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志尚 何辉 +1 位作者 赵军 吴大鹏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评估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之间的异同点。结果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32例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均经后腹腔镜顺利完... 目的评估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之间的异同点。结果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32例其他肾上腺良性肿瘤均经后腹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除手术时间和失血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外,术后并发症、止痛剂用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结论术前准确的定位诊断,充分的扩容、降压和改善全身情况是保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在与麻醉师的密切配合下,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合于较小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肿瘤
下载PDF
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 被引量:5
2
作者 田菁 郝权 李文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67-469,共3页
临床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而恶性者罕见。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在人体多处均可发生,因此对于好发部位出现的临床上诊断不明确的肿块,均应警惕本病可能。通过B超、CT、MR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常规... 临床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而恶性者罕见。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在人体多处均可发生,因此对于好发部位出现的临床上诊断不明确的肿块,均应警惕本病可能。通过B超、CT、MR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探查所见、术后病理及其他辅助诊断技术来综合判断。恶性患者术后可辅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咪胺等化学药物治疗或131I-MIBG、123I-MIBG进行姑息性治疗。术后长期随访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恶性
下载PDF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志尚 何辉 +1 位作者 赵军 吴大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877-879,共3页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0月16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0例,右侧6例,瘤体直径2.5~4.6cm,平均3.1cm。结果术前准备时间6~28d,平均11...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0月16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0例,右侧6例,瘤体直径2.5~4.6cm,平均3.1cm。结果术前准备时间6~28d,平均11d。除1例因肿瘤周围粘连严重和出血中转开放外,其余15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10min(90~17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35ml(80~650ml)。3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血压正常,术后即刻未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4和6h收缩压由135mmHg降至80mmHg,1例56h后收缩压突然由140mmHg降至85mmHg,立即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维持血压正常。术后病理诊断15例为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开放者为低度恶性嗜铬细胞瘤,局部包膜浸润。术后平均住院12d(9~20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需口服降压药外,其余血压均自然恢复正常,24h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含量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东烨 梁碧玲 +3 位作者 元建鹏 钟镜联 陈志光 罗嘉玲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术前均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征象。结果53例嗜铬细胞瘤,共59个病灶。单发48例,其中42个位于肾上腺,右侧26个,左侧16个;异位6个。多发5例,均位于肾...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术前均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征象。结果53例嗜铬细胞瘤,共59个病灶。单发48例,其中42个位于肾上腺,右侧26个,左侧16个;异位6个。多发5例,均位于肾上腺,双侧各1个,并其中1例左侧术后复发。良性47例,恶性6例。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平均瘤径5.7cm),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40/59),易发生坏死、囊变(36/59)。结论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血供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无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3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云锋 吴小候 +5 位作者 唐伟 陈在贤 王德林 尹志康 蒲军 陈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157-2158,共2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来源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肾上腺来源的无症状性嗜铬细胞瘤23例,讨论其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注意要点。结果18例顺利切除肿瘤,其中腹腔镜切除11例,开放手术切除7例,术中出现血压升... 目的探讨肾上腺来源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肾上腺来源的无症状性嗜铬细胞瘤23例,讨论其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注意要点。结果18例顺利切除肿瘤,其中腹腔镜切除11例,开放手术切除7例,术中出现血压升高14例。5例诊断腹膜后包块于本院外科治疗,其中4例术中血压控制后行开放肾上腺切除术,1例血压升高到240mm Hg/160mm Hg无法控制,面色苍白,立即中止手术,关腹后扩容降压治疗4d、再次开放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切除肿瘤最大12.0cm×8.5cm×6.5cm,最小1.1cm×0.7cm×0.5cm。结论对无症状性嗜铬细胞瘤,尤其肿瘤较小的更应引起重视,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心肌营养素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靶向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伟 张正丰 +3 位作者 周跃 蔚芃 蒋成 陈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41,162,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 1,CT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tentanus toxin Cfragment,TTC)(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克隆等分子...