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climate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tter to Holocen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n alpine permafrost wetland,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1
作者 Qing-Feng WANG Hui-Jun JIN +3 位作者 Cui-Cui MU Xiao-Dong WU Lin ZHAO Qing-Bai WU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Studies on the 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nitrogen dynamics to Holocen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permafrost peatlands and/or wetlands might serve as analogues for future scenarios,and they can help pre... Studies on the 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nitrogen dynamics to Holocen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permafrost peatlands and/or wetlands might serve as analogues for future scenarios,and they can help predict the fate of the frozen SOC and nitrogen under a warming climate.To date,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se issu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Here,we investigated the accumulations of SOC and nitrogen in a permafrost wetland on the northeastern QTP,and analyzed their links with Holocen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In order to do so,we studied grain size,soil organic matter,SOC,and nitrogen contents,bulk density,geochemical parameters,and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 dating of the 216-cm-deep wetland profile.SOC and nitrogen contents revealed a general uptrend over last 7300 years.SOC stocks for depths of 0-100 and 0-200 cm were 50.1 and 79.0 kgC m^(-2),respectively,and nitrogen stocks for the same depths were 4.3 and 6.6 kgN m^(-2),respectively.Overall,a cooling and drying trend for regional climate over last 7300 years was inferred from the declin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humidity index.Meanwhile,SOC and nitrogen accumulated rapidly in 1110e720 BP,while apparent accumulation rates of SOC and nitrogen were much lower during the other periods of the last 7300 years.Consequently,we proposed a probabl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concordant development of syngenetic permafrost and SOC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s in alpine permafrost wetlands.This indicates that,apart from controls of climate,non-climate environmental factors,such as dust deposition and site hydrology,matter to SOC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s in permafrost wetlands.We emphasized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SOC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s in alpine permafrost wetlands.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estimates of SOC and nitrogen pools and for global models on carbon‒climate interaction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f alpine permafrost wetlands on the northeastern QTP at mid-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genetic permafrost in alpine wet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Nitrogen accumulation Chemical weathering Dust deposition HOLOCENE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林区冻土及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被引量:52
2
作者 周梅 余新晓 +2 位作者 冯林 王林和 那平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3,共3页
为研究中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冻土地带的湿地和森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研及现地考察 .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的冻土退化、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将会对大兴安岭的森林及环境造成... 为研究中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冻土地带的湿地和森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研及现地考察 .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的冻土退化、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将会对大兴安岭的森林及环境造成威胁 .作者认为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和森林破坏 (大面积采伐或森林火灾 )导致冻土退化 ,不但影响冻土上层的原始湿地 ,也导致新生湿地的扩张 ,林地被湿地取代 ,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对冻土、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湿地 森林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温度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宪伟 李秀珍 +3 位作者 吕久俊 孙菊 李宗梅 吴志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1-597,共7页
