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种草子油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景珍 郝海峰 +2 位作者 任丽娟 李克明 张岚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0-21,共2页
黑种草子油 0 2 5g/kg、0 5 g/kg能明显的抑制ADP、collagen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 ,0 5 g/kg、1g/kg能抑制大鼠体外血栓长度 ,1g/kg能减轻大鼠体外血栓重量 ,明显延长大鼠血爆时间 ,还能降低甘油三脂 。
关键词 黑种草子油 血栓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甘油三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陶黎 练颖 +1 位作者 官晓红 费晓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学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2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为48%,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为39.5%。关节肿胀、疼痛程度、RF、ESR、CRP与...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学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2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为48%,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为39.5%。关节肿胀、疼痛程度、RF、ESR、CRP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贫血越重,血小板越高,患者的双手骨破坏越重。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程度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血小板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红蛋白 血小板 相关性
下载PDF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陈艳红 赫莉 +1 位作者 聂尚燕 任郁英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凝血指标 纤溶指标 血小板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置管凝血参数与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艳 郭俊英 +1 位作者 陈德东 陈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5期2197-2199,2211,共4页
目的:通过监测恶性肿瘤行静脉置管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atelet)计数,探讨其与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阻抗法等对209例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 目的:通过监测恶性肿瘤行静脉置管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atelet)计数,探讨其与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阻抗法等对209例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非血栓形成组)、79例未行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Fib、D-dimer及PLT计数的检测。结果:恶性肿瘤置管血栓形成组、恶性肿瘤置管非血栓形成组、恶性肿瘤未行置管组Ddimer、Fib、PLT高于健康对照组。恶性肿瘤置管血栓形成组D-dimer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TNM分期中Ⅲ、Ⅳ期恶性肿瘤置管组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置管非血栓形成组置管前、后相关参数异常率增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行静脉置管术时,血栓风险加大,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置管前相关参数异常者血栓发生率高,Fib、D-dimer及PLT可用于血栓早期风险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血小板计数 恶性肿瘤 静脉置管 血栓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及纤溶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邢辉 王帆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PLT)及其参数、PAl-1,t—PA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PLT)及其参数、PAl-1,t—PA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均有显著性变化[MPV分别为12.11±1.21fl和11.07±0.96fl,PLT分别为(182±54)×10^9/L和(225±59)×10^9/L,P—LCR分别为41.25%土9.55%和32.14%±8.77%,PDW分别为17.06±4.26fl和14.85±3.12fl,P均〈0.01],PAI-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9.1±19.8ng/ml和35.3±7.7ng/ml,P〈O.01),t-P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0.3±4.7ng/ml和22.1±4.8ng/ml,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及PAI-1,t—PA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显著性改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减低的现象,凝血系统活性改变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平均血小板容积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Cavernous nerve reconstruction with autologous vein graft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被引量:1
6
作者 Xie-Gang Ding Shi-Wen Li +2 位作者 Xin-Min Zheng Xing-Huan Wang Yi Luo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utologous vein graft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to bridge transected cavernous nerve in a rat model. A short defect in the bilateral cavernous nerve w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utologous vein graft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to bridge transected cavernous nerve in a rat model. A short defect in the bilateral cavernous nerve was created and repaired with vein graft from the right jugular vein or vein graft pl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The 32 ra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namely Group 1 - no repair as a negative control, Group 2 - vein graft alone, Group 3 - vein graft pl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and Group 4 - sham operation as a positive control. We evaluated nerv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using retrograde tracing study with FluoroGol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of cavernous nerve, and the intracavernous pressure at 3 months.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rich FluoroGold-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sham and vein graft pl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group, but very few were found in the no repair group.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of regenerated cavernous nerve and intracavernous pressure were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two vein graft groups, especially in the vein graft pl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group.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utologous vein as guides for cavernous nerve regeneration, and the regeneration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when the vein is filled with D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rnous nerve nerve regeneration platetet-rich plasma vein graft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耿涛 宋志远 +1 位作者 王炳勋 徐泽升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11-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265例。A组为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B组为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B组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MRI)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下载PDF
全血于22℃保存24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彦 符雪丽 +3 位作者 李诗敏 梁若鹄 高艳 陈龙菊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评价全血于22 ℃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 目的评价全血于22 ℃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 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 ℃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 ℃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 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 ℃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l-浓度。浓缩血小板22 ℃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l-浓度。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 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 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22 ℃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 ℃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血液成分除去法 红细胞 血小板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