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 1,CT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tentanus toxin Cfragment,TTC)(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CT1/TTC融合蛋白。体外培养PC12细胞,并将CT1/TTC融合蛋白与PC12细胞共培养,红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能否在TTC的靶向作用下进入PC1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了CT1/TTC融合蛋白,测序显示融合基因序列正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够进入PC12细胞,并发出红色荧光。结论:采用PCR和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成功构建CT1/TTC融合蛋白,并且TTC能够将CT1靶向进入PC1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营养素 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 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 融合蛋白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秋玲 翁开枝 尹春艳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6期2454-2456,共3页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来源的一种产生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的少见内分泌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的症状复杂,容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对母亲和胎儿均有严重威胁。母亲和胎儿是否存活取决于早期的诊断、正确的治疗、适时的分娩和手术。认...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来源的一种产生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的少见内分泌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的症状复杂,容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对母亲和胎儿均有严重威胁。母亲和胎儿是否存活取决于早期的诊断、正确的治疗、适时的分娩和手术。认识这一疾患的特殊性和严重性,及时诊断、合理处理对预后有较大影响。本文就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妊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8
作者 李坚 李银官 +2 位作者 曹代荣 游瑞雄 张杰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24例经手术后病理学诊断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7.24岁。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16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24例共25...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24例经手术后病理学诊断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7.24岁。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16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24例共25个肿块(23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左侧10个,右侧15个。CT平扫显示肿块直径大于3cm的20个(83.3%),肿块伴有钙化4个,伴有囊变11个,肿块密度不均匀14个,密度均匀11个,境界清楚。增强后均呈明显强化,其中肿块双期均呈不均匀强化17个,双期均呈均匀强化4个,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实质期较均匀强化4个,增强后最高CT值大于80Hu21个(87.5%)。所有病例均伴有血儿茶酚胺增高。结论肾上腺区较大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6期26-27,共2页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效果。方法对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28例(后腹腔镜组)与同期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15例(开放手术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后腹腔镜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效果。方法对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28例(后腹腔镜组)与同期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15例(开放手术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后腹腔镜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无1例需要输血和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全部病例均达以治疗的目的 ,无远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显著优于开放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腹腔镜
下载PDF
消栓肠溶胶囊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秦劭晨 马阮昕 +1 位作者 王爱梅 安畅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8年第6期803-807,共5页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作用。方法:以PC12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消栓肠溶胶囊在0. 01~10. 00 mg/L浓度范围内对其的作用,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检测PC1...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作用。方法:以PC12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消栓肠溶胶囊在0. 01~10. 00 mg/L浓度范围内对其的作用,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检测PC12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PC12细胞损伤程度;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凋亡相关因子P5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BCL-2关联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的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53 mRNA、Bax mRNA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以及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活性氧(ROS)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栓肠溶胶囊各剂量组干预后,缺氧缺糖再灌注诱导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增加(P <0. 05),细胞外LDH比例显著减少(P <0. 05),MMP-9、P53、Bax、Caspase-3、MDA和ROS表达都显著减少(P <0. 05),而BCL-2表达和SOD活性都显著增加(P <0. 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对缺氧缺糖再灌注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减少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表达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栓肠溶胶囊 补阳还五汤 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体外实验
下载PDF
生物活性多肽TVA促进蛋白类大分子经皮渗透行为的研究
11
作者 杨晓斌 贝煜 +3 位作者 陈颖之 黄亚东 项琪 张蜀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7-453,共7页
