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后骨盆倾斜转归的因素分析
1
作者 卢林 陈海诚 +2 位作者 陈楚杰 周驰 陈镇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17-5822,共6页
背景:骨盆倾斜多见于髋关节疾病,也是全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功能问题。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后骨盆倾斜的发生机制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股骨头坏死科... 背景:骨盆倾斜多见于髋关节疾病,也是全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功能问题。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后骨盆倾斜的发生机制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股骨头坏死科收治的100例股骨头坏死且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d时骨盆倾斜严重程度分为3组,A组(<2°)48例,B组(2°-3°)34例,C组(>3°)18例。统计并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双侧臀中肌长度、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以及双侧臀中肌长度差值、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差值、骨盆倾斜角度变化比值。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术后骨盆倾斜角度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短期内发生骨盆倾斜加重;②术后3 d至术后1个月时段骨盆倾斜角度变化比值组间存在差异,C组>B组>A组;术后1-3个月时段C组与其他各组存在差异,C组变化比值最小;术后3 d至术后3个月时段组间变化比值无差异;③双侧臀中肌差值术后逐渐减小,术后3个月时双侧臀中肌比较无差异;④术后双侧旋转中心差值增大,术后3个月时双侧高度差值小于术前;⑤术后3 d时骨盆倾斜角度、病程与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度呈显著相关性(均P=0.000),术前双侧臀中肌差值与术后3 d时骨盆倾斜角度呈显著相关性(P=0.006);⑥提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功能性骨盆倾斜;术后骨盆倾斜的矫正是基于术后功能性骨盆倾斜角度的适应性恢复;功能性骨盆倾斜的产生是以术后短期骨性结构重建、软组织积累性损害存续为基础的机体代偿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 臀中肌 骨盆倾斜 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 骨盆倾斜角度变化比值 骨盆稳态
下载PDF
骨盆高度法与模板测量法术前测量髋臼杯大小的差别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栋 张化武 +3 位作者 孙水 周勇刚 陈继营 郝立波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骨盆高度法和传统胶片模板法测量髋臼杯大小的差别。方法 2014-07至201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连续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288髋),随机分为A组(100例)和B组(100例),术前分别应用传统胶片模板...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骨盆高度法和传统胶片模板法测量髋臼杯大小的差别。方法 2014-07至201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连续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288髋),随机分为A组(100例)和B组(100例),术前分别应用传统胶片模板法和骨盆高度法测量髋臼杯大小,并与术中实际选择髋臼大小进行对比,比较其实际吻合度。结果以术中实际所用髋臼杯大小为准,A组尺寸一致或者相差一个型号者57例(47.5%),相差两个型号者49例(40.8%),相差三个型号者14例(11.7%);B组尺寸一致或者相差一个型号者145例(86.3%),相差两个型号者20例(11.9%),相差三个型号者3例(1.80%)。A组与术中实际差值(2.58±0.89)mm、B组较术中实际差值(1.38±1.22)mm,两组差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实际吻合度明显高于A组,可以作为一种初次全髋置换术前测量髋臼大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髋臼 骨盆高度法 模板
下载PDF
8~15岁健康儿童盆上高度、盆高和坐骨下高度的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傅家珏 徐飞 靳仕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19,共6页
本文报告605名8~15岁健康儿童的盆上高度、骨盆高度和坐骨下高度。先测每个儿童的立高、坐高、下肢长度、踝高和双髂宽度,然后计算出盆上高度、盆高和坐骨下高度。通过统计学分析,揭示儿童盆上高度和骨盆高度性的二形性,女童盆高的增... 本文报告605名8~15岁健康儿童的盆上高度、骨盆高度和坐骨下高度。先测每个儿童的立高、坐高、下肢长度、踝高和双髂宽度,然后计算出盆上高度、盆高和坐骨下高度。通过统计学分析,揭示儿童盆上高度和骨盆高度性的二形性,女童盆高的增加大于男童,且发生在第二性征出现之前。本文还讨论了盆上高度与自发性脊柱侧凸、盆高与腰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上 骨盆 坐骨下 高度 儿童
下载PDF
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椎间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龚克 胡学昱 +4 位作者 凃志鹏 解放 黄培培 王哲 罗卓荆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9-24,共6页
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 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IHI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_(2-3)、L_(3-4)、L_(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_(1-2)、L_5-S_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高度 椎间高度指数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基于X线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5
作者 陈宝刚 冀全博 +3 位作者 任鹏 倪明 任其逢 张国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X线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THA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上的骨...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X线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THA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上的骨盆高度。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期于该院行THA的45例患者,使用Mako机器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对其术前髋关节三维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建立骨盆的三维立体模型,分别测量骨盆标准0°位、向前倾斜(5°、10°、15°)位和向后倾斜(5°、10°、15°)位的骨盆高度。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骨盆高度与髋臼杯外径的关系。计算预测的髋臼杯外径与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的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所有86例患者骨盆高度与髋臼杯外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为:髋臼杯外径=24.82+(骨盆高度×0.13)(P<0.001)。预测的髋臼杯外径和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的ICC=0.757(P<0.001),可重复性较好。骨盆前、后倾15°内的7个位置测量的骨盆高度差值最大为5.8 mm。结论:术前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的骨盆高度与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使用术前X线片的骨盆高度预测THA术中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假体型号是可行的;X线片中骨盆前后倾斜15°以内对使用本方法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盆高度 髋臼杯 术前规划
下载PDF
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6
作者 于有霞 禹志韫 陈江平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年第9期1108-1110,共3页
目的评价体外放射治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首次体外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5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放射治疗A组和放射治疗B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先行全身静脉化疗再行体外... 目的评价体外放射治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首次体外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5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放射治疗A组和放射治疗B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先行全身静脉化疗再行体外放射治疗,放射治疗A组的挡铅高度到达子宫底上1.0~1.5em,而放射治疗B组为全腔野高度。结果A组和放射治疗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两组3和5年生存率、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A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放射治疗B组(P〈0.001)。结论盆腔野正中挡铅4cm宽度,高度至子宫底上1.0~1.5em体外放射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盆腔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放射治疗 宫颈肿瘤 挡铅高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