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antioxidant SkQ1 is an effective protector of rat ey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nd choroid under conditions of long-term organotypic cultiv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E. N. Grigoryan Y. P. Novikova +2 位作者 O. S. Gancharova O.V. Kilina P. P. Philippov 《Advances in Aging Research》 2012年第2期31-37,共7页
Cells have intrinsic mechanisms for cleaning harmful oxidants represented mainly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Despite the antioxidant defense, ROS can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he retina that with age leads to var... Cells have intrinsic mechanisms for cleaning harmful oxidants represented mainly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Despite the antioxidant defense, ROS can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he retina that with age leads to various eye diseases and even blindness. Among numerous cell sites of ROS generation, 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por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Recently, for the purpose of cleaning ROS 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powerful mitochondria- targeted antioxidant “SkQ1” has been invented. We studied SkQ1 effects upon tissues of rat posterior eye cup that consist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 choroidal coat ? scleral coat. The eye cup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yes of adult albino rats and cultivated in rotary tissue culture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20 nM SkQ1 or without this compound. After 7 days - 1 month in vitro eye cup samples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outine histology, morphometry, and digital image analysis. We have found that under chosen, “in vitro like in vivo” conditions 20 nM SkQ1 effectively reduced cell death in RPE and choroid, protected RPE from disintegration caused by cell phenotypic transformation and withdrawal from the layer, suppressed transmigration of choroidal coat cells. In the ex vivo model we used degenerative processe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eye cup center where SkQ1 effect was most vivid. All this give us hopes for effectiveness of SkQ1 treatment of retinal central part that is very susceptible to light-induced over-oxidation injury and mostly suffering in many age-related diseases, AMD, in parti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 ey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HOROID ORGANOTYPIC CULTURING in Vitro AMD Remodeling ANTIOXIDANT SkQ1 CELL Behavior CELL Death
下载PDF
Pathological,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Observations of Adenoma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被引量:1
2
作者 Ping Zhang, Guanguang Feng, Tao Yue, Jianxian Lin, Yuzhen Yi, Youjian Pang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Biochemistry Depart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60, China 《眼科学报》 2001年第3期168-172,共5页
Purpos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chemicalcharacters of adenoma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order to offer evidence todiagnose this tumor.Methods: Routine paraffin sl... Purpos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chemicalcharacters of adenoma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order to offer evidence todiagnose this tumor.Methods: Routine paraffin slices HE stain, histochemistry PAS and VG stai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S-100 and vimentinwith LSAB method were used.Results: The tumor cells were oval and cuboidal in shape. Part of the tumor had atubular arrangement. Around the sheets of tumors cells there was a large amount ofuniform red stick-like substances. The above matter represented positive in PAS stain.Most of the above matter was yellow, while less of the matter showed red in VG stai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tumorcells.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positive for S-100, negative for vimentin.Conclusions: The 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s of the adenoma of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色素上皮腺瘤 病理学 超微结构 免疫组化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Zinc on the Apoptosis of Cultured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3
