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818例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特点的现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贺宇恒 谭容容 +3 位作者 刘莉莉 陶新城 浦丹华 吴洁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目的了解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的分布特征,为孕前女性优生保健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2818例孕前未产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进行体成分检测。结果2818例孕前未产女性平均年龄(28.55±3.... 目的了解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的分布特征,为孕前女性优生保健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2818例孕前未产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进行体成分检测。结果2818例孕前未产女性平均年龄(28.55±3.2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2.46±3.59)kg/m^(2)。高达70.09%(1975例)的孕前女性体脂百分比高于正常值,体脂百分比正常者仅占28.57%(805例)。根据体成分特征进行分型,高体脂正常肌肉型占比最高为39.78%(1121/2818),其次为高体脂低肌肉型24.80%(700/2818),而正常体脂正常肌肉型仅占14.02%(395/2818)。按年龄分组分析,肥胖相关指标(BMI、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25~<30岁组年龄段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的孕前女性占比在各年龄段中均超过50%。BMI≥24 kg/m^(2)(39.57%,55/139)和腰围≥80 cm(51.80%,72/139)的孕前女性在≥35岁年龄段比例最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01)。结论孕前未产女性主要表现为高体脂百分比体型,尤其年龄≥35岁的女性,以腹型肥胖为主。积极开展孕前女性体成分分析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潜在肥胖人群、降低超重/肥胖对育龄期女性健康以及母婴健康的远期影响,便于为孕前优生保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 未产女性 体成分 体质量指数 体脂百分比
下载PDF
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2
作者 孙思雨 李咏兰 +1 位作者 郑连斌 宇克莉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揭示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甘南藏族410例成人(男性221,女性189)人体组成成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 目的揭示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甘南藏族410例成人(男性221,女性189)人体组成成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性身高及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体重、总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及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1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体重、身高、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16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检验结果表明,男性体重、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四肢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高于女性,女性总体脂率、四肢脂肪率、内脏脂肪率及躯干脂肪率高于男性。根据BMI判定,甘南藏族男性、女性超重;根据体脂肪率,甘南藏族男性属于非肥胖,女性属于肥胖。结论在13个族群中,甘南藏族男性、女性BMI、总体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藏族 人体组成成分 体脂率 身体质量指数 生物电阻抗法 成人
下载PDF
Percent body fat,but not body mass index,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3
作者 Xin He Zhenni Zhu +5 位作者 Jiajie Zang Zhengyuan Wang Ping Liao Wenjing Wang Yan Shi Chen Fu 《Chronic Diseas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Background:The epidemic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may originate in childhood.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nt body fat(PBF)measured ... Background:The epidemic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may originate in childhood.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nt body fat(PBF)measured by the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ssa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CMR)in pediatrics.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volved 3819 subjects(6-17 years old)in Shanghai.We assess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BF and body mass index(BMI)with multiple CMR factors.We examined the risk for cardio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ttributable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ased on age-and sexspecific PBF Z-scores and BMI Z-scores,respectively.Results:PBF,but not BMI,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CMR factors in males and females except for total cholesterol in female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non-overweight group based on PBF,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had increasingly higher odds ratio of dyslipidemia(2.90(1.99-4.23),4.59(2.88-7.32)for males and 1.82(1.20-2.75),2.46(1.47-4.11)for females)and elevated blood pressure(BP)(3.26(2.35-4.51),4.55(2.92-7.09)for males and 1.59(1.07-2.34),3.98(2.27-6.17)for females).Obesity females showed a higher likelihood for hyperglycemia(2.19(1.24-3.84))than non-overweight females.In both sexes,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PBF on dyslipidemia and elevated BP in adolesc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hildren.For hyperglycemia,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PBF was better in male adolescents and female children.There was no risk difference for cardio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ttributable to BMI-based obesity categories.Conclusions:PBF but not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CMR.Overweight and obesity categories based on PBF had an increased risk for cardio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s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CHILDREN OBESITY percent body fat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n Acute Exercise Session on Body Composition Using 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in Adults
4
作者 Kyle L. Romanowski Andrea J. Fradkin +1 位作者 Curt B. Dixon Joseph L. Andreacci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5年第4期171-178,共8页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n acute bout of aerobic exercise (AE)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RE) on body composition measured by 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n acute bout of aerobic exercise (AE)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RE) on body composition measured by 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MBIA) in adults. Ninety-five recreationally active young adults (46 women and 49 men) reported for testing on three occasions. After an initial MBIA assessment, subjects performed 45 minutes of continuous AE, RE, or did nothing, which served as the control (CON). During the AE trial, subjects performed an acute bout of treadmill exercise at 60%-75% of their age predicted maximal heart rate (APHRmax). The RE trial consisted of an 8-exercise circuit consisting of; 3 sets of 10-12 repetitions at 65%-75% of their one-repetition max (1RM) for each exercise. During the CON trial, subjects sat quietly in the laboratory. Body composition was reassess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exercise bouts for comparison. Mean percent body fat (%BF) decreased following the exercise bouts (AE = 0.7%, RE = 1.6%; P 〈 0.001) likely due to significant (P 〈 0.001) reductions in impedance (AE: 40Ω, 32Ω, and 29Ω; RE: 4592, 29Ω, and 28Ω) measured at 5, 50 and 500 kHz. Conversel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BF (0.7%, P 〈 0.05), body mass (0.2 kg, P 〈 0.001), and impedance at 5 and 50 kHz (15Ω and 16Ω; P 〈0.001)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the CON trial.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at MBIA assessments should be performed prior to exercise in order to prevent exercise-induced reductions in %BF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A BIOIMPEDANCE percent body fat body mass.
