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血栓弹力图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5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傅淑宏 王伊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氛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两种方法:Verifynow抗血小板功能检测系统与血栓弹力图实验。方法①随机选取2011年3月~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8例(所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男性3... 目的对比研究氛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两种方法:Verifynow抗血小板功能检测系统与血栓弹力图实验。方法①随机选取2011年3月~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8例(所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60-90岁,其用药方案是首先给患者300mg的负荷量,继之以75mg/d维持量治疗。②选择在治疗的第三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d后2h抽血取样。③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监测系统检测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1NHI(%),血栓弹力图实验检测氧吡格雷药物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48例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Verifynow的INHI(%)主要集中在0%~20%之间,犬于20%的有10例,占总数的20.8%,其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0.74%;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主要集中在10Voo~60%,小于10%的对象2例,占总数的4.17%,大于60%的对象6例,占总数的12.5%,其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0.54%;两者呈正相关(r相关系数=0.4806,P-0.00054〈0.01);回归方程:Y=0.267X+4。577[Verifynow的1NHI(%)为因变量Y;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自变量X]。结论口服氯吡格雷后,Verifynow抗血小板监测系统的INHI(%)与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操作更为简便、费用更为低廉,可以作为临床氯吡格雷药物抗血小板功能监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 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 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周红 施咏梅 刘韶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3项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3项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表达,同时对其进行血小板3项参数PLT、MPV和MAR的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D62P、CD63、MPV及MAR较健康对照组以及恢复期患者显著升高,而且恢复期患者上述指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PLT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2)CD62P、CD63、MPV及MAR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4、0.817、0.684和0.698,均为P<0.01),而PL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间无相关性(r=0.3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大量活化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 溶酶体蛋白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764-3对人血小板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志勇 翁进 +1 位作者 李副刚 汪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37-139,共3页
研究了丹参的单体764-3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功能的影响。发现764-3能抑制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和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分子表达,增... 研究了丹参的单体764-3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功能的影响。发现764-3能抑制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和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分子表达,增加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的分子数和活性,这为阐明764-3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64-3 内皮细胞 血小板 丹参 血管 抗凝作用
下载PDF
老年血小板膜糖蛋白CD_(62P)、CD_(63)45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淑芬 桂冰 任本 《现代康复》 CSCD 1999年第11期1346-134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老年非心血管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 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 公司生产的Facscan 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老年非心血管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 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 公司生产的Facscan 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老年非心血管病各15 例血小板膜糖蛋白活化水平。结果: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较老年非心血管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 增高(P< 0.01),且随着年龄增高呈递减趋势,CD63 于71~80 岁增高明显(P< 0.01)。老年心血管病组以高血压脑卒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率最高,老年高冠心病次之,单纯高血压、冠心病最低。结论:老年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 63 活化与动脉硬化病变相关。而CD63 可能是血小板活化更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阳 陈思娇 +5 位作者 熊盈 胡怡 魏敏 张海燕 张绍维 宋今丹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用酶谱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MP-2,-9活性和mRNA表达。