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ensitivity of PI3K/Akt/GSK3 signaling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Xunxian Liu Zemin Yao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8-255,共8页
Our recent studies with cultur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sugges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C(IL-17RC),a phenomenon observed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horioretinal tissues with age-rela... Our recent studies with cultur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sugges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C(IL-17RC),a phenomenon observed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horioretinal tissu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wa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activ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PI3K),Akt,an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We wondered whether or not altered PI3 K,Akt,and GSK3 activities could be detecte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obtained from AMD patients.In the patients' PBMC,absent or reduced serine-phosphorylation of GSK3α or GSK3β was observed,which was accompanied with increased phosphorylation of GSK3 substrates(e.g.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and TAU),indicative of enhanced GSK3 activation.In addition,decreased protein mass of PI3K85α and tyrosinephosphorylation of PI3K50α was present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suggesting impaired PI3 K activation.Moreover,abnormally lowered molecular weight forms of Akt and GSK3 were detected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high levels of IL-17 RC,Wnt-3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the PI3K/Akt/GSK3 signaling pathway is insensitive to these stimuli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Thus,measurement of PI3K/Akt/GSK3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in PBMC may serve as a surrogate biomarker for A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 (PI3K) protein kinase B (PKB or Akt)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下载PDF
红花多糖对人PBMC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石学魁 阮殿清 +2 位作者 陶冀 周明瑶 王亚贤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P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PBMC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P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PBMC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SPS对PBMC增殖有促进作用,以1.25g/L和0.625g/L剂量组增殖活性增加明显(P<0.05);红花多糖(SPS)各组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TNF-α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PS可促进PBMC的增殖,提高IL-2和IFN-γ水平,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多糖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 白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下载PDF
红花多糖对人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陶冀 裴峪 +3 位作者 石学魁 梁颖 张晓莉 王亚贤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PBMC,在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用3H-TdR法检测PBMC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I)8+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SPS能够促进PBMC增殖,尤其1.25g·L-1和0.625g·L-1。两组PBMC增殖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对CD8+T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S可促进PBMC、CD8+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多糖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转化与分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丽梅 贺亚媚 +2 位作者 牛雅静 付胜勇 靳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和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SCs)培养上清液,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s,PBMC)的增殖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分泌活性的影响。【结果】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无种属差异地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同时抑制植物血球凝素(Plant hemaggluti min PHA-P)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分泌IL-2的活性,但对PHA-P诱导的IL-4分泌有促进或协同作用。【结论】EECs和ESCs通过影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与分泌活性,优势活化Th2型淋巴细胞,在子宫局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淋巴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小鼠 山羊
下载PDF
孕酮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NF-γ、IL-4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于晓明 沈浣 +1 位作者 何培英 魏丽惠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孕酮 (P)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IL - 4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2 1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和 2 6例正常早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经植物血凝素 (PHA)在有或无孕酮... 目的 探讨孕酮 (P)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IL - 4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2 1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和 2 6例正常早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经植物血凝素 (PHA)在有或无孕酮诱导培养后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 (IFN -γ)和白介素 4 (IL - 4 )的水平。结果  1 PBMC经PHA诱导 (无孕酮刺激 )培养后 ,流产组IL - 4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 (P <0 0 1 ) ;IFN -γ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2 流产组PBMC经PHA和P刺激培养后的IFN -γ含量显著低于无孕激素刺激组 (P <0 0 1 ) ,而IL - 4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正常早孕组PBMC经PHA和P刺激培养后及的IFN -γ含量显著低于无孕激素刺激组 (P <0 0 1 ) ,而IL - 4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正常早期妊娠免疫以Th2反应为主 ;孕酮对人妊娠早期PBM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早期妊娠 自然流产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pbmc INF-Γ IL-4
下载PDF
