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瑜 刘怡 +3 位作者 周彬彬 袁庆华 张丽 潘龙其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162,共8页
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 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种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匍柄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5~1×10^6个孢子/mL,茎点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mL。在1×10^6个孢子/mL的接种浓度下,40个苜蓿品种匍柄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3.33~35.83,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13.07~52.27,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中筛选出抗匍柄霉叶斑病品种14份,其中,高抗品种1份(公农2号),中抗品种13份;从中筛选出抗茎点霉叶斑病品种1份,为来自美国的中抗品种润布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匍柄霉叶斑病 茎点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陕西省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洪建 李芳红 +4 位作者 史健 呼天明 程积民 钱永华 焦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0-1316,共7页
近期发现了陕西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一种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为了准确鉴定该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病原鉴定试验。病叶片典型症状为叶尖上的深褐色斑点融合扩大呈"轮纹状"病斑;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圆柱形,无隔单胞,... 近期发现了陕西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一种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为了准确鉴定该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病原鉴定试验。病叶片典型症状为叶尖上的深褐色斑点融合扩大呈"轮纹状"病斑;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圆柱形,无隔单胞,大小为7×1.25μm;以病原菌rDNA-ITS(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表明,病原菌与Phoma medicaginis var.Medicaginis(DQ109960)亲缘关系最近,NJ法中的相似性达到99%,UPGMA法中的相似性为98%;离体叶片接种验证病原菌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 var.Medicagin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病原菌 RDNA-ITS 苜蓿茎点霉 离体叶片接种
下载PDF
茎点霉叶斑病对红豆草产量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聂红霞 李彦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9-696,共8页
甘肃省榆中县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上发生了一种叶片不规则退绿、变黄且增厚,发病后期叶片大量脱落的病害,严重影响红豆草的产量。本研究鉴定了其病原,评价了其对红豆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红豆草发生该病后,在病叶上有红... 甘肃省榆中县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上发生了一种叶片不规则退绿、变黄且增厚,发病后期叶片大量脱落的病害,严重影响红豆草的产量。本研究鉴定了其病原,评价了其对红豆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红豆草发生该病后,在病叶上有红褐色点状物,经切片后可观察到叶片内有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鉴定为茎点霉(Phomasp.),但此菌在PDA培养基上无法分离培养。在田间,植株发病率为94%,病株上叶片发病率为50%。田间不分病株和健株随机采集病叶和健康叶片比较,发病的每百片叶质量增加0.5g,病叶的粗蛋白、钙、磷和粗灰分均分别显著(P<0.05)下降了28.54%、10.26%、13.64%和6.05%,包括7种家畜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6种氨基酸的含量也显著降低,而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增加160.95%和97.27%。与田间健康植株比较,病株的茎叶比增加0.46,单株干质量增加了4.4g,草产量增加了579.87kg·hm-2,病株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上升了7.27%和5.08%,粗灰分、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酪氨酸、异亮氨基酸和亮氨基酸均显著降低。与病叶脱落前的病株比较,病叶脱落后草产量减少了823.12kg·hm-2,植株中的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和钙分别降低48.54%、4.30%、0.34%和3.70%,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与此前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由于该病发生普遍,在田间较难找到健康植株,且田间的健康植株通常弱小,发病后期病叶脱落后无法区分病株与健株,故本研究认为采用病株上叶片脱落前后的方法评定此类病害对草产量和营养成分造成的损失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茎点霉叶斑病 草产量 营养成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2 位作者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57,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抗病性 酶活性
下载PDF
油棕草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测定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丽 张海鹏 +5 位作者 林江 曾宪海 李静 沈会芳 谢昌平 覃新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94-1699,共6页
