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urve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of Lu You’s Poetry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Domestic Academic Journals (2001-2022)
1
作者 Dongfang Chen Jiesen M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6期847-857,共11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You’s poetry, utilizing a data sample comprising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NKI Full-text Databa...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You’s poetry, utilizing a data sample comprising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NKI Full-text Database from 2001 to 2022. Employing rigorous longitudinal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ogress achiev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Notably,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display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Lu You’s English translation works since 2001. The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You’s poetry reveals a diverse range of perspectives, indicating a rich body of scholarship. However, several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insufficient research, limited translation coverage, and a noticeable focus on specific poems such as “Phoenix Hairpin” in the realm of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Consequently, there is ampl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output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You’s poems, as well as its recognition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se findings, it is argued that future investig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You’s poetry should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encompass broad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By undertaking this shift, scholars will develop a more profound comprehension of Lu You’s poetic works and make substan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us, this article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past research endeavor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serving as a guide and inspiration for scholars to embark on a more nuanced and enriching exploration of Lu You’s poetry as well as other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You’s poetry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Data Analysis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下载PDF
Strategies of Teaching English Poetry
2
作者 纪启明 李明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3期18-20,29,共4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teach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in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item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This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teach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in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item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and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
下载PDF
从“栈石星饭的岁月”到“骤山骤水的行程”:戴望舒西语译诗对其创作的影响
3
作者 唐雨齐 国序芃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09-213,共5页
西班牙语译诗在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翻译工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抗战时期,面对残酷的时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走出象征主义的藩篱,趋向现实主义的基调。在这一诗风转变的过程中,他有意从洛尔迦等西班牙“27一代”诗人作品及西班牙战... 西班牙语译诗在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翻译工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抗战时期,面对残酷的时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走出象征主义的藩篱,趋向现实主义的基调。在这一诗风转变的过程中,他有意从洛尔迦等西班牙“27一代”诗人作品及西班牙战争谣曲中找寻指引,在乱世之中照亮一条全新的诗歌创作之路。谣曲是西班牙古老的民歌形式,在二十世纪经洛尔迦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而再度焕发生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这一题材简易、易于传唱的诗体又被运用于反法西斯歌谣的创作。戴望舒对洛尔迦和西班牙抗战谣曲的翻译,既映射出他本人的文学趣味,又指导了抗战时期诗人自身的诗歌创作。本文将从风格、形式、意象等方面,探讨西语译诗对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西班牙诗歌 译诗 诗歌创作
下载PDF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正栓 吕欣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3,112,共7页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涌现出不同的译者群体。然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将翻译此词的译者视为同一...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涌现出不同的译者群体。然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将翻译此词的译者视为同一译者群体,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同一译者群体的不同译者在两个翻译层次上行为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提升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以进一步指导和阐释翻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六盘山》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论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
5
作者 熊辉 《写作》 2024年第6期76-84,共9页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首先呈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进而讨论这种创作方式如何使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是抄袭外国诗歌的烙印,这也许是成为他否定自己早期创作成就的原因之一。对徐志摩“以译代作”创作方式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廓清中国新诗创作的丰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创作方式 以译代作
下载PDF
多元系统中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互动——一项基于胡适、郭沫若作品分析的描述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姜秋霞 郭来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80,共11页
本文运用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文学系统微观要素与社会文化宏观系统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对胡适、郭沫若诗歌作品进行个案描述,分析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相互影... 本文运用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文学系统微观要素与社会文化宏观系统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对胡适、郭沫若诗歌作品进行个案描述,分析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一个侧面研究文学系统中部分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态;另一方面,本研究结合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原理,深入分析了诗歌创作及诗歌翻译等元素与社会文化、文学系统的内在联系。主要形成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具有相互作用的影响;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均受到社会文化及文学系统的宏观影响与潜在作用。此项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文学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入认识民族文学(诗歌)—子系统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文学(诗歌)—母系统发展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 互动 多元系统
下载PDF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杨宪益的诗人情怀与翻译 被引量:7
7
作者 辛红娟 唐宏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启示,拓展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维度,为当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诗歌 创作 翻译 译者主体
下载PDF