下载PD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Relate to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dependently in Young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5
作者 Shannon D. R. Ringenbachl Simon D. Holzapfel +2 位作者 Pamela R. Bosch Lauren M. Hunt Michelle Snow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7年第2期65-77,共13页
BACKGROUND: Persons with Down syndrome (DS) typically possess 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 engage in low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PA), and display elevated obesity levels, b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 BACKGROUND: Persons with Down syndrome (DS) typically possess 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 engage in low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PA), and display elevated obesity levels, b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is not clear in persons with DS. METHOD: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asures of CRF, PA,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30 young adults with DS (age: 21.3 ± 5.5 years)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RESULTS: Male participants presented on average with a BMI of 32.9 ± 10.0 kg/m2, a percent body fat of 22.2 ±13.0%, and a six-minute walk distance (6MWD) of 411.7 ± 66.3 m. Female participants presented on average with a BMI of 31.6 ± 13.5 kg/m2, a percent body fat of 26.7 ± 15.1%, and a six-minute walk distance (6MWD) of 360.4 ± 91.2 m. 6MWD shar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r = 0.56, β = 1.488)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body mass index (BMI; r = -0.49, β = -2.561).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PA was found. CONCLUSIONS: It seems that higher PA levels and lower BMI relate to better CRF in young adults with DS.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appear to be unrelated in persons with 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ix minute walk test percent body fat body mass index.
下载PDF
177名北京城郊初中学生体脂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冠生 李艳平 +3 位作者 潘慧 杜维婧 张倩 刘爱玲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 : 测定中学生体脂含量 ,积累我国中学生体脂含量的数据。方法 : 用 BODPOD体成分测量仪测定 1 77名北京城郊中学生的体脂含量。结果 : 中学生体脂含量 (% BF)平均为 2 2 .7% :男生为 1 8.8% ,女生为 2 6.4% ,女生 % BF显著高于... 目的 : 测定中学生体脂含量 ,积累我国中学生体脂含量的数据。方法 : 用 BODPOD体成分测量仪测定 1 77名北京城郊中学生的体脂含量。结果 : 中学生体脂含量 (% BF)平均为 2 2 .7% :男生为 1 8.8% ,女生为 2 6.4% ,女生 % BF显著高于男生。男生 % BF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 ,女生 % BF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结论 : BOD POD测量的中国学生体脂含量与国外BOD POD测量结果及 DEXA测量结果类似 ,女生 % BF结果略低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脂 含量 测定 BOD POD
下载PDF
体重指数与体脂率指标评价肥胖:基于诊断试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9
7
作者 黄晖明 王人卫 +3 位作者 李森 缪爱琴 许浩 汤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8-225,共8页
目的:通过诊断试验评价体重指数(BMI)诊断肥胖的价值,并比较BMI与体脂率两种指标对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为肥胖的评价研究及指标应用的适应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方法,以3149名江苏省社区自然人群作为研究... 目的:通过诊断试验评价体重指数(BMI)诊断肥胖的价值,并比较BMI与体脂率两种指标对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为肥胖的评价研究及指标应用的适应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方法,以3149名江苏省社区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测量BMI和体脂率。体脂率采用WHO和ASBP(美国减肥专科医学会)两种标准评价,筛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作为相关疾病。以体脂率定义的肥胖为效标,采用诊断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MI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和比较BMI与体脂率两种指标对肥胖相关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BMI对肥胖(以体脂率定义)的诊断价值: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WHO标准)、0.906(ASBP标准),高于男性的0.864(WHO、ASBP两标准相同);不同年龄组中,20~39岁青年人群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上述非参数检验P<0.01。(2)根据ROC曲线,与原切点相比,BMI调整切点为男26 kg/m^2、女25 kg/m^2(体脂率WHO标准)或男26 kg/m^2、女23 kg/m^2(体脂率ASBP标准),预测肥胖的特异度从90%~99%下降到76%~87%,但灵敏度从17%~43%大幅度增加到78%~89%,总体精确程度大幅增加;调整切点后,肥胖检出率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男性从0.475提高到0.537,女性从0.115提高到0.655。