对油棕草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的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p H为6~8,在PDA和PS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菌丝可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蔗... 对油棕草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的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p H为6~8,在PDA和PS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菌丝可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蔗糖为碳源生长最好,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胰蛋白胨最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1.100 7、1.451 6 mg/L,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叶斑病 草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新疆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窦晓丽 胡文静 +2 位作者 刘凡 林彩英 李克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63-1870,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代表菌株PM-1)7 d,培养S.vesicarium(代表菌株SV-1)5 d,观察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2种病原菌菌落直径大小,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菌株PM-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和PSA,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55℃;24 h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株SV-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最佳碳源是菊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60℃;不同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苜蓿茎点霉代表菌株PM-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或PSA培养基,24 h持续光照,碳、氮源为麦芽糖和L-谷氨酰胺。囊状匍柄霉代表菌株SV-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培养基,碳、氮源为菊糖和L-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苜蓿匍柄霉叶斑病 苜蓿茎点霉 囊状匍柄霉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白术叶斑病菌草茎点霉的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帆帆 唐涛 +5 位作者 方国斌 袁斌 郭杰 段媛媛 郭晓亮 游景茂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10-1814,共5页
目的:测定白术叶斑病菌草茎点霉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室内化学杀菌剂,同时进行田间防效研究。方法: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和pH值的菌落生长直径,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白术草茎点霉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 目的:测定白术叶斑病菌草茎点霉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室内化学杀菌剂,同时进行田间防效研究。方法: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和pH值的菌落生长直径,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白术草茎点霉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防治效果。结果:各碳源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差异,以牛肉浸膏、硝酸钾作为氮源的菌丝生长较快,且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7。500 g/L异菌脲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种杀菌剂对草茎点霉的毒力最强,EC;均小于1 mg/L。同时,田间试验末次施药20 d后,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90%,且各杀菌剂对白术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结论: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6~7,500 g/L异菌脲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种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和田间防效较好,可作为白术叶斑病的主推药剂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叶斑病 草茎点霉 杀菌剂 防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纳米氢氧化镁对芒果叶斑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顶洋 邱赛飞 +5 位作者 饶文华 郭雪萍 曹芳 翟天鋆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叶斑病是芒果重要的叶部病害,造成芒果产量和质量下降。纳米氢氧化镁制备简单,环境友好且抗菌谱广,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菌领域。对芒果叶斑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测和IT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的菌株为芒果拟茎点霉叶斑病... 叶斑病是芒果重要的叶部病害,造成芒果产量和质量下降。纳米氢氧化镁制备简单,环境友好且抗菌谱广,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菌领域。对芒果叶斑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测和IT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的菌株为芒果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属于间作壳属(Diaporthe musigena)。合成制备了3种不同形貌的纳米氢氧化镁,分别命名为MHNPs-MgO600、MHNPs-MgO80和MHNPs-MgCl_(2),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与谢乐公式计算3种纳米颗粒在(101)面的尺寸,分别为60.50、11.63和13.52 nm。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3种纳米氢氧化镁进行表征,它们分别为规则的片状、花瓣状和六边形,且在比表面积、表面电荷等特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平板涂布法计算纳米氢氧化镁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发现3种纳米氢氧化镁均能有效抑制芒果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比表面积最大、Zeta电位最小的MHNPs-MgO80抑制效果最佳,且随着氢氧化镁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更为明显。比较了不同纳米氢氧化镁对芒果叶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是影响抑菌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选择高效环保纳米氢氧化镁抗真菌制剂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镁 芒果叶斑病 抗菌
