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of Taro Leaf Blight Based on PCR
1
作者 HUANG Weihua YAN Mei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33-35,38,共4页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the causal organism of taro leaf blight in taro planting regions.The samples were used to extract total DNA and to be detected by PCR with P.colocasiae specific primer pai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Distinct fragments of about 200 bp and 240 bp were amplified by PCR using prime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The analysis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PCR products were found to be 99% identical to sequence of RAS-related protein (Ypt1) and phospho-ribosylanthranilate isomerase (TRP1) in P.colocasiae,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rapid and sensitive developed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colocasiae could be used in routine diagnosis and aid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tigate taro leaf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Taro leaf blight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Molecular detection
下载PDF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2
作者 王荣波 石茗月 +4 位作者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146±0.032)μg·m 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 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_(50)值为(23.447±3.666)μg·m 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交配型 防治药剂
下载PDF
槟榔芋疫霉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测定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6
3
作者 叶泉清 钟佳玲 +2 位作者 陈媚 蓝志萍 陈郭燕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对引起槟榔芋疫病的芋疫霉菌开展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研究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为综合防治槟榔芋疫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荔浦芋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并根据菌株菌... 【目的】对引起槟榔芋疫病的芋疫霉菌开展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研究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为综合防治槟榔芋疫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荔浦芋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并根据菌株菌丝的形态、孢子囊形态特征及大小、回接发病症状等将病原菌鉴定到种;分别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植株喷雾接种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并鉴定供试荔浦芋的抗病性。将7种杀菌剂配制成500倍稀释液的较高浓度,设清水对照,于芋疫病严重时期施药,药后定期观测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期间到荔浦芋产区调查种植户防治芋疫病的用药情况。【结果】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得到病原菌,病原菌菌丝宽3~8μm,孢子囊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33~108μm×28~56μm,长宽比1.1~3.0,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芋疫霉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25℃下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33 cm/d;用两种方式接种的荔浦芋叶片发病率均高达100%,且病斑扩散快,据此判断菌株具有强致病力,供试荔浦芋鉴定为感病品系。7种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有限,其中以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的防效相对较好,平均防效分别为58.8%和52.4%。调查发现,种植户较多使用甲霜灵+烯酰吗啉防治芋疫病,其中以甲霜灵+烯酰吗啉+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广西荔浦县荔浦芋疫霉菌有强致病力,荔浦芋为感病品系。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可作为防治荔浦芋疫病的药剂使用,建议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并合理进行杀菌剂的轮换和混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芋 芋疫霉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药剂筛选
下载PDF
芋疫病抗病性鉴定及不同品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莫俊杰 胡汉桥 +3 位作者 梁钾贤 陈静思 许良珠 吴仁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67-72,共6页
为有效地保存抗病种质资源,对主栽的芋头品系进行疫病的抗病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我国南方4个芋头产区收集60多个芋头品系,采用改进的疫霉菌抗病性鉴定方法,经过2 a的抗性鉴定,从中鉴定出6个抗病品系,9个中抗品系。选取全部的抗... 为有效地保存抗病种质资源,对主栽的芋头品系进行疫病的抗病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我国南方4个芋头产区收集60多个芋头品系,采用改进的疫霉菌抗病性鉴定方法,经过2 a的抗性鉴定,从中鉴定出6个抗病品系,9个中抗品系。选取全部的抗病品系及分别代表不同地区的感病品系37个,用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芋头品系可分为5个类群。15个抗病品系分属不同类群,野生芋和食叶芋属于第5类群,与其它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头 疫病 遗传多样性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海南岛芋疫霉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向社 李锐 +2 位作者 胡茂松 熊金宇 郑服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83-90,共8页
从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侧面对海南岛19个县市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芋疫霉种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孢襄形态差异显著,长宽比1.36~2... 从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侧面对海南岛19个县市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芋疫霉种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孢襄形态差异显著,长宽比1.36~2.6,大小从(17.5-)39.5(-82.5)×(10.0-)23.3(-35.0)μm到(40.0-)56.0(-92.5)×(22.5-)30.5(-40.0)μm。大部分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适温度下各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从0.562cm/d到0.829cm/d。两种交配型(A1:A2)比例接近于1。各菌株对芋头材料的致病力有明显不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也显著不同,EC50值0.077 μg/mL~0.448μg/mL。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性状的分布似乎与地理位置有关。多元聚类将19个菌株分成6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菌 生物学 致病力 甲霜灵 敏感性 聚类分析 芋头