当体脂率为WHO标准时,BMI预测肥胖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比ASBP标准更高。(3)BMI预测高血压、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男性0.688(95%CI:0.656~0.720)、0.613(95%CI:0.586~0.642),女性0.745(95%CI:0.708~0.782)、0.692(95%CI:0.659~0.726);体脂率预测高血压、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男性0.687(95%CI:0.655~0.718)、0.635(95%CI:0.608~0.663),女性0.723(95%CI:0.681~0.764)、0.683(95%CI:0.648~0.718);上述P<0.01。(4)男性体脂率对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高于BMI(u=2.05,P<0.05),女性无差异(u=0.75,P>0.05);男、女体脂率和BMI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均无差异(u=0.92、1.26,P>0.05)。结论:(1)大样本研究时,BMI对肥胖(体脂率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女性、青年人群;BMI指标具备可替代性,但需要考虑切点的调整。(2)BMI和体脂率两种指标均可有效地预测人群高血压、动脉硬化风险,在女性和青年人中应用价值更大。(3)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BMI标准,体脂率WHO标准比ASBP标准更适合中国人群评价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体脂率 肥胖 预测价值 诊断试验
下载PDF
尔苏人与木雅人身体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宇克莉 王子善 +1 位作者 张兴华 胡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甘肃和西藏藏族人群进行体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男性的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接近;木雅人女性除体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大于尔苏人女性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尔苏人女性接近.随年龄增长,木雅人和尔苏人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P<0.01).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脂率高于西藏藏族,超重及肥胖出现率均高于甘肃藏族和西藏藏族,腰臀比的出现率小于西藏藏族而大于甘肃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苏人 木雅人 体成分 体脂率 身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全明辉 庄洁 +1 位作者 陈彩珍 陈佩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9-33,共5页
目的:以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方法:抽取来自上海市19个区(县)的21~59岁上海男性市民,共441人。随机将总受试者的80%(n=353)分为建立组,通过SPSS 11.5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 目的:以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方法:抽取来自上海市19个区(县)的21~59岁上海男性市民,共441人。随机将总受试者的80%(n=353)分为建立组,通过SPSS 11.5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剩余20%(n=88)受试者作为验证组对所得到的预测方程进行回代验证。同时,将新建立的预测方程预测值,与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所用的皮褶厚度法体脂率预测方程(下称旧预测方程)预测值,以BODPOD方法测试值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新建立的预测方程为%BF=[0.072+0.005×腹部皮褶厚度+0.005×肩胛下皮褶厚度+0.003×上臂部皮褶厚度-0.0000189×(腹部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上臂部皮褶厚度)2]×100%,通过回代验证表明,新预测方程较旧预测方程更能准确地反应测试值。结论:在条件有限和基层进行简易的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时,建议考虑使用该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成年 男性 体脂率 预测方程
下载PDF
两种方法评价武术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毛杉杉 王正珍 +1 位作者 王蕴红 王琳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2-45,共4页
通过人工测量法 (使用皮脂厚度计和皮尺 )和生物电阻抗法 (BioelectricalImpedanceAssessment,BIA) ,对北京体育大学的 71名国家武术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和腰臀围之比进行了测量与评估。结果表明 :对男武术运动员 ,两种方法测量和评价结... 通过人工测量法 (使用皮脂厚度计和皮尺 )和生物电阻抗法 (BioelectricalImpedanceAssessment,BIA) ,对北京体育大学的 71名国家武术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和腰臀围之比进行了测量与评估。结果表明 :对男武术运动员 ,两种方法测量和评价结果非常一致 ,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可信度 ;但对女武术运动员 ,BIA方法比人工测量法结果普遍偏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方法评价 腰臀围 测量法 武术运动员 皮脂 相关性 身体成分 北京体育大学 体脂百分比
下载PDF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左娇蕾 张倩 +2 位作者 刘爱玲 赵静 胡小琪 《中国健康教育》 2011年第6期415-418,433,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状况,分析其年龄和性别变化特点。方法利用3项在北京城区或北京郊区的儿童、青少年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选取8、9、10、13、14、15岁男女生共947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状况,分析其年龄和性别变化特点。方法利用3项在北京城区或北京郊区的儿童、青少年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选取8、9、10、13、14、15岁男女生共947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全身及手臂、腿部和躯干的体成分,计算身体脂肪含量指数(FMI)、去脂体重指数(FFMI)、体脂百分比(%BF)和躯干/四肢脂肪比。结果随年龄增长,女生的FMI从4.8 kg/m2增加到7.6 kg/m2,%BF、FFMI和骨矿物质含量均相应增加;男生FMI从13岁开始下降,%BF则从8岁的23.9%下降到15岁的14.7%,但FFMI和骨矿物质含量均相应增加。各年龄段女生的FMI和%BF均高于同龄男生,且脂肪均主要分布于四肢;女生FFMI均低于同龄男生,8~15岁男生的增长总量接近女生的2倍,且瘦体重主要分布于躯干;男女生间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各种体成分的含量、比例和分布不断变化,且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体成分 脂肪含量指数 去脂体重指数 体脂百分比 瘦体重