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PBMC线粒体DNA含量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亚松 陈新月 +4 位作者 石英 张彤 陈德喜 张福杰 吴昊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线粒体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BMC mIL-2R的表达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克霞 王健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膜白介素 2受体 (mIL 2R)表达水平及其在丙肝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和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法对 78例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别进行HCV RNA和植物血凝素诱导前后mIL 2R的检测。结果 丙肝患...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膜白介素 2受体 (mIL 2R)表达水平及其在丙肝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和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法对 78例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别进行HCV RNA和植物血凝素诱导前后mIL 2R的检测。结果 丙肝患者PBMC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94± 0 .88) %、(31.5 3± 3.38) % ,与正常对照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其中 ,急性丙肝患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3.2 5± 0 .94 ) %、(32 .82± 3.84 ) % ,慢性丙肝患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77± 0 .84 ) %、(30 .97± 3.16 )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BMC内HCV RNA(+)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37± 1.16 ) %、(30 .4 1± 4 .0 1) % ,PBMC内HCV RNA(- )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3.2 1± 0 .80 ) %、(32 .15± 3.0 9)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丙肝患者体内mIL 2R水平降低 ,与丙肝的慢性化程度似有一定关系 ;HCV侵入PBMC后可进一步抑制m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膜白介素2-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CV-RNA MIL-2R pbmc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 DNA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柯昌征 陈悦 +5 位作者 龚作炯 王明春 李东 朱琳 刘莉 周作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观察 72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HBVDNA在治疗 6周时 ( 2~ 8周 ) ...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观察 72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HBVDNA在治疗 6周时 ( 2~ 8周 ) 2 1例转阴 ,PBMC中HBVDNA在治疗 16周 ( 8~ 2 4周 )时 17例转阴。结论 :拉米夫定对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起效快 ,同时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对PBMC内HBVDNA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 pbmc HBVDNA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鼻咽癌PBMC金属元素与免疫效应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吕世静 袁汉尧 +2 位作者 何德 吕小华 周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2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了解鼻咽癌患者周围血单核细胞 (PBMC)的钙、镁、铜、锌、铁等 5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增殖反应 ,探讨PBMC中金属元素和细胞免疫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AA67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测定金属元素 ,以3H Td... 目的 了解鼻咽癌患者周围血单核细胞 (PBMC)的钙、镁、铜、锌、铁等 5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增殖反应 ,探讨PBMC中金属元素和细胞免疫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AA67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测定金属元素 ,以3H TdR掺入法检测PBMC对ConA的增殖反应。结果  53例鼻咽癌患者PBM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铜含量升高 (P <0 0 1 ) ,锌含量降低 (P <0 0 1 ) ,PBMC增殖反应指数下降 (P <0 0 1 )。结论 提示鼻咽癌患者PBMC的铜含量增高 ,而锌含量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指数降低 ,与鼻咽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免疫效应 周围血单核细胞 金属元素 淋巴细胞增殖
下载PDF
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项凤梅 江一平 +5 位作者 傅萍 孙栋梁 熊明芬 戴琦 高生 卢建溪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782-784,共3页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48h后,15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20℃保存,统一检测IFN-γ,IL-10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黄疸指数(TBIL)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γ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CD8+CD28+T细胞亚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护肝合剂能够改善肝功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单核细胞 肝功能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诱导分化为iPSCs结合NGF/Coll-H复合支架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永勤 马征来 李进义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利用对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进行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探讨在此基础上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喉返神经单纯端-端吻合组、神经端端吻合-Coll-H支架治疗组、... 目的利用对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进行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探讨在此基础上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喉返神经单纯端-端吻合组、神经端端吻合-Coll-H支架治疗组、端端吻合-Coll-H-NGF治疗组、端端吻合-Coll-H-NGF-iPSCs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对比分析复合支架植入到喉返神经损伤部位的修复效果。结果多项指标表明iPSCs/NGF/Coll-H复合支架的修复效果要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诱导的iPSCs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更有利于治疗喉返神经手术带来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损伤 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s/NGF/Coll-H支架 pbmc
下载PDF
RFLP法检测PBMCS和血浆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与慢性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亚臣 岳希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复发及慢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复发及慢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BMCs中HCVRNA阳性54例,其中Ⅱ型为38例,Ⅲ型为12例,Ⅱ/Ⅲ型为4例。结论人HCV感染后,不但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HCVRNA,也可以在PBMCS中检测到HCVRNA。同时HCVⅡ型比Ⅲ型更易感染PBMCs,并且HCVⅡ型感染者易出现慢性持续性感染,以至于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基因型 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
下载PDF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PBMC中IL-6分泌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13
