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及叶斑病田间抗性评价
1
作者 李莹 于静 +7 位作者 张霞 宋新颖 许曼琳 郭志青 何康 曹铁华 迟玉成 刘敏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为筛选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兼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对50个国内常见花生品种进行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 为筛选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兼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对50个国内常见花生品种进行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不同,经病情指数、相对抗病指数和分层聚类分析,划分为中抗、感病和高感3类,共获得10个中抗镰孢菌根腐病的花生材料,4个中抗叶斑病的花生材料,其中仅豫航花7号表现既中抗镰孢菌根腐病又中抗花生叶斑病。此外,发现小粒花生比大粒花生的中抗材料占比更高,高感材料却占比更少,表明小粒花生在抗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为花生抗性品种选育、抗性机制的研究和花生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种筛选 镰孢菌根腐病 叶斑病 抗性评价
下载PD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Newly Synthesized Amphidiploid and Autotetraploid Peanuts
2
作者 Krishna Shilpa Gururaj Sunkad +5 位作者 Srinivasu Kurella Swati Marri Kollipara Padmashree Deepak R. Jadhav Kanwar Lal Sahrawat Nalini Mallikarjuna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Genetic diversity in peanut (Arachishypogaea L.) is narrow due to its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Amphidiploids and autotetraploids (newly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were created to broaden its genetic base. ... Genetic diversity in peanut (Arachishypogaea L.) is narrow due to its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Amphidiploids and autotetraploids (newly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were created to broaden its genetic base. Molecular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e newly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had broader genetic base;and were genetically divergent when compared to cultivated peanut.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relative to oi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L ratio, protein, iodine value and presence of plant proteinase inhibitors such as trypsin and chymotrypsin inhibitors were studied in the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Some of the newly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had higher amounts of proteinase inhibitors. Evaluation of newly synthesized tetraploids revealed several lines resistant to late leaf spot (LLS) and peanut bud necrosis disease (PB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DIPLOID AUTOTETRAPLOID BIOCHEMICAL Disease Resistance FATTY Acid Late leaf spot peanut
下载PDF
产量和株型性状良好的抗晚斑病花生新种质创制
3
作者 郭朋霞 游宇 +10 位作者 喻伯伦 郭建斌 罗怀勇 黄莉 刘念 陈伟刚 雷永 廖伯寿 晏立英 姜慧芳 周小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1,共7页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查,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新种质。结果表明,4个环境下共发现18个稳定高抗和26个稳定中抗晚斑病的家系;在两个环境中对百果重和单株结果数进行考察,筛选出38个百果重(≥180.0 g)和单株果数(≥20.0个)都比较大的家系;同样,在两个环境中筛选出主茎高(30~60 cm)和总分枝数(≤20.0个)适中的家系54个。综合分析晚斑病病害等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共鉴定出4份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新种质,其中1份高抗晚斑病,3份为中抗晚斑病。该研究结果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晚斑病 产量 株型 新种质
下载PDF
豫北地区花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杨宜红 李洁 +6 位作者 董晓月 聂红民 陈翠霞 李振华 马金娜 谷献锋 荆建国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676-681,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豫北地区花生田间病害发生种类、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花生生育期田间病害进行精准防控,于2019—2021年在濮阳市大屯乡南召市村春播连作(冬季歇茬休耕)和花生—小麦轮作(麦套花生种植模式)田块分别进行花生生... 为进一步明确豫北地区花生田间病害发生种类、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花生生育期田间病害进行精准防控,于2019—2021年在濮阳市大屯乡南召市村春播连作(冬季歇茬休耕)和花生—小麦轮作(麦套花生种植模式)田块分别进行花生生育期间病害调查,分析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并研究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在花生生育前期的病害主要为茎腐病、褐斑病和焦斑病等,生育后期的病害主要为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和白绢病等,其中叶斑病是试验地花生生育期间发病较重且每年发生的病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斑病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10 d均值和平均温度10 d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0.311,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说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叶斑病的发生分别具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由一般线性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耕作模式、年份及其相互作用对叶斑病的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连作效应和不同年份间病原菌积累现象不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斑病发病程度逐渐加重,这可能与我国北方地区花生叶斑病以晚斑病为主以及叶斑病菌在当年田间的积累和重复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气候条件 轮作 连作 歇茬休耕
下载PDF
Evaluation under Semi-Controlled Conditions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Three Isolates of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 M.A Curt.)