作者 陈雯 王智 张缨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zinc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cultured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 (RP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 3 in RPE cells. The effect of Zinc on theproliferation of RPE were exa...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zinc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cultured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 (RP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 3 in RPE cells. The effect of Zinc on theproliferation of RPE were examined with MTT method. TUNE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poptosis of RPE cells. Caspase 3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 concentration of zinc higher than 0.001 μM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RP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of zinc higher than 10 μM and growth prohibition rate of RPE cells was dose dependent. All concentrations of zinc including 0.001 μM enhanced 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 3 of RPE. But only the concentration of zinc higher than 0.01 μM could induce apoptosis of RPE. It is concluded that zinc could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 3 of RPE cells and induce apoptosis of RPE cells.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when using zinc supplem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RMD patients without deficiency of zi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ment epithelium eyeS cell culture APOPTOSIS ZINC
下载PDF
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对兔视网膜组织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慧丽 王春燕 +2 位作者 李小丹 余海 傅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4-828,共5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和比较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和比较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黑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为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签法按照视网膜光凝条件不同将26只中华黑兔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577nm激光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激光组(18只),其中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按照激光工作负载率的不同亚分为9%、12%和15%阂下微脉冲激光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光凝后行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摘取兔眼球壁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彩色眼底照相和OCT显示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9%阈下微脉冲激光组OCT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稍模糊;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轻度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稍模糊;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可见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明显水肿,RPE层局限性隆起;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彩色眼底照相均未见光凝斑。577nm激光组兔眼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灰白色光凝斑,OCT扫描层面可见视网膜呈多灶性隆起,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模糊,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兔眼相比,9%和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兔眼脉络膜血管变形或出血,但视细胞形态结构、双极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层未见明显改变;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视细胞扁平状膜盘肿胀,双极细胞层和RGC层未见明显改变;577nm激光组兔眼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RGC层结构紊乱,RPE层变薄。结论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脉络膜层和RPE层具有高度选择性,视网膜光凝后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伤程度轻微,既可发挥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可对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凝 眼色素上皮/手术 视网膜/病理 阈下微脉冲激光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参与的病变 被引量:7
5
作者 马洪梅 孙凤海 贾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够维持光感受器的更新、再生,对维持视网膜外层的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够维持光感受器的更新、再生,对维持视网膜外层的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视网膜中被研究最多的细胞,虽来源于神经外胚叶,但其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和分裂的特性,让研究者看到了利用RPE来治疗相应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遗传性疾病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病理学 功能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在体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凯 罗燕 +4 位作者 李涛 田景毅 孙伟 林少芬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4-797,共4页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似的特性且容易获取,但人ADSCs能够诱导分化为RPE细胞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评估人ADSCs向RPE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在体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接种于6孔板进行培养,12h后于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50 μmol/L牛磺酸和5×10-7 mol/L视黄酸进行诱导,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PE细胞标志物Pan细胞角蛋白(Pan-CK)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细胞膜示踪剂PKH26标记法示踪诱导细胞,将诱导后的RPE样细胞悬液lμl注入6只BALB/c裸鼠的右眼玻璃体腔,另6只裸鼠玻璃体内注射等容量PBS.于注射后1个月摘取实验动物右眼眼球,各组中3只眼球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另3只眼球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评估诱导细胞在体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呈细长多角形,生长良好.对照组细胞Pan-CK表达缺失,而诱导细胞的细胞膜Pan-CK表达阳性,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经PKH26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悬液于裸鼠玻璃体内注射后1个月,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诱导细胞位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排列清晰;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细胞膜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染色质均匀. 