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微生物要素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1
作者 张杰 白雪源 +4 位作者 郝胜磊 马雯秋 陈永亮 王广进 张福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北京市平谷区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SQI)在良好到优等范围内(0.60~0.96),平均值为0.7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北部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及东部金梅湖镇等地区多为山地或林地,植被丰富,人为活动强度弱,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相对较高;而西南部马坊镇、马昌营镇等地区土壤肥力水平低,微生物数量较少,综合质量评价等级相对较低。熊儿寨乡的ISQI最高,为0.81;平谷镇的ISQI最低,为0.64。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ISQI排序为果园>林地>荒地>菜地>农田。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空间差异明显,东北部多为山地和林地,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等,中部及西南部多为农田菜地,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和中等,未来应注重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北京市 平谷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平谷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
作者 张思源 赵若萌 +4 位作者 吴博涛 张丽爽 谭恩艳 齐彩凤 夏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86-189,202,共5页
“平谷大桃”是北京平谷区特色标志性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产业市场发展潜力。本文介绍了平谷桃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瓶颈问题,分析了桃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包括引进人才梯次队伍,打造数字化桃农队伍;延长产业链,拓宽新业态新模式;实... “平谷大桃”是北京平谷区特色标志性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产业市场发展潜力。本文介绍了平谷桃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瓶颈问题,分析了桃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包括引进人才梯次队伍,打造数字化桃农队伍;延长产业链,拓宽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品一标”,提升美誉度品牌价值,以期推进平谷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大桃产业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产业 现状 瓶颈 发展对策 北京市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158
3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关小克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296,共7页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村土地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生态 生态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被引量:163
4
作者 奉婷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灿 曲衍波 朱凤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0-210,F0003,共12页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基本农田 耕地质量 综合评价 平谷区
下载PDF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 被引量:114
5
作者 王新盼 姜广辉 +2 位作者 张瑞娟 赵婷婷 曲衍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1-250,共10页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中国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尚未见参照做法。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和逐级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在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中国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尚未见参照做法。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和逐级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在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基础上,修正得到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结合基本农田质量现状及其限制因子可改造程度,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经整治后可建成2个层次上划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全区适宜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农田有6036.98hm2,占基本农田总量的43.54%。其中1026.70hm2已基本具备建设条件,集中分布在马昌营镇和大兴庄镇等西南平原乡镇,其他5010.28hm2为经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区和半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立足区域特点,分类推进,已具备建设条件的西南部平原区应致力于打造高端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整治后可建成的南部平原区需要重点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整治后可建成的南部半山区应在提升农田质量的同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区 高标准基本农田 逐级修正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被引量:78
6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1 位作者 张凤荣 商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2-242,共11页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及其决策因素解析,进而综合农户的自身状况及其对整治的需求与偏好,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甄别,为制定以人为本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民兼业行为已经成为京郊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其整治意愿的决策因素包括共同型和特定型两类;从生存-经济-社会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主导型农户以生存理性为主导,农工兼具型农户侧重于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农户则追求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不同类型农户适宜不同整治模式,农业主导型农户适于中心村整合模式,农工兼具型农户适于村内集约模式,非农主导型农户适于城镇转移模式和产业带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农户意愿 模式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瑞娟 姜广辉 +2 位作者 王明珠 马雯秋 何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6-292,共7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究。该文通过阐释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构建了多维度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究。该文通过阐释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构建了多维度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类型。结果表明:可从空间规模、形态及区位3个维度刻画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共划分为10种布局类型,以中等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中等规模-形态规整-优势区位为主。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起到基础性控制作用,而城镇辐射及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达性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状态。基于组合矩法综合多维度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可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类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点 布局 组合矩阵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集聚格局和边界修正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 被引量:38
8
作者 姜广辉 张瑞娟 +2 位作者 张翠玉 曲衍波 汤怀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22-229,共8页