待细胞融合成单层后,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 目的:了解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用酶谱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MP-2,-9活性和mRNA表达。待细胞融合成单层后,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静息期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及白细胞介素-1β(IL-β),共同培养60min后,洗去血小板,内皮细胞继续培养6h。上清液及细胞分别用于酶谱法检测MMP-2和MMP-9活性,以及RT-PCR分析mRNA表达。结果: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酶谱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活化的血小板轻微诱导MMP-2和MMP-9分泌(P<0.05),而活化状态的血小板能显著诱导这二者的分泌(P<0.01),与IL-1β的作用相当;而且还可以见到62kDaMMP-2活化形式。加入阻断剂GRGDSP以及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7E3)后检测发现,MMP-2和MMP-9分泌减少。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的内皮细胞表面表达uPAR和MT1-MMP以及上清液中MMP-2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静息状态的血小板作用不显著。加入GRGDSP或7E3后,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1)活化状态的血小板与IL-β的作用相当,能显著诱导MMP-2和MMP-9分泌;能明显增高内皮细胞uPAR和MT1-MMP及上清液中MMP-2mRNA的表达;(2)GPⅡb/Ⅲa阻断剂可能抑制血小板在不稳定斑块部位聚集、粘附等一系列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5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傅淑宏 王伊娜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069-1070,1079,共3页
目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方法随机收集72例门诊、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同时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Verifynow的... 目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方法随机收集72例门诊、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同时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Verifynow的测试结果 P2Y12Reaction Units(PRU)19例<240(26.4%);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PAC-1(Fg、Ca2+与血小板GPⅡb/Ⅲa形成复合物的受体)活性值主要集中在20-60,2例<20,12例>60;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CD62p(P选择素)活性值主要集中在10以下,3例>20;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PAC-1与CD62p活性值呈正相关(r=0.812,P<0.01);PAC-1、CD62p的活性值分别与PRU呈正相关(r=0.565,P<0.01;r=0.314,P<0.01);PRU与Verifynow测试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率(INHI)呈负相关(r=-0.080 2,P<0.01)。结论 PAC-1、CD62p活性值与PRU呈正相关,相关性良好,PRU与INHI呈负相关。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存在同一性效用,但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过程繁琐,对检验人员操作水平要求严格,若想得到药物的具体效用结果,必须在服药前、后分别抽血取样测定才能得出药物的抑制率;Verifynow操作简单快速,只需在服药后抽取一份样本即可得到样本的聚集基础值、服药后聚集值和药物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Verifynow 抗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 酶原活化复合物-1 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及低分子肝素对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武宗寅 秦景梅 +2 位作者 孙晓斐 丛培玲 郝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预防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方法60例行RF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术后不应用肝素;B组35例术后6h开始予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5天。两组患者再按左、右心导管操作各分成两个亚组。分别于术前... 目的旨在探讨预防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方法60例行RF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术后不应用肝素;B组35例术后6h开始予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5天。两组患者再按左、右心导管操作各分成两个亚组。分别于术前、电生理检查(EPS)后即刻、RFCA后即刻及术后24h、3天及6天六个时段抽取静脉血,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检测。结果①A组GMP-140EPS后开始升高,RFCA后即刻达到第一次峰值(20.95±2.02ng/ml),术后24h有所下降,术后3天达第二次峰值(22.24±1.94ng/ml)。B组RFCA后即刻GMP-140达到第一次峰值,术后3天未显示明显第二次峰值。术后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②两组DD自EPS后至术后3天逐渐升高,术后6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4h、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③两组亚组间GMP-140比较,各时刻均无差异。A组术后3天右心导管组DD明显高于左心导管组(1555±142ng/mlvs1352±193ng/ml),其余各时刻及B组各时段均无差异。结论RFCA术(无论左、右心导管操作)术后继续肝素化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D-二聚体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和溶栓后再闭塞时血浆中GMP-140、TXB_2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赖世英 吴华 李树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195-198,共4页
