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al Zone: Jordan, Arabian Plate;Linked to Siberi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nd Neo-Tethys Breakup Degassing via Climate Forcing, Atmospheric Hazard and Metal Toxicity
1
作者 Werner Schneider Elias Salameh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2年第6期472-503,共32页
End-Permian Gondwana siliciclastics (50 - 70 m) of the Um Irna F exposed along the NE Dead Sea, exhibit carbonate-free fining upward cycles (FUC) deposited during acid flash flood events under tropical climate. Severa... End-Permian Gondwana siliciclastics (50 - 70 m) of the Um Irna F exposed along the NE Dead Sea, exhibit carbonate-free fining upward cycles (FUC) deposited during acid flash flood events under tropical climate. Several ferruginous paleosol intercalations cover periods of drying upward formation (DUP) under semiarid/arid climates. Thin grey pelite beds interbedded between paleosol and overlying FUC, are interpreted as tephra deposits sourced in Siberian LIP- and Neo-Tethys (NT)-Degassing. The Wadi Bassat en Nimra-section exhibits the P-T transitional zone where flash flood deposits meet supra-/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southward-directed transgressive NT. Decreasing flash-flooding continued through the Lower Scythian (Ma’in F.) during transgression, reworking, and resedimentation. Two euryhaline foraminifera-bearing limestone beds are discussed as indicators for the end of mass extinction (recovery phase: ca. 250.8 - 250.4 Ma) possibly correlating with 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MFS Tr 10 (ca. 250.5 Ma) on the Arabian Shelf (Khuff cycles B;A). Comparable data from the Germanic Basin as FUC/DUP-cycles, tephrasuspicious “Grey Bed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s, Co, Pb, Zn, and Cu as well as the U-Pb Age data of the Siberian LIP meet the PTB-Zone between the MFSs Intervals P 40 (ca. 254 Ma)/Tr 10 (ca 250.5 Ma) on the Arabian Shelf. MFS (Tr 10, 20, 30) and SBs resp. on the Arabian Plate, as well as Scythian Substage boundaries correlate with &#8706<sup>13</sup> C-excursions recorded at Musandam, UAE. Thereby, the ratio of greenhouse gases (+climate forcing)/aerosols und tephra (-climate forcing) take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8706<sup>13</sup>C-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transition Zone JORDAN Arabian plate SILICICLAStICS Flash Flood Deposits Neo-tethys transgression Siberian LIp Degassing: Acid Rain tuffs Metal toxcicity Climate Forcing Milankovitch Croll Cycles Germanic Basin (Correlation) Earth/Moon Interplay Self-Regulation (Autopoiesis)
下载PDF
P/T系统的VHDL描述及实现
2
作者 陆继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52-254,共3页
利用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描述P/T系统,在EDA软件平台MAX+plusII上,对Petri网模型的VHDL描述进行编译、仿真、适配,将结果下载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通过实验开发系统GW48-CK进行硬件测试。给出一个P/T系统实例——服务系统... 利用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描述P/T系统,在EDA软件平台MAX+plusII上,对Petri网模型的VHDL描述进行编译、仿真、适配,将结果下载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通过实验开发系统GW48-CK进行硬件测试。给出一个P/T系统实例——服务系统的描述及实现。仿真波形及硬件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I网 p/t系统 电子设计自动化 硬件描述语言 可编程逻辑器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P-T转换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攀 李永强 +2 位作者 经俭波 曹正林 袁选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714,共18页
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是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换期,发育了具有特色性的不整合面。本研究以该盆地的西北部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探讨该时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转换期发育P3/P2期主要不整合与T1/P3... 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是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换期,发育了具有特色性的不整合面。本研究以该盆地的西北部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探讨该时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转换期发育P3/P2期主要不整合与T1/P3期次要不整合,它们在研究区北部叠加复合,构成了三叠系底界叠合不整合面,在南部被上二叠统所分隔而独立存在;转换期经历了主要不整合的形成、主要不整合被上二叠统超覆、次要不整合与叠合不整合的形成及其被三叠系最终超覆4个演化阶段。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晚海西期和早印支期构造运动对准噶尔盆地影响的强弱程度、地层记录的"楔形体"内涵以及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的层序归属。P-T转换期不整合面及其相邻地层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良好的储盖组合和类型众多的圈闭,因此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乌尔禾组 不整合面 p-t转换期
下载PDF
基于归结反演的Petri网推理新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奕 吴时霖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本文首先在命题逻辑的库所/变迁网模型中,提出四种新的证明目标命题成立的推理算法,即求包含目标变迁的T-不变量并同时求出变迁发生序列的算法,它们都源于归结反演系统中的改进策略.然后修改这些算法,并将它们推广到一阶谓词逻... 本文首先在命题逻辑的库所/变迁网模型中,提出四种新的证明目标命题成立的推理算法,即求包含目标变迁的T-不变量并同时求出变迁发生序列的算法,它们都源于归结反演系统中的改进策略.然后修改这些算法,并将它们推广到一阶谓词逻辑的谓词/变迁网模型中.这些算法都具有较高的效率,为逻辑推论的P/T网和Pr/T网模型的推理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推理 归结反演 pEtRI网
