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Ming-xia PAN Li-n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12期1116-1122,共7页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t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thatretaining “indeterminacy” and satisfying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poetry.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enough aesthetic space,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creativity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as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下载PDF
Building Landscape Art with Study of Buddhism in Poetry and Drawing
2
作者 陈峰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10期72-75,共4页
Many aspects have very important effects on garden art,such as landscape poetry,landscape painting,or related poetic theory,painting theory.Among them,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m of poetry and painting provide... Many aspects have very important effects on garden art,such as landscape poetry,landscape painting,or related poetic theory,painting theory.Among them,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m of poetry and painting provide a basis on creating Zen State in garden.The ideal state of poetry constitutes the aesthetic realm of garden and its gardening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M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GARDEN art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3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下载PDF
以钢琴伴奏和美声艺术还原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用旋律和情感与古人对话
4
作者 王菁菁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以钢琴伴奏和美声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来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用旋律和情感与古人对话的绝妙平台,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诠释和传播中国辞章优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诗词能展现优美的意境及“家国怀... 以钢琴伴奏和美声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来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用旋律和情感与古人对话的绝妙平台,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诠释和传播中国辞章优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诗词能展现优美的意境及“家国怀古”“悲欢离合”及“伤春悲秋”等不同情怀的表达。而被称之为“音乐之王”的钢琴能够表现出世界上感性的、具体的声音形象,恰是由于钢琴所具备的诸种特征,可以还原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我国许多作曲家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创作成艺术歌曲时,在钢琴伴奏上广泛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情感表达方式及曲调特点,使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能够再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效果。实现了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让观众除了感受到典雅的艺术享受外,在这类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里,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共享其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古诗词 钢琴伴奏 情怀
下载PDF
论程抱一作品中的诗画意境
5
作者 唐毅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3期1-9,90,共10页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曾以西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对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做系统研究,这使他备受西方学界赞誉。他在早期诗画共论的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整体、转化、和谐等美学意蕴,进而在诗画一体的文艺创作中深入存在、死亡、虚、元气、道等...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曾以西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对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做系统研究,这使他备受西方学界赞誉。他在早期诗画共论的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整体、转化、和谐等美学意蕴,进而在诗画一体的文艺创作中深入存在、死亡、虚、元气、道等哲学思考,力图在跨越中西文化的对话中揭示隐秘而真实的生命和世界。诗画共论的批评范式和诗画一体的创作风格共同营造出趋虚向道、走向大开的诗画意境,构成程抱一文艺思想的重要面向。得益于中西合璧的诗画艺术,他在多个领域的写作都体现出生命存在的和谐以及宇宙整体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抱一 诗画意境 整体观 道家思想
下载PDF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
6
作者 周建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诗 诗境 美学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小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5-9,共5页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久弥新。而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的音乐,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积淀,作为文...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久弥新。而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的音乐,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积淀,作为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自然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在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音乐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对此,该文将立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在诗乐文化下,诗和乐的演变,解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艺术歌曲 融合发展 艺术价值 作品类型 歌词意境 传承发展
下载PDF
挖掘沼泽:谢默斯·希尼的诗歌“纠正”概念
8
作者 杨娅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0-188,共9页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创作中体现了“纠正”这一概念,并通过沼泽这一核心隐喻得到系统化呈现。希尼借助沼泽隐喻,对当代诗歌叙事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他在相关诗篇中所运用的语言结构及“纠正”策略,揭示了他对诗歌功能性干...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创作中体现了“纠正”这一概念,并通过沼泽这一核心隐喻得到系统化呈现。希尼借助沼泽隐喻,对当代诗歌叙事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他在相关诗篇中所运用的语言结构及“纠正”策略,揭示了他对诗歌功能性干预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本质的重新认知。这一认知革新构建了诗歌层面的第一义与第二义之间的“纠正”机制。在此基础上“,纠正”的第三义不仅体现在希尼对技术与技艺的区分上,更体现了他将诗歌视为理论探究工具的视角,从而在更高的知觉维度上实现情感与知识的融合。谢默斯·希尼对“纠正”概念的深层探讨,无疑为诗歌研究及文艺理论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默斯·希尼 纠正概念 沼泽诗 诗歌功能
下载PDF
叙事学视阈下的乐府诗建构——以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
9
作者 栾晓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1-67,共7页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表现意图的未完结化。其中“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以西洋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以及“人称”等角度为出发点,提出唐代乐府诗中存在的“客体化”以及“第三人称化”的特征。此观点不仅对唐代乐府诗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对唐诗英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乐府诗 松浦友久 李白 叙事学 人称
下载PDF
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研究
10
作者 魏远东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72-82,共11页