本文采用放免法测定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和溶栓后再闭塞时血浆中GMP-140、TXB_2、6-K-PGFl_α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塞溶栓后再闭塞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血栓形成时血浆中TXA_2稳定代谢产物TXB_2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溶栓后再... 本文采用放免法测定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和溶栓后再闭塞时血浆中GMP-140、TXB_2、6-K-PGFl_α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塞溶栓后再闭塞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血栓形成时血浆中TXA_2稳定代谢产物TXB_2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溶栓后再闭塞率高(87.5%)的非治疗组(B组),在溶栓后4小时至溶栓后3天期间呈进行性升高(p<0.01),而在再闭塞率低(16.7%)的API0134治疗组(A组)溶栓后4小时即较血栓形成时明显下降,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3天后已接近正常水平,而血浆中GMP-140水平在血栓形成时,溶栓后4小时~3天期间均明显升高(p<0.05),B组在30天时血浆中GMP-140仍升高(p<0.05),而A组在用API0134 30天时血浆中GMP-140已接近正常水平,血浆中6-K-PGFl_α水平在A、B两组之间及各不同时间均无明显差异。提示血浆GMP-140水平与TXB_2在血栓形成和再闭塞过程中变化趋势相似,动态测定GMP-140和TXB_2对于溶栓后再闭塞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预报价值,同时也可能为临床上判断溶栓后再闭塞提供一项新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P-140 放射免疫 心肌梗塞 再闭塞 溶栓治疗
下载PDF
妊高征外周血小板活化和红细胞钙含量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尹格平 陈铭 +2 位作者 朱彤宇 李云飞 李秀云 《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活化和红细胞内Ca2+含量(IECa2+)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三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2p、CD61、CD41标记50例正常孕妇和5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并应用Fluo-3/AM导入红细胞,用流式细...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活化和红细胞内Ca2+含量(IECa2+)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三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2p、CD61、CD41标记50例正常孕妇和5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并应用Fluo-3/AM导入红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之水平与Ca2+含量。结果 正常孕妇血小板CD62p、CD61及CD4l的检测值分别为7.16%±3.10%、5.60%±2.78%及8.31%±4.31%;妊高征随程度的加重三种分子呈增高趋势,且重度组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中度组(P<0.05、P<0.01)。轻度组产前及产时IECa2+与正常妊娠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妊高征者增加(P<0.05),IECa2+含量与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妊高征患者IECa2+含量较未发生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 妊高征外周血小板CD62p、CD61及CD41检测值显著增加,标志着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能力明显增强,IECa2+增加能够预示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降压措施可以使IECa2+含量趋于正常水平以减低其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血小板膜糖蛋白 红细胞内Ca^2+ 胎儿宫内窘迫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宁婧 王海明 +3 位作者 孙晓斐 苗俊东 李彦鹏 刘思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2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68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24h,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68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24h,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物质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granule membrane glucoprotein,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结果:与穿刺血管之前相比较,血浆中D-二聚体在消融放电即刻达到高峰,于第7天降至穿刺血管之前的水平。GMP-140的浓度在术后第3天增至峰值,为穿刺血管前浓度的1.8倍。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1次高峰(42.9±15.8ng/ml),术后3d第2次高峰(20.3±19.2ng/ml)。第2次高峰与EPS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可以引起血浆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直接影响血凝状态。其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d的延迟阶段。术中及术后监测D-二聚体、GMP-140和TAT浓度,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的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血栓形成 D-二聚体 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下载PDF
补肾活血法对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鸿光 吴志强 +1 位作者 曾娟 文焕琛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2年第3期7-8,2,共2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对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将2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对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将2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途径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法 血小板膜糖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病
下载PDF
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关系
12