温度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分解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温度对大兴安岭北坡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其中采样点北极村、图强和壮林(52°45′~53°12′N,122°16′~122°46′E... 温度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分解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温度对大兴安岭北坡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其中采样点北极村、图强和壮林(52°45′~53°12′N,122°16′~122°46′E)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坡,而飞虎山和呼中(51°45′~52°09′N,122°57′~123°02′E)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北坡。室内培养实验在4个温度梯度下(5℃,10℃,15℃和20℃)进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_2采用碱液吸收法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碳的矿化具有增加的趋势,在40天的培养期内,泥炭总的矿化量变化范围为24.87~112.92mg/g;同一温度下,泥炭矿化率随着培养时间具有先降低后稳定的趋势,两层泥炭(10~20cm和20~30cm)对温度的响应趋势基本相同,不过表层泥炭的矿化率和矿化量要高于深层泥炭。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变化范围为2.03~2.41,而深层泥炭的Q_(10)值相对较大,表明冻土湿地深层泥炭对增温的响应也较敏感,并且大兴安岭东北坡冻土湿地的Q_(10)值要大于西北坡的冻土湿地,表明大兴安岭东北坡的冻土湿地对于气候变暖的响应将更强烈。并且基于Q_(10)值的二元动力学方程很好的反映了大兴安岭北坡冻土湿地泥炭矿化随温度和时间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冻土湿地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计划烧除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梅 杨洪琴 +1 位作者 王广山 王庆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大兴安岭是我国森林火灾严重地区之一,为了减轻森林火灾的损失,当地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烧除,这一技术对减少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和原始湿地萎缩、新生湿地扩大等环境问... 大兴安岭是我国森林火灾严重地区之一,为了减轻森林火灾的损失,当地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烧除,这一技术对减少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和原始湿地萎缩、新生湿地扩大等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计划烧除对当地冻土、湿地的影响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分析计划烧除与冻土、湿地的关系,提出计划烧除可能会对冻土、湿地环境产生影响,并提出可在一些地区探讨替代计划烧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冻土 湿地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晓新 宋长春 +3 位作者 王宪伟 毛瑢 郭跃东 路永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379-5386,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已经开始退化。多年冻土退化对冻土区湿地CH4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可能直接决定冻土区湿地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方式。综述了近年来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CH4排放影响的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已经开始退化。多年冻土退化对冻土区湿地CH4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可能直接决定冻土区湿地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方式。综述了近年来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CH4排放影响的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土壤活动层深度增加和植被类型由中生向湿生的转变都可能会大大增加冻土区湿地CH4排放量,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作用。但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水文条件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和微生物组成及活性变化对湿地CH4排放的影响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多年冻土退化除了影响湿地CH4排放量之外,还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冻融过程而影响湿地CH4排放的季节分配模式。最后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甲烷排放 季节分配模式 湿地
下载PDF
青藏铁路冻土沼泽化斜坡湿地路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娄国充 岳祖润 刘尧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01,共5页
路基稳定性是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结合青藏铁路安多段冻土路基的设计资料,分析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安多段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和温度场进行长期... 路基稳定性是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结合青藏铁路安多段冻土路基的设计资料,分析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安多段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和温度场进行长期监测,研究路基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分析路基体温度场变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和技术措施的合理性,提出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合理结构,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路基稳定性 人为冻土上限 沼泽化湿地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易卿 程彦培 +3 位作者 张健康 董华 刘坤 倪增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5,103,共7页
利用1981年-2010年中国、俄罗斯两国气温、降水资料和1992年、2000年、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以0.33℃/(1... 利用1981年-2010年中国、俄罗斯两国气温、降水资料和1992年、2000年、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呈增高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以22.05mm/(10a)的倾向率减少。由于气候变暖趋干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发生变化,并引起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冻结层退缩、沙化土地扩大等生态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阿穆尔河 气候变化 土地沙化 湿地退化 冻结层退缩
下载PDF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43
8
作者 何瑞霞 金会军 +5 位作者 吕兰芝 于少鹏 常晓丽 杨思忠 王绍令 孙广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31,共7页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化,主要表现在:1)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2)活动层加深,融区扩大,局地冻土岛消失;3)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关注、研究、整治和管护寒区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岭 冻土退化 证据 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湿地与森林水文功能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解伏菊 肖笃宁 +2 位作者 李秀珍 胡远满 王绪高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5-768,共4页
