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交融发展的镜像世界:北魏平城时代
1
作者 吴佳恬 常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北魏政权的建立,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似之处不断增多,导致了一部分与汉族有着紧密联系的少数民族逐渐向汉化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变革在推进各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北魏政权的建立,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似之处不断增多,导致了一部分与汉族有着紧密联系的少数民族逐渐向汉化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变革在推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上迈出了一大步,各民族政权跨越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界限,多元化的生活模式使得各族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且直接。北魏政权在其平城时代即已初现峥嵘的汉化趋势得以在孝文迁洛后继续推行开来,且日益深化。北魏在加快自身封建制度的发展步伐同时,来自中国的北方地区迁入内地的各种部落的社会经济受到了汉族经济的深刻影响而迅速发展,北疆域内的不同族群在推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渐次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汉化政策 平城时代
下载PDF
北魏毛领皮衣复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李逍 赵丰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9-47,61,共10页
位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伊和淖尔墓群M3,出土了一件名为“北魏毛领皮衣”的文物,经修复后公开面世。在北魏服饰出土实物稀缺、相关结构工艺研究较少的现状下,其为北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展览所现毛领皮衣形制及尺寸出发,结合文... 位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伊和淖尔墓群M3,出土了一件名为“北魏毛领皮衣”的文物,经修复后公开面世。在北魏服饰出土实物稀缺、相关结构工艺研究较少的现状下,其为北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展览所现毛领皮衣形制及尺寸出发,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所载当时皮料来源、攻皮之术、面料布幅规格及相关服饰特征等内容,推定皮衣尺寸结构及用料用量,以复原制作还原其历史面貌。研究其特性及所含文化后认为,出土皮衣应为一件最初在游牧民族生活需求催化下产生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备的带袖披风,在北朝考古资料所现场景中,被人物披着时,于领部固定、袖空垂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原 皮衣 披风 北魏 平城时代 伊和淖尔墓群
下载PDF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形象复原
3
作者 张沐旸 苗雨 +3 位作者 王容川 边佳丽 赵博璇 蒋玉秋 《工业工程设计》 2023年第3期21-31,共11页
在传统服饰热潮兴起和服装史研究具象化的背景下,尝试对北魏平城时期的装束服饰进行复原。通过对历史文献、出土服饰实物与壁画陶俑图像三重证据的考据,并以生活于这一时期的贵族司马金龙夫妇为案例,从服装、配饰、妆容、生活场景等方... 在传统服饰热潮兴起和服装史研究具象化的背景下,尝试对北魏平城时期的装束服饰进行复原。通过对历史文献、出土服饰实物与壁画陶俑图像三重证据的考据,并以生活于这一时期的贵族司马金龙夫妇为案例,从服装、配饰、妆容、生活场景等方面还原北魏平城时期贵族男女的装束服饰。此次复原将司马金龙形象确定为头戴圆帽屋鲜卑垂裙帽,身穿直裾袍与绛纱褝衣,足踏木屐;钦文姬辰形象则确定为头戴四瓣帽屋鲜卑垂裙帽,身穿长褶衣与八破间色裙,足穿靴。夫妇二人的着装既表现出北魏平城时期汉服与鲜卑服杂糅的特点,也在细节处反映司马金龙与钦文姬辰作为胡汉融合家庭的身份特征。此外,本次复原还结合了南北朝乐府诗中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内容,为还原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画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金龙夫妇 鲜卑服 平城时期 北魏 民族融合 服饰复原
下载PDF
北魏平城长庆寺造塔砖铭考略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银田 殷宪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6-32,共7页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长庆寺 造塔砖铭
下载PDF
大同北魏平城形制与建城年代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连洛 郝临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7-39,57,共4页
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 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墙,北至现火车站一带,计南北长约4 000m,东西宽约1 730m的范围内。其建城时间亦当如《魏书》所记:"泰常八年(423年),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城址形制 建城年代
下载PDF
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连洛 郝临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0-33,共4页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5里(营造里,下同)为平城北半城,北魏平城是一个南北长7里,东西宽3里,周回20里的长方形城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北魏明堂 平城遗址
下载PDF
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
7
作者 许小明 徐玉霞 马楠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466-1470,1548,共6页
荒山坡地栽培仁用杏,实现生态效益和果林经济创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福地方百姓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杏园差异化管理导致的迥异结果进行比较,以提高当地果农对果园管理的认知水平和实操经验。结果表明,背风向阳的坡... 荒山坡地栽培仁用杏,实现生态效益和果林经济创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福地方百姓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杏园差异化管理导致的迥异结果进行比较,以提高当地果农对果园管理的认知水平和实操经验。结果表明,背风向阳的坡地中上部为仁用杏较为理想的建园地,仁用杏盛果期已管理园地产量为未管理园地的3倍左右,人工综合管理方法对促进果树长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应着重从立地条件、品种优化和提高坐果率、土肥水管理、霜冻预防、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6个因素入手,重视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在园地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仁用杏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户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坡地 仁用杏丰产 盛果期 广灵县平城村 晋北地区