结论 人ADSCs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RPE样细胞,PKH26可对诱导后细胞进行细胞示踪,分化的细胞玻璃体腔注射后短期内未发现视网膜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眼色素上皮/细胞学 干细胞移植 视网膜/病理 超微结构 BALB/C小鼠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EDF、VEGFR-2的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世君 黄莉 +1 位作者 谢婷婷 夏曙华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表达,探讨PEDF在NSCLC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R-2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远离癌组织的对照...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表达,探讨PEDF在NSCLC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R-2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远离癌组织的对照组织中PEDF和VEGFR-2的表达;通过标记CD34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比较癌组织中PEDF和VEGFR-2阴阳性表达时血管新生情况。结果:癌组织中PEDF和VEGFR-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43%、64.29%,与对照组织不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F和VEGFR-2的共表达率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分别为39.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MVD(29.30±3.80)低于对照组织(98.86±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PEDF阳性表达的MVD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MVD,VEGFR-2阳性表达的MVD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的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细胞PEDF和VEGFR-2阳性表达百分率高;PEDF阳性表达和VEGFR-2的阴性表达可能与组织MVD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8
作者 张平 冯官光 +3 位作者 吴金浪 林健贤 易玉珍 庞友监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临床及形态学特征 ,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PAS和VG染色、透射电镜及用SP法做免疫组化S 10 0、Cytokeratin和Vimentin检测。结果 该瘤细胞呈椭圆形、立方形 ,部分瘤...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临床及形态学特征 ,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PAS和VG染色、透射电镜及用SP法做免疫组化S 10 0、Cytokeratin和Vimentin检测。结果 该瘤细胞呈椭圆形、立方形 ,部分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 ,瘤细胞团周围见均匀红染的条状物质 ;上述条状物质PAS染色阳性 ,VG染色大部分呈黄色 ,少量呈红色 ;透射电镜显示细胞的紧密连接 ;免疫组化S 10 0和Cytokeratin阳性、vimentin阴性。结论 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的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特征均同视网膜色素上皮相似 ,可通过形态学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 病理 超微结构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浓度
9
作者 童剑萍 沈晔 +2 位作者 陈伟民 林顺潮 彭智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523.0±273.7)pg/m l,PEDF为(16.58.±13.11)ng/m 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108.3±72.3)pg/m l,PEDF为(0.35±0.57)ng/m l。两组间的VEGF和PEDF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结论:活动性CNV患者房水中VEGF和PEDF增高,可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生物合成 色素上皮 眼房水/化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代谢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电镜观察
10
作者 郑玉涛 陈海英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缺血1h再灌注1h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缺血1h再灌注1h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采用提高眼压所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大鼠RPE微绒毛和质膜内褶逐渐稀疏、低平,甚至脱落;细胞器损害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的脱嵴、水肿和内质网的扩张;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大鼠RPE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RPE病变程度,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理学 色素上皮细胞 低温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p75NTR受体过表达对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赟 白玉婧 +1 位作者 黎晓新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3,共7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在CNV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RPE氧化应激损伤能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p75NTR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其调控机制尚未明确。 ...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在CNV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RPE氧化应激损伤能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p75NTR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其调控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RPE细胞中p75NTR受体在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ARPE19细胞系),用p75NTR受体过表达质粒转染RPE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进行转染细胞中p75NTR受体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以未转染p75NTR受体过表达质粒的RPE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Br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用H2DCFDA荧光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阳性百分数;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标志物的表达(膜电位)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和比较各组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p75NTR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11±0.77)倍和(7.42±0.4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9、23.17,均P〈0.01)。