选取位于主要过火区的图强林业局育英和奋斗两林场作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试验以及林相图、卫片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的湿地格局变化以及森林水文功能恢复状况、冻土活动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湿地... 选取位于主要过火区的图强林业局育英和奋斗两林场作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试验以及林相图、卫片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的湿地格局变化以及森林水文功能恢复状况、冻土活动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且分布趋于集中;森林的平均水文调节能力已得到全面恢复,但调节能力分布不均;火烧区冻土活动层的厚度显著高于未火烧区。在森林水文调节功能下降的地区、地势较低的谷地,坡度平缓的坡地以及冻土活动层增加的地区,湿地面积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格局 水文调节能力 地形因子 冻土活动层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冰雪 赵光影 +1 位作者 臧淑英 邵宗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136-140,共5页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特征。[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均逐层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落叶松分别显著高于樟子松和白桦(P<0.01);樟子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于落叶松、白桦(P<0.05);脲酶活性落叶松最高,分别为樟子松和白桦的1.44倍、1.28倍(P<0.05);蔗糖酶活性由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P<0.05)。10~20、20~30 cm土层与其规律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对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31(P<0.01)。脲酶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790(P<0.05)。[结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湿地植被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表明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森林湿地 土壤碳氮 土壤酶 大兴安岭
下载PDF
采伐对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森林湿地碳源/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申忠奇 韩丽冬 +2 位作者 姜宁 郝丽 牟长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92,共13页
【目的】北方泥炭地对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可能具有正负反馈作用,但其对采伐干扰引起的冻土退化如何响应却仍不清楚。【方法】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和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落叶松-泥炭藓沼泽不同采伐处理... 【目的】北方泥炭地对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可能具有正负反馈作用,但其对采伐干扰引起的冻土退化如何响应却仍不清楚。【方法】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和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落叶松-泥炭藓沼泽不同采伐处理(D-对照、Z15-轻度择伐15%、Z45-强度择伐45%、J-皆伐)(采伐试验已10 a)样地的土壤呼吸年净碳排放量(CO2与CH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含量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采伐干扰对温带岛状冻土区森林湿地碳源/汇的中期影响规律及影响机制。【结果】1)择伐(Z15和Z45)使其土壤CH4年均通量(0.07~1.53 mg·m^-2h^-1)提高5.7~6.4倍(P>0.05),皆伐却使其显著提高20.9倍(P<0.05);2)采伐(择伐与皆伐)使其土壤CO2年均通量(84.94~106.35 mg·m^-2h^-1)降低14.5%~20.1%(P>0.05);3)采伐干扰改变了CH4排放的主控因子(由气温及5~10 cm土壤温度所控制转化为由气温、0~40cm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比综合控制),但未改变CO2排放的主控因子(由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氮比综合控制);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3.94~7.18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1.79~4.46 tC·hm^-2a^-1)呈现出随采伐强度增大而递减趋势,皆伐和Z45使两者显著降低28.7%~45.1%和28.7%~59.9%(P<0.05),而Z15对其无显著影响(-1.8%和-2.7%,P>0.05);5)采伐干扰10 a后,择伐使其碳汇功能(-0.34~2.31 tC·hm^-2a^-1)初步得到恢复(Z15高于D 18.5%及Z45低于D 48.7%,P>0.05),而皆伐维持弱碳源(-0.34 tC·hm^-2a^-1,P<0.05)。【结论】在中国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森林湿地碳汇管理实践中宜采取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而应避免对其进行皆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小兴安岭 岛状冻土区 森林沼泽湿地 碳源/汇 采伐影响
下载PDF
东北寒温带永久冻土区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文宏 牟长城 +3 位作者 常怡慧 郝利 姜宁 申忠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6-1538,共13页
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湿地碳储量估算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7种典型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 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湿地碳储量估算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7种典型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M、白桦沼泽B和落叶松苔草沼泽LT、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定量评价各沼泽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库及植被固碳能力,并揭示两者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1)其植被碳储量(3.60~62.18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偏态型分布趋势;(2)土壤碳储量(179.47~320.81 t·hm^(–2))呈森林沼泽(M除外)与灌丛沼泽显著高于C(56.4%~78.8%,P<0.05)和M(32.0%~50.9%,P<0.05)的变化规律性;(3)生态系统碳储量(183.07~347.14 t·hm^(–2))也呈现森林沼泽(M除外)与灌丛沼泽显著高于C(64.0%~89.6%,P<0.05)和M(28.1%~48.1%,P<0.05)的变化规律性,但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占比(82.1%~96.4%)要低于C和G(98.0%~98.3%);(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6.76~11.22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97~5.37 t·hm^(–2)·a–1)均呈现森林沼泽(LN除外)显著高于C和G(26.9%~61.4%和30.5%~66.0%;38.6%~77.2%和41.4%~80.8%,P<0.05)的变化规律性。