作者 刘善利 刘长江 李桂芝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了99例老年高血脂症患者(高TG组32例,高LDL-C组36例,高TC,TG,LDL-C组31例)及32例健康老年对照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了99例老年高血脂症患者(高TG组32例,高LDL-C组36例,高TC,TG,LDL-C组31例)及32例健康老年对照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水平。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脂症患者(高TG组,高LDL-C组,高TC,TG,LDL-C组)血清vWF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血小板膜GPⅡb分子数/血小板和血小板膜GPⅢa分子数/血小板均明显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老年高血脂症组GPⅡb,GPⅢa分别与TG(r分别为0.5218,0.5917)呈中度相关,与LDL-C(r分别为0.7842,0.7914)和vWF(r分别为0.8612,0.8413)呈高度相关。结论高血脂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损伤,导致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GPⅢa)的测定对诊断和预防血栓性疾病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脂症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膜糖蛋白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门诊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13
作者 刘宁 姜莉华 尹承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0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门诊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2例门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门诊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2例门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男30例、女31例,年龄32~81(55.67±7.21)岁,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61例,男31例、女30例,年龄39~76(57.36±8.85)岁,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功能[D-二聚体(D-D)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且联合组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95.08%,58/61)优于对照组(77.05%,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D-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AT-Ⅲ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能提高门诊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门诊 复方丹参滴丸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膜糖蛋 氯吡格雷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下载PDF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14
作者 王健 戴月娥 杨建忠 《陕西医学检验》 2002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b/ a单克隆抗体 ( b/ a Mc Ab)检测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检测成人慢性 ITP1 1 4例 ,应用 b/ a Mc Ab(SZ- 2 1 +SZ- 2 2 )与 ITP患者的血小板共同孵育 ,用吸光度计检测其...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b/ a单克隆抗体 ( b/ a Mc Ab)检测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检测成人慢性 ITP1 1 4例 ,应用 b/ a Mc Ab(SZ- 2 1 +SZ- 2 2 )与 ITP患者的血小板共同孵育 ,用吸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值并与正常值相比较 (做为结合值 ) ,如此值 <0 .5为阳性 ,即判定患者血小板膜上原已结合有抗 b/ a的自身抗体。同时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相关 Ig G(PA Ig G)。以非 ITP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1 1 4例成人慢性 ITP中 ,GP b/ a检测阳性率为 49% ;非 ITP组无 1例假阳性。ITP组 PAIg G阳性率为 6 4 % ;非 ITP组假阳性率为 2 6 .6 %。结论 实验证实本检测法特异性好 ,操作简单技术稳定 ,对 ITP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发病机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单克隆抗体 IGG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外周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薛芸香 梁丽 李秀兰 《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8期564-56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2p、CD61、CD41标记50例正常孕妇和5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孕妇血小板CD6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2p、CD61、CD41标记50例正常孕妇和5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孕妇血小板CD62p、CD61及CD41的检测值分别为7.16%±3.10%、5.60%±2.78%及8.31%±4.31%;妊高征随程度的加重3种成分呈增高趋势,且重度组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中度组(P<0.05、P<0.01)。结论妊高征外周血小板CD62p、CD61及CD41检测值显著增加,标志着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强,因此能够预示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血小板膜糖蛋白 胎儿宫内窘迫 外周血小板活化程度
下载PDF
咖啡酸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祝晓玲 潘秀芝 +2 位作者 任海义 杨九凌 李学军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咖啡酸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41及CD6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阿糖胞苷制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同时每天一次灌胃给予低(100mg/kg)、中(150mg/kg)、高(200mg/kg)...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咖啡酸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41及CD6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阿糖胞苷制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同时每天一次灌胃给予低(100mg/kg)、中(150mg/kg)、高(200mg/kg)不同剂量咖啡酸,阴性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阳性对照组给予重组白细胞介素-11。结果:给药第10天,咖啡酸中剂量及高剂量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及模型阴性对照组;各模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及CD61表达水平较正常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咖啡酸各剂量组对CD41及CD61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咖啡酸中剂量及高剂组能明显升高模型小鼠血小板膜表面的CD62p表达水平,活化血小板,对于启动和扩大血栓形成,从而增强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骨髓抑制 血小板膜糖蛋白