作者 张捷 杨俊玲 +2 位作者 安继红 王秀丽 邢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系统地观察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自分泌及体外诱生 IL 6的动力学变化与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MTT(噻唑蓝 )比色法。结果  (1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在不同时期、时相及自分泌和体外诱导情况下 ... 目的 系统地观察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自分泌及体外诱生 IL 6的动力学变化与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MTT(噻唑蓝 )比色法。结果  (1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在不同时期、时相及自分泌和体外诱导情况下 ,PBMC的 IL 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 (P<0 0 1 ) ;(2 )自分泌 IL 6水平最高的是 2 4 h的急发期组 ,显示出高峰前移 ,它与本组 2 4 h的体外诱因和缓解期组的自分泌水平差异显著 (P<0 0 5) ;(3)体外诱生 IL 6水平最高的 72 h的急发期组 ,与缓解期组的 72 h自分泌和急发期组的 2 4 h诱生水平差异显著 (P<0 0 5)。结论 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IL 6与感染密切相关 ,为 IL 6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同时有助于预测感染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肺心病 白细胞介素6 pbmc
下载PDF
sFv-TNF-α基因修饰的PBMCs对人肝癌细胞系HHCC的体外杀伤活性研究
14
作者 程虹 刘彦仿 +3 位作者 张惠中 沈万安 杨安钢 马福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导的PBMCs进行DNA和mRNA水平的分析。转导的PBMCs(PBMCs PST)与HHCC共培养 ,MTT法检测PBMCs PST表达产物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PCR、RT PCR结果显示PBMCs PST中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对应的电泳条带。MTT法检测结果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HCC的杀伤率为 ( 3 1.4± 4.1) %。结论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可以在PBMCs中整合并稳定表达 ,其分泌的表达产物对HHCC具有一定的体外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单链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15
作者 马桂芬 缪青 +1 位作者 刘以梅 陈世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样蛋白3(FoxP3) 胃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共培养
下载PDF
结核病患者PBMC mIL-2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蔡茹 王健 李朝品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m IL - 2 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Ficoll- 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用 PCR法检测结核病患 PBMC中结核杆菌 DNA (TB- DNA )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系统同步...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m IL - 2 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Ficoll- 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用 PCR法检测结核病患 PBMC中结核杆菌 DNA (TB- DNA )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系统同步检测经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前后其 m IL - 2 R表达水平。结果 :结核病患者 PHA诱导前后 m IL - 2 R水平分别为 (3.33± 1.39) %和 (2 9.2 3± 5 .98) %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其中 PBMC内 TB- DNA (+)组与 PBMC内 TB- DNA (- )组 PHA诱导前后 m IL - 2 R水平分别为 (3.0 2± 1.2 8) %、 (2 7.95± 5 .73) %和(3.76± 1.5 5 ) %、 (31.4 6± 6 .32 ) % ,两者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结核病患者体内 T细胞活化功能障碍 ,m IL - 2 R表达水平降低 ,结核杆菌感染 PBMC后可进一步抑制其 m IL - 2 R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pbmc MIL-2R 单个核细胞 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 PCR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 免疫应答
下载PDF
PBMCs和血浆中HC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孙亚臣 岳希全 云庆军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1825-1826,1872,共3页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BMCs中HCVRNA为阳性的为54例,其中Ⅱ型为38例,Ⅲ型为12例,Ⅱ/Ⅲ型为4例。结论HCV感染人体后,不但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HCVRNA,而且也可以在PBMCs中检测到HCVRNA。同时HCVⅡ型比Ⅲ型更易感染PBMCs,并且HCVⅡ型感染者易出现慢性持续性感染,以至于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HCV)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基因型 多聚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内切酶
下载PDF
红花多糖对人PBMC增殖活性及NK、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明瑶 阮殿清 +3 位作者 陈德欣 石学魁 梁颖 王亚贤 《中医药信息》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对NK细胞、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用3H-TdR法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对NK细胞、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用3H-TdR法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MTT法检测NK、L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SPS对PBMC增殖有促进作用,其促增殖作用呈现量效依赖性,以1.25mg.mL-1和0.625mg.mL-1剂量组促增殖作用明显(P<0.05);SPS对NK细胞与LAK细胞的杀伤活性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P<0.05)。结论:SPS可促进PBMC的增殖,增强NK细胞、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多糖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 NK细胞 LAK细胞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线粒体DNA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晓宇 周莉 +1 位作者 段钟平 赵彩彦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对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线粒体的可能损伤。方法本研究包括18例服用阿德福韦酯2年、25例服用3年和22例未服用阿德福韦酯的CHB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者PBMCs中线粒体DNA(mtDNA)含量(mtDN...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对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线粒体的可能损伤。方法本研究包括18例服用阿德福韦酯2年、25例服用3年和22例未服用阿德福韦酯的CHB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者PBMCs中线粒体DNA(mtDNA)含量(mtDNA/nDM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F2-isoprostanes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2年组患者mtDNA含量为0.6±0.4copies/cell,3年组为0.8±0.5copies/ce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 copies/cell,P均<0.05);2年组F2-iso-prostanes含量为1.5±0.8ng/ml,3年组为2.2±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7±2.7ng/ml,P均<0.05);2年组TAOC含量为3.0±1.1单位/毫升,3年组为2.3±1.4单位/毫升,显著低于对照组(4.3±1.8单位/毫升,P均<0.05)。3组间M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2.404,P>0.05)。结论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PBMCs中mtDNA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其意义还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线粒体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rhC5a诱导PBMC产生IL-8与PKC的关系
20
作者 骆益宙 时彦 +1 位作者 徐虹 倪传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C活性。用 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预处理 PBMC,然后再以rhC5a诱导测定其 PKC活性。结果:PBMC经rhC5a诱导后IL-8产生水平增加,同时PKC活性呈双峰型增高;PBMC经PMA诱导后不仅PKC活性增高,而且IL-8产生水平也增加;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能抑制rhC5a介导的PBMC PKC活性和IL-8产生水平增高。结论:PKC参与rhC5a诱导PBMC产生IL-8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C5a 白细胞介素8 蛋白激酶C 佛波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PK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