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Ten Flowering Pot Plant Species
1
作者 Leiv M.Mortense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3期1907-1917,共11页
Hibiscus rosa-sinensis, Rosa sp. (miniature roses), Sinningia speciosa, Gerbera hybrida, Kalanchoe blossfeldiana, Hydrangea, Begonia x hiemalis, Calceolaria, Cyclamen persicum and Pelargonium domesticum were grown at ... Hibiscus rosa-sinensis, Rosa sp. (miniature roses), Sinningia speciosa, Gerbera hybrida, Kalanchoe blossfeldiana, Hydrangea, Begonia x hiemalis, Calceolaria, Cyclamen persicum and Pelargonium domesticum were grown at six photon flux densities (85, 130, 170, 215, 255 and 300 μmol·m-2·s-1, PFD) during lighting periods of 20 h·day-1 at three air temperatures (18°C, 21°C and 24°C) in midwinter at latitude 59° north. This corresponded to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s (PAR) ranging from 6.1 to 21.6 mol·m-2·day-1. Time until flowering decreased in all species except Cyclamen 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8°C to 21°C, particularly at lower PFD levels. A further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from 21°C to 24°C, clearly decreased time until flowering in six of the ten tested species. Generally, this represented a reduction in the time until flowering between 20% and 40%. The dry weight of the plants at time of flowering increased up to 170 μmol·m-2·s-1 PFD (12.2 mol·m-2·day-1 PAR) in Hibiscus, miniature rose, Kalanchoe and Pelargonium, while the dry weight reached a maximum at 85 to 130 μmol·m-2·s-1 PFD mol·m-2·day-1 (6.1 to 9.4 mol·m-2·day-1)in the other species. Based on the present results a PAR level of 6 to 8 mol m-2·day-1 is recommended for Calceolaria and Cyclamen, of 8 to 10 mol·m-2·day-1 for Sinningia, Gerbera, Kalanchoe, Hydrangea and Begonia, of 10 to 12 mol·m-2·day-1 for Pelargonium and of 12 to 15 mol·m-2 day-1 for Hibiscus and miniature r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Temperature FLOWERING GROWTH Photon Flux Density(PF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 Pot Plants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Extrapolation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Estimating Daily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A Case Study of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U Guofeng Jan de Leeuw +2 位作者 Andrew K. Skidmore LIU Yaolin Herbert H. T. Prin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年第4期235-242,共8页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for simulating plan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are generally very scarce.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wo extrapolation and one inte...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for simulating plan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are generally very scarce.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wo extrapolation and one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estimating daily PAR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with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The daily global solar radiation records at Nancha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measurements at nin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ound Poyang Lake were obtaine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Two extrapolation methods of PARs using recorded and estimated global solar radiation at Nanchang station and three stations (Yongxiu, Xingzi and Duchang) near the nature reserve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and a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combining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 and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was imple- mented to estimate daily PA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three methods using the PARs measured at Dahuchi Conservation Station (day number of measurement = 105 days) revealed that: (1)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achieved the best PAR estima- tion (R2 - 0.89, s.c. = 0.99, F= 830.02, P 〈 0.001 ); (2) the extrapolation method from Nanchang station obtained an unbiased result (R2 = 0.88, s.c. = 0.99, F = 745.29, P 〈 0.001); however, (3) the extrapolation methods from Yongxiu, Xingzi and Duchang stations were not suitable for this specific site for their biased estimations. Considering the assumptions and principles supporting the extrapolation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produces more reliable results than the extrapolation methods and holds the greatest potential in all tested methods, and more PAR measurements should be recorded to evaluate the seasonal, yearly and spatial stabilities of these models for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whole nature reserve of Poyang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EXTRAPOLATION INTERPOLATION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原文传递
太湖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学计算 被引量:50
3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光合有效辐射 (PhotosyntheticallyAvailableRadiation ,简称PAR)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利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1998年 1~ 12月一年的气象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有效辐射以及占太阳总辐射比例的变化特征 ,并分... 光合有效辐射 (PhotosyntheticallyAvailableRadiation ,简称PAR)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利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1998年 1~ 12月一年的气象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有效辐射以及占太阳总辐射比例的变化特征 ,并分析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极值及对应的光合有效辐射占总辐射的比例和它与云量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太阳辐射 par 气象辐射观测资料 气候学计算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被引量:13
4