因此,寒温带永久冻土区各类型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均相对较低(仅相当于北方泥炭地碳储量(390~1395 t·hm^(–2))下限值的46.9%~89.0%),且沿过渡带环境梯度总体上呈递增趋势;森林沼泽(LN除外)的植被固碳能力强于灌丛沼泽与草丛沼泽,且前者略高于全球陆地植被年均净固碳量估计值(4.1 t·hm^(–2)·a–1),而后两者仅相当于其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沼泽湿地 多年冻土 生态系统碳储量 年净固碳量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冰玉 李志威 +1 位作者 田世民 游宇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3,共7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源区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辐射、潜在蒸散发等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要气候因素,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冻土消融也使得水源涵养单元受到显著影响。为科学认识和理解黄河源区水...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源区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辐射、潜在蒸散发等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要气候因素,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冻土消融也使得水源涵养单元受到显著影响。为科学认识和理解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对湿地保护、水资源调蓄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评估方法,阐述了黄河源区生态景观演变过程和泥炭地储水量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水源涵养单元对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指出融合多种研究手段、方法,多尺度、多过程、多要素揭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变化机理是未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草地退化 湿地萎缩 冻土消融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下载PDF
施工季节对高寒冻土沼泽湿地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小军 韩良庆 苗超 《交通科技》 2021年第1期71-75,共5页
高寒冻土沼泽湿地对温度极为敏感,在该区域修筑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而路基修筑的施工季节是影响路基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最佳施工季节和季节选定对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以省道224线二道沟兵站109岔口至治多段为依托,针... 高寒冻土沼泽湿地对温度极为敏感,在该区域修筑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而路基修筑的施工季节是影响路基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最佳施工季节和季节选定对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以省道224线二道沟兵站109岔口至治多段为依托,针对抛填片块石处治高寒冻土沼泽湿地的典型路基处治方式,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春、夏、秋3个施工填筑季节对高寒冻土沼泽湿地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中心和坡脚处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同一深度处路基中心处温度高于坡脚处温度,随着运营时间增加,冻土上限降低,路基中心处的冻土上限明显更低。在夏季施工填筑时引起的冻土上限下降值在相同位置处是秋季施工填筑引起冻土上限下降值的1.3~2.5倍。故认为秋季为最佳施工季节,秋季施工对路堤底部的热稳定性影响最小,夏季施工影响则最大,春季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沼泽湿地 施工季节 路基热稳定性
下载PDF
高纬度冻土区林火干扰对土壤碳释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舒洋 陈魁 +3 位作者 李航 魏江生 赵鹏武 周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8-1284,共7页
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高纬度冻土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同时又是受森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林火干扰后多年... 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高纬度冻土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同时又是受森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林火干扰后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沉积的土壤碳释放加剧,威胁区域碳平衡。因此,各国对林火干扰下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文章在冻土区土壤碳释放规律、林火干扰(火烧强度、火烧频率、火后恢复)对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以及林火干扰对冻土区新生湿地土壤碳释放影响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地综述。综述发现林火可能会增加冻土退化速率,从而迫使冻土层大量的有机碳以CH_(4)和CO_(2)形式释放出来,进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由于林火干扰下冻土融化形成新生湿地,从而改变了土壤碳释放方式。文章在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现状,针对高纬度冻土区林火干扰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研究展望:(1)加强冻土区火烧迹地土壤碳释放的监测研究;(2)加强多年冻土火烧后湿地化背景下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研究;(3)揭示冻土区火烧迹地土壤碳释放的长期变化规律。这些研究对维持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碳平衡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发挥高纬度冻土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林火与生态系统 土壤碳释放 影响机制 高纬度冻土区 新生湿地
下载PDF
大兴安岭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区地温监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韦昌雷 王立中 +4 位作者 何瑞霞 赵希宽 刘学爽 赵厚坤 李慧仁 《温带林业研究》 2020年第4期8-11,共4页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中多年冻土地温钻孔2015年地温监测数据,估算了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的上限、下限及厚度,并对地温曲线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大兴安岭的多年冻土保护提供参考。【...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中多年冻土地温钻孔2015年地温监测数据,估算了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的上限、下限及厚度,并对地温曲线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大兴安岭的多年冻土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冻土地温钻孔,在钻孔内间隔一定距离放置热敏电阻式测温探头,定期测量相应深度电阻值折算为温度。