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n Artificial Diet for Effective Oral Delivery of dsRNA to Soybean Pod Borer,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Lepidoptera:Tortrici-dae)
1
作者 Wang Guo-yue Wang Nan +6 位作者 Li Ming-yue Xin Jun-jie Qin Yu-shi Meng Fan-li Yuan Qiang Wang Xiao-yun Zhang Xiao-m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15-22,共8页
RNA interference(RNAi)technology is a promising crop protection strategy against agricultural pests.The soybean pod borer(SPB),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is a serious pest of soybean in northeastern Asia.The n... RNA interference(RNAi)technology is a promising crop protection strategy against agricultural pests.The soybean pod borer(SPB),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is a serious pest of soybean in northeastern Asia.The neonate larvae of SPB are endophagous,initially feeding on the inner layer of the pod and then on the immature soybean seeds,a behavior that makes them difficult to rear.Therefore,a suitable artificial diet is desirable to facilitate RNAi research.Seven artificial diets and soybean pods were used for rearing SPB neonate larvae.The survival and mean weight of the larvae reared on artificial diet 6(A6,included 2 g soybean flour and 10 g R3 immature soybean pod powder)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larvae reared on all other diets.Subsequently,A6 diet was prepared in DEPC-treated water to obtain a RNase-free artificial diet(RF).The survival and mean weight of the larva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6 and RF diets.Feeding neonate larvae with RF-SpbP0 dsRNA(ribosomal protein P0)silenced SpbP0 gene,resulting in arrested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mortalit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A6 or RF diets could rear SPB neonate larvae and help towards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oral delivery of dsRNA to SPB larv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od borer artificial diet RNA interference
下载PDF
Nature of Gene Action and Maternal Effects for Pod Borer, <i>Helicoverpa armigera</i>Resistance and Grain Yield in Chickpea, <i>Cicer arietinum</i>
2
作者 Vummadisetty Lakshmi Narayanamma Cholenehalli L. L. Gowda +2 位作者 Manda Sriramulu Mohammad A. Ghaffar Hari C. Sharm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1期26-37,共12页
Information on mechanisms and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is critical to plan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breed for resistance to insect pests. Therefore, we evaluated a diverse array of chickpea genotypes (eight desi and ... Information on mechanisms and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is critical to plan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breed for resistance to insect pests. Therefore, we evaluated a diverse array of chickpea genotypes (eight desi and one kabuli) with varying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the pod borer, Helicoverpa armigera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gene action and possible maternal effects. The test genotypes were crossed in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for a full diallel. The 72 F1s (36 direct and 36 reciprocal crosses) along with the parents were evaluated for resistance to H. armiger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for antibiosis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larval survival and larval weight gain) by using detached leaf assay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grain yield under un-protected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Additive gene action governed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H. armigera, while non-additive type of gene action was predominant for inheritance of antibiosis component of resistance (larval survival and larval weight) and grain yield. Greater magnitude of σ2 A(17.39 and 1.42) than σ2 D (3.93 and 1.21) indicated the preponderance of σ2 Ain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pod borer, H. armigera under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maternal effects for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pod borer and grain yield. Lines with significant gca effects for pod borer damage and grain yield were identified for further use in the resistance breeding program.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pod borer resistance and grain yield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strategies to enhance pod borer resistance and grain yield in chickp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CKPEA pod borer Helicoverpa armigera Gene Action Antibiosis Maternal Effects Combining Ability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下载PDF