BrdU法检测结果显示,p75NTR受体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组细胞的增生活性(A值)率分别为(93.12±0.56)%、(86.30±0.66)%、(72.53±0.86)%和(60.77±2.81)%,对照组为100%,随着p75NTR受体质粒转染时间的延长,RPE细胞活性值逐渐减低,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转染后48 h,RPE细胞内ROS相对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5,P〈0.01);对照组RPE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100%,而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37.30±2.06)%,2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1,P〈0.01)。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p75NTR受体过表达引起RPE细胞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同时刺激RPE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CNV的形成。p75NTR受体可能是调控RPE损伤的另一个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代谢 氧化应激 眼色素上皮/病理 脉络膜新生血管 信号转导/生理 p75NTR受体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对光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文静 张丽娜 +1 位作者 于晓 牛膺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6-823,共8页
背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光损伤模型是多种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研究工具,光诱导RPE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凋亡及炎症反应,但是内质网应激(ERS)反应是否参与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目的探讨ERS对光损伤诱导的人... 背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光损伤模型是多种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研究工具,光诱导RPE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凋亡及炎症反应,但是内质网应激(ERS)反应是否参与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目的探讨ERS对光损伤诱导的人RPE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ARPE-19),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光照3、6、12和24h组,各光照组在培养箱内以(2000±500)lx的白色荧光灯光照细胞建立光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细胞在暗环境中培养且不给予光照射,筛选实验最适光照时间。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光照组(光照12h)和苯基丁酸(4-PBA)预处理+光照组,4-PBA预处理+光照组先用ERS抑制剂4-PBA培养细胞30min,然后光照细胞12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RPE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RPE细胞中ERS标志物活化转录因子-6(ATF-6)、C/增强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细胞凋亡标志物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光照后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改变,边界不清,细胞质脱颗粒,细胞碎片增多,且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光照时间的延长,人RPE细胞内ROS含量逐渐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63.00、119.30,均P〈0.01)。ELISA法检测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照后6h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均明显升高,12h达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照后人RPE细胞中ATF-6、CHOP和caspase.1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均于光照后12h达峰或升高,故选择光照12h为最适光照时间作为后续研究。4-PBA预处理+光照组细胞中ATF-6、CHOP和caspase-1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光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1.69、473.88、308.45,均P〈0.01);ATF-6、CHOP和caspase-1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光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86、57.93、106.59,均P〈0.01);细胞凋亡率、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光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64、245.47、101.ol,均P〈0.01)。结论(2000±500)lx的光照可诱导人RPE细胞内ROS增加,并激活细胞的ERS反应,导致RPE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ERS抑制剂4-PBA可抑制光损伤导致的ERS反应,进而降低RPE细胞凋亡率并抑制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光/不良作用 内质网/异常 眼色素上皮细胞/异常状态 细胞系 凋亡 炎症
下载PDF
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蓉 张秋阳 +2 位作者 张荟颖 曹原 蒋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2-95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门诊确诊并接受康柏西普治疗的CNV患者50例68眼。依据CNV类型将患者分成3组,I型CN...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门诊确诊并接受康柏西普治疗的CNV患者50例68眼。依据CNV类型将患者分成3组,I型CNV组患者16例20眼,II型CNV组患者25例35眼,混合型CNV组患者9例13眼。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的增强扫描技术扫描获得患者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相应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记录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注药次数、需再治疗眼数和患者CNV复发率等。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I型CNV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及2个月的BCVA较基线提高量高于I型CNV组和混合型CN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混合型CNV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8个月及12个月BCVA较基线提高量低于I型CNV组和II型CN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SFCT较基线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混合型CNV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12个月的SFCT较基线恢复厚度低于I型CNV组和II型CN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0~24个月,三组患者总注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结果显示:I型CNV组及II型CNV组患者注药次数少于混合型CNV组(均为P<0.05)。三组患者需再治疗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CNV组患者需再治疗眼率高于I型CNV组及II型CNV组[需再治疗眼数率差95%CI分别为(0.051,0.133)和(0.041,0.142)]。三组患者注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I型CNV在抗VEGF治疗早期应答更好,而II型CNV及I型CNV在治疗后期应答反应趋于相近;混合型CNV在治疗后期应答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的克隆以及与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晋峰 赵威 +2 位作者 张建芝 Wen G Jiang 张力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5-490,共6页