5
作者 Bawomon Fidèle Neya Amado Sawadogo +1 位作者 Tounwendsida Abel Nana Kadidia Koita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S 2023年第3期356-367,共12页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late leaf spo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caused by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Et M. A Curt.). This fung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damaging leaf spots in peanut production. The pres...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late leaf spo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caused by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Et M. A Curt.). This fung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damaging leaf spots in peanut productio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pathogenic variability of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in Burkina Faso. To this end, detached leaves and healthy plants of three peanut varieties were inoculated. Isolates I3TF, I2TG and I1TK of the pathogen (10<sup>5</sup> conidia/ml), colle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agroecological zones of country, were used. The inoculated leaves were kept in Petri dishes on moist blotting paper and stored in the laborator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inoculated plants were grown under glass in pots containing a mixture of sterilized sand and c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was monitored and severity was scored every 15 days using rating scal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the greenhouse revealed that there is pathogenic variability in the isolates tested. Indeed, for each variety, the highest severity score was recorded in plants inoculated with isolate I3TF and the lowest severity score with isolate I1TG. In the laboratory the severity scores ranged from 6.76 to 8.80 in TS32-1, 6.18 to 8.29 in SH70P and 5.98 to 7.92 in PC79-79. In the greenhouse, the average severity scores ranged from 5.61 to 8.33 in TS32-1, from 5.19 to 8.00 in SH70P, from 4.90 to 7.50 in PC79-79. Thus, the variety TS32-1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to all three isolates of the path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nut Late leaf spot Pathogenic Variability Severity Score ISOLATE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6
作者 潘汉民 《热带农业工程》 2023年第2期94-96,共3页
为筛选花生叶斑病防治药剂,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选用5种药剂,研究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和花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对花生叶斑病有防治效果,其中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处理防治效果最高,有效率达到80.37%;其次是17%唑醚氟环... 为筛选花生叶斑病防治药剂,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选用5种药剂,研究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和花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对花生叶斑病有防治效果,其中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处理防治效果最高,有效率达到80.37%;其次是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效果达到77.75%。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的百果重、饱果率、百仁重和产量,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处理产量最高,为342.46 kg/(667 m^(2)),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产量达到331.55 kg/(667 m^(2))。因此,生产中可使用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和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防治 药剂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韩锁义 张新友 +4 位作者 朱军 许欣然 汤丰收 董文召 王忠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8,共5页
花生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流行可以导致花生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防治措施、遗传研究、分子标记、转基因及花生抗叶斑病种质创制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花生抗叶斑病研究... 花生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流行可以导致花生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防治措施、遗传研究、分子标记、转基因及花生抗叶斑病种质创制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花生抗叶斑病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抗性
下载PDF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凯 谢宏峰 +3 位作者 樊堂群 许曼琳 迟玉成 王绛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932-10933,共2页
[目的]确定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WP)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采用叶面喷雾法施药,测定80%代森锌WP 937.5、1 069.5和1 200.0 g/hm2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 [目的]确定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WP)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采用叶面喷雾法施药,测定80%代森锌WP 937.5、1 069.5和1 200.0 g/hm2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结果]不同处理80%代森锌WP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7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60%多菌灵WP,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防治花生叶斑病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建议用量1 069.5~1 200.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花生叶斑病 田间药效
下载PDF