下载PDF
芋疫霉菌的巢式PCR检测 被引量:6
6
作者 兰成忠 卢学松 +2 位作者 姚锦爱 丁雪玲 蒋军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2,共7页
【目的】建立芋疫霉菌快速、准确的PCR检测技术,为芋疫病流行规律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芋疫霉菌与其他疫霉菌种类Ypt1基因序列差异,设计了1对芋疫霉菌PCR检测特异引物PCOF/PCOR,并对该引物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应用... 【目的】建立芋疫霉菌快速、准确的PCR检测技术,为芋疫病流行规律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芋疫霉菌与其他疫霉菌种类Ypt1基因序列差异,设计了1对芋疫霉菌PCR检测特异引物PCOF/PCOR,并对该引物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应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下,PCOF/PCOR引物能特异性地从芋疫霉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172 bp的条带,而其他供试病原菌均无扩增条带。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PCOF/PCOR引物对芋疫霉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00 pg,而以疫霉菌Ypt1基因通用引物ph1F/Yph2R为第一轮引物,PCOF/PCOR为第二轮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能检测到10 fg芋疫霉菌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 000倍。采用巢式PCR,可从芋疫病发病的叶片和未显症叶片组织中检测到芋疫霉菌,检出率分别为100%和57.5%。【结论】所建立的巢式PCR可应用于芋疫霉菌的快速、特异和高灵敏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菌 特异引物 巢式PCR 分子检测
下载PDF
荔浦芋疫病病原鉴定及原生质体制备(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董伟清 何芳练 +9 位作者 江文 高美萍 张尚文 王艳 韦绍龙 蒋慧萍 陈丽娟 闭志强 欧昆鹏 颜梅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61-1866,共6页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浦芋 疫病 芋疫霉菌 鉴定 原生质体
下载PDF
福鼎芋疫霉菌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2
8
作者 翁琳琳 林丛发 +1 位作者 钟爱清 黄定银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从具有典型病斑的福鼎芋叶片上分离得到芋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V8果蔬培养基最适合疫霉菌生长。V8果蔬培养基在pH值为6.0,25℃光暗交替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 从具有典型病斑的福鼎芋叶片上分离得到芋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V8果蔬培养基最适合疫霉菌生长。V8果蔬培养基在pH值为6.0,25℃光暗交替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20 d产生的粗毒素毒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芋 芋疫病病菌 培养条件 粗毒素
下载PDF
四川芋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独臣 《长江蔬菜》 2013年第18期118-119,共2页
芋疫病是四川芋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芋质量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发病特征、病原菌、发生条件等方面对四川芋疫病发生规律进行综述,并就四川地区芋头生产情况提出四川芋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疫病 发病规律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桂东南地区芋疫霉的交配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陆叶 陆志翔 +3 位作者 何芳练 袁高庆 陈保善 廖咏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5-290,共6页
芋疫病是广西芋头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从桂东南地区部分乡镇的芋头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2个芋疫霉菌株,通过与辣椒疫霉A1交配型HD-3菌株和A2交配型S-5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以ITS1/ITS4通用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各... 芋疫病是广西芋头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从桂东南地区部分乡镇的芋头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2个芋疫霉菌株,通过与辣椒疫霉A1交配型HD-3菌株和A2交配型S-5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以ITS1/ITS4通用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各菌株的ITS序列。结果表明,通过对ITS序列的Blast比对,发现所有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 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7%~100%,证明所采样本均为芋疫霉。从桂东南地区采集到的12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未发现其它交配型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东南 芋疫霉 交配型
下载PDF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芬 何烈干 +2 位作者 李湘民 黄瑞荣 马辉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316,共6页
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1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 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1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006μg/mL;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氰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_(50)介于0.094~1.272μg/mL之间,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芋疫病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杰 韩君 +2 位作者 吴建挺 赵恭文 王恒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9年第12期45-49,54,共6页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菌丝毒力都很高,EC50值分别为0. 296 8μg/m L、0. 252 3μg/m L;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在试验配比范围内...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菌丝毒力都很高,EC50值分别为0. 296 8μg/m L、0. 252 3μg/m L;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在试验配比范围内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供试比例中,3∶5、4∶5时,增效系数SR值较高,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比例为15∶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氟醚·烯酰悬浮剂30mL/667m2对芋疫病的预防及治疗田间防效均达到85%以上,高于对照药剂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醚菌酰胺 烯酰吗啉 芋疫病 毒力 增效作用
