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名传世:越南明乡人百年科举考论(1819—1919)
1
作者 平兆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83-94,共12页
论文探究了明乡人参与越南科举的背景;梳理了名人辈出的明乡科榜人才;分析了明乡科榜人才出现的原因。明清鼎革之后,在越南形成了以继承明朝香火为志业的明乡人,其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大量明乡人参与阮朝各级科举考试。1819—1919年,... 论文探究了明乡人参与越南科举的背景;梳理了名人辈出的明乡科榜人才;分析了明乡科榜人才出现的原因。明清鼎革之后,在越南形成了以继承明朝香火为志业的明乡人,其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大量明乡人参与阮朝各级科举考试。1819—1919年,先后有37位明乡士子中格举人,其中5人位列三甲或副榜之内。这些明乡科榜人才主要分布于承天、嘉定两大乡试考场,且多出自明乡大族与官宦之家。阮朝政府的支持、明乡社重视教育、明乡士子自身努力等,都是明乡士子中格的原因。明乡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在阮朝内政外交等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促使了该群体深度融合于越南社会之中。参与科举考试,既是明乡人在地化的重要体现,亦是明乡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明乡人 科举考试 科榜人才 在地化
下载PDF
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文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5-100,共6页
金代女真科举考试是专为女真族人设置的一种入仕考试。它始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在世宗、章宗两代趋于极盛。这种考试具有完整的应试、选拔、录用制度,为金遴选了大量治国人才,对元、清两代的蒙、满少数民族科举考试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中... 金代女真科举考试是专为女真族人设置的一种入仕考试。它始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在世宗、章宗两代趋于极盛。这种考试具有完整的应试、选拔、录用制度,为金遴选了大量治国人才,对元、清两代的蒙、满少数民族科举考试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民族教育、科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女真族 科举考试
下载PDF
唐代的“宾贡科”与宾贡之制 被引量:6
3
作者 史秀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8-341,共4页
The Successful Foreign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a system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had the purpose of distinguishing the candidates coming from the neighbouring stat... The Successful Foreign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a system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had the purpose of distinguishing the candidates coming from the neighbouring states from the native ones and meanwhile giving the formers some privileg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or Foreign Candidates, which were not the parellel examination subjects as the “Jinshi,Mingjin”,refered to the special origin of the candidates as well as the special ways of the examinations and the enrollment.“special examinations for different people” system ,emerging in the Song Dynasty, could not provide enough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system for foreigners was not existing and /or that the examination candidates from the neighboring states were equally treated as the native ones in the examin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贡科 宾贡进士 每自别试
下载PDF
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12,154,共10页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功名意识 清末民初 知识人社会
下载PDF
有关宋人笔记中唐五代科举史料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宫云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1期18-22,42,共6页
宋人笔记中有许多有关唐五代的科举史料,这些史料是如何采择而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笔者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史料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和“父兄师友相与谈说”、金石碑刻等;其特点是兼有辨证考据,考镜源流、借古喻... 宋人笔记中有许多有关唐五代的科举史料,这些史料是如何采择而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笔者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史料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和“父兄师友相与谈说”、金石碑刻等;其特点是兼有辨证考据,考镜源流、借古喻今;具有纠正史之误,补正史之阙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笔记 唐代 科举 史料
下载PDF
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宫云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9-85,共7页
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包括唐、五代和宋代两部分,两相比较,有关宋代的科举史料要比前者更加丰富、全面。从史料来源看,前者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金石遗物等,后者则主要来源于作者的履历见闻、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等。二者都有重复记载... 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包括唐、五代和宋代两部分,两相比较,有关宋代的科举史料要比前者更加丰富、全面。从史料来源看,前者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金石遗物等,后者则主要来源于作者的履历见闻、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等。二者都有重复记载的现象,但都对有关史料进行了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 科举史料 价值 史料来源 唐代 五代 宋代
下载PDF
明乡人及其异国科举之路--以越南嘉定明乡社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平兆龙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38-151,共14页
