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星堆遗址发现年代新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霍巍 谌海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0,186,共7页
近年来举世闻名的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关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发现年代,却一直没有定论。对此,以往常见1931年和1929年两说,近年来又有1927年的推论。根据四川大学博物馆(前华西协... 近年来举世闻名的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关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发现年代,却一直没有定论。对此,以往常见1931年和1929年两说,近年来又有1927年的推论。根据四川大学博物馆(前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葛维汉《汉州发掘日记》英文手稿,同时结合既往的研究史,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即广汉三星堆月亮湾遗址最早发现于192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广汉月亮湾 商周考古 古蜀文明
下载PDF
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梅建军 李明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23,共8页
本文对我国北方商周墓葬出土的11件"弓形饰"或"月牙形饰",做了初步的考察,认为它们是用作"胸饰"或"项饰"的,均是某种身份的标识物。
关键词 商周墓葬 弓形饰 北方考古
下载PDF
江西德安陈家墩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长青 余志忠 杨明 《东南文化》 2000年第9期14-24,共11页
江西德安陈家墩商周遗址的第二次发掘面积达710余平方米,清理了房址、灰坑、灰沟、水井、土台等遗迹,出土了一批较为重要的文物,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关键词 江西德安 陈家墩遗址 商周时期 考古发掘
下载PDF
安阳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宏飞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130-138,99,共10页
本文在提出安阳地区商周分界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新辨识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遗存。在分析陶器形制和器类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初步建立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关键词 安阳地区 商周分界 西周遗存 分期
下载PDF
问题与分歧:商周青铜器纹像研究述评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厚明 《艺术探索》 2011年第5期5-9,143,共5页
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礼仪"美术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尽管自宋以来就是中国古代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由于"证经补史""尊文绎器"等传统学术思维的束缚,青铜器纹像较之于青铜器造型及铭文的研究... 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礼仪"美术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尽管自宋以来就是中国古代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由于"证经补史""尊文绎器"等传统学术思维的束缚,青铜器纹像较之于青铜器造型及铭文的研究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学的引进和实践,青铜器纹像也与器形、铭文一样逐渐纳入现代学术研究视野。对一个世纪以来商周青铜器纹像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歧进行评述,有利于将该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青铜器 纹像 金石学 艺术考古
下载PDF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孟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2-48,108,共8页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仅从相似形制器物比较的角度开展研究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更为深入的探讨应将从中原至成都平原这一广大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纳入考察范畴,将具体器物的研究与整体文化背景研究紧密结合,这无疑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研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中原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 文化交流 考古研究
下载PDF
商周青铜兵器研究回顾——兼论军事考古学目标下青铜兵器研究的新思路
7
作者 郭妍利 张杨力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0,共6页
青铜兵器作为商周文明的重要象征物,很早便受到学者重视。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其研究尚存在不平衡现象。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对其深层次的分析更为重要;在军事考古学研究目标和视野之下,商周青铜兵器的深入研究可另辟蹊径... 青铜兵器作为商周文明的重要象征物,很早便受到学者重视。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其研究尚存在不平衡现象。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对其深层次的分析更为重要;在军事考古学研究目标和视野之下,商周青铜兵器的深入研究可另辟蹊径,即通过对青铜兵器各种组合的动态研究以达到以物透人、透史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青铜兵器 军事考古学 新思路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考古研究现状
8
作者 姚庆 宋大川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文化遗址和墓葬遗迹而展开的,对它的研究需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的特殊性,它是由燕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的交融而形成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属于我国古代青铜...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文化遗址和墓葬遗迹而展开的,对它的研究需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的特殊性,它是由燕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的交融而形成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属于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一部分,要结合中原青铜文明的特征来分析。同时通过对文化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北京考古史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 考古文化 琉璃河遗址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下)——兼论长江三峡先秦时期城址建筑的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华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6-20,共5页
Compared with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remote antiquity, it had been grea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Xia, Shang and Zhou. The type of building projecting over the ground was popu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buildi... Compared with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remote antiquity, it had been grea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Xia, Shang and Zhou. The type of building projecting over the ground was popu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building on the grou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a new type of building rammed-earth house appeared. Dan-and-roll roofing tiles were widely used to cover the ro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考古 房屋建筑
下载PDF
“萍乡”得名斠订——重读《孔子家语》并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考古资讯一得
10
作者 高洪年 《萍乡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 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近年出土晚商周初至春秋晚期的相当数量考古文物,弥补了古文献证据的不足,"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典获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得名 《孔子家语》文献基础 萍乡商周古城考古 支持
下载PDF
传道授业 教泽惠远——在邹衡先生教导下成长
11
作者 李维明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93-100,共8页
邹衡先生曾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从事考古教学数十年,通过课堂教学和田野实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为考古学研究不同程度地作出了贡献。因此,邹衡先生也是一位考古教育家。
关键词 邹衡 夏商周考古 教育家