划定优质高产、连片闭合、空间连续、边界清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地块空间组合"回归其"分区"的科学本质,形成具有空间调控与引导作用的闭合区域,对促进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 划定优质高产、连片闭合、空间连续、边界清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地块空间组合"回归其"分区"的科学本质,形成具有空间调控与引导作用的闭合区域,对促进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在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发展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性4个方面评价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确定优质基本农田空间集聚格局,进而利用缓冲区分析提取线状地物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划定具有空间调控与引导功能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结果表明:1)平谷区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指数平均为53.66,综合质量整体较优。2)基本农田高高集聚区(H-H)和低高集聚区(L-H)形成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11 568.93 hm2;3)经边界修正后,平谷区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4个,面积共13 395.99 hm2,涵盖基本农田比例约80%;相比原方案,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空间连片度、边界规整度及用途均质度等方面均得到优化。未来应加强保护区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快区内非农地类退出,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建设,实施基本农田园区式管理。基于空间集聚格局与边界修正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可为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农村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空间集聚格局 边界修正 平谷区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1 位作者 郭力娜 许月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6-233,F0003,共9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途径,其补充耕地应统筹质量与数量。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方法与数据,辅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与邻域替代法,评价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等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途径,其补充耕地应统筹质量与数量。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方法与数据,辅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与邻域替代法,评价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等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核算了规划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探讨了规划实施的目标设定、时空安排与关键性工程措施。研究表明,全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自然质量分值在0.3910~0.9745之间,划分为5个等别,可实现单产浮动区间为5769~12758kg/hm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拆迁农村居民点面积为2442.60hm2,适宜整理为耕地的面积为1922.07hm2,整理后一等耕地到五等耕地分别占12.75%、21.69%、40.54%、15.36%和9.66%;近期优先整理Ⅰ级区,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与用养结合,中期重点整理Ⅱ级区,加强培肥地力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远期适度整理Ⅲ级区和Ⅳ级区,需长期开展山地土地平整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该研究尝试将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以期为耕地占补"双平衡"的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规划 分等 耕地质量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48
10
作者 唐林楠 刘玉 +1 位作者 潘瑜春 任艳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4-1521,共8页
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1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 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1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生产功能较强、镇中心及周边村域生活功能明显、山地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功能分布格局。2基于评价结果和空间属性,平谷区划分为西部平原生产区、东部山地生态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中部近郊平原生活区、东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区。其中,西部平原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北部山地生态区是平谷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强功能重优化、中等功能重提升、弱功能重改善"的原则提升乡村地域功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 评价 BP模型 Ward法 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被引量:61
11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谭雪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75,共7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适宜性评价、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农村居民点斑块水平上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自然衰退型、搬迁兼并型4类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类型,进而分析了其用地特点和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空间结构 调整 类型划分 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波 宋晓媛 +2 位作者 谢花林 郝利霞 张书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51-2258,共8页
以北京市平谷区1995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利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对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3.291×109元减少到2004年的3.044... 以北京市平谷区1995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利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对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3.291×109元减少到2004年的3.044×109元,变化幅度为-7.50%;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区水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最大,森林生态系统对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凸显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性,应加大研究区森林、农田和水域面积的比重,严格控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今后须加强对平谷区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保障首都水资源和生态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平谷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动态分析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格局及其分区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玉 任艳敏 +1 位作者 潘瑜春 唐林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289,共9页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符合平谷区生态涵养建设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律。基于空间的主导功能,将平谷区划分为生产主导、生活主导、生态主导、生活生产复合、生产生态复合、生态生活复合、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共7类功能区。通过分析发现,平谷区基本呈现“平原区生产功能主导、中心城区及乡镇中心村生活功能主导、山区乡镇生态生活功能主导”的分布特征,其中生产主导功能区和生态生活复合功能区居多,面积占比分别为27.27%和24.38%。建议生产主导功能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及旅游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活主导功能区适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生态主导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功能发展;兼具2种以上优势空间功能类型的复合功能区,应结合区域自身及周边乡村的空间特性,宜生产则生产、宜生活则生活、宜生态则生态,优化布局“三生”空间;而复合功能区中“三生”功能均处于劣势的乡村,则需要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迫切程度,合理展开村庄空间规划和重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遥感 分区 发展格局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2 位作者 谭雪晶 霍荟阁 赵婷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0-216,共7页
该文使用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采用了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图,分析了现行土地分类下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用土地存在及其结构,测算了其所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点作为一种混合... 该文使用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采用了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图,分析了现行土地分类下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用土地存在及其结构,测算了其所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点作为一种混合地类存在,具有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生态服务类型的存在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服务功能组成发生着规律性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增加的挂钩"工作的开展、建立区域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区域规划 农村 居民点 生态服务功能 土地利用分类 北京市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曹子剑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孟繁盈 金明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域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域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就内部结构多样性指数而言,半山区>平原区>山区,就集中性指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同时,各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发生规律性变化:就宅基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就企业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空闲地而言,平原区>山区>半山区。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同时,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内部用地结构 北京市平谷区 不同区域