作者 ZHU Xudong HE Honglin +3 位作者 LIU Min YU Guirui SUN Xiaomin GAO Yan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803-817,共15页
Based on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weather/ec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produced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patial data from 1961 to... Based on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weather/ec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produced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patial data from 1961 to 2007, using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s and spati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spatial data over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were analyzed with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 a who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 is complex and inhomogeneous across China, with lower PAR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and higher PAR in the western part. Mean annual PAR over China ranges from 17.7 mol m^-2 d^-1 to 39.5 mol m^-2 d^-1. (2)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of each pixel over China are averaged as a whole and the mean values decline visibly with fluctuant processes, and the changing rate of annually-averaged PAR is -0.138 mol m^-2 d^-1/10a. The changing amplitudes among four seasons are different, with maximum dropping in summer, and the descending speed of PAR is faster before the 1990s, after which the speed slows down. (3) The analysis by each pixel shows that PAR declines significantly (α=0.05) in most parts of China. Summer and winter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North China is always a de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while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urns to be an in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vary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PAR in a certain region are different not only among four seasons, but also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China
原文传递
Estimation of diffus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0 被引量:4
5
作者 REN Xiaoli HE Honglin +1 位作者 ZHANG Li YU Guir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579-592,共14页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is the energy source of plant photosyn thesis, and the diffuse component can enhance canopy light use efficiency,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arbon uptake. Therefore, diffuse PA...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is the energy source of plant photosyn thesis, and the diffuse component can enhance canopy light use efficiency,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arbon uptake. Therefore, diffuse PAR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models.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diffuse PAR of over 700 meteorological sites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0 using an empirical model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 and China Meteorology Administration. Then we derived the spatial data set of 10 km monthly diffuse PAR using ANUSPLIN software, and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e PAR through GIS and trend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annual average diffuse PAR during 1981-2010 are heterogeneous across China, lower in the northeast and higher in the west and south. The nationwide average value for 30 years ranges from 6.66 mol m-2 d-1 to 15.27 mol m-2 d-1, and the value in summer is the biggest while the value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 (2) There is an evident increasing trend of annual diffuse PAR during recent 30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amplitude at 0.03 mol m-2 d-l/10a. But a significant declining trend is shown in the first 10 years, and obvious anomalies can be seen in 1982, 1983, 1991 and 1992. And there is a downtrend in spring and an uptrend in all the other seasons.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oral variation rates of diffuse PAR is inhomogeneous across the country, generally decreasing in the north and increasing in the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diffuse fraction diffuse par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原文传递
光合有效辐射及其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刚 刘慧 +5 位作者 李丽 高帅 张全军 黄文江 刘良云 柳钦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31,共12页
植物利用约400~700nm波段的光驱动光合作用,但不同波长的光驱动效率不相同,而且随着植物类型及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准确获取被植物捕获并用于驱动光合作用的光辐射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题。当前,光量子传感器被普遍接受并用于评... 植物利用约400~700nm波段的光驱动光合作用,但不同波长的光驱动效率不相同,而且随着植物类型及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准确获取被植物捕获并用于驱动光合作用的光辐射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题。当前,光量子传感器被普遍接受并用于评价光合作用潜力,可测量400~700nm波段的光量子通量密度或光量子通量,其光谱响应函数为直线。该文回顾了经典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定义的形成过程,介绍了PAR传感器的演化路径,讨论了PAR及其传感器的应用现状。由于测量对象及应用环境的多样化,PAR的定义仍然没有完全统一,且早期研究对光谱响应函数的度量不充分。随着当前人工光照明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波长范围比400~700 nm要宽,不同的光谱能量分布(波长配比,能量配比)、光周期等对光合作用影响显著,并且很难将光辐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形态效应区分开,因此PAR的定义及其传感器的研发仍处于不断发展中。理想的PAR应该从植物光合作用的角度来定义,未来PAR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应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曲线相一致,并能依据测量对象及应用需求而调整。与此相适应,未来PAR传感器应向用户可对光谱响应函数编程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传感器 光合作用 光合有效辐射 光子通量密度 par
下载PDF