豆野螟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嘉乐 朱佳晨 +2 位作者 江薰垣 徐汉虹 唐雪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5-407,共13页
豆野螟Maruca vitrata是豇豆等豆类作物的世界性重要害虫,常年在亚热带地区严重发生,防控难度很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对其进行长久且有效的控制,因而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超范围使用化学农药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 豆野螟Maruca vitrata是豇豆等豆类作物的世界性重要害虫,常年在亚热带地区严重发生,防控难度很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对其进行长久且有效的控制,因而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超范围使用化学农药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而生物防治作为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与残留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当前我国绿色农业高速发展期更应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围绕豆野螟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别从昆虫性信息素、天敌昆虫资源、昆虫病原物、植物源农药等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探讨了我国豆野螟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前景与方向,为豆野螟绿色防控体系的全方位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我国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害虫绿色防控 豇豆 农药残留治理 综述
下载PDF
温度对不同滞育期大豆食心虫体内激素的影响
4
作者 师正浩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2-58,共7页
为探究大豆食心虫未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过程中虫体内激素的变化,进而揭示大豆食心虫滞育机理,分析了经4,10,15,20和25℃及室外自然温度处理后的大豆食心虫滞育前及不同滞育阶段其体内调节滞育的激素,包括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促前胸腺激... 为探究大豆食心虫未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过程中虫体内激素的变化,进而揭示大豆食心虫滞育机理,分析了经4,10,15,20和25℃及室外自然温度处理后的大豆食心虫滞育前及不同滞育阶段其体内调节滞育的激素,包括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促前胸腺激素,以及催化蜕皮激素合成酶-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进入滞育的大豆食心虫体内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促前胸腺激素、细胞色素P450含量与未滞育阶段相比差异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3.22μg·mL^(-1)、73.83 pg·mL^(-1)、120.12 pg·mL^(-1)和4.74 ng·mL^(-1);不同温度诱导进入滞育30 d后,10℃处理组虫体内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促前胸腺激素、细胞色素P450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含量分别为253.22μg·mL^(-1)、210.72 pg·mL^(-1)、319.85 pg·mL^(-1)和12.53 ng·mL^(-1)。不同滞育诱导温度处理组在滞育初期(11月)、滞育中期(2月)、滞育后期(6月)虫体内的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细胞色素P450含量均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且在2月份均达到最低值,表明2月可能是大豆食心虫由滞育向滞育解除的转折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温度 滞育 激素
下载PDF
转CryIA和CpTI双价抗虫基因大豆的获得与稳定表达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东全 杨向东 +5 位作者 包绍君 郭三堆 康岭生 尹爱萍 钱雪艳 赵桂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957-2962,共6页
【目的】将抗虫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中,提高大豆的抗食心虫能力。【方法】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将携带有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转化到大豆主栽品种吉... 【目的】将抗虫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中,提高大豆的抗食心虫能力。【方法】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将携带有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转化到大豆主栽品种吉林20与吉林27中。【结果】GUS活性分析、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T1代转基因大豆抗虫测定表明,转基因材料虫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抗虫能力显著提高。【结论】T3~T5连续3代接虫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株系0-195和0-150的虫食率均比对照低大约30%,其抗虫能力已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虫基因 体细胞胚发生系统 大豆食心虫
下载PDF
大豆品种抗大豆食心虫性与其形态学和生物学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爱莉 王陆玲 +1 位作者 王晓丽 王大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3-48,共6页
经连续9年分期分批对2659个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性与其有关的形态学、生物学、化学因子关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抗虫性与株形(分枝、结荚习性、分枝与主茎角度、生长习性)、茸毛(茸毛色、长度、密度)、荚皮(... 经连续9年分期分批对2659个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性与其有关的形态学、生物学、化学因子关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抗虫性与株形(分枝、结荚习性、分枝与主茎角度、生长习性)、茸毛(茸毛色、长度、密度)、荚皮(荚熟色、荚皮隔离层细胞)、子粒(脐色、粒大小)等形态因子;开花日数、结荚日数、生育日数等生物学因子;以及与子粒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化学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品种 大豆食心虫 抗虫性 形态学因子
下载PDF
全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及其长期预测预报 被引量:16
7
作者 吴瑞芬 霍治国 +2 位作者 王鹏飞 吕景华 闫伟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00,共5页
对1952—2001年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与食心虫发生前一年1月至当年4月中74个环流特征量及286个网格点海温逐月及不同组合时段距平值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了大气环流和海温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别建立了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的大气环... 对1952—2001年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与食心虫发生前一年1月至当年4月中74个环流特征量及286个网格点海温逐月及不同组合时段距平值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了大气环流和海温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别建立了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的大气环流和海温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和延伸预报。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和延伸预报效果均较好,2002—2004年大气环流模型延伸预报平均准确率达88%,海温模型延伸预报准确率达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发生面积 大气环流 海温 预测预报