三种杀菌剂在不同生态区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晏立英 宋亚辉 +8 位作者 倪皖莉 蒋相国 雷永 康彦平 万丽云 淮东欣 任小平 姜慧芳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48,共5页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评价它们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年份3个试验点花生叶斑病均发生严重;在3个试验点杀菌剂处理小区花生叶斑病的扩展速度均慢于对照小区,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小于该试验点的对照小区。与常规药剂多菌灵相比,喷施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在石家庄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提高21%和1%,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3%、9%和15%、10%;在襄阳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的防效提高10%~34%,比多菌灵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加9%~17%和9%~18%;在合肥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防效提高6%~10%,但荚果和籽仁产量不及多菌灵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杀菌剂 田间防治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郭晓强 李翔 +4 位作者 赵志强 李晓 鞠倩 姜晓静 曲明静 《花生学报》 2014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花生叶斑病 防治效果 增产效果
下载PDF
辽宁花生褐斑病发生及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如军 徐喆 +3 位作者 王大洲 杨凤艳 薛彩云 傅俊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3-537,共5页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且多数产区2012年病情指数高于2011年。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粒红最重,白花生最轻。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流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 时间动态 LOGISTIC模型 病害流行
下载PDF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风珍 万勇善 薛其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17,共5页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ea L) 叶斑病 抗性鉴定 DNA导入技术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伟 栾炳辉 +2 位作者 于晓丽 王培松 王英姿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2,共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7
14
作者 路兴涛 张成玲 +2 位作者 张田田 孔繁华 张勇 《花生学报》 2013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
下载PDF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23
15
作者 傅俊范 崔建潮 +2 位作者 周如军 徐喆 何晶晶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系) 叶斑病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20
16
作者 沈一 刘永惠 陈志德 《花生学报》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全球花生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相关的致病菌研究、防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指导。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综述
下载PDF
农抗120防治花生叶斑病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鹏杰 范仁俊 +3 位作者 王强 张润祥 张殿斌 薛全福 《山西农业科学》 1999年第3期82-84,共3页
试验表明,用2%农抗120水剂按种子量的2%拌种或用30~50倍液浸种,以及播前种子处理并在花生叶斑病初发期用该药100~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均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70%... 试验表明,用2%农抗120水剂按种子量的2%拌种或用30~50倍液浸种,以及播前种子处理并在花生叶斑病初发期用该药100~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均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70%,667%~67.0%和665%~780%;且增产作用明显,增产率在3%~17%之间。农抗120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抗120水剂 花生叶斑病 防效 有效药剂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花生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海东 张艳艳 +4 位作者 康涛 陈建生 张利民 任志红 李文金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93-97,共5页
以花生品种山花108为材料,探讨了5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CK)、N37.5(施纯氮37.5 kg/hm^2,下同)、N75、N112.5、N150对花生叶片活性氧产生途径米勒反应和光呼吸、H_2O_2含量、叶片衰老、叶斑病发生程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 以花生品种山花108为材料,探讨了5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CK)、N37.5(施纯氮37.5 kg/hm^2,下同)、N75、N112.5、N150对花生叶片活性氧产生途径米勒反应和光呼吸、H_2O_2含量、叶片衰老、叶斑病发生程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0到N75处理范围内,米勒反应、光呼吸、H_2O_2含量、叶片衰老和叶斑病发生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产量呈升高趋势;在N75到N150处理范围内,产量呈降低趋势,以上其它指标呈现增加趋势。施氮量可通过调控活性氧的清除和产生对花生衰老和叶斑病的发生以及产量进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衰老 叶斑病 活性氧 光呼吸 米勒反应
下载PDF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伟 于云政 +1 位作者 刘洁 王英姿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7,共6页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叶斑病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病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薛其勤 万勇善 刘风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343-346,共4页
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花生褐斑病病菌,研究了病菌的培养特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整株接种鉴定法对分离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检测,并对感病植株的叶片进行病菌再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15 ̄30℃,最适为25℃,低于5... 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花生褐斑病病菌,研究了病菌的培养特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整株接种鉴定法对分离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检测,并对感病植株的叶片进行病菌再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15 ̄30℃,最适为25℃,低于5℃或高于40℃病菌停止生长和产孢;近紫外照射能显著提高病菌的产孢量。两种接种方法均能使叶片和植株感病,由接种感病叶片再分离的病菌符合花生褐斑病的病原特点。因此,本研究获得了致病力强的花生褐斑病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 病原真菌 致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