下载PDF
儿童体质健康:从BMI与体脂肪率的差异谈起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强 龚建华 尹小俭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92,107,共9页
目的: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脂肪率(BF%)不同肥胖分类标准的差异,考察儿童体质健康指标分布的异同。方法:以上海市393名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法,对参与研究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测量,通过LMS法和线性... 目的: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脂肪率(BF%)不同肥胖分类标准的差异,考察儿童体质健康指标分布的异同。方法:以上海市393名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法,对参与研究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测量,通过LMS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考察体征指标的分布特征。结果:基于BMI和BF%的不同分类标准,对应的腰围、基础代谢率、立定跳远等指标均反映出了较大差异,男、女生腰围、立定跳远、基础代谢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BMI与"金标准"BF%划分的儿童肥胖率不一致,对应的各项体征指标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身体质量指数 体脂肪率 肥胖 体质健康
下载PDF
北京城区超重及肥胖学龄儿童体脂百分比的测定——生物电阻抗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榴柏 李素君 +1 位作者 李佳琦 李可基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超重及肥胖小学生的体脂水平,为制定临床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某城区选取的有代表性的2所小学中,按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11岁学龄儿童681人,男生338名(占49.6%),平均年龄(9.4±1.4)岁...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超重及肥胖小学生的体脂水平,为制定临床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某城区选取的有代表性的2所小学中,按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11岁学龄儿童681人,男生338名(占49.6%),平均年龄(9.4±1.4)岁;女生343名(占50.4%),平均年龄(9.3±1.4)岁。采用生物电阻抗体脂测定仪(TBF-026),测定儿童体脂含量。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公布的7~18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切点判定超重和肥胖。采用非参数检验的u检验比较两组间平均值的差别。结果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儿童的体脂百分比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在男生分别为:15.8%(13.0%~18.2%),21.8%(19.4%~26.1%)及29.6%(25.1%.34.3%),女生为15.5%(12.2%一19.3%),25.2%(21.1%~27.5%)及30.5%(28.2%。34.8%)。不同体型儿童的体脂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北京城区超重及肥胖学龄儿童的体脂百分比水平≥20%,与世界其他种族学龄儿童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脂百分比 学龄儿童 超重 肥胖
下载PDF
福建省3城市居民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和腰臀比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秀琴 周晓东 +7 位作者 葛林伟 杨阳 陈海春 张建华 王海飞 徐建清 姜玉屏 张立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3,共4页
采用体质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福建省3城市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和腰臀比(WHR)的基本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MI与F%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超重是福建省3城市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男、女即使体... 采用体质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福建省3城市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和腰臀比(WHR)的基本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MI与F%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超重是福建省3城市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男、女即使体重正常,腹部肥胖和体脂百分比超标也占一定的比率;体质指数的增加主要与脂肪增加有关,而体内脂肪又主要堆积在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城市居民 体质指数 体脂百分比 腰臀比
下载PDF
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的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冀鹏 徐红旗 +3 位作者 郑秀瑗 刘静民 陈伟 王安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3,共9页