下载PDF
番茄圆纹病病原菌侵入、扩展及叶斑形成的研究
9
作者 曾令基 梁承愈 吴定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98-103,共6页
番茄圆纹病分生孢子在20~25℃温度下在水中需要4~6h才开始萌发,病原菌大多数从气孔侵入,也可以从表皮直接侵入。病原菌菌丝在叶片栅栏组织中以纵向扩展为主,而在海绵组织中则以横向扩展为主。病原菌菌丝在病斑的栅栏组织中... 番茄圆纹病分生孢子在20~25℃温度下在水中需要4~6h才开始萌发,病原菌大多数从气孔侵入,也可以从表皮直接侵入。病原菌菌丝在叶片栅栏组织中以纵向扩展为主,而在海绵组织中则以横向扩展为主。病原菌菌丝在病斑的栅栏组织中集结形成分生孢子器,成熟的分生孢子器有孔口的部分突出于病斑上表面,因而病原菌从叶片上表面侵入的机会比下表面大。菌丝在病斑栅栏组织中分布不均匀,使病斑上表现形成轮纹,而在海绵组织中分布较均匀,使病斑下表面没有轮纹出现。粗大的叶脉对病斑菌丝扩展有阻碍作用致使病斑扩展遇到粗大的叶脉时会呈不规则状。根据番茄圆纹病病原菌侵入、扩展及病斑形成的规律,可以初步认为番茄叶片形态结构对圆纹病抗性会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圆纹病 病斑
下载PDF
16种杀菌剂对‘热研4号’王草草茎点霉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0
作者 何宝霞 陆英 +4 位作者 黄兴 林培群 贺春萍 吴伟怀 易克贤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6期63-67,共5页
由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引起的王草叶斑病,在热带地区普遍发生,导致‘热研4号’王草生长量减少、产量降低、经济效益降低。为筛选对王草叶斑病病原菌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16种杀菌剂对草茎点霉菌的毒... 由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引起的王草叶斑病,在热带地区普遍发生,导致‘热研4号’王草生长量减少、产量降低、经济效益降低。为筛选对王草叶斑病病原菌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16种杀菌剂对草茎点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EC的EC_(50)值最小,仅为0.1379mg/L,对王草草茎点霉的毒力最强;10%苯醚甲环唑WGD、325g/L苯甲·嘧菌酯SC、125g/L氟环唑SC、22.5%啶氧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400g/L嘧霉胺SC和430g/L戊唑醇SC的EC50值均小于1mg/L,分别为:0.3064mg/L、0.3260mg/L、0.3548mg/L、0.4657mg/L、0.5272mg/L、0.6743mg/L和0.9974mg/L,对王草草茎点霉的毒力较强;24%腈苯唑SC、25%丙环唑EC、50%多菌灵WP、50%嘧菌酯WGD、80%代森锰锌WP和50%异菌脲WP的EC_(50)值介于1~10mg/L,分别为:1.0939mg/L、1.4405mg/L、1.6659mg/L、1.9023mg/L、7.1811mg/L和9.4764mg/L,对王草草茎点霉的毒力相对较强;70%甲基硫菌灵WP的EC50值为72.4466mg/L,对王草草茎点霉的毒力较弱。75%百菌清WP的EC50值高达985.3153mg/L,对草茎点霉的菌丝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王草叶斑病进一步的田间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草叶斑病 草茎点霉 杀菌剂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甜菜蛇眼病病情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良民 陈生 +2 位作者 胡善博 龚世武 孙桂荣 《中国糖料》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调查结果表明,新疆伊犁地区甜菜蛇眼病发病较普遍,发病适期为7月初至8月中旬,发病率一般为15%~25%,没有流行病特征。蛇眼病菌主要侵染制种甜菜,对甜菜块根产量的影响在10%以内。防治措施以切断种子带菌传播源为主。
关键词 甜菜 蛇眼病 病情调查
下载PDF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3 位作者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虎杖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杀菌剂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自华 张泽志 +4 位作者 苗玉焕 朱成姗 刘大会 陈运中 刘义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85-3191,共7页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虎杖种植基地调查发现虎杖叶斑病发生,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病规律,该研究根据科赫法则对虎杖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病原菌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该菌的...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虎杖种植基地调查发现虎杖叶斑病发生,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病规律,该研究根据科赫法则对虎杖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病原菌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合适的防控药物。结果表明,从虎杖染病叶片上分离出的病菌经分离筛选、形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大黄茎点霉Phoma rhei。其菌落形态、显微特征与Ph.rhei基本一致;且rDNA-ITS、TEF基因序列与Ph.rhei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96%、99.43%。病原菌Ph.rhei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pH为7~10时生长状况较好,全黑暗或全光照的环境更适合该病原菌生长;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250 g·L^(-1)丙环唑、33.5%喹啉铜对该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EC_(50)分别为57.54、59.58、88.69μg·mL^(-1),丁子香酚为植物源杀菌剂,可作为绿色环保杀菌剂作用于虎杖叶斑病防治中。该研究首次报道虎杖叶斑病病原菌为大黄茎点霉Ph.rhei,对该致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为生产上虎杖叶斑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叶斑病 phoma rhei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