白之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作为其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应有关注。本文以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为中心,系统分析白之的诗歌... 白之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作为其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应有关注。本文以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为中心,系统分析白之的诗歌观和诗歌翻译特点,研究后发现:白之认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文体特点;白之的古诗译介侧重展现诗人苦闷无奈的心境,并试图在译文中传达原诗的视听效果;新诗译介则侧重展现诗歌的韵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之 诗歌观 翻译特点
下载PDF
从刘辰翁对孟浩然诗歌的评点中观其文学观念
11
作者 罗平 邱美琼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3-46,共4页
刘辰翁作为宋末元初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较为全面地评点了孟浩然诗歌的艺术风格、篇章结构、语言修辞等。从刘辰翁对孟浩然诗歌的评点中可以管窥其文学观念,总结下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尤贵情真”的思想观、“流荡自然”的创作观和“审... 刘辰翁作为宋末元初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较为全面地评点了孟浩然诗歌的艺术风格、篇章结构、语言修辞等。从刘辰翁对孟浩然诗歌的评点中可以管窥其文学观念,总结下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尤贵情真”的思想观、“流荡自然”的创作观和“审美会意”的批评观。刘辰翁这三方面的文学观念是相互联系的,追求情感真挚的文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创作方面崇尚自然、在批评方面注重审美的主基调。刘辰翁的文学观念是接近文学本质的,他注重文学的生命化和情感性,重视读者的内心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辰翁 孟浩然 诗歌评点 文学观念
下载PDF
书籍设计中的意境营造:从写意画中借鉴
12
作者 秦志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写意画和书籍设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同属于二维平面的创作。从写意画中借鉴意境营造的方法,有利于书籍设计品质的提高。通过分析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经典理论,将经典理论与书籍设计创作语言相结合,以达到意境理论的真正迁移。书籍设计师... 写意画和书籍设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同属于二维平面的创作。从写意画中借鉴意境营造的方法,有利于书籍设计品质的提高。通过分析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经典理论,将经典理论与书籍设计创作语言相结合,以达到意境理论的真正迁移。书籍设计师不仅要借鉴写意画意境营造的创作手段,还要借鉴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精神内涵,后者是意境营造的本质,前者是后者的外在表现。写意画的精神内涵包含有中庸,诗意,禅意,师法自然。创作手段包含有:留白、形象、线、笔墨、虚实。精神内涵提纲挈领,创作手段服务于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设计 意境营造 写意画 中庸 诗意 师法自然
下载PDF
先梁七古的体式与风格刍议
13
作者 李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62,84,共11页
先梁七古是广义上的七古,涵盖所有的七言形态。歌行早期并未独立成体,实则混于七言之中,到中古时期才形成歌、行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两种文体,与其他七言文体并行,且逐步成为七言的主要载体。早期的兮字句型逐步变化为七言句型主导,由杂... 先梁七古是广义上的七古,涵盖所有的七言形态。歌行早期并未独立成体,实则混于七言之中,到中古时期才形成歌、行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两种文体,与其他七言文体并行,且逐步成为七言的主要载体。早期的兮字句型逐步变化为七言句型主导,由杂言变为齐言、杂言并存的两种诗体,歌行二体经历从歌多于行,到行多于歌,再到以行为主的相互变化过程。而骚体兮字句型进入诗之畛域,并成为七言诗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后被七言句型挤出诗体行列。七古包含歌、行,而歌行是由歌、行到歌行,并偏向行,成为七古的主要表现体式,这一点足以解释后代所谓“七古概曰歌行”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梁 七古 体式 概念
下载PDF
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
14
作者 徐小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1-4,共4页
审美文化是美学与文化学跨学科交融而形成的概念,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增加以及审美文化的作用在研究领域的显现,审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方向。唐诗作为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近年学... 审美文化是美学与文化学跨学科交融而形成的概念,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增加以及审美文化的作用在研究领域的显现,审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方向。唐诗作为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近年学术界有关唐诗的研究也呈现出重视体现审美文化的趋势,并在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初步取得了成果。该文旨在探究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以唐诗的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从唐诗研究的内容与视角出发,探析唐诗的审美特点、唐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分析唐诗中的语言与韵律、意境与情感等方面审美文化的艺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文化 唐诗研究 意境 审美追求 美学
下载PDF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研究
15
作者 曾继兰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6期136-138,共3页
该研究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意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语言和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加强意境创设,同时通过深入背景介绍、朗读训练和... 该研究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意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语言和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加强意境创设,同时通过深入背景介绍、朗读训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跨学科融合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支持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探讨与实践,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实践指导,进而推动古诗词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广泛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境创设 情感体验
下载PDF
基于一体化理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刍论
16
作者 梁彦 唐汝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旨在联结教育教学各环节要素,推进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文章提出基于一体化理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通过培养感知力,夯实学生学习之基;通过增强生命... 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旨在联结教育教学各环节要素,推进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文章提出基于一体化理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通过培养感知力,夯实学生学习之基;通过增强生命力,搭建学生进步之梯;通过发展创新力,锻造学生实践之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理念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家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8,共8页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意境诗 意象 新诗 现代意象诗
下载PDF
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振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101,共8页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美心灵品格与境界。从佛教美学角度分析,所谓“物境”、“情境”,仅“物累”、“情累”而已。惟有“意境”作为“真”境,才是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染无净、无死无生之空灵的一种“元美”境界,在本体上,“意境”趋转于空与无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意境 诗有三境 三识性
下载PDF
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8-101,共4页
“时空并驭”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在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以描写山川风物或塑造抒情形象。这种手法在创造宏深诗境上取得了成功。它的生成依据是杜甫的宇宙意识和独特的时空感受。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时空 诗境 文学研究 表观手法 宇宙意识 唐代
下载PDF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被引量:12
20
作者 熊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4,共5页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译诗 中国新诗 形式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