明清易代,华人南渡越南,与当地人逐渐融合,遂形成明乡人。越南王朝对明乡人采取相对宽松优厚的政策,使其落地生根。明乡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各项事业,为当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越南王朝也允许其参加科举,入仕为官。《重修旧宦科缘碑记》... 明清易代,华人南渡越南,与当地人逐渐融合,遂形成明乡人。越南王朝对明乡人采取相对宽松优厚的政策,使其落地生根。明乡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各项事业,为当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越南王朝也允许其参加科举,入仕为官。《重修旧宦科缘碑记》是记录嘉定明乡社人参与科举的重要证据。在艰苦的条件下,嘉定明乡社人成果丰硕,名人辈出,是明乡人异国科举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乡人 越南 华人 科举考试 嘉定明乡社 本土化
下载PDF
陈虬的教育救国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符必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0-23,共4页
陈虬是我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教育救国思想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他的开民智、改革科举教育、加强医学教育和商业教育四个方面的主张,显示出其教育救国思想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及在当时所做的思想先导性贡献。
关键词 陈虬 民智 科举 医学教育 商业教育
下载PDF
“赶考”的历史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平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1949年的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北平建立新中国,毛泽东称之为是去"进京赶考"。今天,重温历史反观现实,我们发现"进京赶考"这一命题与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有着最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 1949年的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北平建立新中国,毛泽东称之为是去"进京赶考"。今天,重温历史反观现实,我们发现"进京赶考"这一命题与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有着最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站在"进京赶考"的历史起点上?是因为只有真心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够不断成长壮大,由一个革命党变成一个执政党。为什么革命胜利了毛泽东把进京建国称为"进京赶考"去?因为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工作更伟大。为什么说我们今天仍在"赶考"的路上?因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脱离群众依然是我们这个党最大的危险。如何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牢记"两个务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 进京赶考 人民情怀
下载PDF
从闽北民居砖雕图案看乡村百姓科举的梦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柯培雄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7,12,共4页
两宋时期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区域的中心地带,其中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文化的崛起,是整体勃兴中最为灿烂的一支。闽北作为闽学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闽北民居的砖雕图案中可以窥视到乡村百姓科举入仕的梦想,即希望晚辈通过读... 两宋时期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区域的中心地带,其中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文化的崛起,是整体勃兴中最为灿烂的一支。闽北作为闽学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闽北民居的砖雕图案中可以窥视到乡村百姓科举入仕的梦想,即希望晚辈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进入仕途,加官晋爵。反映出人们求进取的美好向往和读书起家的思想始终在激励着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民居 砖雕图案 乡村百姓 科举的梦想
下载PDF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1
作者 黄云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100,共6页
游历是唐代很多落第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唐朝特有的政治格局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落第士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给社会稳定带... 游历是唐代很多落第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唐朝特有的政治格局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落第士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同时,也造成自己家庭在经济上、日常生活上的诸多困顿。但落第士人游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落第士人 游历
下载PDF
刺政、舒愤与唐代怨诗
12
作者 邓乔彬 陈建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28,共7页
"诗可以怨"具"怨刺上政"和"舒心志愤懑"两个向度,虽正统思想重在"中和",但钱钟书先生仍指出了经学家的异端看法,列举出从何休以来刘勰、钟嵘等人对"可以怨"思想的发展。而韩愈对怨... "诗可以怨"具"怨刺上政"和"舒心志愤懑"两个向度,虽正统思想重在"中和",但钱钟书先生仍指出了经学家的异端看法,列举出从何休以来刘勰、钟嵘等人对"可以怨"思想的发展。而韩愈对怨诗的肯定,可看作是唐代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白居易所论也与之相辅。若不包括讽谕诗及宫怨、闺怨等诗,因唐代特有的政治、社会生活及所行制度,使得怨诗有了各自的生成机制。唐人的怨诗主要可分为四类:怨战、迁谪、落第、离别,它们多是以真情动人的好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唐人 怨战 迁谪 落第 离别
下载PDF
宋代民间助学述论
13
作者 许瑶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95-100,共6页
宋代教育发达,但其教育投入却相当有限,因此两宋文化的极盛很大程度上实有赖于民间对教育的支持与资助。这种资助既有面向学校的赡学与建学,也有面向举子个人的捐助赴试费用。总体上看,宋代民间助学表现为典型的"官倡民助"模... 宋代教育发达,但其教育投入却相当有限,因此两宋文化的极盛很大程度上实有赖于民间对教育的支持与资助。这种资助既有面向学校的赡学与建学,也有面向举子个人的捐助赴试费用。总体上看,宋代民间助学表现为典型的"官倡民助"模式,且捐助风气南宋浓于北宋,捐助方式以产业捐助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宋代民间助学对今天的启示是民间助学的热情需要官方调动和引导,助学的方式应以产业助学为主,以保证助学的长期、持续性,而且营造良好的民间助学氛围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间助学 产业助学 贡士庄 官倡民助
下载PDF
高考作文:直视民生?沉湎诗意?