下载PDF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法理蕴含的传承价值
8
作者 袁翠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与...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整合和融合而形成的法理结晶,传承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不仅有助于培育我国国民的中国传统法理自信,还有助于发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的能动性,唤起我国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自觉性,推动“依法治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期 民族融合 法理 传承价值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北魏平城时期贵族佛道信仰变迁
9
作者 卜祥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0-33,81,共5页
平城时期是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文化碰撞与融合共存。在信仰文化上,北魏政权改变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状态,转而尊崇代表当时主流信仰文化的佛道,故信仰文化的认同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步伐。佛道间的根... 平城时期是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文化碰撞与融合共存。在信仰文化上,北魏政权改变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状态,转而尊崇代表当时主流信仰文化的佛道,故信仰文化的认同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步伐。佛道间的根源性差异、北魏上层的认同性取向等因素致使二者在北魏平城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迁,使得佛道信仰文化发展更趋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时期 少数民族 佛道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铭刻书迹书风之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钊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9-92,111,共5页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本文认为,平城时期有一些铭刻作品写得相当成熟,甚至可以与洛阳时期相媲美。这对于我们重新界定平城时期书法铭刻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时期 洛阳时期 风格
下载PDF
简论北魏平城时代的佛教传播及其译经活动
11
作者 秦敏 张忠堂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4-38,共5页
拓跋鲜卑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宫廷营建活动,平城从荒凉的塞外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北魏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个时期,佛教获得了快速发展。太武"灭佛法,害诸沙门"之后,文成复法,佛教纳入国家管理轨道,呈... 拓跋鲜卑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宫廷营建活动,平城从荒凉的塞外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北魏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个时期,佛教获得了快速发展。太武"灭佛法,害诸沙门"之后,文成复法,佛教纳入国家管理轨道,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蓬勃发展的北魏佛经,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是朝廷扶持或者贵族供施;二是译者众多,涉经范围宽广;三是译家传承授徒,形成了义学派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时代 佛教 译经
下载PDF
北魏平城时代的佛呗文化
12
作者 郭静娜 杜斗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5-27,48,共4页
北魏平城时代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及同时期的墓葬中表现出的乐器元素,反映着北魏平城时代佛呗文化的异域特色,这一风格对隋唐音乐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代 佛呗文化 云冈石窟
下载PDF
北魏平城时期铨选制度小考——以太武帝拓跋焘诏书为例
13
作者 孙小梅 姚国群 姚玮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4-27,共4页
对拓跋鲜卑政权的铨选制度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至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延和元年(432年),北魏平城时期的铨选制度,由"军国官属,至乃阙然"的状态,发展到了有明确的铨选目的"思得英贤,缉熙治道",铨选标准:"搜扬隐逸,进... 对拓跋鲜卑政权的铨选制度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至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延和元年(432年),北魏平城时期的铨选制度,由"军国官属,至乃阙然"的状态,发展到了有明确的铨选目的"思得英贤,缉熙治道",铨选标准:"搜扬隐逸,进举贤俊",铨选态度:"以礼申谕,任其进退",铨选待遇:"当待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进步的、合理的铨选制度,使拓跋焘得到了许多贤才,形成了优质的官僚集团,这是拓跋焘能够"平秦、陇,扫统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绝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时期 铨选 拓跋焘 诏书
下载PDF
北魏平城遗址陶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俊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7-41,共5页
本文根据近十多年大同考古发掘出的陶瓦形态、表面纹饰、残留文字以及加工遗痕等,对大同北魏出土陶瓦进行了整理分类,再现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魏碑体,揭示了拓跋鲜卑历代执政者的革新精神与雄浑气势。
关键词 北魏 平城遗址 陶瓦
下载PDF
大同市平城区出土之北魏陶俑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赵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7-50,102,共5页
大同市平城区出土之陶俑,为北魏王朝平城时代墓葬中的随葬品之一。无论从数量和制作方法,抑或艺术水平及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则明显反映出鲜卑民族与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期 陶俑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山西大同湖东北魏墓群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庆捷 吕金才 +8 位作者 冀保金 李白军 孙先徒 张王俊 高松 江伟伟 畅红霞 白曙璋 靖晓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79,共33页