目的评价生物活性多肽TVA(Tvigour A)及其促进大分子蛋白皮肤渗透的行为。方法分别在细胞、在体大鼠皮肤和健康志愿者手臂皮肤进行TVA自身及促进大分子蛋白透皮吸收的能力测试实验。激光共聚焦观察TVA携带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 目的评价生物活性多肽TVA(Tvigour A)及其促进大分子蛋白皮肤渗透的行为。方法分别在细胞、在体大鼠皮肤和健康志愿者手臂皮肤进行TVA自身及促进大分子蛋白透皮吸收的能力测试实验。激光共聚焦观察TVA携带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进入大鼠嗜铬神经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的经时过程;荧光显微镜观察TVA在SD大鼠皮肤内的分布;胶带粘贴法结合ELISA测定TVA携带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渗透到健康志愿者手臂皮肤表皮的含量。结果生物活性多肽TVA能携带大分子多肽/蛋白PDGF进入PC12细胞;在大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的TVA;D-squame R盘所取各层皮肤角质细胞中的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rhEGF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比单rhEGF水溶液组高。结论生物活性多肽TVA可以提高大分子药物进入细胞的数量,提高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吸收,可作为大分子化合物的皮肤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多肽Tvigour A 细胞膜渗透 生物大分子 皮肤促渗剂
下载PDF
不同病因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的差异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宋爱羚 曾正陪 +6 位作者 童安莉 卢琳 陈适 李明 付春莉 王永慧 孙梅励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并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原发性高血压(EH)和嗜铬细胞瘤3种不同病因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的差异及探讨运用醛固酮/PRA比值(ARR)的不同切点在高血压人群中... 目的回顾分析并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原发性高血压(EH)和嗜铬细胞瘤3种不同病因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的差异及探讨运用醛固酮/PRA比值(ARR)的不同切点在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原醛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111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118例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APA)、98例嗜铬细胞瘤及86例EH共计413例患者卧位及立位加速尿刺激后的血浆醛固酮、AngⅡ及PRA并计算ARR。结果卧位及立位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在原醛症组[471(346,632)pmol/L和673(499,825)pmol/L]及嗜铬细胞瘤组[374(294,465)pmol/L和629(449,997)pmo]/L]均高于EH组[277(224,332)pmol/L和427(341,501)pmol/L],P值均〈0.01,原醛症组中的APA组[576(416,731)pmol/L和726(554,906)pmol/L]高于IHA组[399(313,504)pmol/L和609(485,776)pmol/L],P〈0.01;卧位及立位的血浆AngⅡ水平在原醛症组[43.2(26.4,74.4)ng/L和60.1(38.5,103.6)ng/L]明显低于EH组[56.7(43.3,78.9)ng/L和84.3(61.3,108.4)ng/I~]和嗜铬细胞瘤组[54.3(29.9,101.5)ng/L和102.8(49.9,167.0)ng/L],P值均〈0.01,而IHA组与AP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卧位及立位的血浆PRA为嗜铬细胞瘤组[0.3(0.2,1.0)μg·L^-1·h^-1和1.4(0.6,3.4)μg·L^-1·h^-1]〉EH组[0.2(0.1,0.4)μg·L^-1·h^-1和0.6(0.4,1.0)μg·L^-1·h^-1]〉原醛症组[0.1(0.1,0.1)μg·L~·h^-1和0.2(0.1,0.3)μg·L~·h^-1],P值均〈0.01,而APA组[0.1(0.1,0.1)μg·L^-1·h^-1和0.1(0.1,0.3)μg·L^-1·h^-1]〈IHA组[0.1(0.1,0.2)μg·L^-1·h^-1和0.2(0.1,0.3)μg·L^-1·h^-1](卧位P〈0.01;立位P〈0.05);对肾素·AngⅡ有反应APA(26例)的醛固酮水平卧位低于、而立位高于肾素-AngⅡ无反应APA(92例);立位ARR:原醛症组〉EH组(P〈0.01)〉嗜铬细胞瘤组(P〈0.05)、APA组〉IHA组(P〈0.01)。立位ARR为40(醛固酮单位:ng/dl;PRA单位:μg·L^-1·h^-1;醛固酮单位换算为pmol/L需乘以27.7,下同)时初筛原醛症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76%。结论醛固酮、PRA和AngⅡ水平在原醛症、EH和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明显不同;可选择立位ARR为40作为切点在高血压患者中筛查原醛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醛固酮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原文传递
三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家系的临床诊治及RET原癌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振光 杨昌平 +8 位作者 戚晓平 费军 杜振方 成军 金杭阳 郑海燕 王金泉 赵坚强 应荣彪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82-786,共5页
目的 探讨3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家系的诊治及RET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990年4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3个家系10例MEN2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5例以颈部占位就诊:3例接受了不规范的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接受双侧... 目的 探讨3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家系的诊治及RET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990年4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3个家系10例MEN2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5例以颈部占位就诊:3例接受了不规范的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双侧颈部改良淋巴结清扫;5例无甲状腺肿瘤症状的RET基因突变携带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至少双侧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6例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5例行双侧PHEO一期切除,1例行单侧PHEO切除.3个家系共23例成员接受外周血RET基因检测.结果 病理均明确诊断双侧甲状腺髓样癌(10/10).有、无症状的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间的首次平均诊断年龄[39.0(31 ~64)岁比18.2(5.5 ~36)岁]、肿瘤最大直径[2.8(1.2~5.6) cm比0.7(0.2 ~ 1.3) cm]、淋巴结阳性转移率[100% (5/5)比20% (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TC随访7~ 66个月,术后降钙素有症状组均升高(5/5),无症状组仅见1例升高(P<0.05).6例PHEO(60%)的平均诊断年龄42.0岁,5例为双侧多发,1例为单侧单发;3例双侧PHEO术后需终生口服激素替代.PHEO随访19 ~ 104个月,6例均无复发或转移.基因检测均为RET基因p.C634Y突变(10/23),1个家系为RET基因p.C634Y新发突变(de novo).结论 基于RET基因和血清降钙素检测及早进行规范手术可有效治愈MEN2A-MTC;对伴有双侧PHEO者,应优先选择保留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腹腔镜下双侧PHEO一期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内分泌瘤病2A型 甲状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原癌基因 点突变
