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 ground win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yphoon Meari:Turbulence intensities, gust factors, and peak factor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u HUANG Peng +1 位作者 YU Xian-feng HUANG 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21-2430,共10页
Wind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2011 typhoon Meari at heights of 10, 20, 30, and 40 m above the ground using a 40 m high anemometer tower in the coastal area near 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Wind speeds... Wind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2011 typhoon Meari at heights of 10, 20, 30, and 40 m above the ground using a 40 m high anemometer tower in the coastal area near 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Wind speeds and directions, turbulence intensities, gust factors, and peak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time records of wind spe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urbulence intensity components in longitudinal, later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decrease with mean wind speed, regardless of elevations, 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ies are in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mean wind speeds. The ratios of three turbulence intensity components(i.e. Iu, Iv, Iw) at heights of 10, 20 and 40 m were calculated and equal to be 1:0.88:0.50, 1:0.84:0.57, and 1:0.9:0.49,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gust factors in three directions exhibit a reduction with increasing mean wind speed. The peak factors at different heights show a similar trend and slightly decrease with mean wind speed; average peak factors for all 10-min data from Typhoon Meari are 2.43, 2.48, and 2.4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Meari wind characteristics TURBULENCE intensity GUST factor peak factor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Axial Power Peaking Factors in GHARR-1 LEU Core: A Decadal Simulation Analysis
2
作者 Emmanuel Kwame Ahiave Emmanuel Ampomah-Amoako +1 位作者 Rex Gyeabour Abrefah Mathew Asamoah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This study aims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axial power peaking factors (PPF) within the low-enriched uranium (LEU) core of the Ghana Research Reactor-1 (GHARR-1). This study uses advanced simulation tools, like the... This study aims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axial power peaking factors (PPF) within the low-enriched uranium (LEU) core of the Ghana Research Reactor-1 (GHARR-1). This study uses advanced simulation tools, like the MCNPX code for analysing neutron behavior and the PARET/ANL code for understanding power variations, to get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reactor’s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covers the initial six years of GHARR-1’s operation and includes projections for its whole 60-year lifespan. We closely observed the patterns of both the highest and average PPFs at 21 axial nodes, with measurements taken every ten yea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 important patterns in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ore,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regulations and fuel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the reactor. We provide a meticulous approach, extensive data, 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for proactive management of nuclear reacto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not only enhance our comprehension of nuclear reactor safety but also carry significant ramif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progress in Ghana and the wider global context. Nuclear engineering is essential in tackling global concerns, such as the demand for clean and dependable energy sources. Research on optimising nuclear reactor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safety and efficiency, is crucial for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and acceptance of nuclear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ARR-1 Power peaking factor Nuclear Reactor Safety Low Enriched Uranium Core Operational Longevity Thermal Hydraulics
下载PDF
The Heterogene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Nutrients in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of Karst Region 被引量:22
3
作者 ZHANG Wei CHEN Hong-song +3 位作者 WANG Ke-lin SU Yi-rong ZHANG Ji-guang YI Ai-j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22-329,共8页