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梅梁湾光合有效辐射的衰减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4 位作者 陈伟民 胡维平 高光 朱广伟 罗潋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3-1137,共5页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均值为3.63±0.47·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8~1.75m(均值为1.29±0.18m),显示1.5m以下深度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基本上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向下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和4.37·m-1,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溶解性有机碳最先被剔除方程,说明在梅梁湾由于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改变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光合有效辐射(par) 悬浮物 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下载PDF
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彭晓邦 蔡靖 +2 位作者 姜在民 张远迎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552,共8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模式下,玉米、辣椒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玉米、辣椒的光合速率、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不相关或负相关。而10-20 cm土壤含水量与绿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辣椒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正相关。但绿豆、辣椒的生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绿豆、辣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生产力 黄土区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9
作者 朱旭东 何洪林 +3 位作者 刘敏 于贵瑞 孙晓敏 高彦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地区域1961-2007年逐年/季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化数据(10km×10k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近50年年/季节平均PAR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PAR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 基于中国陆地区域1961-2007年逐年/季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化数据(10km×10k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近50年年/季节平均PAR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PAR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东南低、西部高的特点,年均PAR在17.7~39.5molm-2d-1之间。②全国像元平均的年/季节平均PAR表现出一个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过程,年均PAR降幅为0.138molm-2d-1/10a,不同季节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夏季降幅最大。③逐像元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PAR呈现显著下降趋势(α=0.05),东部趋势变化较西部明显,夏冬两季在PAR年际变化中的贡献最大。华北地区在不同季节都是下降区域,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上升趋势。④PAR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同一地区PAR年际变化率不仅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段也不相同,总体上1990年代之前PAR下降较快,之后下降趋势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par)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中国
下载PDF
极端干旱地区绿洲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38
10
作者 冯起 司建华 +3 位作者 张艳武 姚济敏 刘蔚 苏永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8,共10页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及大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绿洲内部的太阳总辐射比林冠层顶部减少49.3% ̄49.83%;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地外,胡杨林平均比林外低1.62oC,柽柳林比林外低0.83oC,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地外,生长期,胡杨林内比林地外高8.5%,柽柳林高4.2%;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比林地外低2.7m/s;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比林地外低2.31m/s。在沙尘暴日,PAR明显小于阴天日和晴天日下的值,而!Q非常大,且变化不稳定,该结论对研究大气层的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荒漠绿洲 光合有效辐射 小气候 黑河下游 内蒙古
下载PDF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58
11
作者 李艳大 汤亮 +3 位作者 张玉屏 朱相成 曹卫星 朱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296-3305,共10页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I)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 叶面积 产量
下载PDF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354
12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3-608,T001,共7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 ;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 ,达 90 0 g C· m- 2· a- 1以上 ,而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小 ,不足 10 g C· m- 2· a-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转化率 净第一性生产力 NDVI 植被 估算
下载PDF
广东含笑的光响应特性及其最适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徐斌 朱报著 +2 位作者 潘文 张方秋 杨会肖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4-609,共6页
[目的]通过对广东含笑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最适拟合模型的研究,了解广东含笑的光合生理参数,为广东含笑的引种栽培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叶子飘光合模型、指数模型、改进指数模型和二次多项... [目的]通过对广东含笑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最适拟合模型的研究,了解广东含笑的光合生理参数,为广东含笑的引种栽培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叶子飘光合模型、指数模型、改进指数模型和二次多项式6种模型对广东含笑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讨不同光响应模型对广东含笑光合特性的适用性,筛选最佳光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广东含笑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叶子飘光合模型拟合的光合-光响应曲线最佳,具有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光抑制现象,拟合效果优于其它5种模型;(2)在叶子飘光合模型的光合参数中,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与实测值最接近,决定系数为0.999,6个模型中最大,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最小,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确度;(3)根据叶子飘光合模型拟合出广东含笑叶片的光饱和点为1 598.54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6.74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3.46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58μmol·m^(-2)·s^(-1),初始量子效率为0.06。[结论]叶子飘光合模型为广东含笑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广东含笑为阳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这为深入研究广东含笑的生理生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含笑 光响应曲线 光合速率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帽峰山常绿阔叶林辐射通量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进 陈步峰 +2 位作者 潘勇军 肖以华 史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766-6776,共11页