原文传递
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文祺 王卫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6-847,共2页
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细胞起源的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典型患者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伴有"头痛、心悸、出汗"三联症,亦可出现致命的心、脑、肾血管损害,尤其在麻醉诱导及手术时。术前合理地使用α受体阻滞剂、术中积极补充有效血容... 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细胞起源的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典型患者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伴有"头痛、心悸、出汗"三联症,亦可出现致命的心、脑、肾血管损害,尤其在麻醉诱导及手术时。术前合理地使用α受体阻滞剂、术中积极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术后完善复查及随访工作,使患者及家属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围手术期 Α受体阻滞剂
原文传递
嗜铬细胞瘤转移的临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旭 叶蕾 +6 位作者 苏頲为 姜蕾 蒋怡然 周薇薇 武鲁铭 宁光 王卫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6-598,共3页
收集和分析2002年至2012年上海市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转移生存分析探究嗜铬细胞瘤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提示原发肿瘤直径≥6cm和肾上腺外患者非转移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5... 收集和分析2002年至2012年上海市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转移生存分析探究嗜铬细胞瘤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提示原发肿瘤直径≥6cm和肾上腺外患者非转移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5)。直径和部位的转移风险比(HR)为1.14和3.38。原发直径和部位是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转移 COX回归
原文传递
嗜铬细胞瘤6例分析
16
作者 卓勤俭 《临床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3-4,共2页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嗜铬细胞瘤诊治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4例,头痛3例,心悸2例,多汗2例,心悸并多汗1例,呈三联征者1例。有腹块者2例...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嗜铬细胞瘤诊治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4例,头痛3例,心悸2例,多汗2例,心悸并多汗1例,呈三联征者1例。有腹块者2例,血尿者2例,继发糖尿病1例。行生化检查者2例,超声检查6例及CT检查5例均为阳性。病变位于肾上腺者3例,其中右侧者2例;肾上腺外者3例,其中膀胱2例,腹主动脉旁1例。符合恶性3例,恶性瘤患者年龄较轻,2例异位。术前误诊3例,均为肾上腺外病变。5例手术,3例治愈。结论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生化筛选是减少误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诊断
原文传递
嗜铬细胞瘤定位核素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薇 李红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年第6期418-420,共3页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定位。随着分子影像学和核医学的进步,用于嗜铬细胞瘤定位的核素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放射性碘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扫描、正电子断层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定位。随着分子影像学和核医学的进步,用于嗜铬细胞瘤定位的核素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放射性碘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扫描、正电子断层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扫描等。目前为止,MIBG扫描已在各临床诊疗中心普遍开展,为嗜铬细胞瘤特别是肾上腺髓质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手段。正电子断层显像方法和生长抑素类似物扫描在一些研究中能发现MIBG显像阴性的嗜铬细胞瘤病灶,与MIBG互补可增加诊断的敏感性,但两者临床经验还很少,尚待更多的研究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定位 PET MIBG 奥曲肽
原文传递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EOCHROMOCYTOMAS IN URINARY BLADDER
18
作者 马贵 祝宇 +4 位作者 吴瑜璇 沈周俊 赵菊平 盛佳燕 徐云泽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eochromocytomas in urinary bladder and review relative literature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cases of bladder pheochroinocyt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eochromocytomas in urinary bladder and review relative literature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cases of bladder pheochroinocyt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Bladder submucosal mass was detected by B-ultrasound in 6 case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in 4,and cystoscopy in 3.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rgical operation. Results Two patients showed obvious fluctuation of blood pressure during operation.All patients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pheochroinocytoma postoperatively.Fiv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3 months to 7 years),and their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No patient had relapse and malignancy. Conclusion Typical hypertension during urination and hematuria constitute the chief symptoms of bladder pheochroinocytoma.B-ultrasound,CT,and cystoscopy are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lesions.Partial cystectomy or excision of the tumor is the preferred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long-term follow-up is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诊断 膀胱 治疗 嗜铬细胞瘤 B超检查 高血压 临床资料 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