下载PDF
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曲衍波 贾莎 +2 位作者 商冉 姜广辉 高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5-934,共10页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构建多目标...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构建多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组织与配置格局。使用该方法,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间迫切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迫切4个等级,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2.73%,28.36%,24.73%和34.18%,空间上表现出迫切性等级由高到低的圈层结构特征;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适宜4个等级,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1.27%,33.09%,36.73%和18.91%,具有明显的空间组团式分布特点;综合迫切–适宜性等级结果,形成农村居民点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适度整治和限制整治区的时空配置格局,并提出不同分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导向和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治 时空配置 迫切性 适宜性 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3~6岁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卫红 徐雯洁 +5 位作者 张会娜 刘国中 郑军 丁丹丹 胡安宁 李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1-435,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平谷区3~6岁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制定调查问卷表,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平谷区4个幼儿园3~6岁幼儿中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填写问卷,调查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 目的调查北京市平谷区3~6岁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制定调查问卷表,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平谷区4个幼儿园3~6岁幼儿中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填写问卷,调查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利用Ep idata3.1录入数据,导出数据后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3组间计数资料用2χ检验、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平谷区3~6岁在园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18.7%,影响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母亲孕期是否健康,幼儿家长是否有过敏史,幼儿是否为早产,幼儿是否有哮喘史等4项。结论影响北京市平谷区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对该病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平谷区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1 位作者 商冉 高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1-231,F0004,共12页
遵循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内涵与表征要素归结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2个方面,构建以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效用为准则层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脱钩原理和指标偏离度... 遵循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内涵与表征要素归结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2个方面,构建以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效用为准则层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脱钩原理和指标偏离度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居民点集约度指数与变异系数计量模型以及障碍度诊断模型,以北京市平谷区275个行政村作为案例基础评价单元,评定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划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模式,解析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子,归纳农村居民点集约化调控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整体上偏低,以中度和低度集约为主;生态型和耗损型农村居民点占主导,集约与粗放之间的过度类型数量相当,乡镇间差异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障碍因子整体显著,用地规模偏大、内部结构不合理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强度偏高的主要障碍,生产效用低、生活条件差是制约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短板。生态型到集约型再到粗放型利用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素依次增多,从降低用地强度与提升用地效用的角度,内涵挖潜、集约增长、生态均衡和持续发展是不同模式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诊断 农村居民点 集约化 平谷区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的数理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2 位作者 张晋科 张琳 陈军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4,共7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域,讨论了不同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流向,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整个研究区以及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但总体上均表现出强度...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域,讨论了不同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流向,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整个研究区以及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但总体上均表现出强度大、比率高等特点;②整个研究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流向是园地,其次是建设用地;③对整个研究区以及各个地貌区两个层次上驱动机制的数理分析表明,不同区域耕地数量的变化是由不同的驱动因素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转化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引起的,其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更大;④不论在何种地貌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即耕地本身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一个驱动因子,说明耕地的转化程度不随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加大对优质耕地以及重点区域耕地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数量变化 驱动力 平谷区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时空联建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1 位作者 张凤荣 赵婷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244,J0006,共14页
合理设置项目区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核心内容。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供需和级差地租理论,在已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和挂钩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城镇建新适宜度与农村拆旧适宜度评价,经建新地块的规划修正和拆旧地块... 合理设置项目区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核心内容。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供需和级差地租理论,在已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和挂钩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城镇建新适宜度与农村拆旧适宜度评价,经建新地块的规划修正和拆旧地块的空间相对集聚、适宜度一致性修正,选择出挂钩建新区和拆旧区,然后通过挂钩联建的关系原理分析,建立了挂钩时空联系的逻辑模型,将建新区和拆旧区组合形成挂钩项目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筛选出建新区与拆旧区,可以实现挂钩项目区的组合联建与时空配置。研究区整体上属于"供大于求"的挂钩类型区,农村居民点拆旧潜力的供给能够满足城镇建新的需求;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可规划为22处,时序上分为近期8处、远期14处,空间上包括乡镇内挂钩17处、乡镇间挂钩5处;经建新用途、拆旧与安置方式的合理安排与设置,实现了促集约和保发展的挂钩目标。该研究为挂钩项目区条件设定与选择、空间联动和时序安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农村地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时空联建 适宜度 平谷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