下载PD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between 10.0–2.8 ka BP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佳佳 贾玉连 +4 位作者 马春梅 朱诚 吴立 李育远 王鑫浩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603-618,共16页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 (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 (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subsis- tence exist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Neolithic Age (10.0-3.6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with many river terra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3.6-2.8 ka BP)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floodplai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and onto the west, south, and southeast beach areas of the Poyang Lake. Holocene records of climate change sugges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3.6 ka BP,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amelioration (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hilly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simple mode of a fishing and gathering economy was mostly suited to this area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and cultural diversity develop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However,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survival pressure in a dry-cold climatic stage after 3.6 ka BP, this sim-pie living mode had to be abandoned,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y, the majority being ag- riculture, were developed on flood plai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numerous rivers around Poyang Lake. This promoted flourishing of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yang Lake Basin archaeological site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chang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原文传递
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开封 朱诚 +2 位作者 王鑫浩 曹波 赵小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8,共11页
根据对贵州230处遗址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等喀斯特发育的高海拔区域。至新石器时代,遗址仍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地区,但南部、东部等沿河地带和中西部的山间坝子开始有遗址... 根据对贵州230处遗址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等喀斯特发育的高海拔区域。至新石器时代,遗址仍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地区,但南部、东部等沿河地带和中西部的山间坝子开始有遗址分布。到商周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其中,东部和南部海拔低于1000m的地区遗址多分布在沿河地带,而西部和北部海拔高于1000m的地区遗址则分布在山间坝子。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波动对从事渔猎、采集及原始农业生产的古人类影响不大,人类居住空间变化更多的与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及适宜农业生产地方的空间差异,对贵州旧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影响显著。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临近水源的天然溶洞是人类居住的首选。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便于农耕的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成为人类的生活居住地。故新石器时代,贵州先民居住呈现洞穴和河流阶地或山间坝子并存;至商周时期,农业成为人类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人类主要居住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考古遗址 时空分布 自然环境
原文传递
陕西彬县商周时期遗址考古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斌 王振 +4 位作者 豆海锋 向金辉 李宇飞 侯富任 穆琼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7,共12页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陕西彬县 商周时期 考古调查
原文传递
^(14)C年代框架与三代考古学文化分期──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研究札记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育彬 《中原文物》 2001年第1期16-21,共6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系列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得出了夏商西周的年代框架,与考古遗址相对应,解决了三代考古学的分期。登封王城岗古城约为公元前2070年,即夏的起始年代。偃师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郑州商城始建... 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系列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得出了夏商西周的年代框架,与考古遗址相对应,解决了三代考古学的分期。登封王城岗古城约为公元前2070年,即夏的起始年代。偃师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郑州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580年,前者早于后者,偃师商城遂成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就作为都城而言,郑州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比起偃师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要晚得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 夏商周断代工程 郑州商城 考古学文化 起始年代 三代 都城 相对 对应 西周
原文传递
试论夏商周考古中“文化”概念的阶段性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郜向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6,共4页
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 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商周时期的铜胄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彤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5-98,共24页
迄今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铜胄,相对于同时期其他青铜兵器数量较少,至今还缺乏综合性研究。本文在全面收集北方出土商周时期铜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胄进行类型式划分,判断各式铜胄的年代,将铜胄的发展划分为商... 迄今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铜胄,相对于同时期其他青铜兵器数量较少,至今还缺乏综合性研究。本文在全面收集北方出土商周时期铜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胄进行类型式划分,判断各式铜胄的年代,将铜胄的发展划分为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等四个阶段;根据铜胄出土地点,将其划分为中原和长城地带两个区域,从纵横两方面对铜胄进行全面分析,勾画出商周时期铜胄的发展过程,并且探讨了北方式铜胄和欧亚草原腹地铜胄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铜胄青铜兵器考古类型学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采矿遗址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黎海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1-91,共11页
以鄂东南、赣北、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铜矿带是中国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区域发现了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以及安徽铜陵等一批商周时期的采矿遗址。这些遗址时代跨度长,规模大,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铜矿资源的... 以鄂东南、赣北、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铜矿带是中国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区域发现了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以及安徽铜陵等一批商周时期的采矿遗址。这些遗址时代跨度长,规模大,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铜矿资源的获取与流通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商周采矿遗址 生产技术 考古学文化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艺术与文学的认知考古学探索——《青铜与文字的婚礼——夏商周神话、艺术与思想》读后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雍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出古人关于分类与象征的心智。青铜器纹饰的纹样原型分为现实的物象、想象的物象和“意识变型”的物象。周代青铜器上铭文与纹饰的功能转换,反映了周人“神本意识”向“人本意识”的转化。汉字的起源可以用认知考古... 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出古人关于分类与象征的心智。青铜器纹饰的纹样原型分为现实的物象、想象的物象和“意识变型”的物象。周代青铜器上铭文与纹饰的功能转换,反映了周人“神本意识”向“人本意识”的转化。汉字的起源可以用认知考古学的方法,从汉字的形、音、意三个造字路径去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艺术 文学 认知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