下载PDF
High-pressure/low-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in Northern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
5
作者 G.Zhou Y.J.Liu +2 位作者 E.A.Eide J.G.Liou W.G.Ernst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第B04期89-104,共16页
The Qinling-Dabie accretionary fold belt in east-central China represents the E-W trending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A portion of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exposed in northern Hubei Provi... The Qinling-Dabie accretionary fold belt in east-central China represents the E-W trending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A portion of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exposed in northern Hubei Province contains a high-pressure / low-temperature metamorphic sequence progressively metamorphosed from the blueschist through greenschist to epidote-amphibolite / eclogite facies. The Hongan metamorph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etamorphic zones,based on progressive changes in mineral assemblages: Zone Ⅰ,in the south,is characterized by transitional blueschist-greenschist facies; ZoneⅡis characterized by greenschist facies; ZoneⅢ,in the northern most portion of the belt,is characterized by eclogite and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sequences. Changes in amphibole compositions from south to north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increasingly higher 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s toward the north document differences in metamorphic P-T conditions during formation of this belt. Preliminary P-T estimates for Zone I metamorphism are 5 ~ 7 kbar,350 ~ 450℃; estimates for Zone III eclogites are 10 ~ 22 kbar,500 ±50℃. The 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etamorphic belt indicate its evolutionin a northward-dipping subduction zone and subsequent uplift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final collision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China ECLOGItE high-p/t belt transitional blueschist-greenschist
下载PDF
标识T-网中同步距离的计算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丽丽 吴哲辉 方欢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103,169,共5页
同步距离是刻画事件之间同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由于同步距离的求解不仅和网的结构特征有关系,而且和网的初始标识也存在关系,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简洁易行的算法来求解一般Petri网的同步距离。然而,一些特殊的Petr... 同步距离是刻画事件之间同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由于同步距离的求解不仅和网的结构特征有关系,而且和网的初始标识也存在关系,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简洁易行的算法来求解一般Petri网的同步距离。然而,一些特殊的Petri网子类,如标识T-图、标识S-图的同步距离的计算已经有了较简洁的求解方法。对另一个Petri网子类——标识T-网给出了其同步距离的计算方法。标识T-网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的结构和初始标识分布情况来得到变迁之间的同步距离,不需要考察网系统的运行,这就使得同步距离的求解简单易行。文中给出了相应的求解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距离 标识t-网 源库所 控制库所 控制库所接入变迁
下载PDF
Garnet-Spinel Transition in the Upper Mantle: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7
作者 苏本勋 张宏福 +4 位作者 Sakyi Patrick Asamoah 秦克章 汤艳杰 英基丰 肖燕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35-640,共6页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antle-derived garnet peridotit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garnet-spinel composi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P-T estimates of the garnet peridotites of both orogenic and xeno...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antle-derived garnet peridotit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garnet-spinel composi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P-T estimates of the garnet peridotites of both orogenic and xenolithic derivations confirm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wo garnet-spinel transition (GST) zones. Results of natural sampl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ll the garnet peridotites plot below the first GST at low P (〈2 GPa). The second GST at high P (6-10 GPa),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MgO-Cr203-SiO2), was firstly evidenced from natural samples in this study and may imply a challeng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r-rich and Al-poor mineral phase transition under ultrahigh P condi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d our estimates, we propose the existence of another GST within the garnet peridotite discontinuous zone and a potential spinel-phase peridotite zone in the upper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net peridotite garnet-spinel transition spinel peridotite ultra-high p-t upper mantle.