By selecting a typical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 of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typ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on soil nutrients. Grid and line sampl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 By selecting a typical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 of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typ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on soil nutrients. Grid and line sampl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sample soil in depression and slope lands respectively, and classical statistical tool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total potassium (TK), available nitrogen (AN),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available potassium (AK), pH, and C/N. It was found that land use typ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effect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C, TN, TP, TK, AN, and AP. The content of SOC, TN, and A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and use intensity. Due to high fertilizer input, TP and AP in tillage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TK had no obvious change trend among various land use types. Topographic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 TN, TP, AN, AP, AK, and pH. Habitat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effected AK. Altitude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pH. However, all of these factor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N. Tillage practice had important effect on soil nutrient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in the fragile karst ecosystem, and the input of organic manure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 soil nutrient land use type topography factors soil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碳移除下全球地表气温峰值出现时间的主要影响因子:能量平衡模型研究
4
作者 屈侠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52,共14页
碳移除是21世纪末实现巴黎气候协定温度目标的关键手段。在其开展后,全球地表气温将在随后的若干年达峰。目前,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开展碳移除试验的数值模式较少,限制了科学界对碳移除下全球地表气温峰值出现时间的理解。... 碳移除是21世纪末实现巴黎气候协定温度目标的关键手段。在其开展后,全球地表气温将在随后的若干年达峰。目前,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开展碳移除试验的数值模式较少,限制了科学界对碳移除下全球地表气温峰值出现时间的理解。本文发现,基于强迫—响应能量框架的两层能量平衡模型能够很好地重现出:1)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全球地表气温的影响;2)碳移除过程中全球地表气温的峰值出现时间。因此,该模型可作为CMIP6碳移除试验的补充,能够胜任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因子研究。该能量平衡模型的结果显示,在碳移除过程中,不考虑深层海洋的情况下,对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峰值出现时间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平衡气候敏感度,其次为地表热容量;当深层海洋存在时,影响最大的因子为深层海洋热容量,其次为平衡气候敏感度,之后为地表热容量。这些因子主要通过改变碳移除开始时地表净能量收入的大小来影响全球地表气温峰值的出现时间。相比不考虑深层海洋的情况,深层海洋的存在可以略微提前全球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使得碳移除后CO_(2)强迫对地表净能量的下降幅度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移除 温度峰值 出现时间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脱钩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京津冀县域碳达峰类型划分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李业锦 宋佳露 +1 位作者 王嘉宁 熊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6-1351,1390,共7页
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县域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结合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和脱钩状态进行综合分区,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县域碳排... 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县域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结合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和脱钩状态进行综合分区,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县域碳排放具有空间依赖性、空间溢出性以及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在县域尺度上,京津冀县域碳达峰存在不同的类型差异,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双碳”高风险区(40个)、“双碳”中风险区(65个)、“双碳”低风险区(47个)、“双碳”风险潜在区(46个)。“双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碳达峰难度较大,将是京津冀协同推进“双碳”目标较为难啃的“硬骨头”。2)扩展的STIRPAT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碳达峰类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于“双碳”高风险区,城镇化水平、绿化水平对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对于“双碳”中风险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对于“双碳”低风险区,社会富裕程度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负向作用;对于“双碳”风险潜在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绿化水平、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针对不同县域碳排放风险,亟需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管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模型 碳达峰 影响因素 京津冀县域
下载PDF
基于STIRPAT的河北省碳达峰预测研究
6
作者 辛春林 赵佳炜 杨建亮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我国已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确保河北省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碳达峰目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排放因子法测算河北省2005-2021年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我国已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确保河北省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碳达峰目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排放因子法测算河北省2005-2021年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选取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6个因素,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人口、财富和技术影响(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预测模型,通过构建河北省碳排放情景,对河北2022-204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河北省碳排放趋势是持续上升的,未出现达峰点;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目标导向情景下出现了峰值点,其中目标导向情景在2029年达峰,绿色发展情景在2030年达峰,碳达峰量分别为81 626.658万吨二氧化碳和86 018.255万吨二氧化碳,产业转型情景在2035年达峰,碳达峰量为85 214.349万吨二氧化碳。按照目前情景发展下河北省难以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为保质保量完成达峰目标,需要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手段,同时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IPCC排放因子法 STIRPAT预测模型 情景构建