14
作者 陈燕红 《现代教育论丛》 2008年第7期47-48,共2页
今之高考作文,较古之殿试策问,二者在精神实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故考察古之殿试策问,关照今之高考作文,不论对于正确认识科举制度,还是对当今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殿试策问 高考作文 民生 改革
下载PDF
从古代科举殿试策问直视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新倾向
15
作者 陈燕红 《教育与考试》 2008年第1期34-36,共3页
今之高考作文,较古之殿试策问,二者在精神实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状元殿试策问,重在引导天下学子关注国计民生,于古于今都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启示意义。故考察古之殿试策问,关照今之高考作文,不论对于正... 今之高考作文,较古之殿试策问,二者在精神实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状元殿试策问,重在引导天下学子关注国计民生,于古于今都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启示意义。故考察古之殿试策问,关照今之高考作文,不论对于正确认识科举制度,还是对当今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殿试策问 高考作文 民生 改革
下载PDF
从《北梦琐言》看晚唐重进士科之风气
16
作者 房锐 《唐都学刊》 2005年第5期1-4,共4页
科举题材是五代笔记小说《北梦琐言》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孙光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晚唐社会各界对进士科的重视,对应试举子的出身阶层、区域分布等均有所描述,为后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关键词 《北梦琐言》 晚唐科举 进士科
下载PDF
高山村人才序列及其成因探析
17
作者 刘小云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0-35,共6页
高山村是广西有名的文化村,立村迄今500余载,历经科举取士、民国新学和建国普教三大历史变迁,依然代有人才出,长盛常新。深入探究其人才结构序列并追寻个中缘由,可助我们培育人才之资鉴。
关键词 高山村 人才 科举时代 民国时期 建国后
下载PDF
清代浙南畲民科举权争取与东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扬 曹大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8,共9页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民 科举权 制度认同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学额纷争、移民族群和法律实践:以嘉庆朝广东新安县和江西万载县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9,共8页
作为科举考试中各地录取学生的额度,学额被视为一种公共教育资源。清代嘉庆一朝,广东新安县与江西万载县的土著与移民之间出现了学额分配上的纷争。这两场旷日持久的纠纷不仅表现出地方两个群体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的竞争,也展现了清代地... 作为科举考试中各地录取学生的额度,学额被视为一种公共教育资源。清代嘉庆一朝,广东新安县与江西万载县的土著与移民之间出现了学额分配上的纷争。这两场旷日持久的纠纷不仅表现出地方两个群体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的竞争,也展现了清代地方社会族群建构和法制的有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学额 移民 法制
下载PDF
清代台湾科举中的“粤籍”与“粤籍举人”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正道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81,共10页
本文拟由粤人来台的发展历程,分析在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的面向上,粤人如何从闽粤矛盾冲突里一步步站稳脚跟,取得官方的承认。在这种"我粤认同"的发展下,科举考试中的"粤籍"虽由其而来,但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同... 本文拟由粤人来台的发展历程,分析在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的面向上,粤人如何从闽粤矛盾冲突里一步步站稳脚跟,取得官方的承认。在这种"我粤认同"的发展下,科举考试中的"粤籍"虽由其而来,但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同,并将所谓的粤籍概念整合进客人族群中,使这种认同更有动员力,也愈能与闽人分庭抗礼。只是在这过程中不应忽视科举在文化层面所带来的整合作用,特别是其载体"粤籍举人"的特殊角色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而这是要将其放置在科举制度作为王朝统合意识形态的文化纽带下,才可能观察到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矛盾 科举制度 粤籍 粤籍举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