2004年秋至2005年初,为配合大秦铁路的基建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一处北魏墓群。发掘墓葬15座,形制上包括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器等。墓群无论是形制还是随葬器... 2004年秋至2005年初,为配合大秦铁路的基建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一处北魏墓群。发掘墓葬15座,形制上包括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器等。墓群无论是形制还是随葬器物,都具有北魏时期的特征。大同湖东地区是一处规模比较大的北魏平城时期墓葬的集中分布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物考古单位就曾在此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工作,出土过一些十分重要的文物。此次发掘的墓群距离以往发掘过的北魏墓群都比较近,文化面貌相同,同属一期。本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北魏平城时期的文化面貌,扩大了北魏墓葬的选址范围,与历年发掘的北魏墓葬共同构筑了平城时代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代 山西大同湖东 墓群
原文传递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银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9,共13页
2003年发掘的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东、北、南三面设踏步,其中南面为东西并列的双阶形制。根据遗址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以及出土遗物,再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对比,可以认为遗址位于平城宫殿区,推断... 2003年发掘的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东、北、南三面设踏步,其中南面为东西并列的双阶形制。根据遗址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以及出土遗物,再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对比,可以认为遗址位于平城宫殿区,推断为北魏平城的宫殿建筑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北魏 平城 建筑遗址
原文传递
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钱国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与同时期龙门古阳洞、宾阳洞和巩县石窟等相比较, 北魏永宁寺木塔出土的塑像尽管由于雕造时间早晚或材质的原因, 表现出一些内容和形象上的差异与变化, 但寺窟主要构造、造像形式、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 它们展示了北魏都... 与同时期龙门古阳洞、宾阳洞和巩县石窟等相比较, 北魏永宁寺木塔出土的塑像尽管由于雕造时间早晚或材质的原因, 表现出一些内容和形象上的差异与变化, 但寺窟主要构造、造像形式、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 它们展示了北魏都洛以后佛教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一个高潮阶段的所有重要特征, 代表着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内容与风格的主流。由此得出结论,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继承传统且逐渐丰富的过程, 其都洛时期主要造像风格与内容题材渊源于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寺窟造像是毫无疑问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汉文化影响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佛教造像 平城 建都 石窟 塑像 洛阳 存在 一致 时期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时期的板瓦和筒瓦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国栋 林海慧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5,共6页
砖瓦是北魏平城时期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工作,发现了大量制造精良的板瓦和筒瓦,其中尤以磨光瓦最具特色。文章对北魏平城时期多个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进行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北魏平城时期板瓦和筒瓦的特点。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期 板瓦 筒瓦 磨光瓦
原文传递
山西大同市北魏平城明堂遗址1995年的发掘 被引量:46
20
作者 王银田 曹臣明 +6 位作者 韩生存 张畅艳 张长海 张海啸 高松 高峰 周雪松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4,共9页
This site is situated at Liuhangli about 1.8 km south of the Ming dynasty prefectural seat site in Datong city. It is known through drilling that the whole rningtang site is surrounded by a large ditch, the four sides... This site is situated at Liuhangli about 1.8 km south of the Ming dynasty prefectural seat site in Datong city. It is known through drilling that the whole rningtang site is surrounded by a large ditch, the four sides of which are each adjacent to a 凸 -shaped rammed-earth platform about 2 m thick under the ground. The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western platform and the ditch section near it, covering an area of 372 sq m. Among the revealed ruins are remains of the ditch, its stone embankment, the rammed-earth platform, and buildings on it. The unearthed objects include tile-ends and semi-cylindric and fiat tiles with inscriptions in many cases. Judging from its remains, location, shape and related literary records, the site must belong to the mingtang ritual hall in the Pingcheng city of the Northern Wei period. Its discove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cation of Pingcheng, the indentification of other buildings near the excavated area, and the study of the whole Pingcheng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Wei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发掘 北魏 遗址 大同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