下载PDF
大豆抗食心虫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五世代联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桂云 王继安 +2 位作者 李文滨 滕卫丽 韩英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为探究大豆抗食心虫遗传规律,以高产感虫材料1068和抗源材料8004的5个世代(P1、P2、F1、F2、F2∶3)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大豆抗食心虫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抗食心虫遗传最适模型为D-0模型,即大豆抗食心虫... 为探究大豆抗食心虫遗传规律,以高产感虫材料1068和抗源材料8004的5个世代(P1、P2、F1、F2、F2∶3)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大豆抗食心虫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抗食心虫遗传最适模型为D-0模型,即大豆抗食心虫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主基因-多基因 五世代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继安 罗秋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59,共3页
:38份大豆品种 (系 )大豆食心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大豆食心虫品种 1份和抗性品种 17份。抗虫性状分析表明 ,虫食粒率与百粒重、荚皮内糖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荚皮内纤维素含量、荚皮硬度。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抗虫品种 抗性性状 品种鉴定 抗虫性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28SrDN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冬梅 孟凡立 +3 位作者 王志坤 臧振源 孙晶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7,共5页
文章克隆并分析鳞翅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v)28S核糖体RNA基因(28SrDNA)全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豆食心虫28SrDNA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28SrDNA同源性较高。利用荧光定量PCR对28SrDNA在大豆食心虫不同... 文章克隆并分析鳞翅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v)28S核糖体RNA基因(28SrDNA)全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豆食心虫28SrDNA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28SrDNA同源性较高。利用荧光定量PCR对28SrDNA在大豆食心虫不同生育时期和幼虫不同组织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8SrDNA基因在成虫期表达量最高,卵中表达量最低;在幼虫脂肪体和睾丸的表达量最高,中肠和卵巢的表达量最低。为进一步干扰大豆食心虫28SrDNA基因表达,将28SrDNA序列片段亚克隆到RNAi载体L4440中,经PCR和酶切鉴定证明,成功构建表达大豆食心虫28SrDNA dsRNA的RNAi载体L4440-28Sr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28SrDNA 基因克隆 RNA干扰
下载PDF
大豆抗食心虫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洋 王继安 赵奎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利用经多年鉴定出的抗源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根据抗虫亲本及感虫对照品种的抗虫性,制定出本试验的抗虫分级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杂交组合的F2代进行分组,并进行遗传类型的适合性测验。结果表明,几个杂交F2均代表现为9∶6∶1的分离特征,适合... 利用经多年鉴定出的抗源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根据抗虫亲本及感虫对照品种的抗虫性,制定出本试验的抗虫分级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杂交组合的F2代进行分组,并进行遗传类型的适合性测验。结果表明,几个杂交F2均代表现为9∶6∶1的分离特征,适合二对独立显性等位基因积加效应的遗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抗虫性遗传 抗虫分级标壮
下载PDF
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及抗虫育种方法的研究——Ⅰ.人工接虫条件下F_2代的抗虫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志强 田佩占 岳德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遗传 抗虫性 育种
下载PDF
cry1Ia1基因转化大豆及抗虫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武小霞 李静 +4 位作者 王志坤 刘珊珊 李海燕 武天龙 李文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13-419,共7页
cry1Ia1基因编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产物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具有毒害作用,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cry1Ia1基因转入大豆栽培... cry1Ia1基因编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产物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具有毒害作用,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cry1Ia1基因转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了5株转cry1Ia1基因的株系。PCR、South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cry1Ia1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转基因植株抗大豆食心虫的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其中的2株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度的抗性,2株具有中等程度的抗性,1株与对照无明显差异。cry1Ia1基因首次成功导入大豆栽培品种黑农35中并获得抗大豆食心虫的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rylIal 大豆食心虫
下载PDF
杂交F_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桂云 李文滨 +3 位作者 韩英鹏 滕卫丽 宿飞飞 王继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虫食率 抗性性状
下载PDF
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msg的克隆及抗大豆食心虫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书音 郭玉双 +4 位作者 柏锡 李杰 才华 李勇 朱延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8-63,共6页
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构建时,一般采用组成型启动子,因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争议。采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代替组成型启动子,既可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又能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栽培大豆绥农14中克隆... 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构建时,一般采用组成型启动子,因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争议。采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代替组成型启动子,既可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又能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栽培大豆绥农14中克隆了2 278 bp的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msg,与GenBank上的大豆msg基因启动子序列相似性为99%。构建了由启动子Pmsg调控经人工改造、具有抗大豆食心虫功能的基因(Cry1Iem)的表达载体pBMBt,以及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PGy2调控Cry1Iem基因的表达载体pBGBt,为抗大豆食心虫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大豆食心虫 豆荚特异性启动子克隆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 Cryllem基因 组织特异性植物表达栽体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祝天天 王保君 +3 位作者 徐浪 任建宏 周敏 韩渊怀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485-487,共3页