下载PDF
湖南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碳排放峰值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
7
作者 陈赟 文爱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本文选取湖南省的人口数、人均GDP、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产值能耗比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作为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影响因素,选用湖南省2003—2021年相关数据并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机器学习法,建立了湖南省高速公路基础设施... 本文选取湖南省的人口数、人均GDP、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产值能耗比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作为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影响因素,选用湖南省2003—2021年相关数据并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机器学习法,建立了湖南省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碳排放预测模型,预测在基准、低碳和超低碳情景下的碳排放数据。结果表明:训练样本交叉验证均方误差为0.007011,模型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拟合回归效果良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9和0.9870,即模型具有良好的学习和推广能力。本文识别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未来碳排放趋势,对交通基础设施碳减排行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回归(SVR) 碳排放预测模型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 碳达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密度峰值聚类在塔机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王胜春 安宏 +1 位作者 安增辉 李文豪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4,共7页
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获取塔机完好状态和各损伤工况的各采集点的动态位移。提出了两种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动态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对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初... 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获取塔机完好状态和各损伤工况的各采集点的动态位移。提出了两种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动态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对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初值,进一步利用粒子群优化方法进行参数优化,提高了模型精度。以完好工况的塔机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计算参数,建立损伤识别模型,用待检状态的位移数值拟合模型,用两种模型计算出的残差方差做损伤因子,利用密度峰值聚类方法对损伤因子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塔机的损伤判定和损伤位置的确定。这种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诊断方法可对塔机微小损伤进行智能诊断和位置确定,该方法只需要塔机完好状态的数据和待检状态的数据即可自动诊断,解决了塔机损伤识别中损伤数据难以获取,因而无法实现智能训练和诊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机 双输入单输出模型 粒子群优化 密度峰值聚类 损伤因子
下载PDF
子痫风险预测联合脐动脉S/D比值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金海红 王秀秀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7期38-41,46,共5页
目的探讨子痫风险预测联合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end diastolic velocity,S/D)比值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笔者医院产科门诊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 目的探讨子痫风险预测联合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end diastolic velocity,S/D)比值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笔者医院产科门诊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作为妊娠糖尿病组;同一时间,选取笔者医院产科门诊孕检正常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超声检测,S/D比值同时按照是否合并不良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及不良妊娠结局组,比较PIGF及S/D比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IGF联合S/D比值对GDM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糖尿病组患者PIGF降低,S/D升高(P<0.05)。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20.00%,妊娠糖尿病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46.67%,与对照组比较,妊娠糖尿病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P<0.05)。与妊娠结局良好组比较,不良妊娠结局组的GDM患者PIGF水平降低,S/D比值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PIGF、S/D比值对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敏感度及特异性分析发现,S/D比值诊断效果高于PIGF,但联合更高。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PIGF水平降低,S/D比值增加,且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相关,PIGF联合S/D比值对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胎盘生长因子 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 糖耐量降低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基于黑龙江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10
作者 齐文浩 陈方晓 +1 位作者 李林芳 张苋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0,共9页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0~80 m不等的15个经验场地模型。以黑龙江地区典型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为了消除随机相位的影响,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这15个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表峰值加速度统计值以及加速度反应谱标定谱的动力放大系数统计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场地厚度的增加,场地周期在逐渐增加,场地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放大倍数呈现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场地PGA放大倍数减小的趋势呈现出非线性,动力放大系数随场地覆盖层变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力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且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动力放大系数结果不是定值2.5,场地较薄并且地震动较小的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远超2.5;场地较厚并且地震动较强时,动力放大系数大多趋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倍数 动力放大系数 场地基本周期 地表峰值加速度 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标定
下载PDF
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曼曼 宋朝炀 张景祥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472,共7页