历史意识与诗性原则——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诗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安江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囿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的双重维度。对于其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翻译诗学建构方面的努力,却鲜有研究者们系统论及。事实上,斯奈德的诗歌创作在很大...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囿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的双重维度。对于其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翻译诗学建构方面的努力,却鲜有研究者们系统论及。事实上,斯奈德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诗歌翻译经验,因而对于他的翻译及翻译诗学有必要进行认真审视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 翻译诗学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龚帆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公认的领袖,其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究其渊源,应归功于中国古典诗歌。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丰富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等方... 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公认的领袖,其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究其渊源,应归功于中国古典诗歌。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丰富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庞德 诗歌创作 翻译 影响
下载PDF
古诗今译:另一种“新诗” 被引量:3
10
作者 伍明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07-910,共4页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今译 '新诗'写作 合法性
下载PDF
国内李白诗歌英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1-2012)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志勤 文军 《外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以历时的统计方法,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进行剖析考察。结果显示:国内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论文数量呈急升态势,但存在译文篇目研究...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以历时的统计方法,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进行剖析考察。结果显示:国内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论文数量呈急升态势,但存在译文篇目研究不多、研究角度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今后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应该坚持"文本内与文本外"并重原则,拓展理论视野及其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英译研究 数据分析 译文批评
下载PDF
从中西比较的层面看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从中西比较的层面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进行考察。文章认为 ,中国古代文论在理论体系上 ,不像西方文论那样侧重再现而是侧重表现 ;在理论形态上 ,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分析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直观性和经验性 ;在理论发展上 ,不像西... 本文从中西比较的层面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进行考察。文章认为 ,中国古代文论在理论体系上 ,不像西方文论那样侧重再现而是侧重表现 ;在理论形态上 ,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分析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直观性和经验性 ;在理论发展上 ,不像西方文论那样走彻底反叛的路子而是采取圆融折中的方法。文章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的比较凸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理论品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文论 民族特点 古代文学理论 理论体系 理论形态 中西比较
下载PDF
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一诗的英译品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温中兰 马大森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以人的视、听、感为中心,展开描绘,浑然一体,成为历代唐诗选本不漏的名篇,那么,英文的译诗也应从这样的艺术构思出发,译出意境效果。美国的汉诗英译家威特.宾纳在翻译这首译诗时,力求形美而不害义,比较忠实地...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以人的视、听、感为中心,展开描绘,浑然一体,成为历代唐诗选本不漏的名篇,那么,英文的译诗也应从这样的艺术构思出发,译出意境效果。美国的汉诗英译家威特.宾纳在翻译这首译诗时,力求形美而不害义,比较忠实地把原诗的含义进行了传递,但在诗的音、形、意高度融合的整体把握上,似乎仍有不足。这再次证明了国外译家要对汉语古诗的英译做到音、形、意俱佳,还是大有难度的,但朝这个方向努力是译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特·宾纳 汉诗英译 《月夜》 品评
下载PDF
《学衡》的诗学理念与诗歌译介——以该杂志刊载的彭斯诗歌译作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3,共5页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介的彭斯诗歌,体现了学衡派的诗学理念和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学衡派 罗伯特·彭斯 诗歌译介 吴芳吉
下载PDF
意译的意义:鲁迅早期翻译实践得失——以《裴彖飞诗论》为例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坚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了匈牙利文学史家籁息的学术著作《匈牙利文学史》中关于裴多菲的内容,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裴彖飞诗论》,这是鲁迅先生首次翻译的西方文学史著作。从鲁迅翻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鲁迅试图归化翻译的努力,鲁迅没有纠缠... 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了匈牙利文学史家籁息的学术著作《匈牙利文学史》中关于裴多菲的内容,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裴彖飞诗论》,这是鲁迅先生首次翻译的西方文学史著作。从鲁迅翻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鲁迅试图归化翻译的努力,鲁迅没有纠缠于诗歌的直译,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巧妙而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不过由于翻译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其中一些细节的翻译仍然值得细细推敲。研究鲁迅早期翻译实践可以为探究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起到溯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裴彖飞诗论》 翻译实践 意译
下载PDF
融化新知与诗学重诂——白话文学语境中“学衡派”英诗复译现象考察一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5,共6页
本文以"学衡派"众诗人兼翻译家为个案,以一首诗的复译为例,探讨"学衡派"众译家在重写英语诗歌的过程中,如何受到各自的诗学观与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等因素的制约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 本文以"学衡派"众诗人兼翻译家为个案,以一首诗的复译为例,探讨"学衡派"众译家在重写英语诗歌的过程中,如何受到各自的诗学观与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等因素的制约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同时还将在白话文学语境中来重新评估这种复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译诗 复译 诗学观
下载PDF
语境特征分析与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志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2-74,共3页
本文作者首先简述了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再从众多语境特征中抽出发话人、受话人、话题、场景、渠道、语码和信息形式七个主要特征,阐述了如何以主要语境特征分析为依据来开展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批评,如何使我们的翻译批评... 本文作者首先简述了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再从众多语境特征中抽出发话人、受话人、话题、场景、渠道、语码和信息形式七个主要特征,阐述了如何以主要语境特征分析为依据来开展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批评,如何使我们的翻译批评少些主观印象式的论断,多些有理有据有益于译者、读者和翻译学习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特征 分析 古典诗歌 翻译批评
下载PDF
异域写作与本土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21,共5页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作为"共时性"展开的"本土批评"尚处在"呼唤人道"、寻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时期";以"肯定人的价值存在"的立场去批评"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的诗,这本身就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汉语象征诗 异域写作 本土批评
下载PDF
开辟诗的原野——论艾青的译诗与创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3-38,共6页
凡尔·哈伦的《原野与城市》因艾青翻译和结集为现代中国读者所知。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凡氏诗歌中的悲郁色彩,但源于不同的国度、时代和个人经历,共同的意象也各有不同的情绪与意涵。凡诗译本多种,在比较之后,可看到艾青的译诗不求... 凡尔·哈伦的《原野与城市》因艾青翻译和结集为现代中国读者所知。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凡氏诗歌中的悲郁色彩,但源于不同的国度、时代和个人经历,共同的意象也各有不同的情绪与意涵。凡诗译本多种,在比较之后,可看到艾青的译诗不求字字准确,句句到位,意在诗蕴的浑厚和画面的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尔·哈伦 原野与城市 译诗 创造
下载PDF
刘勰的“六观”说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全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32-146,共15页
中国古典文论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本文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六观”说和黄维樑的现代解释为基础,尝试构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的操作框架,包括位体、事义、置辞、宫商、奇... 中国古典文论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本文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六观”说和黄维樑的现代解释为基础,尝试构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的操作框架,包括位体、事义、置辞、宫商、奇正和通变6个层面,并结合古典诗词翻译的特殊性,提出一些具体的论题与切入视角。从“六观”视角进行古典诗词翻译批评,既可从宏观层面切入,也可从具体个案着手,但都需以博观和精阅为前提。其中个案分析还应注意在“六观”中有所侧重,善于发现译诗的独特价值,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作为批评方法,“六观”说也有望为整个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操作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六观”说 中国古典诗词 翻译批评 文心雕龙 文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