以23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栽培管理条件下,对虫食数、虫食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余好豆百粒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豆食心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虫食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虫食... 以23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栽培管理条件下,对虫食数、虫食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余好豆百粒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豆食心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虫食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虫食数与单株粒质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虫食率与单株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虫食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他好豆百粒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产量 虫食数 虫食率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滞育期间体内代谢酶对温度诱导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东坡 韩岚岚 +5 位作者 张旭霞 赵奎军 张文霖 高云雷 邓世群 张傲楠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5-423,共9页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未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过程的代谢变化,准确测报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时期,掌握防治时机,进而达到减少使用农药的目的,本试验研究了经4,13,18,23,25℃及室外自然温度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rora glycinioorell...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未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过程的代谢变化,准确测报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时期,掌握防治时机,进而达到减少使用农药的目的,本试验研究了经4,13,18,23,25℃及室外自然温度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rora glycinioorella滞育前及进入滞育后,不同阶段其体内抗冻、滞育主要代谢酶-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进入滞育的大豆食心虫体内上述4种代谢酶的活力与未滞育时这4种代谢酶的活力均差异显著,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力分别下降0.99,2.85和7.86U·mg^(-1),过氧化物酶活力升高1.58 U·mg^(-1);与室外自然条件相比,4℃诱导大豆食心虫进入滞育初期,其体内海藻糖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升高,而山梨醇脱氢酶活力在各诱导温度下保持平稳;不同滞育诱导温度处理大豆食心虫进入滞育后,在滞育初期(11月)、滞育中期(2月)、滞育解除(6月)代谢酶活力变化明显,其中23℃诱导的处理组在这3个滞育阶段的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力均达到峰值,2月是大豆食心虫由滞育向滞育解除转折的关键期。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育 大豆食心虫 诱导温度 代谢酶 酶活
下载PDF
溴氟菊酯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试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慧平 韩巨才 +1 位作者 李冬梅 石久军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7-39,共3页
1992~1995年用10%溴氟菊酯乳油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进行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上述三种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l000倍液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与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相当,达到392.9%... 1992~1995年用10%溴氟菊酯乳油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进行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上述三种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l000倍液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与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相当,达到392.9%以上;用1000~2000倍液防治大豆蚜,药后7天防效达88.5%以上;用500~1500倍液防治甘蓝夜蛾,药后7天均达到了84.6%以上的防治效果。而且对作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氟菊酯 大豆 甘蓝 药效试验 杀虫剂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食心虫抗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伟 宋淑云 +2 位作者 晋齐鸣 李红 沙洪林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5年第6期40-41,共2页
2002~200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吉林省新育成的91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品种16份,占17.6%;抗虫品种15份,占16.5%;中抗品种24份,占26.4%;感虫品种29份,占31.9%;高感品种7份,占7.7%... 2002~200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吉林省新育成的91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品种16份,占17.6%;抗虫品种15份,占16.5%;中抗品种24份,占26.4%;感虫品种29份,占31.9%;高感品种7份,占7.7%。参试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食心虫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大豆抗大豆食心虫机制研究初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薛俊杰 程红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1-98,共8页
在抗虫鉴定的基础上,对大豆抗食心虫品种(系)的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豆荚硅元素含量高是抗虫的主要原因之一;豆荚表皮细胞呈近圆形突起、直径小或表皮细胞下小细胞层数多、表皮下有特长形细胞者;豆荚隔离层细胞呈短椭圆形、直径小... 在抗虫鉴定的基础上,对大豆抗食心虫品种(系)的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豆荚硅元素含量高是抗虫的主要原因之一;豆荚表皮细胞呈近圆形突起、直径小或表皮细胞下小细胞层数多、表皮下有特长形细胞者;豆荚隔离层细胞呈短椭圆形、直径小、排列紧密者均有较强抗性。抗性与荚皮厚度、隔离层厚度及隔离层细胞排列方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食心虫 品种 抗虫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