下载PDF
沼肥对槟榔芋疫病和软腐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海祥 邓芳 《生物灾害科学》 2018年第1期5-7,共3页
以槟榔芋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沼肥对槟榔芋疫病和软腐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较对照氮磷钾复合肥均可降低槟榔芋疫病和软腐病发生,同时可提高槟榔芋产量。其中,以施用45 000 kg/hm^2沼渣+75 000 kg/hm^2沼液处理效果最好,... 以槟榔芋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沼肥对槟榔芋疫病和软腐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较对照氮磷钾复合肥均可降低槟榔芋疫病和软腐病发生,同时可提高槟榔芋产量。其中,以施用45 000 kg/hm^2沼渣+75 000 kg/hm^2沼液处理效果最好,对疫病和软腐病的抗病效果分别为37.95%和49.81%,均高于其它2个处理,较对照复合肥处理增产显著。因此,沼肥具有重要的商品化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肥 槟榔芋 疫病 软腐病 防治 产量
下载PDF
银法利悬浮剂防治槟榔芋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14
作者 陈年镛 《长江蔬菜》 2009年第9X期70-72,共3页
进行了68.75%银法利悬浮剂对槟榔芋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8.75%银法利悬浮剂对槟榔芋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疫病发生初期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1次,发生高峰期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500倍液或600倍液喷施2次... 进行了68.75%银法利悬浮剂对槟榔芋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8.75%银法利悬浮剂对槟榔芋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疫病发生初期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1次,发生高峰期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500倍液或600倍液喷施2次,在第3次药后7d防治效果分别为73.91%和68.82%,第3次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为69.86%和65.36%,且对槟榔芋生长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芋 疫病 银法利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荣波 陈姝樽 +3 位作者 赵玉梅 李本金 刘裴清 陈庆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54-1662,共9页
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 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LFD-RPA)检测方法,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对田间疑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芋疫霉LFD-RPA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39℃恒温反应30 min。LFD-RPA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芋疫霉,而对其他卵菌近缘种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未检出,且该检测方法对芋疫霉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对田间带病组织检测发现,LFD-RPA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中检测出芋疫霉。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芋疫霉LFD-RPA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可用于芋疫病的田间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 Ypt1基因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芋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永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6,38,共6页
在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生产中,由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引起的芋疫病(taro leaf blight)具有严重的毁灭性。本文综述了芋疫病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芋疫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机理,化学药剂、植物精油、转基因抗性等... 在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生产中,由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引起的芋疫病(taro leaf blight)具有严重的毁灭性。本文综述了芋疫病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芋疫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机理,化学药剂、植物精油、转基因抗性等芋疫病防治方法,芋疫病抗、感品种的生理生化与基因表达差异,以及芋疫霉分泌的激发子诱导的系统获得抗性,以期对芋疫病未来的研究与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病 芋疫霉 抗性 激发子
原文传递
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疫霉种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小波 陆家云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1-168,241,共8页
1985—1986年,从福建漳州,浙江杭州,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地采集100多种植物进行分离,在雪松(Cedrus deodara),倒挂仙人鞭(Cereus flagelliformis),冬青卫茅(Euonymus japonieu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蓖麻(Ricinus... 1985—1986年,从福建漳州,浙江杭州,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地采集100多种植物进行分离,在雪松(Cedrus deodara),倒挂仙人鞭(Cereus flagelliformis),冬青卫茅(Euonymus japonieu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蓖麻(Ricinus communis),柑桔(Citrus reticulata),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芋(Colocasia esculenta),鳄梨(Persea americana),山茶(Camellia sp.),珊瑚樱(Solanum pseudo-capsicum),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蔓常春花(Vinca major),西瓜(Citrullus lanatus)等14种寄主植物上分离到51个疫霉菌株,鉴定为9个种:烟草疫霉(=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de Haan(=P.parasitica Dast.),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樟疫霉 P.ciunamomi Rands,棕榈疫霉P.palmivora(Butl.)Butl.,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R.et E.Smith) Leon.,苎麻疫霉P.bochmeriae Saw.,蜜色疫霉P.meadii McRae,簇囊疫霉P.botryosa Chee,隐地疫霉P.cryptogea Pethyb.et Laff.。其中,烟草疫霉,掘氏疫霉,樟疫霉出现频率较高,分布较广,初步认为是上述地区植物疫病的主要病原菌。簇囊疫霉、蜜色疫霉是国内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霉属 烟草疫霉 樟疫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