目的克隆并在肺癌细胞SKMES1中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在体实验中观察PEDF蛋白过表达后对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相关性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技术扩增出可以表达PEDF蛋白的全长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与pEF6/v5-Hi... 目的克隆并在肺癌细胞SKMES1中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在体实验中观察PEDF蛋白过表达后对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相关性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技术扩增出可以表达PEDF蛋白的全长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与pEF6/v5-His质粒连接后构建出PEDF基因过表达载体PEDF^exp;将PEDF^exp载体转染SKMES1肺癌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PEDF蛋白的肺癌细胞株;将过表达PEDF蛋白的肺癌细胞接种于鸡胚,在体实验中明确PEDF蛋白过表达后对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从人体组织的cDNA中成功扩增出PEDF全长序列,并正确构建了可以表达PEDF蛋白的载体,基因测序证实所构建的质粒载体中正确连接了没有核苷酸突变的目的片段;RT—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在RNA和蛋白水平证实,稳定转染PEDF^exp质粒的肺癌细胞与对照组肺癌细胞相比可以过表达PEDF蛋白。鸡胚实验证实PEDF基因过表达后,SKMES1^PEDFexp肺癌细胞形成病灶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0.10±O.05)cm^3vs(0.17±0.07)cm^3](P=0.016);SKMES1^PEDFexp肺癌细胞形成病灶的质量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0.008±0.004)mgvs(0.024±0.009)mg](P=0.006)。肿瘤相关新生血管计数结果显示,PEDF基因的过表达后,肿瘤病灶中一级血管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细胞(15±3vs41±9)(P〈0.001);二级血管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细胞(75±22vs175±39)(P=0.001)。结论成功构建出含有PEDF基因表达载体,为研究PEDF基因在肺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PEDF蛋白在肺癌生长以及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的抑制作用说明PEDF蛋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具有肺癌治疗作用的生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色素上皮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黄斑脉络膜凹陷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雪 魏花 +2 位作者 余宝花 李志 王林丽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 观察黄斑脉络膜凹陷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频域高清光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确诊为黄斑脉络膜凹陷的2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占54.50%;女性10例,占45.50%.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1.44±13.17)岁.均为单... 目的 观察黄斑脉络膜凹陷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频域高清光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确诊为黄斑脉络膜凹陷的2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占54.50%;女性10例,占45.50%.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1.44±13.17)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9只,左眼13只.所有患眼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HD-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分析患眼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疾病的发生情况.随访3~12个月者17只眼.随访期间重复行HD-OCT检查,了解患眼凹陷病灶的变化情况.结果 22只眼中,有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等症状18只眼,占81.80%;无症状4只眼,占18.20%.患眼矫正视力0.3~1.2,伴中高度近视12只眼,占54.54%.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可见黄白色渗出12只眼,占54.54%;黄白色渗出伴出血9只眼,占40.91%;黄斑灰黄反光晕1只眼,占4.55%.HD-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黄斑凹陷层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光感受器外节/RPE复合体(OPR)层均消失.伴其内的外界膜(ELM)、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向外凹陷13只眼,占59.09%;ELM、IS/OS层消失9只眼,占40.91%.22只眼中,仅见单个脉络膜凹陷病灶10只眼,占45.45%;伴特发性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点状内层脉络膜炎各4只眼,分别占18.18%;伴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前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各1只眼,分别占4.55%.FFA检查发现,单个凹陷病灶患眼表现为早期弱荧光,晚期片状强荧光,无明显荧光渗漏.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凹陷病灶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黄斑脉络膜凹陷好发于中年近视者,可与多种眼病伴发;凹陷层次均位于RPE层,OPR层均消失.其病情较稳定,发展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诊断 视网膜色素上皮/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辉 龚启荣 +3 位作者 陈芸 管怀进 李晓宇 张天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进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视网膜各层组织均有变性改变和结构紊乱,并有区域性差异,后极部变性较周边部为重。...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进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视网膜各层组织均有变性改变和结构紊乱,并有区域性差异,后极部变性较周边部为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与感光细胞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但后者似较前者为重。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明显变性改变,尤以外节变性、线粒体变性、胞浆内脂褐素沉着为突出。结论:超微结构变化提示感光细胞能量代谢系统和(或)自噬系统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色素变性 病理学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视盘倾斜综合征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梅萍 余新平 +2 位作者 陈洁 张敏 郑景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视盘倾斜综合征(TDS)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方法描述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TDS患者22例30只眼(TDS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1只眼,女性14例19只眼;平均年龄(9.00±2.78)岁。最佳... 目的观察视盘倾斜综合征(TDS)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方法描述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TDS患者22例30只眼(TDS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1只眼,女性14例19只眼;平均年龄(9.00±2.78)岁。