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典型代表,在森林辐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1 a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其时序变化和分配等规律。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K↓)、反射辐射(K↑)和净辐射(Rn)通量日变化呈... 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典型代表,在森林辐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1 a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其时序变化和分配等规律。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K↓)、反射辐射(K↑)和净辐射(Rn)通量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大气逆辐射(L↓)、森林长波辐射(L↑)呈余弦曲线,长波有效辐射(Ln)呈波浪形。各辐射总量均为雨季大于旱季,Ln除外;帽峰山常绿阔叶林K↓年总量为4201.22 MJ/m2,Rn、K↑和Ln占其比例分别为63%、11%和26%。Rn通量分配率日变化呈倒"U"型曲线,Ln和K↑呈"U"型曲线。林冠上光合有效辐射(PARa)日平均值旱季小于雨季,林冠下(PARb)则相反;PARa变异系数旱雨季均小于PARb;PARa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PARb整体和PARa一致,仅在中午时刻出现微弱双峰。PAR透射率日峰值出现时间范围与K↓基本一致,尤其是在雨季,PAR透射率日平均值雨季大于旱季。帽峰山常绿阔叶林PAR/K↓比率为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衡 光合有效辐射 分配率 par/K↓比率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估算晴空陆地光合有效辐射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荣高 刘纪远 庄大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73,共10页
陆-气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过程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有效辐射则是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输入参数。作者以MODIS卫星数据为基础,反演晴空下影响光合有效辐射的大气因子参数大气可降... 陆-气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过程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有效辐射则是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输入参数。作者以MODIS卫星数据为基础,反演晴空下影响光合有效辐射的大气因子参数大气可降水量、气溶胶,根据辐射传输方程从大气顶层光合有效辐射反演高分辨率陆地光合有效辐射。算法采用查找表替换辐射传输模型,使其能够对大批量、像元级的数据进行处理。将该算法应用于对华北平原的部分区域进行反演,并使用中国生态网络禹城试验站的自动测量数据对结果进行检验,最大误差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光合作用 有效辐射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5
16
作者 袁凤辉 关德新 +3 位作者 吴家兵 王安志 施婷婷 张晓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7,共7页
利用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连续3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数据,与林冠上方PAR值相对比,分析了林冠下5个不同水平位置探头的PAR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冠层上方的PAR日总量年变化呈双峰甚至多峰趋势,主要受降水和云雾等天气状况的影响... 利用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连续3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数据,与林冠上方PAR值相对比,分析了林冠下5个不同水平位置探头的PAR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冠层上方的PAR日总量年变化呈双峰甚至多峰趋势,主要受降水和云雾等天气状况的影响;林下PAR日总量年变化表现为非生长季与冠层上方变化趋势一致,在生长季数值较小且趋于稳定.典型晴天时林下5个探头的PAR值在时间和大小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在空间变化上,非生长季林下PAR变异系数较小,约为0.15;生长季的变异系数较大,在0.22以上,最高值在8月.生长季典型晴天太阳高度角为38°~48°区间(9:00—10:00和13:00—14:00)时,林下PAR空间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变化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刘丽平 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0,共7页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量217.5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系数分别达7 857.8 kg.hm-2和0.483。小麦抽穗期和花期,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冠层底部向上2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差异不大,行间全天PAR在50μmol.m-2.s-1以上的时间至少有8 h,而单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光补偿点在30~50μmol.m-2.s-1之间,这预示着在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小麦行间间作白三叶草能为白三叶草光合作用提供有效光能。行距30 cm条件下,"小偃81"与"济麦22"单作以及分别与白三叶草间作处理试验表明,"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生物量不受间作影响,小麦叶面积指数与穗数高于"小偃81"单作。"济麦22"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的3项指标则低于"济麦22"单作。间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冠层顶部PA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底部PAR较小,全天最大仅30μmol.m-2.s-1。与"济麦22"相比,"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冠层底部PAR全天日变化较小。因此,行距30 cm处理小麦行间适合间作白三叶草,小麦品种"小偃81"比"济麦22"更适合与白三叶草间作。本研究结论可为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下载PDF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涛 殷红 辛明月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51-254,共4页
采用冠层分析系统对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了观测,测得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射PAR和水面反射PAR,计算求得冠层反射率、水面反射率、水稻冠层吸收的PAR(APAR)和PAR吸收系数(FAPAR),并研究了它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 采用冠层分析系统对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了观测,测得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射PAR和水面反射PAR,计算求得冠层反射率、水面反射率、水稻冠层吸收的PAR(APAR)和PAR吸收系数(FAPAR),并研究了它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稻冠层中FAPAR与LAI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方程的估算精度达88.48%,可用于大尺度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地面数据与卫星遥感数据的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 par FApar LAI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暖季CO_2地-气交换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世晓 赵亮 +2 位作者 李英年 古松 赵新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O.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光能截获和利用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强 程智慧 +1 位作者 卢涛 谢宝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9-976,共8页
太阳辐射的有效利用是间套作种植模式呈现产量优势的根本原因。本试验研究了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趋势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和利用规律。试验设线辣椒单作(SC)、线辣椒/玉米套作(IMC)、玉米单作(SM)3... 太阳辐射的有效利用是间套作种植模式呈现产量优势的根本原因。本试验研究了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趋势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和利用规律。试验设线辣椒单作(SC)、线辣椒/玉米套作(IMC)、玉米单作(SM)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线辣椒和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期内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单作线辣椒和单作玉米的LAI均稍大于各自的套作;套作线辣椒的消光系数低于单作。玉米、线辣椒单作与套作整个生育期内的PAR截获量差异显著,带状套作的PAR截获量比按套作比例(0.788:0.222)对单作PRA截获量加权的平均值高42.25%。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PAR利用效率比按套作比例对单作PAR利用效率加权的平均值高39.51%。套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低于单作。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向茎、枝的分配比例显著低于单作,而向果实、根的分配比例分别比单作高2.8%和2.6%;套作玉米的干物质向各器官最终分配比例与单作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模式的产量优势归功于PAR截获量和利用率的提高。合理的套作可以使作物对PAR的截获和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线辣椒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截获 光能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