原文传递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 :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 2 4 0~ 2 0 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 16 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 ;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 ,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 ;超高压变质岩p T 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 ,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 ,初步确定在 2 0 0~ 10 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 ,并集中在 15 0~ 10 0Ma为主 (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 ) ,高峰时间为 130Ma左右 ;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 ,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 ,伸展作用被抑制 ;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 ,导致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地区 中生代 岩石圈 拆沉 岩石学证据 造山带
下载PDF
南大别高压-超高压过渡类型榴辉岩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永红 喻根 赵群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62,共11页
通过对大别山太湖地区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成分和峰期变质P-T条件的研究表明,南大别榴辉岩可分为:①高压榴辉岩;②高压/超高压过渡榴辉岩;③超高压榴辉岩。它们的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T=570℃~680℃,P=2.00 GPa~2.40 GPa;T=650℃~... 通过对大别山太湖地区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成分和峰期变质P-T条件的研究表明,南大别榴辉岩可分为:①高压榴辉岩;②高压/超高压过渡榴辉岩;③超高压榴辉岩。它们的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T=570℃~680℃,P=2.00 GPa~2.40 GPa;T=650℃~810℃,P=2.70 GPa~3.20 GPa;T=760℃~980℃,P=3.50 GPa~4.00 GPa,表明三类榴辉岩形成于不同的变质环境中。其中高压/超高压过渡榴辉岩是本次研究新近确定的,该类榴辉岩无论是在变质环境,还是在岩石结构、成分特征方面,均显示了高压-超高压过渡变质的特征。这种榴辉岩的存在解释了南大别变质块体俯冲时的连续性和折返后的断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别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过渡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下载PDF
LaMg_2Cu_(1-x)Ni_x(x=0~0.90)合金的相结构及储氢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扈琳 韩树民 +1 位作者 杨诚 裴立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利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了LaMg2Cu1-xNix(x=0,0.10,0.25,0.50,0.75,0.90)合金,并在0.06MPa氩气保护下于723K退火6h得到测试所用合金铸锭。XRD表明合金LaMg2Cu1-xNix含有ThCr2Si2型的LaMg2Cu2相和CeMg3型的LaMg3相以及少量未知相,随着... 利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了LaMg2Cu1-xNix(x=0,0.10,0.25,0.50,0.75,0.90)合金,并在0.06MPa氩气保护下于723K退火6h得到测试所用合金铸锭。XRD表明合金LaMg2Cu1-xNix含有ThCr2Si2型的LaMg2Cu2相和CeMg3型的LaMg3相以及少量未知相,随着x的增加,LaMg2Cu2相的晶胞体积先增加后减小,而LaMg3相的晶胞体积几乎不变。通过SEM观察,发现Ni可以有效的减小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的粉化。当x<0.50时,Ni对合金的吸氢速率降低;而当x≥0.50时,Ni的加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合金的吸氢速率,合金在50s左右就能达到最大吸氢量的90%。当x=0.50时,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储氢性能,合金在473K下吸氢量为3.741wt%,49s就可达到最大吸氢量的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镁-过渡金属基储氢合金 相结构 p-C-t 吸氢动力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P-T转换期层序结构、坡折发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正林 李攀 王瑞菊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7-819,共13页
对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系统转换期(简称P—T转换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P_(3)-T_(1)经历了从前陆冲断向整体拗陷的转变,发育T_(1)/P、P_(3)w/P_(2)w_(2)期大型不整合及上乌尔禾组(P_(3)w)、百口泉组(T_(1)b)_(2)套退覆型低位沉积,... 对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系统转换期(简称P—T转换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P_(3)-T_(1)经历了从前陆冲断向整体拗陷的转变,发育T_(1)/P、P_(3)w/P_(2)w_(2)期大型不整合及上乌尔禾组(P_(3)w)、百口泉组(T_(1)b)_(2)套退覆型低位沉积,形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砾岩油田。针对T_(1)/P和P_(3)w/P_(2)w_(2)个三级层序界面,识别出与构造挠曲和侵蚀作用相关的2类坡折带:构造挠曲坡折带受控于持续性古隆起,控制层序界面之上地层向斜坡高部位逐层“单向超覆”,侵蚀坡折带受控于古残丘,控制层序界面之上地层向古残丘“双向超覆”或沿下切沟谷低位充填。2类坡折带均控制地层沉积变化,有利于形成上倾超覆型、低位充填型和地层削截型岩性地层圈闭。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古地貌背景坡折控制下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pt转换期 挠曲坡折带 侵蚀坡折带
