Au粒子的烧结,使Au粒子变小,生成了富Au型AuxPdy合金,且Au-Pd与载体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d催化剂 ZnO载体 甲醇部分氧化 制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