为提升时间序列的聚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improved 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based on optimal tunable Q-factor wavelet transform,OTQWT-IDPC)算法,该算法利用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能量优化... 为提升时间序列的聚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improved 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based on optimal tunable Q-factor wavelet transform,OTQWT-IDPC)算法,该算法利用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能量优化选择策略及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的最佳Q因子分解时序信号,通过最优特征子带的能量、均值、标准差和模糊熵构建特征子空间,并采用主成分分析降低特征维度,以减少特征冗余。同时,考虑到距离较远而周围密集程度较大的K近邻样本对局部密度的贡献率,引入权重系数及K近邻重新定义DPC的局部密度,并利用共享最近邻描述样本间的相似性。在BONN癫痫脑电信号和CWRU滚动轴承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聚类精度分别为95%、94%,且Jacarrd、FMI和F_(1)值指标均优于其他对比算法,证明了OTQWT-IDPC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 粒子群优化算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时间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宁海 陈硕 +1 位作者 梁肖 田佩宁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54,共13页
碳达峰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碳排放现状。基于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成果,推算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并计算各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经验,预测2... 碳达峰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碳排放现状。基于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成果,推算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并计算各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经验,预测2019—2040年我国客货运周转量发展趋势。以2040年为目标年,设计未来交通结构和碳排放因子情景,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时间和达峰值。结果表明:2020年,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为11.1亿t。2040年,我国旅客运输需求规模在8.2万亿~8.7万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需求规模在27.3万亿~28.7万亿吨公里。最后,验证了单纯依赖交通结构改善难以实现2040年前碳达峰,还须结合交通清洁技术升级。情景分析表明,采取“公转铁”“公转水”等交通结构转型,公路运输清洁化等政策措施,交通运输业有望于2031—2034年实现碳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碳达峰 情景分析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因子
下载PDF
中国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发电结构转型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佩宁 梁肖 +3 位作者 官雨捷 赵义馨 毛保华 薛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评估中国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并研究其转型达峰路径,首先提出全国和各地区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测算模型,测算历年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不同电力转型情景下2022—2060年我国电... 为评估中国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并研究其转型达峰路径,首先提出全国和各地区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测算模型,测算历年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不同电力转型情景下2022—2060年我国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及其达峰情况。研究表明:(1)2011—2021年我国发电结构转型取得一定成效,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由763.94 g/(kW·h)降至557.73 g/(kW·h);但清洁能源发电减少的碳排放量无法平衡火电增加的碳排放量,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仍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由36.1亿t增至46.8亿t。(2)发电结构清洁化和煤电减碳技术进步是降低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3)快转型情景、基准情景、慢转型情景下我国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分别于2025、2027、2030年达峰,基准情景的碳排放量峰值为52.05亿t,2060年碳排放量为15.78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因子 发电结构 情景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品质因子Q值估算方法
14
作者 赵锐锐 李勇军 +1 位作者 黄有晖 左安鑫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992,共12页
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下介质对地震波吸收衰减强弱程度的参数,同时也是地层含油气性的重要标志。在地震资料Q估算中,常用的方法是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当窗函数被选定以后,其时频分辨率就固定了。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窗短时傅里叶变... 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下介质对地震波吸收衰减强弱程度的参数,同时也是地层含油气性的重要标志。在地震资料Q估算中,常用的方法是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当窗函数被选定以后,其时频分辨率就固定了。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窗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瞬时中心频率,并利用峰值频移法来估算品质因子Q。首先,利用固定窗长的短时傅里叶变换来提取信号的瞬时中心频率作为初始频率;然后,根据初始频率自适应计算不同频率的窗长,并利用自适应窗长短时傅里叶变换来求取瞬时中心频率;最后,结合峰值频移法得到高分辨率的品质因子Q值。利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固定时窗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自适应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具有更好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品质因子Q值。该结果可以为地下介质的研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工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下结构和油气资源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因子Q 短时傅里叶变换 窗函数 自适应 峰值频移法
下载PDF
动态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区域碳达峰路径的影响
15