原文传递
“二叠纪末真菌事件”质疑——兼论二叠-三叠纪过渡孢粉植物群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阳舒 朱怀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410,共17页
作为二叠纪末植物集群灭绝的重要证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二叠纪末真菌事件"的说法,甚至将其作为划代的一个时间界面,但无论是植物属性、分布时代、是否真的是一个"事件",都很成问题。所谓腐生"真菌"属Red... 作为二叠纪末植物集群灭绝的重要证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二叠纪末真菌事件"的说法,甚至将其作为划代的一个时间界面,但无论是植物属性、分布时代、是否真的是一个"事件",都很成问题。所谓腐生"真菌"属Reduviasporonites实际上很可能是藻类(绿藻?),而且在前寒武纪已经存在,所谓高峰事件在区域岩石地层对比上也许有一定意义,但在年代地层上无全球对比价值。南阿尔卑斯、以色列、东格陵兰(海相)和南非(陆相)的P/T过渡剖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太适宜用于探讨二叠纪末植物的集群灭绝问题。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Hind-eodus parvus带之上早三叠世青龙组与新疆大龙口陆相的锅底坑组上部-韭菜圆组下部的P/T过渡孢粉组合代表分子惊人地相似,而锅底坑组-韭菜圆组-烧房沟组更是至今在北半球甚至全球广泛分布的、不同程度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植物群中,发现孢粉最丰富多彩、连续性最强者,也是二叠纪末陆生植物95%以上的种皆灭绝的主张者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使将富产水龙兽的韭菜园组全部划归二叠纪,仍然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viasporonites 藻非真菌 前寒武纪 孢粉植物群 p/t过渡期
下载PDF
大跨度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施颖 宣纪明 +1 位作者 姚君 张振宇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了解轨道约束作用和摩擦摆支座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大跨轨道交通桥梁[(85+135+8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线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选取承受惯性力最大的固定墩作为研究对... 为了解轨道约束作用和摩擦摆支座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大跨轨道交通桥梁[(85+135+8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线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选取承受惯性力最大的固定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轨道约束作用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和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效果,分析墩高对摩擦摆支座减隔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后,桥梁的纵向自振频率有所提高,横向自振频率变化很小;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固定墩的墩顶位移、墩底弯矩和墩底剪力比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均明显增大;采用摩擦摆支座能显著降低固定墩的地震响应,摩擦摆支座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性能;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效果随墩身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摩擦摆支座适合在桥梁固定墩墩身刚度较大时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桥梁 抗震性能 固定墩 轨道约束作用 摩擦摆支座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中国西部元古代蓝片岩带——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 被引量:37
14
作者 肖序常 格雷厄姆 S.A.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2-21,共10页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石英岩、变铁质岩组成.原岩包活泥质岩、砂岩、基性玻屑凝灰岩、块状熔岩、枕状熔岩及少量深海沉积物.蓝片岩的矿物组合:青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阳起石.阿克苏群为世界上真正的前震旦纪蓝片岩之一,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的阿克苏 元古代蓝片岩带 高压-温变质岩 蓝片岩-绿片岩相过渡变质类型 蓝片岩的矿物组合 蓝片岩的变质年龄(至少800Ma)
下载PDF
地幔转换带520km地震不连续面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华俊 吴耀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广泛认为是D520的相变成因。辉石相变为尖晶石+斯石英组合也曾被认为是D520的可能成因。1 400℃条件下对MgSiO3辉石相变的实验研究,结合前人对橄榄石相变的研究成果,计算了方辉橄榄岩在1 400℃、18GPa条件下因辉石-瓦兹利石+斯石英和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引起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发现俯冲方辉橄榄岩中辉石的相变对520km深度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形成D520。此外,在探讨D520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地幔转换带中温度,水以及矿物间Fe、Mg、Ca等主量元素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520 km地震不连续面 地震观测 高温高压实验
下载PDF