最佳矫正视力(BCVA)0.3~1.0;平均等效球镜度数(-3.44±2.22)DS。选取同期等效球镜度数相匹配的志愿者15名3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16只眼,女性7名14只眼;平均年龄(9.33±1.11)岁。BCVA均≥1.0;平均等效球镜度数(~3.18±1.13)DS。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8,P=0.110)。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距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500、1000、1500、2000/zm处共17个位点的脉络膜、RPE层厚度。定量分析TDS组黄斑区脉络膜、RPE层厚度。结果TDS组、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35.53±51.77)、(273.45±60.35)“m。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一0.011)。TDS组黄斑中心凹水平(F=24.180)、垂直(F一23.390)方向各位点之间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黄斑中心凹水平方向脉络膜厚度除鼻侧1000/zm外,其余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黄斑中心凹及下方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S组、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平均RPE层厚度分别为(32.56土5.00)、(36.58±3.60)m。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RPE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7,P=0.001)。两组RPE层厚度均表现为中心凹处最厚,TDS组RPE层各位点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S患者脉络膜、RPE层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 病理性 脉络膜 解剖学和组织学 视网膜色素上皮 解剖学和组织学
原文传递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Na^+-K^+-转运ATP酶活性及RPE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玉军 郭希让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对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fluid,SRF)的输导功能。方法... 目的:探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对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fluid,SRF)的输导功能。方法:将制作成功的实验性单眼RD28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每只兔的另眼作为对照。分别取RD部位的RPE-脉络膜组织和对照眼相应部位的组织匀浆,再测定ATP水解产物无机磷含量,以判断ATP酶活性;并作实验和对照眼的两种组织相应部位的RPE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眼Na+-K+-转运ATP酶活性为(2.16±1.26)μmol/(mgh),对照眼为(4.84±1.59)μmol/(mgh),二者差异显著(t=5.52,P<0.01);酶活性降低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减轻(P<0.05)。电镜观察实验眼RD后第2至4周有自脉络膜向视网膜方向的吞饮泡,且随病程延长而增多。结论:RD发生后RPE的外向输导功能增强,随病程进展,此功能减弱而内向输导功能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ATP酶 动物模型 RPE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9
作者 张蕾 周占宇 +3 位作者 牛膺筠 刘夫玲 赵颖 杨文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抗过氧化氢(H2O2)损伤的影响。方法以传代培养hRPE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800μmol/LH2O2作用3h建立hRPE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重组人EPO(rhEPO...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抗过氧化氢(H2O2)损伤的影响。方法以传代培养hRPE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800μmol/LH2O2作用3h建立hRPE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重组人EPO(rhEPO)治疗组。治疗组又根据加入rhEPO浓度不同分为10、20、40、60IU/ml亚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kappaB(NF—kB)的活化情况,比色法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释放率。结果H2O2可使培养液中MDA及LDH释放率上升,单纯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DH=29.746,tMDA=20.426,P〈0.05);各治疗组与单纯损伤组比较,MDA及LDH释放率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IU=5.770,t60IU=12.774,t40IU=19.818,t60IU=24.833,P〈0.05;MDAt10IU=5.345,t20IU=10.278,t40IU=18.571,t60IU=20.247,P〈0.05);各治疗组相关分析显示,rhEPO浓度与LDH细胞释放率及MDA含量呈负相关(r=-0.976,P=0.024;r=-0.968,P=0.032);rhEPO浓度与NFxB核移位率呈正相关(r=0.998,P=0.002);NF—kB核移位率与MDA含量呈负相关(r=-0.954,P=0.046)。结论EPO能有效地拮抗H2O2对hRPE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NF—kB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投药和剂量 色素上皮 眼/病理学 脂质过氧化作用 细胞培 养技术
原文传递
应用转基因技术体外培养表达内皮抑素的Brown Norway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20
作者 尚庆丽 马景学 +3 位作者 高健 白玉 宋欣 朱京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体外培养稳定表达人内皮抑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人内皮抑素真核表达载体pSec TagA—h内皮抑素,应用电转移法及脂质体介导法转染Brown Norway(BN)大... 目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体外培养稳定表达人内皮抑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人内皮抑素真核表达载体pSec TagA—h内皮抑素,应用电转移法及脂质体介导法转染Brown Norway(BN)大鼠RPE细胞,以平阳霉素筛选出表达内皮抑素的RPE细胞,传代培养3周。转染后提取RPE细胞总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原位杂交,蛋白印记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内皮抑素在转染RPE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转染RPE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内皮抑素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所表达内皮抑素蛋白活性。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转染后的RPE细胞总DNA中存在长度为550碱基对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大量RPE细胞表达内皮抑素mRNA及内皮抑素蛋白;蛋白印记显示,RPE细胞裂解产物中有内皮抑素阳性条带;ELISA法检测到转染后3、5、7、10、14、20d6个时间点培养上清液内皮抑素蛋白表达量分别为(321.5±41.0)、(162.5±23.45)、(78±11.22)、(78±9.87)、(78±10.06)、(78±12.67)ng/ml;MTT显示,培养上清液中内皮抑素能够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304的增生,IC50为45.68μg/ml,对RPE细胞、K562的生长无影响。结论经电转移法及脂质体介导转染法获得体外培养稳定表达内皮抑素的RPE细胞是可行的,转染成功的RPE细胞能够稳定表达内皮抑素蛋白,所表达的内皮抑素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免疫学 内皮抑素类 色素上皮 眼/病理学 细胞 培养的 大鼠 近交B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