目的明确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肥胖与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郊区乡村常住居民。首先,用BCAⅡ体成分仪与DEXA测定134人的体成分。然后,整群随机抽取18-76岁乡村居民有效... 目的明确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肥胖与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郊区乡村常住居民。首先,用BCAⅡ体成分仪与DEXA测定134人的体成分。然后,整群随机抽取18-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76岁时最大。18-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49岁)为均匀性脂肪分布,50岁之后腹型肥胖明显。FM%与WHR结合使用,能更准确地诊断因体脂含量过多或分布异常造成的肥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腰围 腰臀比 体脂率 肥胖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随访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梅花 闫峻 +1 位作者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4期2270-2273,共4页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超声 体脂肪含量 随访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尚延侠 陈佩杰 陈文鹤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49,共4页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血管内皮黏附功能的影响,探讨有氧运动预防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以全封闭式减肥夏令营肥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膳食和有氧运动的干预手段进行为期4周的减肥干预,测试减肥运动前后身体形态...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血管内皮黏附功能的影响,探讨有氧运动预防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以全封闭式减肥夏令营肥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膳食和有氧运动的干预手段进行为期4周的减肥干预,测试减肥运动前后身体形态、血脂4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结果: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血脂代谢显著改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显著下降。结论:运动减肥可以改善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改善血脂及血管内皮黏附功能,预防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青少年 有氧运动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 子-1 血脂 体脂百分比
下载PDF
北京与广州儿童青少年体脂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文杰 王京钟 马冠生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和广州儿童青少年体脂百分比情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整群分层随机抽取北京和广州7-18岁中小学生共2175人,测量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青春发育,使用生物电阻抗仪测量儿童青少年的生物电阻抗值,应用儿童青少年的体脂... 目的了解北京和广州儿童青少年体脂百分比情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整群分层随机抽取北京和广州7-18岁中小学生共2175人,测量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青春发育,使用生物电阻抗仪测量儿童青少年的生物电阻抗值,应用儿童青少年的体脂含量生物电阻抗预测公式来计算体脂百分比[BF(%)]。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生BF(%)从26.5%下降到17.0%;同年龄组男生BF%低于女生,分别为19.0%,23.4%;同年龄组北京男女生BF(%)分别高出广州男女生7.4%和4.1%;随年龄增长,同一发育等级男女生BF(%)减少;同年龄组,随发育程度增加,男女生BF(%)均增加;随着BMI增加,BF(%)逐渐增加,BF(%)有突增,北京和广州男生突增点分别为21和20,两地女生突增点均为22。结论北京和广州儿童青少年BF%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和发育程度和BMI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现况调查 体脂百分比 脂胖
下载PDF
体重指数、体脂肪率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彭澍 赵瑛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20-21,共2页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和体脂肪率(FAT%),并对该两种肥胖指数进行比较;方法应用410GS型TATINA专业型体脂测定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脂肪率的测定。血液粘稠度、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和体脂肪率(FAT%),并对该两种肥胖指数进行比较;方法应用410GS型TATINA专业型体脂测定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脂肪率的测定。血液粘稠度、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的BMI和FAT%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MI和FA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0岁以上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FAT%存在显著差别,而BMI未见差异;结论BMI和FAT%不仅是肥胖的指标,对潜在的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性亦有预报作用;对于30岁以上女性,FAT%更能准确判断体脂含量和肥胖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体脂肪率 体重指数 高脂血症
下载PDF
小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仁应 冯海霞 +7 位作者 万燕萍 周一泉 陆丽萍 张晓敏 陈之琦 蒋莹 谈韬 吴颖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5所小学2163名(男1120名、女1043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脂肪含量,问卷调查法采集出生体质量、是否母乳喂养及父母身高、... 目的:探讨小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5所小学2163名(男1120名、女1043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脂肪含量,问卷调查法采集出生体质量、是否母乳喂养及父母身高、体质量。以肝脏超声诊断NAFLD,分析N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NAFLD发生率为8.9%,男生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对5.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为男性(OR=1.97,95%CI:1.21~3.21)、体脂含量高(OR=1.12,95%CI:1.07~1.17)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质指数正常(OR=0.09,95%CI:0.04~0.19)是NAFL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小学男生NAFLD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对于超重、体脂肪含量高的学生,应警惕NAFL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腰围 体脂肪含量 出生体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