作者 贾敏 张立 +10 位作者 张哲 宋晓晖 姜玲玲 蔡博峰 赵良 芦新波 张泽宸 郑海涛 汤铃 王金南 舒印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化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重要性,详细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20—2035年省级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各省排放路径并量化不同时空精度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各省排放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1)2020—2035年,各省电力CO_(2)排放因子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现有公开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与本研究省级水平相比存在差异;(2)2010—2020年,电力净调入省份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其占比逐渐增加,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占比最高;(3)在情景1和情景3(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情景)下,各省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和总排放显著高于情景2和情景4(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动态变化情景)的估算结果;情景1和情景2(全国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与情景3和情景4(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中的估算结果差异较大;对于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占比较大的省份,选取不同空间精度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其排放总量影响较为明显,进一步导致相关达峰年的偏移。研究结论对支撑各省碳达峰路径规划、降低电力消费间接排放预测的不确定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CO_(2)排放因子 碳达峰 排放路径 电力消费间接排放 省级维度
下载PDF
基于数据特征感知潜在因子的QoS预测方法
16
作者 任利军 范晓静 肖志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4-313,369,共11页
为了提升可扩展性与噪声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数据特征感知潜在因子的服务质量预测方法。从原始服务质量稀疏数据中提取密集潜在因子,检测用户和服务的邻域和噪声,在建模过程中引入了密度峰值聚类方法,实现了对服务质量数据邻域和噪声的... 为了提升可扩展性与噪声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数据特征感知潜在因子的服务质量预测方法。从原始服务质量稀疏数据中提取密集潜在因子,检测用户和服务的邻域和噪声,在建模过程中引入了密度峰值聚类方法,实现了对服务质量数据邻域和噪声的同时检测,从而精确地表示给定的服务质量数据,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高精度预测。在实际Web服务生成的两个Qo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预测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特征感知 潜在因子 服务质量 密度峰值聚类
下载PDF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
17
作者 李珊珊 马艳芹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99,共10页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区分为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以2004~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连续型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检验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能源利...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区分为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以2004~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连续型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检验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且政策效应随年份推移越发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碳价上升有助于改善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碳交易政策能通过能源资源错配的纠正改善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影响为负。碳交易政策有助于提升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而对老工业基地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抑制作用。本文基于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视角,为全国范围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交易政策 单要素能源生产率 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 双重差分 连续型双重差分 能源资源错配 绿色技术创新
下载PDF
基于排放因子法的辽宁省钢铁行业碳达峰预测
18
作者 王亚平 于常武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碳排放领域占有重要份额。辽宁省钢铁行业的产量处于全国产量前列,钢铁行业是影响辽宁省碳达峰碳目标的主要行业,开展碳达峰预测十分必要。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核算2000—2019年辽宁... 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碳排放领域占有重要份额。辽宁省钢铁行业的产量处于全国产量前列,钢铁行业是影响辽宁省碳达峰碳目标的主要行业,开展碳达峰预测十分必要。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核算2000—2019年辽宁省钢铁行业的CO_(2)排放量。基于排放因子法预测了3种情景下辽宁省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和达峰情况,测算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达峰时间是2035年,峰值2.9741×10^(8)t;低碳情景下达峰时间是2027年,峰值2.2865×10^(8)t;绿色情景下达峰时间是2024年,峰值2.0902×10^(8)t。提出能源结构对钢铁行业碳达峰的影响,对比3种情景下的经济性指标,为辽宁省钢铁行业向低碳转型提供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碳排放 排放因子 情景分析 碳达峰
下载PDF
广东省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路径:基于STIRPAT和岭回归
19
作者 丘康尧 何寿奎 《河南科学》 2024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建筑业作为高能耗行业,分析建筑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建筑业全过程碳排放的宏观视角建立核算模型,以广东省为例测算2007—2021年建筑业碳排放;继而通过文献梳理出41个影响因素,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进行单... 建筑业作为高能耗行业,分析建筑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建筑业全过程碳排放的宏观视角建立核算模型,以广东省为例测算2007—2021年建筑业碳排放;继而通过文献梳理出41个影响因素,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0个指标;然后通过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得到城市人口数量、人均建筑业碳排放量、人均钢材产量、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建筑业总产值5个碳排放显著影响因素;最后通过GM(1,1)模型和情景法预测广东省建筑业预计2030年碳达峰,预计峰值约8.3~8.9亿t,预计减碳潜力约1.1~1.4亿t,并根据系统聚类法将21个地市分为五类并相应提出达峰路径,同时从政策及组织体系、建筑业全寿命周期、人才培养和智慧化等方面提出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碳达峰
下载PDF
阵风系数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20
作者 景盼盼 岳彩军 +1 位作者 沈其艳 季晓东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4期21-28,52,共9页
阵风与日常生活和行业运作息息相关。阵风过强会带来严重危害,但目前依然缺乏精准的阵风预报方法。阵风系数模型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适用于特定地点最大阵风预报的统计学方法。全面系统回顾阵风系数模型的定义、建立以及国内外研究和... 阵风与日常生活和行业运作息息相关。阵风过强会带来严重危害,但目前依然缺乏精准的阵风预报方法。阵风系数模型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适用于特定地点最大阵风预报的统计学方法。全面系统回顾阵风系数模型的定义、建立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发现,现有研究着重分析了阵风系数对气象和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模型性能评估,但模型与物理学方法或阵风客观预报产品的比较研究相对不足,并且用于建立阵风系数的观测资料分辨率较低;已有研究尝试利用阵风系数的敏感性改进阵风系数模型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改进后的模型尚未在其他具有相似地形的地区得到检验和拓展。最后给出了未来有关阵风系数模型的研究重点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系数 平均风预报 最大阵风预报 阵风系数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