原文传递
外源性一氧化碳分子对脓毒症时血小板膜糖蛋白过度表达和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17
作者 孙炳伟 仇雪枫 +4 位作者 王敏 王波 杨国涛 孙艳 陈曦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2期3532-3537,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脓毒症时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CLP+无活性CORM-2(iCORM-2)组和CLP+CORM-2组。CLP+C...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脓毒症时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CLP+无活性CORM-2(iCORM-2)组和CLP+CORM-2组。CLP+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外,其他处理同CLP组。于伤后6h、12h、24h分别检测小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水平;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和CD62p的表达水平;同时WesternBlot检测造血系细胞特异蛋白-1(HS1)分子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12h、24hCLP组血浆FIB、D-D的水平明显增加[分别为(4.65±0.73)g/L,(5.76±0.88)g/L和(229.93±62.91)mg/L,(182.96±46.32)mg/L,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和CD62p的表达增加[分别为(94.87±11.22)%,(95.93±7.43)%和(34.81±4.76)%,(32.88±6.94)%,P<0.05)]。HS1分子磷酸化水平增加;CLP+CORM-2组血浆FIB、D-D的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32±0.42)g/L,(3.68±0.46)g/L和(169.57±35.14)mg/L,(141.82±18.46)mg/L,P<0.05)],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明显,膜糖蛋白CD61和CD62p的表达也得到有效下调[分别为(72.12±11.67)%,(73.68±8.76)%和(21.38±1.61)%,(24.65±5.96)%,P<0.05],HS1分子磷酸化水平得到有效抑制。结论外源性CORM-2能明显下调脓毒症时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和CD62p的表达以及HS1分子磷酸化水平,并抑制血浆FIB、D-D的升高,继而降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率,有效抑制脓毒症时血小板的过度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一氧化碳 血小板 膜糖蛋白类 造血系细胞特异蛋白-1
原文传递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陆地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水平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晋祥 曾锡慎 +1 位作者 谭光享 麦维基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 根据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大纲对其环境放射性水平作了累积剂量调查,以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具有补偿器的玻璃管封CaSO4(Dy)和LiF( Mg,Cu,P) 热释光探测器,在大亚湾核电站陆地80km... 目的 根据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大纲对其环境放射性水平作了累积剂量调查,以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具有补偿器的玻璃管封CaSO4(Dy)和LiF( Mg,Cu,P) 热释光探测器,在大亚湾核电站陆地80km 范围内选定36 个测点,进行一年4 次连续布放测量γ辐射累积剂量。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对所用的TLD的性能和测读仪器均由质量保证单位进行性能检测和测读系统的考核比对。结果 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地区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率水平为:0 ~5km 范围内为(94-6±28.2) μGy/mo;0 ~10 km 范围内(88-8 ±25-8) μGy/mo;0 ~20 km 范围内(84-4±27 .1) μGy/mo;0 ~80 km 范围内(85-6 ±25.3) μGy/mo。结论 采用具有补偿器的玻璃管CaSO4 和LiF(Mg,Cu,P) 探测器测定环境γ射线累积剂量辐射水平是可行的;大多数测点累积辐射水平随季节变化波动小,与用RSS111100 高压电离室瞬时测量结果比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D 累积剂量 环境辐射 核电站 剂量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对凝血状态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莉 邓晓蕴 +1 位作者 尚晓明 姜玉如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对凝血物质的影响 ,以及术后的恢复时间。方法 对连续 6 0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 ,在RFCA术中穿刺血管之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第 2d和第 7d ,抽取静脉血标本 ,采用ELISA法测定... 目的 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对凝血物质的影响 ,以及术后的恢复时间。方法 对连续 6 0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 ,在RFCA术中穿刺血管之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第 2d和第 7d ,抽取静脉血标本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物质 :D 二聚体 (D dimer)、血小板α 颗粒膜糖蛋白 (plateletα granulemembraneglucoprotein ,GMP 14 0 )、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 (血管内假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sfactor,VWF)水平。结果 与穿刺血管之前相比较 ,血浆中D 二聚体 ,GMP 14 0和VWF浓度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消融放电即刻和术后第 2d均显著性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并于第 7d降至穿刺血管之前的水平 (P >0 0 5 )。其中 ,D 二聚体和VWF的浓度在消融放电即刻达到高峰 ,分别是穿刺血管前浓度的 6 0倍和 2 2倍 ;而GMP 14 0的浓度在术后第 2d增至峰值 ,为穿刺血管前浓度的 2倍。结论 RFCA术可以引起血浆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 ,直接影响血凝状态。术中及术后监测D 二聚体、GMP 14 0和VWF浓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D-二聚体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血管内假友病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