新型蒽基二胺类空穴传输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巧玲 张玉祥 +1 位作者 李仙迎 任向涛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0,共3页
以9,10-二溴蒽和芳基二胺为原料,在叔丁醇钠、Pd(OAc)2/P(t-Bu)3催化体系下合成了4种蒽基二胺衍生物。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量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以无水二甲苯为溶剂回流反应3 h,Pd(OAc)2∶P(t-Bu)3=1∶1.2(物质... 以9,10-二溴蒽和芳基二胺为原料,在叔丁醇钠、Pd(OAc)2/P(t-Bu)3催化体系下合成了4种蒽基二胺衍生物。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量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以无水二甲苯为溶剂回流反应3 h,Pd(OAc)2∶P(t-Bu)3=1∶1.2(物质的量比),n(P(t-Bu)3)∶n(二溴蒽)为0.48%;元素分析、GC-MS1、HNMR等表征了结构;DSC(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结果显示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穴传输材料 高玻璃化转变温度 蒽基二胺衍生物 pd(OAc)2/p(t-Bu)3催化
下载PDF
复合稀土锰氧化物材料电阻温度特性
17
作者 杨建辉 唐超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1,共3页
用复合方法制备了五种以La0 8Ca0 2 MnO3 和La0 8Pb0 2 MnO3 为基料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样品 ,测量了它们低温区电阻随温度变化曲线 ,讨论了复合样品的转变温度TP 随La0 8Ca0 2 MnO3 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 ,并分析了低温 10
关键词 复合稀土锰氧化物 半导体性质 固相反应法 金属-半导体转变温度 电阻温度特性
下载PDF
两种空肠营养管置管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轶 饶正伟 +3 位作者 冯刚 陈琛 李正刚 冉权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4期1-3,41,108,共5页
目的探讨自制空肠营养管在胃镜下的两种置管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将入选的41例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胃镜下直接用异物钳钳夹空肠营养管头端,推送胃镜将空肠营养管到降部;研究组采用在胃镜、异物... 目的探讨自制空肠营养管在胃镜下的两种置管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将入选的41例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胃镜下直接用异物钳钳夹空肠营养管头端,推送胃镜将空肠营养管到降部;研究组采用在胃镜、异物钳、黄斑导丝或肠活检钳的介入下置管。观察2组置管时间、成功率、异物钳夹住空肠营养管头端的次数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置管时间优良率(96.2%比73.3%)、置管成功率(96.2%比73.3%)、异物钳夹住营养管头端优良率(92.3%比66.7%)、并发症发生率(0.0%比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采用自制空肠营养管在胃镜、异物钳、黄斑导丝或肠活检钳的介入下置管方法操作简单、时间短、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空肠营养管 置管技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钙钛矿型稀土锰氧化合物Nd_(0.5)Sr_(0.4)Pb_(0.1Mn_(1-x)Fe_xO_3中Mn位的Fe替代效应 被引量:10
19
作者 鲁毅 李庆安 +1 位作者 邸乃力 成昭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20-1523,共4页
对Nd0 5Sr0 4Pb0 1 Mn1 -xFexO3系列多晶样品的结构 ,磁和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x =0 0 0— 0 10的范围内获得了单相样品 ,Fe3+ 的替代并没有引起整个系列的结构变化 ,然而Mn位的掺杂却强烈地抑制了Nd0 5Sr0 4Pb0 1MnO3的... 对Nd0 5Sr0 4Pb0 1 Mn1 -xFexO3系列多晶样品的结构 ,磁和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x =0 0 0— 0 10的范围内获得了单相样品 ,Fe3+ 的替代并没有引起整个系列的结构变化 ,然而Mn位的掺杂却强烈地抑制了Nd0 5Sr0 4Pb0 1MnO3的铁磁性和金属—绝缘体转变 .在低掺杂情况下 (x≤ 0 0 6)Mn被Fe替代 ,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TP 平均下降了 19K ,当x≥ 0 0 8铁磁金属态完全过渡为绝缘态 .这主要归因于Fe3+ 的渗入影响了化合物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型稀土锰氧化合物 磁结构 磁性材料 磁转变特性 Nd0.5Sr0.4pb0.1Mn1-xFexO3 Fe替代效应 双交换作用
原文传递
Nd_(0.5)Sr_(0.4)Pb_(0.1)MnO_3的结构和磁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鲁毅 李庆安 +7 位作者 邸乃力 成昭华 薛艳杰 张莉 陈娜 肖红文 张百生 陈东凤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057-2060,共4页
通过室温下的中子衍射和磁性测量对多晶样品Nd0 .5Sr0 .4 Pb0 .1 MnO3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中子衍射结果表明 ,该样品具有正交的钙钛矿结构 ,空间群是Pnma ,即结构发生了晶场畸变 .由M T和R T曲线可知 ,居里温度TC=2 73K ,其特... 通过室温下的中子衍射和磁性测量对多晶样品Nd0 .5Sr0 .4 Pb0 .1 MnO3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中子衍射结果表明 ,该样品具有正交的钙钛矿结构 ,空间群是Pnma ,即结构发生了晶场畸变 .由M T和R T曲线可知 ,居里温度TC=2 73K ,其特征是随着温度的增加样品经历了从铁磁金属态转变到顺磁半导态 ,且转变温度Tp=2 2 5K ;用锰氧化物晶场和双交换作用的竞争解释了其温度Tp 以下的金属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0.5Sr0.4pb0.1MnO3 结构 磁性 中子衍射 钙钛矿结构 晶场畸变 转变温度 双交换作用 锰氧化物 超大磁电阻效应 磁性材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