【结果】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嫩江源高纬度湿地多年冻土的上限约为3 m,下限约为49.2 m,多年冻土厚度约为46.2 m,根据地温曲线分析,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地温曲线为相变过渡类型,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结论】通过研究分析嫩江源湿地多年冻土地温数据,对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湿地冻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嫩江源湿地 多年冻土 地温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韦昌雷 王立中 +3 位作者 刘芳蕊 刘学爽 赵希宽 王峰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3期37-40,共4页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2012-2013年冻土活动层与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观测研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2012-2013年冻土活动层与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观测研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用地温传感器(109,CSI,USA)和土壤含水量传感器(CS616,CSI,USA)分别测量不同深度(5、10、20、30、40、50、60、70、80、100、120、140、160、18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HMP45C,Vaisale,USA)测量地上150 cm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用土壤热通量(HFP01SC,Hukseflux,USA)测量5和10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通过数据采集器(CR1000,Campbell,USA)采集,每10 min自动记录一次平均值。【结果】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滞后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年度冻融循环中,土壤各层都经历降温、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升温、开始融化、完全融化的过程。不同深度开始冻结的时间相差不大,但融化时间相差较大,在冻融循环中,冻结过程耗时明显小于融化过程;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与表层温度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在表层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剧烈,完全冻结全变化趋于平缓。【结论】通过研究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动态变化,对该区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过程及规律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湿地冻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湿地 活动层 多年冻土
下载PDF
大兴安岭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落分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梯度 被引量:30
18
作者 孙菊 李秀珍 +4 位作者 胡远满 王宪伟 吕久俊 李宗梅 陈宏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49-2056,共8页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大兴安岭不同纬度的12个沟谷的冻土湿地植物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2个沟谷冻土湿地样地可划分为4个群丛组,分别位于不同...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大兴安岭不同纬度的12个沟谷的冻土湿地植物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2个沟谷冻土湿地样地可划分为4个群丛组,分别位于不同的纬度范围;TWINSPAN的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丛组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随着纬度的减小以及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和干燥度的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大.研究区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和共优种多为适应湿地环境的沼生和湿生植物,随着纬度的减小,喜冷湿环境的沼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耐旱的中生植物的比重则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冻土湿地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分布区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菊 李秀珍 +3 位作者 王宪伟 吕久俊 李宗梅 胡远满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和分布区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24个冻土湿地共有201种植物,隶属于40个科、121个属。其中,菊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6.8%。在5种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占71%;高位芽... 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和分布区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24个冻土湿地共有201种植物,隶属于40个科、121个属。其中,菊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6.8%。在5种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占71%;高位芽和地下芽植物分别占13%和12%;地上芽和1年生植物各占2%。在4种水分生态型中,中生、湿生、沼生和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占61%、28%、8%和3%。在4种分布区型中,温带性质分布型的种数最多;受高山及高纬度地理位置的影响,亚寒带-寒带性质分布型的种数次之。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表明,该地区具有夏季较短、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特征,以及土壤水分条件有向中生性发展的趋势。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该区的环境变化以及冻土湿地的退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冻土湿地 生活型 水分生态型 分布区型
原文传递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湿地泥炭分解排放二氧化碳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宪伟 李秀珍 +3 位作者 吕久俊 孙菊 李宗梅 吴志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0-975,共6页
冻融作用通过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有机质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两个温度梯度(10℃和20℃)下,分析在不同冻融作用处理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分解排放... 冻融作用通过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有机质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两个温度梯度(10℃和20℃)下,分析在不同冻融作用处理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分解排放二氧化碳的特征。总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变化范围为27.27~85.50 mg g-1。结果表明,虽然温度仍是决定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子,但随着冻融循环处理次数的增加,泥炭分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降低,冻融作用对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冻融作用存在着"激发效应",可刺激冻融处理第一天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回归方程很好地反映了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P<0.001),经过冻融作用处理的泥炭与未经过冻融作用处理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率变化趋势一致,在短期内,冻融作用不会加快泥炭的分解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冻土湿地 冻融交替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